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攀高峰》教学设计
二道镇中心小学 王丽娟
教材分析:本课主人公是邓亚萍,课文经过经典事例,记叙了邓亚萍成长历程。赞颂了她面对挫折不气馁,勇于克服困难,在体育事业上顽强拼搏、刻苦训练勇于攀登体育高峰精神。
学情分析:同学们对邓亚萍并不陌生,但对她成长历程并不了解,在提前预习时,应部署学生在网上查一查她事迹,方便加强对其精神品质了解。
教学目标:
生字。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课文,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1 个
关键:体会邓亚萍在乒乓球事业成长历程。
难点:学习用经典事件表现主人公风采和品格写作方法。
教法:读中感悟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搜集相关资料及课件。
步骤:
一、导入新课:邓亚萍事迹介绍(多媒体)出示,汇报搜集资料。二、整体把握,感知事件。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在学生熟读课文基础上,想一想课文记叙了邓亚萍在乒乓事业上
成长哪几件事,把事件概括地批注在书上。
3.关键阅读,品味文章中邓亚萍可贵自强不息、敢打敢拼体育精神。
(1)首先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句子,接下来相互交流所画句子,讨论自己对这些句子体会;最终,在班级展开交流。
(2)在引导学生体会上述句子时,要把体会和朗诵结合起来,做到默读中体会,用朗诵加深体会,在朗诵中表示情感。
4.玩味细节,丰富邓亚萍拼搏形象。
(1)引导学生体会关键句子以后,让学生再读课文。
(2)找一找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细节描写,进行朗诵,展开想象。
5.深情朗诵,表示对邓亚萍敬意。
(3)接替读
(4)分角色读
(5)全班读课文结尾一段
6.回顾阅读,琢磨课文表示方法。
(1)启发学生,读完了课文,我们再回头看看作者是怎么写。
(2)让学生思索:课文中叙述几件事是按什么次序写,你从本文中还领悟到了哪些表示方法?
(3)在学生思索、讨论基础上,老师再进行小结。
三、积累内化:
1.把读课文后取得启迪或感受写下来。能够写在课文旁,也能够写在另外笔记上。
2.把文中新出现词语誊录在“自选词句”栏中。
四、迁移练习:
1.识字练习,连写课后11个生字。
2.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作业:
(1)课外阅读邓亚萍其它小说。
(2)选择课文中某一个场面,编写成小品演一演。
板书:
刻苦训练
勇攀高峰
力挫狂澜 女队夺冠
绝不服输 顽强拼搏
3 月2 日
《勇攀高峰》教学反思
二道镇中心小学 王丽娟
本课主人公是邓亚萍,课文经过经典事例,记叙了邓亚萍成长历程。赞颂了她面对挫折不气馁,勇于克服困难,在体育事业上顽强拼搏、刻苦训练勇于攀登体育高峰精神。
在讲述中,我一直将读贯穿一直。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读地方,自由朗诵,读出感情。
(2)指名读。
(4)分角色读。这么深情朗诵,学生对于人物精神体会得很深刻。
以后,让学生回顾阅读,琢磨课文表示方法。我是这么做:
(1)启发学生,读完了课文,我们再回头看看作者是怎么写。
(2)让学生思索:课文中叙述几件事是按什么次序写,你从本文中还领悟到了哪些表示方法?
(3)在学生思索、讨论基础上,老师再进行小结。
一堂课下来,学生情绪很高涨。好多同学还沉醉在对邓亚萍无限敬佩之中。
3月2日
《圆锥体积》教学设计
二道镇中心小学 王丽娟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第12册25页—26页
教学目标:
1.经过动手操作试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计算方法,并能利用公式计算圆锥体体积。
2.经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关键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推导。 教具准备:
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怎样计算圆柱体积?(板书: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
一个圆柱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体积是多少立方分2.
米?
3.圆锥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复后,老师用课件演示:屏摹上显示一个圆锥体,将它底面、
侧面、高和顶点闪烁。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问题-----怎样计算圆锥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体积公式
老师:怎样探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复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
学生回复,老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觉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 等高)
(2)为何?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体 积小)
老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体积小,那你估量一下这两个形体体积大小有什么样倍数关系?(指名讲话)
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试验。怎样做这个试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议,但最终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试验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试验。
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试验?
