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UT788CD船设计策划书b

UT788CD船设计策划书b

来源:筏尚旅游网



27 页第 1

UT788CD产品

设计策划书




编制:

日期:

校对:

日期:


批准:

日期:










编制单位:海洋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
三维设计研究所







1 概述
UT788CDAHTs船船东为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为无限航区航行的多用途操锚/拖带/供应船。其功能包括操锚、拖带、供应、浮油回收、动力定位和ROV支持等。船舶设有二个可调螺距螺旋浆作为主推进器,二个襟翼舵,艏部二个侧推和一个Z型方位推,艉部一个侧推和一个Z型方位推。

UT788CDAHTs船建造合同于20094月签订,共计签订2艘。第一艘于2011 第二艘于2011630日交船。建造合同中涉及罚款的技术要求包括331日交船、
航速、载重量、噪音和振动等三个方面。

1.1 船舶概述
UT788CDAHTS总长大约93.40m,垂线间长82.00m,型宽22.00m,型深(至1st

1000KW 艉侧推,两台1500KW Z型方位推,两台4000KW轴带发电机,两台3000KW甲板)9,50m ,结构吃水7.70m 。两台8000KW主机,两台1000KW 艏侧推,一台

工厂系柱拖力考核指标为:在轴带发电机不工作,双机功率在16000KW加上两台3000KW辅助推进电机时的持续系柱拖力应不小于290吨。双机功率在16000KW加上两台3000KW 辅助推进电机加上两台1500KWZ 型方位推时持续系柱拖力应在300吨左右。

在装载下吃水为7.7m时载重量约4700t甲板载货量约2000t依据国际丈量公约船舶总吨位约6000GT

船舶有容纳60 人的居住舱室(其中特殊人员42 )




1.2 设计概述
该船由船东委托挪威RRM设计公司完成送审设计、部分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提供3维设计模型,该船既满足LRS规范要求,又满足CCS规范要求,送审图纸先送LRS审查,LRS退审后送CCS审查。在RRM提交船级社认可前应得到工厂、船东认可,图纸认可周期为14天;完工图纸目录由船东认可,交船时提交完工图4份;对于送CCS审查部分,应同时将完工图提交给CCS

UT788CD AHTs 船的设计既满足入级符号为LRS:+100A1 Offshore tug/supply ship, DP (AA), CAC 3, EP (A, B, G, N, P,R, O), Fire-fighting ship 1 with water spray, S.G 2.8 in tanks(Liquid mud and brine), Deck strengthened for heavy cargo,Occasionally Oil Recovery Duties, LI, ICE 1D, +LMC UMS, PCR, NAV,PMR, SCM, IWS。还满足入级符号为CCS:CSA Offshore Supply Ship, Tug, Stand-by Ship, Anchor Handling, FireFighting Ship 1, Water Sprinkler, DP-2, CHS, Ice Class B,
UT788CD AHTS 产品设计代号:WS651;工程号分别为:A201LA202L。船舶名称为:海洋石油681、海洋石油682

2设计目标
2.1 设计任务
1)代表公司参加UT788CD深海三用工作船所有的技术协调会议。

2)审查RRM设计公司提供的技术图纸文件,收集船东的认可意见,连同船厂意见一道反馈RRM设计公司,并负责与RRM协调。协助RRM 设计公司送CCS审查及审图意见的落实。




3)根据建造规格书、RRM设计公司提供的设备订货技术规格书(ETS)、设计图纸与船东一起签订船厂订货设备的技术协议书,并送RRM认可。

4)根据全船技术要求及船厂建造工艺要求,审查全船所有设备的认可资料(包括船东订货部分),提出认可意见。

设绘详细设计图纸,5)依照RRM提供的送审图纸、全船技术规格书进行详细设计,
供生产设计使用。

6)按照壳舾涂一体化要求深入开展生产设计工作,在设计深度、设计计划实现率、图纸成套完整性和信息量等方面全面满足生产需求。

7)负责全船建造过程的现场技术问题处理,解决现场建造重的任何技术问题,直至海上试验和交船及售后服务。

2.2

2.3

设计质量指标
首制船综合设计废返率≤10%
管系设计费返率≤9%
三维综合布置中舾装件构模率100%

单元管子量占全船管子量的比例力求达到20%
DN15以上的管路构模率100%DN15以下的管路布置功能管;分段(含总段)管预舾装率不小于70%;铁舾件预舾装率大于90%;板材综合利用率大于80%
分段无余量上船台比率大于80%
配合现场施工,使施工涂敷系数≤2.3(非设计指标)





2.4计划控制指标

UT788CD船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多,由海洋工程船项目部与设计部门协调,确定

设计计划,同时合理安排设计计划,计划实施前由产品主管落实计划的保障条件,力争

设计计划实现率为90%

3设计管理

3.1 设计控制模式
本船公司设计合同由海洋工程船项目部委托海洋工程船舶设计公司完成,其中详细设计由海洋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完成,生产设计由海洋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委托公司三维设计研究所完成,现场配建由海洋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牵头,必要时请三维设计所设计人员共同完成。海洋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对技术状态负总责。

