1.裴秀。裴
秀是晋朝时期 的地图学家, 他总结前人的 经验,提出了 制图六体,为 中国古代地图 制图奠定了理 论基础。他的 《禹贡地图》 是缩编的晋地 图,对后来的 地理学研究产 生了重要影响 。2.裴度。 裴度是唐代宰 相,他力主消 除藩镇,辅佐 宪宗开创元和 中兴。他力主 消除藩镇,在 元和十二年督 师破蔡州后, 唐朝藩镇的叛 乱得以平定。 3.裴楷。裴 楷是西晋时期 重要的朝臣, 出生于河东闻 喜,去世于西 晋惠帝元康元 年,享年55 岁。他精于《 老子》、《易 经》,官至中 书令。4.裴 行俭。裴行俭 是唐代著名的 大臣和外交家 ,他善于用兵 ,官阶高升, 被封为闻喜县 公。他在平定 阿史德温傅和 阿史那伏念之 乱中立下了赫 赫战功。5. 裴光庭。裴光 庭是唐代著名 宰相,他出生 于绛州闻喜, 去世于唐开元 二十一年。裴 光庭提出了“ 循资格”的思 想,他认为官 员应该具备相 应的资格和能 力。6.裴坦 。裴坦是唐代 闻喜人,官至 同中书门下平 章事。他性简 俭,子娶杨牧 女,陪嫁多饰 金玉。裴坦被 控乱家法,后 辞官,过着宁 静的生活。7 .裴果。裴果 是北周骠骑大 将军,年轻时 就表现出慷慨 有志略。他在 魏太昌时,担 任平阳郡丞时 ,勇敢冲锋陷 阵,被骠骑大 将军所勇。8 .裴耀卿。裴 耀卿是唐代著 名政治家,官 至宰相。他出 生于681年 ,去世于74 3年。裴耀卿 以整顿漕运而 闻名,他善于 整顿官员,提 升政府效率, 使得社会秩序 更加良好。9 .裴寂。裴寂 是唐代蒲州桑 泉人,是唐朝 宰相之一。他 在隋末担任晋 阳宫副监,与 李渊交谊深厚 。隋末时,他 支持李渊称帝 ,为李渊太原 起兵策划者之 一。10.裴 松之。裴松之 是东晋时期著 名的史学家, 他以《三国志 注》的注文而 闻名。《三国 志》是裴松之 注解《三国志 》的专著,由 他等人合作完 成。11.裴 迪。裴迪是盛 唐著名的山水 田园诗人之一 ,是王维和杜 甫的好友。他 的诗作以描写 自然山水和田 园生活为主题 ,以清新脱俗 的风格著称。 12.裴炎。 裴炎是唐代著 名宰相,他在 宰相任上以其 出色的政务才 能和温和的个 性而闻名。裴 炎在政治上善 于妥协,先后 废黜中宗和武 后,成功推动 了唐朝的改革 。13.裴漼 。裴漼是西晋 时期的一位著 名人物,他出 生于绛州闻喜 ,去世于73 6年。裴漼是 一位唯物主义 哲学家,他通 读经书,对时 俗持怀疑态度 。14.裴矩 。裴矩是唐代 著名的政治家 和军事家,他 平定了突厥, 稳定了岭南地 区。裴矩还是 一位出色的法 学家,他制定 了隋朝新律, 为唐朝的繁荣 做出了重要贡 献。15.裴 潜。裴潜是三 国时期魏郡太 守,因参与团 体书籍、对政 治的良好见解 以及他的声誉 而闻名。他迁 到尚书郎后, 成为散骑常侍 ,还担任过魏 郡、颍川典农 中郎将和光禄 大夫等职务。 16.裴徽。 裴徽是三国时 期曹魏的官员 ,出生于河东 闻喜。他父亲 裴潜是魏官吏 ,他继承了父 亲的高才远度 ,善于言玄理 。在政治上, 他与傅嘏争斗 ,不愿让步, 最终导致两情 相悦。17. 裴昭明。裴昭 明是北齐时期 的官员,出生 于河东闻喜。 他是一位学者 ,属于河东闻 喜人。裴昭明 的主要作品有 《南齐书·卷 五十三》。他 在宋南中郎参 军骃子。18 .裴航。裴航 是唐代长庆年 间的一位秀才 ,他途经蓝桥 驿时遇到了美 丽的云英,两 人相爱并决定 娶她。老妪告 诉他们,如果 想娶她,必须 使用玉杵臼捣 制而成的玉杵 臼。19.裴 蕴。裴蕴是隋 朝的大臣,出 生于河东闻喜 。他在陈朝做 官期间,曾担 任直阁将军、 兴宁令等职务 。然而,陈朝 灭亡后,隋文 帝杨坚接见了 他,并提拔他 担任内应。2 0.裴文中。 裴文中是一位 史前考古学家 、古生物学家 ,也是中国科 学院古脊椎动 物与古人类研 究所的研究员 。他在青年时 代就追求进步 ,追求真理。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裴姓历史名人
裴秀、裴楷、裴度、裴果、裴坦等。
1、裴秀:晋代司空、地图学家。他总结前人经验,提出“制图六体”,在世界地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有《禹贡地图》十八篇。
2、裴楷:字叔则(237-291),西晋河东郡闻喜人。仪容俊爽,如行玉山上,光彩照人,时称“玉人”,博涉群书,尤精《老子》、《易经》。官至中书令。
3、裴度:字中立(765-839),唐宪宗时宰相。他力主消除藩镇。元和十二年,督师破蔡州,唐代藩镇叛乱的局面暂告结束。有“名震四夷”、“天下莫不思其风烈”的赞美。
4、裴果:北周骠骑大将军。少时慷慨有志略。魏太昌时,为平阳郡丞,从军征讨,每先登陷阵,勇冠当时。累官隆、眉、复三州刺史,加使持节骠骑大将军。
5、裴坦:唐代闻喜人。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性简俭。子娶杨牧女,陪嫁多饰金玉,坦命撤去,曰:“乱我家法。”居太平里,时称“太平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