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被辞退后,员工有两种维权方案:要求继续履行合同并支付工资损失,或要求支付违法解除的赔偿金。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违法解除怀孕女工的劳动合同,若违法解除则应撤销解除决定并支付赔偿金。赔偿金标准为每工作一年支付2个月工资。
法律分析
现在有许多劳动者都有这样一个疑问,怀孕被辞退了怎么办?
首先,法律明文规定,怀孕期间公司是不能无理由的辞退,其辞退条件也是相对严苛的,一般是劳动者有相应违法或者损害公司的行为。当公司违法解除怀孕期间的员工劳动合同,员工有两种维权方案:
第一种,员工可以要求继续履行合同,并且支付工资损失到合同再继续履行时。若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劳动合同到期,则仲裁或法院会撤消用人单位的解除劳动合同决定,认定双方劳动合同终止,并会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到劳动合同终止之日的工资和经济补偿金;
第二种,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第四项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不得”就是硬性规定,不可违反。如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怀孕女工的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该撤销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劳动者不愿意继续在本单位工作的,按《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若员工不要求继续履行合同,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违法解除的赔偿金,用人单位则应按每工作一年支付2个月工资的标准支付。
拓展延伸
孕期失业:权益保障与职场适应
孕期失业是一个涉及到母婴权益保障和职场适应的重要问题。为了保障孕妇和婴儿的权益,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孕期失业不会对女性职场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例如提供产假、哺乳假等福利政策。另一方面,雇主也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为孕妇提供灵活的工作安排和合理的工作环境,以便她们能够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同时,孕妇也应主动与雇主沟通,及早告知自己的怀孕情况,并寻求合理的工作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职场。通过政府、雇主和孕妇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实现孕期失业的权益保障和职场适应的良好平衡。
结语
怀孕被辞退了怎么办?根据法律,公司无理由辞退怀孕员工是违法行为。员工有两种维权方案:一是要求继续履行合同,并支付工资损失;二是要求支付违法解除的赔偿金。为保障孕妇和婴儿权益,政府应出台法规,雇主应提供福利政策和合理工作环境,孕妇则应与雇主积极沟通。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孕期失业的权益保障和职场适应的平衡。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