海洋工程船设计有限公UT788CDAHTs船工厂设计实行领导负责制,由严总负总责。

司内部实行设计双线管理,按照技术线与行政线矩阵化管理模式进行该船的设计、工艺与技术管理。行政线负责资源协调,技术线采用项目管理方式,由总设计师为项目经理,副总设计师、总工艺师为项目组的技术负责人,在总设计师的带领下推动项目的开展,
维设计所完成,按照合同进行管理。本船工厂设计合同由海洋工程船项目部委托海洋工程船舶设计公司完成,其中详细

设计由海洋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完成,生产设计由海洋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委托公司三维设计所完成,现场配建由海洋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牵头,结合三维设计所设计人员完成。海洋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对技术状态负总责。

3.2 设计阶段划分
本船设计按照合同设计、详细设计、生产设计三个阶段进行。

本船合同设计由船东委托RRM设计公司完成,海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主要对RRM

提供的送审图纸进行审查,提出审图意见,以满足公司建造需要。





详细设计是在合同设计的基础上,对船舶的结构和布置进行深入分析,并进行各个项目的详细设计计算和绘图工作,最终确定船舶全部技术性能和船体结构,对材料和设备提出订货选型要求。

生产设计是在出口船建造方针的指导下,以详细设计为基础,按阶段、分区域、单元完成各种施工图表的设绘以及工艺文件的编制;按照壳舾涂一体化要求深入开展,在设计深度、设计计划实现率、图纸成套完整性和信息量等方面全面满足生产需求,保证均衡连续生产。

3.3设计组织与资源配置

3.3.1 详细设计组织与资源配置
总设计师:魏建平
副总设计师:黄春娥、万安玉
船体专业主管黄春娥(兼)总体和铁舾刘敏结构王中海内装张爱萍

轮机专业主管及全船系统李伟锋动力系统沈为货物系统闫振明
主要设计、校对、人员16

主要设计、校对、人员12

人员具体职责按工厂有关规定执行。

3.3.2 生产设计资源配置

#1船总工艺师:李伟锋

#2船总工艺师:李轶

船体专业主管:XXX李轶(兼),船体设计人员需15人(含专业主管)

涂装专业主管:向宇,涂装设计人员需3人(含专业主管)

舾装专业主管:XXX胡继援,舾装设计人员需4人(含专业主管)

机装专业主管:熊志超,机装设计人员需3人(含专业主管)



电气专业主管:XXX魏冲,设计、校对人员12人,系统原理图修改与基础

库维护、资料管理1

管装专业主管:张昊,管装设计人员21人(含专业主管),数据库1

内装专业主管:赵陈恩,内装设计人员4人(含专业主管)

3.3.3 组织形式

UT788CDAHTS的组织体系按工作内容分为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两套班子,分别由

海洋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和三维设计所组建,在设计安排上可充分考虑两阶段交叉进行,通过在设计深度、范围和设计计划上妥善安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缩短出图周期,提高工作质量。

海洋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分管副总经理负责调配内部人力资源及节点计划,各室主任负责各室人力资源调配及月计划的编制,综合管理室负责月度计划的汇总及监控

完成。三维设计所由分管所长(或副所长)进行室所内资源调配,各专业室综合管理室
督促检查,总设计师负责协调各专业的技术工作,各专业主管负责各专业的设计及计划

题。室负责人员配备及计划的落实。落实形式遵循下列原则:

1) 技术线由各专业主管负责,进行技术状态的控制,设计人力资源需求的提出, 设计计划节点的提出及控制。行政线由各专业室主任负责,对人力资源进行按 需调配,并对设计计划进行落实检查。,必要时应调动全室技术力量或全公司 技术力量进行不定期的技术讨论、咨询、审查等,以确保技术状态的正确固化。

2) 生产设计中船体和涂装生产设计采取专业主管指导下的设计员责任制。舾装生 产设计组织机构采用区域线管理,设立大区域负责人制度,大区域负责人是所 管辖区域的主要策划与协调人员,指导并协调区域各专业设计人员的设计工作。总设计师在每周定期召集例会,协调各专业的技术问题。

与船东的技术澄清专会,各专业主管应提前3天将问题清单交总设计师汇总。



海洋工程船项目部的周例会一般由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和总工艺师参加,后期建造阶段产品专业主管等均应参加。

与船东代表的沟通例会,一般总设计师、总工艺师应参加。

对产品进度、造价、质量有一定影响的问题,由专业主管提交总设计师组织讨论,一般解决途径包括:召集所内专会、召集各相关部门的专会、向海洋工程船项目部提交专题技术问题报告。

3.4设计的接口与分工

3.4.1 外部接口
外部接口的联络工作由产品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和专业主管负责:与顾客沟通、协调和处理顾客要求;

负责承担与RRM设计公司进行沟通,收集好信息资料,并作好记录;

负责与CCS审图单位进行联络与沟通,确保退审意见的落实;

3.4.2
与各设备厂商保持联系和沟通,确保设备完工资料的正确性。

内部接口

详细设计各专业与生产设计各专业之间应进行有效沟通,详细设计各专业设计的图纸

应提供电子文档供生产设计;
详细设计、生产设计输出的图样和技术文件经签署完整后,专业主管负责及时将底图及电子文档资料交给资料管理员;专业主管保证入库蓝图与电子版一致。