b.你们做试验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觉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讲话:圆柱体体积是圆锥体体积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很关键,其它组也是这么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讲话)
小比较,经过比较你发觉什么? 学生回复后,老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体积全部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 (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假如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何你们做试验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
(因为是等底等高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和“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以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三)巩固反馈
1.口答。
v(立方米) 60 52
v (立方米)126 4.5
2.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3、出示例3:要求学生自己读题,了解题意思。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提问。学生质疑:为何要先求圆锥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
四、巩固练习: 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是( ) ⑴ 立方米 ②3a立方米 ③ 9立方米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
体体积是( )立方米
(1)6 立方米 (2)3 立方米 (3)2 立方米
2、学生操作:
看看我们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指名讲话。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圆锥体。
五、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书本练习四第3、4、8。
《圆锥体积》教学反思
二道镇中心小学 王丽娟
教学圆锥体积是在掌握了圆锥认识和圆柱体积基础上教学。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过观察试验来发觉圆锥和等底等高圆柱之间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三分之一,并能利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体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六年级学生对圆锥认识和圆柱体积知识掌握较牢靠,学生感到简单易懂,所以学起来并不感到困难。
新课一开始,我用课件出示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圆锥体积和什么相关,学生联络到了圆柱体积,在猜想中激发学生学习爱好,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取对比方法,不停加深学生对形体认识。然后课件演示试验过程,让孩子从试验中得出
结论:等底等高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体积公式。这么,这么学生对知识掌握就水到渠成了。对圆锥体积建立了鲜明印 |
法使每个学生全部能真切参与到探究中去,最大程度发挥每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么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更多知识,更关键是能培养学生能力。
收获:
1、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学习过程中,学生取得不仅是新活数学知识,同时也取得了更多是探究学习科学方法,探究成功喜悦和探究失败深刻反思,在这么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有思想、会思索、会逐步发觉本身价值。
2、每个学生全部经历“猜想估量---设计试验验证---发觉算法”自主 |
高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关系,圆锥体体积计算方法。让每个学生全部经历一次探究学习过程。
经过本节课教学,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让学生经过动手实践去发觉新知识好处,学生自己去发觉新知识,是一个真正了解,不是老师硬灌输给她,她们能灵活用知识处理问题,这使我熟悉到新课改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关键方法。“在以后教学中我将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我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4月2日
《用百分比处理问题》教学设计
二道镇中心小学 王丽娟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用百分比处理问题。
1、使学生能正确判定应用题中包含量成什么百分比关系,能利用正(反)百分比意义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2、深入培养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能力。3、在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开拓思维。
关键难点:
1、认识正、反百分比实际问题特点。
2、掌握用百分比知识解答实际问题解题思绪。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
一、导入:
训练营:
3:2=( ):10 5:9=( ):81 0.3:0.9=20:( )3:1.5=20:( ) 12:0.1=60:( ) 15:21=5:( )4:5=12:( ) 2:60=( ):12 0.3:0.9=20:()各就各位:你准备好了吗?
1、下面量各成什么百分比?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2)旅程一定,行驶速度和时间。
预备:注意!!!!
2、依据条件说出下面各题数量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量成什么百分比
,并列出对应等式。
零件。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驶90千米需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看来百分比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很广泛,我们这节课就一块来学习用百分比处理实际问题,大家有信心吗?
二、新授:
砰!!!
1、出示例5:
(1)学生自由读题,经过数学信息处理问题,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算术方法)
(2)引导学生尝试用百分比处理问题。
题目中哪个量是一定?
哪两个量是改变?
她们能组成什么百分比?
题目中谁和谁是同一组对应量?
你能依据对应数值列出等式吗?
2、教学例6:
(1)引导学生尝试用百分比处理问题。
题目中哪个量是一定?
哪两个量是改变?
题目中谁和谁是同一组对应量?她们能组成什么百分比?
你能依据对应数值列出等式吗?
(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三、小结:用百分比处理这类问题应该是怎样过程?
(四人小组讨论,指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师小结:
(1)设要求问题为X;
(2)用正百分比或反百分比意义判定题中两种量成正百分比还是成反百分比关系; (3)列出百分比式;
(4)解百分比,作答。
四、巩固练习:
1、500千克海水中含盐25千克,120吨海水含盐几吨?
2、华南服装厂3天加工西装180套,照这么计算,要生产540套西装,需要几天?
3、用一样砖铺地,铺18平方米要用618块。假如铺24平方米,要用多少块砖?
4、原计划天天烧3吨煤,能够烧96天,因为改善炉灶,天天烧2.4吨,这堆煤实际能够少多少天?
胜利完成任务,大家快乐吗?