3.4.3 RRM设计公司的图纸文件审查控制

由各专业主管根据RRM设计公司提供的供图节点计划和图纸目录,制订各专业的审

图计划,并组织所属设计人员对RRM的设计图样和技术文件进行工艺性、正确性、完整

性审查,发现的问题及时以e-mail的形式反馈给RRM,作好审图记录,有关要求见海洋

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内部网\\2k3-dc2\cysshare\海洋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内部\

理文件中的“审图记录表使用说明及要求”。





在审图过程中,涉及跨专业的一般常识性问题,由各专业设计员自行协商解决;较重

大问题由各专业主管设计师负责解决;涉及与规范、建造合同或设计合同、船东要求相矛

盾以及自身认知不足的重大问题,经各专业主管设计师汇总,交由总设计师进行协调解决;

如出现总设计师也无法解决的重大问题应及时提交海洋工程船项目部或工厂技术负责人协

调解决。

3.4.4 详细设计与生产设计的接口

海洋工程船设计有限公司与三维设计研究所之间采用技术问题反馈单或邮件进行沟通

协调,生产阶段一律采用技术问题处理单。三维设计研究所负责现场配建过程中的三维

模型的维护工作。

1) 三维设计研究所各专业提前介入产品详细设计,参与设备、附件订货,对综合布

置相关的图纸进行建造工艺性评估,做好技术准备。

2) 详细设计人员向生产设计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双方应制订技术交底计划、交底次

技术交底会议纪要。
数,规定参加人员范围、交底内容、技术指标,提供技术交底文字性材料,整理

4) 3)

5) 双方设计人员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开展各自日常工作,一方提出书面意见,另一

方必须在限期内给予书面答复,技术问题处理归零。

6) 船舶技术状态的变更应及时反馈对方。

7) 生产设计输出的图样和技术文件经签署完整后,专业主管负责及时将底图及电子

文档资料交给资料管理员;专业主管保证入库蓝图与电子版一致。

8)

生产设计人员负责转换RRM 提供的三维模型,并补充完善,通过干涉检查后出

生产设计图表,三维设计图表由三维设计研究所签署设绘和校对,海洋工程船设

计有限公司签署审核,以便控制技术状态。





3.5协调控制

3.5.1 原则要求

1) 双方在技术责任不转移的前提下本着密切协作,力争设计资源效率发挥最大化的

原则共同开展工作。

2) 在海洋工程船设计有限公司领导主持下,由产品总设计师和总工艺师组织专业人

员,首先分别对详细设计图纸目录和生产设计图纸目录的内容进行确认,使得设

计过程中不漏项。

3) 设备、材料订货明细表原则上由海洋工程船设计有限公司编制、签署技术协议,

三维设计研究所维护。设备材料的补充订货由三维设计研究所负责,订货前由详

细设计相关专业主管确认。

4) 设备、舾装件厂外验收和到厂开箱入库检查由产品总设计师和总工艺师协调,按

《设备开箱验收管理办法》执行。

5) 设备和舾装件技术协议、认可资料、工作资料和随机资料的审查、意见反馈、处

理以及管理按照海洋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专项规定执行。

7) 详细设计人员协助生产设计人员进行专用工装准备工作。
6)

8) 原则上安装施工工艺、攻关项目由生产设计人员完成,技术难点、试验重点攻关

项目由详细设计人员协助生产设计人员完成。

9) 现场技术管理由海洋工程船设计有限公司组织、三维设计研究所生产设计人员参

加组建配建小组,处理现场技术问题。

3.5.2船体方面

1.海洋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详细设计人员按分段提交节点详图给生产设计人员(仅指

BLOCK2,并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交底,由生产设计人员根据节点详图及RRM

三维模型建立CADDS5三维模型,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交底,方便生产设计人员

快速获取全面准确的结构信息。




2.

三维设计研究室设计人员在RRM 提供的结构模型CADDS5 三维模型的基础上设绘

船体分段工作图和零件套料图、提供切割指令的工作模式。

3.

设备基座由三维设计研究所船体生产设计人员负责设绘并构模并出图。

4.3.生产设计人员提出结构附壁风管清单。

5.4.详细设计人员对RRM图纸审查、转化出图(除分段结构图外)。

6.5.生产设计人员负责分段结构的三维模型维护转换,生产设计工作图、表的设计编制,分段零件边界数据、加工数据的提取,套料、舾装方面的配合以及模型、数据、图表的维护与修改工作。校对人员负责结构三维模型主要参数的检查,分段生产设计图、表的校对,分段零件图的检查(边界坡口、加工数据、主要尺寸、材质、规格等),对入库文件、模型的完整性检查。审核人员对结构总体技术状态、接口关系进行把关。

3.5.3舾装方面

2) 设备基座由三维设计研究所综合布置调整、验证后由三维设计研究所出制造安装1) 详细设计与生产设计在共同的图纸资料基础平台上并行开展工作。

3) 4) 船体、轮机、电气在经过三维综合布置调整后,完善出图。
5) 电气设备接线图由海洋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详细设计负责完成。

3.5.4综合布置协调原则

1) 区域内部协调由设计人员之间解决,区域与区域之间协调由大区域责任人组织设 计人员协调,如大区域责任人认为有必要,则专业负责人参与协调。

2) 以上协调达不成一致意见的,(综合布置阶段)由大区域责任人提交给总工艺师 决策。

3) 协调过程应记录完整,并有最终处理结果,形成闭环。





3.6信息管理

UT788CD深水三用工作船图纸文件按船研所海洋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要求在海洋

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网上按下列路径管理存放:\\2K2_dc2\cys_share\海洋工程船舶

设计有限公司\产品\新开发产品\UT788CD\CCS审图合同(E-mailUT788CD设计策

划书、UT788CD建造方针、报告、对外问题澄清、规范及标准、会议备忘、签字版技术

协议合同文件、设备技术资料、设计合同规格书及附件、通知单、图纸和文件、重要信息跟踪、资料员登记。三维设计研究所资料员每天负责将海洋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对应文件夹下的内容拷贝到三维设计研究所对应目录下,便于生产设计人员工作。

3.6.1 E-mail

按时间存放收到和发出的E-mail。在E-mail登记表中摘要的登记每个E-mail的收

到时间、主题内容、来信单位等,可参照查阅。
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管理文件中的“邮件编码说明”要求格式编码。发出邮件的序号
各专业发出的邮件按海洋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内部网\\2k3-dc2\cys share\海洋
编制应有专人负责。
3.6.2

主要存放合同版规格书、翻译整理的中文版规格书、设计合同、总布置图以及各专业反馈的规格书意见。在设计和建造中涉及相关的修改意见在此保存。

3.6.3 设备技术资料

主要存放厂家提供的订货协议签定前的参考资料、涉及相关单位(RRMCOSL、设

备厂等)的认可意见、签订的技术协议及认可资料。各专业主管负责将完成的协议和相关资料按要求在此保存。设备订货的要求也在此保存。

3.6.4 图纸和文件
主要按专业划分,存放各阶段(送审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生产设计阶段)完成的图纸文件。按图号以文件夹形式保存,不同版本的图纸按时间予以区分(文件夹形式)。涉及图纸的技术状态、船东认可意见以原件的形式保存在每份图纸的文件内。



送审设计阶段对RRM设计公司图纸的审查应填写审图记录表,要求见海洋工程船舶

设计有限公司内部网\\2k3-dc2\cysshare\海洋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管理文件中的

审图记录表使用说明及要求”。每份图纸资料的审图记录表也在此保存。

详细设计阶段的图纸管理由海洋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各专业主管负责。

生产设计阶段的图纸管理由三维设计研究各专业主管负责

图纸状态统计表也在此保存,由各专业主管负责登记。

3.6.5 各类资料状态统计

由各专业主管指派本专业人员处理,专业主管要搞清状态。

4详细设计

详细设计分为RRM设计公司送审设计与工厂详细设计两大部分

4.1送审设计

4.2 工厂详细设计
UT788CDAHTS 的送审设计是由船东直接委托RRM设计公司完成。

格书进行全文翻译工作,该项工作需要专业知识强,英语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4.2.1

完成,必须经过专业主管校对、总设计师审核。

4.2.2 按批次完成材料、主要机电设备技术协议的签订及资料认可

各专业设计主管负责组织编写主要钢材、管材及附件、电缆予估清单及设备技术协

议要求,要求设计人员根据技术规格书、RRM提供的ETS及相关图纸向设备厂家提出明

确的设备技术要求和通用技术要求。为了争取设备到厂的时间以及推动RRM的设计,设

备技术协议必须中、英对照,以英文为准。所有技术协议,必须有电子文档,并发送RRM

确认。此阶段工作量大、技术含量高、有一定风险,必须重视此环节并安排总设计师牵

头,主管、专家把关。





按批次根据规格书要求完成设备订货清单上主要设备技术协议的签订,大批设备集中开订货会的方式应看实际情况,不能苛求。该项工作由总设计师牵头,各相关专业主管负责和船东一道同设备商进行技术谈判和技术协议的签署。该项工作量较大,同一设备通常要与23家谈判,必须针对不同厂家的设备特点,综合分析把握技术状态。技术协议小签后应提交RRM认可,对反馈的意见应分析并及时处理,一旦确认后,由专业设计主管负责大签。

设备合同生效后,设计人员应对到厂的设备资料进行认可,并负责汇总船东、RRM 其间需与船东和RRM进行广泛的沟通,事实上前期和船厂的认可意见提交设备制造厂。

设计与订货是穿插进行的,必须紧密协调。

4.2.3 RRM送审设计
1)编写并跟踪RRM公司提供的图纸及资料纳期表,加快工厂订货进度,推进前期

2)负责将设备认可资料即时传送给RRM公司,并将船东及RRM的意见汇总后反
设计快速有序进行。

馈设备商。

设备和舾装件所用标准的合理性、图纸和文件的范围、完整性、设计深度、正确性以及在满足规范、公约和规范等方面的技术审查,尤其是在设计成本方面,应要求RRM设计控制在合同和规格书要求的范围内。

4)对RRM送审后的图纸认可并落实LRS的意见,修改后送CCS审查、认可并落实审图意见,特别是最后一版RRM图纸应修改到位;
5)补充RRM缺少的送审设计资料,送CCS认可;
7)对工厂未接触过的船级符号以及新增加的设备、系统主动把握技术状态,深入研究,提高自身技术分析深度。