板书设计:
8X=12.8x10
X=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为16元。
5月9日
《用百分比处理问题》教学反思
二道镇中心小学 王丽娟
用百分比处理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百分比意义和性质,成正、反百分比量基础上进行教学,这是比和百分比知识综合利用。
课前经过丰富复习,对(正)反百分比定义、数量关系等旧知做了巩固,使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能力进行本节课学习,但这也是我这节课最失败地方,复习时间过长,占用新课教课时间。
例1教学应用正百分比意义来解基础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联络,预设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百分比知识解答,但在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做了错误估计,多数学生能顺利应用百分比进行处理。教学中尤其强调了要判定题目中两种相关联量成什么百分比关系,和列出百分比式所需相等关系,即“
设未知数,列出等式解答。教学例2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学生能较顺利完成。
课堂小结起着整理归纳、画龙点睛作用,我率领学生把用百分比解应用题方法进行整理、归纳,部分学生归纳能力很强,这一点很出乎我意料。这么小结对学生目前解题确有帮助,或许在提醒用百分比方法解应用题时是不会犯错。
5 月9 日
《为学》教学设计
二道镇中心小学 王丽娟
教材简析:
本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体课文,也是小学阶段接触第一篇文言文。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课文用小说做比方说明“立志为”道理。全文基础上是叙述蜀鄙二僧小说。这是一个形象比方。它不仅说了“为学”,也说明了难和易辨证关系,从而告诫大家只要
教学目标:坚忍不拔,难事也能变得轻易道理。
1、了解课文内容,关键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意思。2、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
3、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精神。
4、读出人物对话不一样语气和情感,背诵课文。
教学关键、难点:
1、有感情朗诵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一样语气和情感。2、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为”道理。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勤奋学习名言、小说。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介绍作者。
1、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为学》。观题质疑,“为”是个多音字,组词,在此处读什么?“wéi”是什么意思?做。文题意思呢?
2、交流课前搜集作者及本文相关资料。
彭端淑(约1699 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她是清代四川著名文学家,和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道理。
1、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
第一遍:读准生字字音;
第二遍:能正确停顿、读得流利;
第三遍:要读有板有眼。
2、初读后,你知道了什么?概括课文关键内容。
3、读后有哪些不了解地方?说一说。
4、结合文后译文,读一句原文,读一句译文。试着处理刚刚疑问。能够小组交流。
三、精读感悟。
1、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思索文中说了几方面内容?指导朗诵,要引
导学生读出疑问语气。
本段中你发觉了反复句子吗?
“则难者亦易矣;则易者亦难矣”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自己说一说。 2、了解“去南海”这件事是否轻易?从哪里看出来?在文中画出来,读一读。
3、关键指导对话部分朗诵。
贫者说话语气;富者从疑问——轻视——惭愧态度改变。
富者说“子何恃而往?”两次不一样语气改变。
(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演出读等)
4、相机指导了解关键字意思:“鄙、恃、去、顾、为”等字。
四、拓展延伸。
时场景及对话,写下来。2、文章关键用(对比)写法,来叙述这件事。为是告诉我们什么呢?3、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人是经过勤奋来取得成功事例。
五、实践活动。
1、请从“人之立志“角度出发,结合本身实际,写一篇读后感。2、推荐阅读书中两篇文章。
六、板书设计。
为 学
彭端淑
天下事:
为之:难→→易。 贫者
学之:难→→易。
不为:难 富者
6月4日
《为学》教学反思
本文选自她《白鹤堂集》。这是小学阶段学习最终一篇文言文。
亮点:
一、文章导入设计比较新奇,基础达成了预想效果,很大一部分同学们也
能够主动参与。
二、以小小说为切入点进行课文分析。学生能够根据老师提醒,一步步走
入小说,品味语言,又能够走出小说,得出启示。
三、板书设计较有新意,能够为教学效果起到很好辅助作用。
四、学生预习很认真,比较到位。所以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
不足:(关键为教学过程中反思)
一、解题。
解题中应该加入对文章原题目和作者初始写作用途解读。
二、关键词语解读。
这个步骤,采取学生讨论法,讨论后提出仍然不懂词语,老师解答后进
行归纳。再归纳过程中,我只重视了实词意思总结,而忽略了课文中虚词
归纳和总结。而且并没有逐字逐句去解释关键词语。帮学生抓牢基础。在
课文翻译过程中也存在一样问题。
三、课文分析。
说为切入点来分析文章,分析后得出道理“事在人为”。然而在教学过程
中,我很快就将道理渗透给学生,而并没有利用大量时间来品读课文,让
学生品味对而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人物形象。应该让学生在我环环相扣问
题索引下,慢慢解读课文。
总体反思和改善:
一、对文本研究和解读,仍然不够深刻;文言文中关键词语和翻译要作为
关键。在以后教学中要注意对文本解读,最大程度减小自己疏忽和漏洞。
二、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透彻,总是急于将自己知道知识,灌输给学生。认真分析学生具体情况,甚至要想到,上课时假如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有多少种答案。
三、对基础知识落实,和考纲考点落实仍然不够到位,研读考纲考点,尽 可能在平时教学中,进行归纳总结和渗透。
四、因为本人急于将自己知识传授给学生,使整节课课显得有点前紧后松, 在以后教学中本人一定克服这一点。
6 月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