详细设计负责本船总体(性能)技术状态,以及与RRM设计公司、船东等对技术状

态的澄清工作。

按专业分阶段及时提供详细设计图纸文件。

详细设计负责对外往来文件、信息的处理,定期整理出问题确认表。

根据详细设计目录,并按工厂设计质量管理要求完成详细设计图纸;有关设计要求见各专业设计要领。

完成主要材料和设备订货清单的编制,对订货设备参数进行核实,从根本上把握技术状态,保证设计顺利进行。

对于设计过程中的小的修改项目,应主动提出方案,直接交给船东或CCS认可,密

切配合船东,推动RRM公司的设计快速进行。

详细设计人员为生产设计提供必须的条件并对技术状态进行控制。

5生产设计

5.1 生产工作范围和内容
5.1.1 船体生产设计工作范围和内容
5.1.1.2船体建模内容
船体结构三维建模并配合舾装三维综合布置进行大型设备基座加强结构、附壁风管结构、舾装穿孔的加强结构的三维建模

5.1.1.3生产设计工作图、表的设计
按目前的生产设计出图方式(分段出图的模式),每个分段生产设计图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工作:生产设计工作图、分段零件表、分段散装件配套表、船台散装件配套表、“T型部件配套表、板材部件配套表、拼板部件配套表、平面板架组合件配套表、

肋骨框架组合件配套表。





分段工作图的内容:分段装配和焊接施工要领、分段建造方式及建造施工工艺程序、焊接坡口、焊接方法和焊缝符号标注、分段余量切割时机、吊环布置与临时性工艺加强、分段重量和重心、特殊要求说明;
分段零件表的内容:零件编码、零件名称、零件规格、零件数量、零件牌号、零件加工代码、零件重量、面积或零件下料长度;
分段配套表的内容:按部件组合件、分段散装件、船台散装件编制等零件配套表;

5.1.1.4套料排板图、零件切割指令和零件加工信息图表
分段零件套料图的内容:零件加工配套表、套料材料统计表、套料板利用率和切割长度统计、零件加工信息图表、余料登记表、套料板图、零件边界坡口加工标注、零件成型标记等。

5.1.1.5编制指导生产的工艺文件
具体为:焊接原则工艺、船体总装工作程序及装焊工艺要求、船体焊缝无损探伤布片

作图、总段总组摆墩图、总段吊环布置及加强图、船台摆墩图、上层建筑装焊制造工艺、
图、船体焊缝无损探伤明细表、船体密性试验图、船体验收项目清册、船体分段吊环制

后轴承座及支架组合件制造工艺、主机及轴系支承结构安装工艺、上层建筑整体吊装工

5.1.2 5.1.2.1舾装三维生产设计范围
开展全船机装、船装、管装、内装、电装三维生产设计,进行全船三维模型转换维护,提供工厂建造施工用的生产设计图纸和托盘管理表。

5.1.2.2三维综合布置的内容
根据详细设计图纸、设备样本和标准等资料,建立管系、装置、设备、铁舾件、电缆通道、家具等的三维模型,消除三维模型的干涉,对三维模型进行正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检查;事先发现问题,反馈信息,及时解决,以保证设备、装置、管系、铁舾件和电缆安装定位的准确性,减少无谓返工。

1)机装部分:建立全船机械设备模型基础数据库,全船机械设备、装置、基座及加

强结构布置等;





2)船装部分:全船箱柜、设备及装置基座;门、窗、梯、盖、栏杆、扶手、搁架;

全船救生、消防器具等。

3)管装部分:全船各系统管路(DN15以上及DN15以下功能主管);全船空调(通

风)管路,非水密结构管系开孔及附件安装、管系专用附件等;

4)内装部分:全船木作、绝缘和地板敷料;舱室家具;湿房间等。

5)电装部分:全船电气设备、电缆通道、电缆支架、设备支架、电缆等

5.1.2.3机装生产设计图表

1设备基座图,主机、轴系、舵机、侧推、Z推、锚机、减速齿轮箱及辅助推进

电机、PTO发电机、柴油发电机组、机舱行车、克令吊、液位开关、传感器等

安装图及托盘表

2主要舱室设备布置图及托盘表

3单元设备安装图及托盘表;

4、起吊眼板安装图及托盘表

5.1.2.4 船装生产设计图表

1

区域分阶段完成全船消防杂件、救生设备、系泊设备、舷边格栅、档货栏杆及

货物固定设备、钢质门、人孔盖、直梯或踏步等安装图及托盘表;

2

杆及斜梯、室外防浪扶手制造图册及托盘表

3

胎碰垫铁舾件安装托盘表

4

段船底塞、防蚀锌块安装图及托盘表





5 推标记、球鼻艏标记、计程仪、测深仪标记、肋位、船名及港籍名标记、烟囱 标记、水密舱壁标记、声纳定位参照系统标记、载重线、水尺标志安装布置图 及托盘

6

制艏、艉侧推安装工艺、Z推安装工艺、舵套筒安装工艺、后轴承座及支架组

合件制造工艺

5.1.2.5管装

1 区域分阶段生成管系安装图、零件图和托盘表;

2 绘管支架安装图、零件图和托盘表;

3 元框架、管系组装图、零件制造图册及托盘表;

5 制全船管系材料汇总清册、全船管系附件汇总清册、全船空调风管和真空管汇 总清册、全船水密舱室开孔清册、全船管系制造、安装工艺清册、全船管系制 造、安装及强度、密性、试验收清册

5.1.2.6内装

1 绘所有房间六面图;

2 绘内装房间综合布置图、施工图和托盘表。





3 合岩棉板施工工艺及节点图、甲板敷料施工工艺、内装验收项目清册

4 室铭牌布置图及托盘管理表、挂图框架制作图及托盘管理表、制造厂铭牌制造 安装图及托盘管理表、单元卫生间安装图及托盘管理表、倾斜仪安装图及托盘 管理表

5 船安全标志布置图及托盘管理表、全船拦水扁钢施工图及托盘管理表、全船窗、 窗斗布置图及托盘管理表、全船防火门及非金属门安装图及托盘管理表、全船 拦水扁钢托盘管理表、绝缘紧固件托盘管理表、木甲板固定件材料、甲板敷料 托盘管理表

6

5.1.2.7 电装 作施工图及托盘管理表

计指导性文件。

2)分段电气安装件布置图及托盘表
分段电气安装件布置图是按船体分段划分图划分的,应包含全船主干电缆支撑件及贯通件、大型设备基座、预埋及可以预装的设备舾装件,尽量提高分段预舾装率。

3)总段、总组电气安装件布置图及托盘表
分段组成总段、总组(具体参见分段划分图和区域划分图),总段、总组电气安装件包含各分段对接区的电缆支撑件及贯通件、设备安装件以及应在总段、总组阶段安装的其它电缆安装及贯通件和设备安装件。

4)区域电气安装件布置图及托盘表
安装阶段应在区域内的电缆支撑及贯通件、电气设备安装件(除分段、总段、总



组以外的所有电气安装件)。

5)桅杆单元电气安装件布置图及托盘表
6)电气设备安装布置图及托盘表
根据全船电气设备的综合布置,绘制各生产区域的所有电气设备安装布置图。对 主要电气设备的布置区应通过详图、侧视图等方式表示其定位及安装信息。各类 电气设备应画典型安装图,并按规格统计出设备紧固件的数量。对大型电气设备 布置的修改应同详细设计交流确认。

7)主干电缆及ROX电缆密封件布置图
绘制全船主干电缆及ROX电缆密封件电缆布置图,标明各主干电缆通道上的电缆代号,统计各分段、区域ROX框数量及模块规格,作为订货依据。

8)区域电缆清册
9)全船电缆拉敷册 全船电缆拉敷册包括主干电缆拉敷册和区域电缆拉敷册,其编制参见电缆敷设工
10)区域电缆管清册
编制各区域电缆管清册,同管系协调出安装管图册。

11)设备保护
对全船各类电气设备按工厂有关规定提出保护清单,分A类和B类设备绘制相应图册,如集控台、驾控台、通信设备及进口设备属于A类,保护采用三防布加钢性材料进行保护。

12)设计文件
编制电气消耗材料清册,电气验收项目清册,电气安装件汇总清册(按分段、总段和区域汇总),电气预埋件清册等工艺技术文件。





5.1.3 涂装生产设计工作范围和内容
5.1.3.1涂装生产设计的范围
1)材料预处理(包括车间底漆、磨料的预订)
2)涂装工艺文件(包括涂装施工工艺、涂装作业安全等)
3)船体分段涂装(包括主船体、上层建筑)
4)区域涂装(包括船台涂装、码头涂装、交货前涂装)
5)舾装件涂装(包括基座、箱柜、梯子、甲板铁舾件、马脚、电缆贯通件、 管系涂装等)
5.1.3.2涂装生产设计的内容
1)编制《船体涂装程序表》,将全船各部位及各涂层合理安排于分段、船台、码头、 试航交船等各个舾装阶段,确保涂料在最佳状态下施工以获得品质良好的涂层质

2)根据《船体涂装程序表》编制《分段除锈涂装图册》 量。 、《区域除锈涂装图册》,给3)编制《舾装件除锈涂装图册》,体现舾装件涂装的有关工艺信息。

,对涂装施工起到具体的指导规范作用,并明确涂装作4)编制《除锈涂装施工工艺》
业安全技术规程。

5)根据涂料制造厂的涂料说明书,编制《涂料涂装间隔一览表》,明确每度漆涂装间隔时间。

6)编制《I级危险度舱室清单》,确保涂装施工安全。

7)编制《除锈涂装验收项目表》,确定验收的范围及内容。

,它是全船油漆用量的最终数量,用于物供部门8)编制《全船涂料和稀释剂汇总表》

调整订货数量。





9)编制《涂装生产设计图纸目录》。

5.1.3.3特涂专项
编制特涂施工工艺与作业指导书、编写特涂施工流程、舱室通风方案、海水浸泡试验(含淡水舱)方案、淡水舱的氯化试验方案等。

对于特涂舱室要合理解决涂装与舾装施工作业的矛盾,减少涂装补涂、复涂、打磨的工作量,降低涂装作业强度。

5.2

生产设计各阶段的评审、验证和确认


序号

阶段名称

评审活动安排

验证活动安排

确认项目

备注

评审项目

评审形式

验证项目

验证资料

确认项目

确认方式

1

生产设计准备阶段

a)分段划分图舾装区域划分图

评审会






b)设计策划书

评审会






2

w全船三

维综合

布置

Block2
综合布置评审

ww Block3
综合布置评审

评审会

内部

.ta

评审会

o
机舱综

合布置

评审

do
机舱布置

图、退审

意见等

cs

.c

om

Block4
综合布置评审

内部
评审会


艏侧推舱布置图




Block5
综合布置评审

内部
评审会






Block7
综合布置评审

内部
评审会










序号

阶段名称

评审活动安排

验证活动安排

确认项目

备注

评审项目

评审形式

验证项目

验证资料

确认项目

确认方式



Block68
综合布置评审

评审会

上层综合布置评审





Block9
综合布置评审

内部
评审会






3

生产设计出图阶段

首制分段结构图评审

会议

轴系安装工艺

轴系布置图、退审意见

倾斜
航速 拖桩力

试验
试验
试验

质量保证部提供相关记录


6

计划管理

6.1设计计划
6.1.1 详细设计


6.1.2生产设计






5.


舾装分段图纸

200912月初

6.

舾装总段、区域图纸

20102月初

7.

Block3

船体结构图纸

20101月初

8.

舾装分段图纸

20103月底

9.

舾装总段、区域图纸

20106月中

10.

Block4

船体分段图纸

20102月初

11.

分段舾装图纸

20103月初

12.

总段、总组、区域舾装图纸

20105月初

13.

Block5

船体分段图纸

20101月底

14.

分段舾装图纸

20102月初

15.

Block7

船体分段图纸

20103月中

16.

分段舾装图纸

20104月中

17.

总组、区域舾装图纸

20106月中

18.

w Block8

船体分段图纸

20104月初

w 22.

w.taodo 分段舾装图纸

cs.c 20105月中

23.

总组、区域舾装图纸

20107月初

24.

Block9

船体分段图纸

20103月中

25.

分段舾装图纸

20104月中

26.

总组、区域舾装图纸

20105月底

27.


全船综合图表

20105月底





6.2设计验证与确认计划

6.2.1 三维综合布置验证

6.2.1.1验证内容

a) 三维模型是否满足产品技术状态的要求;

b)三维模型设计是否合理;

c) 三维设计是否满足工艺性、可维可操行的要求;

d)三维设计数据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工厂加工设备的要求;

6.2.1.2验证方法

a) 应用虚拟制造系统对三维模型验证;

b)应用可视化软件系统浏览三维设计装配模型进行人工交互验证;

d) 应用软件系统程序进行电气原理、管系原理的正确性验证;c) 应用软件系统程序进行模型干涉情况的验证;

6.2.2.1验证内容

a) 相关尺寸是否满足规范要求,是否满足技术规格书的要求;6.2.2

b)轴系安装工艺是否可行、可操、可靠。

6.2.2.2验证方法

通过评审图纸资料的方式进行验证。

6.3计划控制与计划检查

海洋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及三维设计研究所根据建造方针及技术状态的确认情况,

编制设计计划,提交海洋工程船项目部进行确认后,由海洋工程船项目部报工厂生产计

划管理部门统一编排和下发;

海洋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及三维设计研究所计划员根据下发的计划对计划进行督

促检查,若技术状态不能满足出图要求时,由行政线进行统一协调。





7 风险分析与解决方案
7.1 风险分析
7.1.1 技术状态的把握问题
UT788CDAHTS 船主机功率为2X8000KW,加上2X3000KW助推电机及

2X1500KW全方位Z推,最大拖缆力达300T。全船主电源为690V/60Hz,大量使用变频技术;货物泵采用液压驱动以及综合内通等,技术难度远远超过工厂原接触船舶,绝大多数设计人员第一次接触此类船舶设计。国外公司设计,但是船东由于各方面的考虑,很多设备选用国产设备,外型尺寸及性能要求相对又高,大大增加设计人员的工作难度,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很好的把握技术状态,设计的系统及选用的设备既要满足规格书、规范和船东要求又不太保守避免工厂亏损,这些问题的存在,技术上必须认真对待、深入论证,否则将会存在重大技术隐患。

下水问题7.1.2
本船总吨位为6000GT,空船重量为4700吨,目前RRM 设计公司一直未提供全船

究。重量分布曲线,

7.1.3 航渡问题
本船由于呆木下沉且低于基线1.4m,出航时的实际吃水将达到5.9m,航渡方案需要做专题研究。

7.1.4 拖桩力考核风险及其控制
本船拖桩试验分为三种工况:1)两台主机分别驱动可调桨;2)两台主机加上两台

助推电机驱动两台可调桨,全负荷时系柱拖力达200吨;3)两台主机加上两台助推电机

驱动两台可调桨,再加上两台Z推,全负荷时系柱拖力达300吨。而且RRM给出拖桩

试验水域要求水深不小于40米,目前国内还没有符合要求的试验场,此事必须与船东协



商,一是免除拖桩试验;或新建符合要求的试验场,试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编制详细的试验程序。

7.1.5

大功率冷却系统设计和布置技术攻关研究问题

本船采用淡水冷却的设备非常多,致使冷却系统非常复杂。全船淡水冷却的设备有主机、PTO发电机、辅助推进电机(包括电机、变频器、变压器)、齿轮箱、CPP油冷

却器、中间轴承、艉轴首密封装置、柴油发电机组(柴油机和发电机)、艏艉侧退(主电机、变频器、变压器、泵组)、艏艉Z推(主电机、变频器、变压器、泵组)、散料

空压机及冷干机、货物泵组液压单元、鲨鱼钳及拖销液压单元、冷水机组、拖缆机伺服油液压单元,主机和辅机的回油冷却器等等。设备非常之多,联结管线较复杂,包括前期计算都要认真复核。生产设计时必须按照区域将所有设备连接到,不至遗漏。

7.1.6 拖缆机液压泵室布置技术攻关研究问题

UT788CDAHTs船主拖缆机负荷之大,其液压泵站布置更困难,主要布置拖缆机液

存在尺寸、安装和维修空间大等问题,因此在布置上存在一定更大的难度。对此,我们
压泵、液压油板式冷却器、伺服泵站泵、管路附件及控制设备等,,由于设备附件普遍
7.1.7
置的合理优化,。主干电缆通道设计攻关研究问题

UT788CDAHTs船上,尽管采用了690V/60Hz的电制,但是由于发电机及电动

机功率较大,特别是变频器的使用,电机——变频器——变压器使得中间连接更多,由

于舱室的布置和空间限制,电缆通道较为紧张,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将积极同RRM和船

东沟通,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7.1.8

DP2 动力定位系统工艺研究问题

DP2是带有一个备份的独立联合操纵系统,且在技术设计时就带有冗余的动力定位

系统。该系统与其它系统接口多,调试复杂。因此需要对DP2系统中的设备及系统接口

进行研究。同时,DP2要求进行FMEA,船厂如何完成测试及试验也需要进行研究。



7.1.9

挡货栏杆精度制造及变形控制研究问题

本船档货栏杆上安装有能够行走的操锚吊机,因此档货栏杆顶部必须安装操锚吊机的行走轨道和行走齿条,为保证吊机行走的稳定性,吊机行走轨道和行走齿条安装精度必须受控,达到一定的精度要求,档货栏杆整体精度制造及变形的控制需要进行研究。

7.1.10 3500m主拖缆预紧安装恒张力工艺装备研究设计问题

本船拖缆机的主拖缆长度达3500米,直径为90mm,而主拖缆往拖缆机上缠绕时要

求达到使缆绳保持一定的恒张力,以避免在拖缆机使用时缆绳嵌入下层钢丝绳之间而对缆绳产生破坏。因此需要设计制造专用工装,以保证主拖缆缠绕时的张力控制。

7.1.11大功率电站试验方法研究问题
本船设有4台功率为2200KW的柴油发电机组,如果进行倂车试验,两两倂车功率就

达到4400KW,公司现有的工装不能满足要求。新的工装如何设计才能满足本船电站试验

的要求,需要专题研究。
7.1.12 混合动力推进装置与其它试验项目并行调试方法研究问题;本船推进装置采用了柴电混合推进的模式,如何进行系泊试验和航行试验,节约试验
7.1.13 超长推进轴系安装工艺问题;
7.1.14 组织。
本船轴系较长,从可调螺距螺旋桨中心到齿轮箱输出法兰距离约40 米,共设有一根艉轴、

三根低速中间轴,整个轴系向尾部倾斜2°。而且尾管长度较长,达到11米多,轴的尺

寸也比以往的船舶较大,整个轴系的安装特别是艉轴的安装较为困难,必须从开始重视本船轴系安装工作,制定好轴系施工工艺。噪声、振动预报及控制模式研究;

7.1.15

300

吨拖桩试验方法研究;

7.1.16

功率变频电缆布置敷设通用规则研究;






7.1.17

锚状态下的船舶稳性控制研究;

7.1.18

SPS

安全规则研究;

7.1.19

DP2

动力定位风险控制技术研究;

7.1.20

层建筑整体吊装、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7.1.21

舱设备的安装及综合布置技术攻关研究;

7.1.22

板舾装布置设计攻关研究;
7.1.23成自动控制系统综合调试及控制技术研究;
7.2 7.2.1 优先保证主要技术力量,完成详细设计

1)综合考虑海洋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目前船舶设计的工作量和设计周期,集中力 量各个击破。

2)总设计师及各专业主管应搞好设计工作的保障条件,一旦条件具备,马上布置工 作,安排人员尽快实施。

3)三维设计研究所配齐生产设计专业班子,提前介入与详细设计,以便后期生产设 计工作的展开。

7.2.2 加强对外沟通,采用主动式的设计工作模式,提高技术分析深度

详细设计前应与RRM加强沟通,主要侧重订货和对RRM图纸的审查,畅通设计过

程中的信息渠道。同时采用主动式的设计工作模式,扩大自身的工作范围,提高自身技



术分析深度,推动RRM公司基本设计的有效、快速进行。主要设计人员还应加强与验船

师、船东代表的沟通,在设计和建造中的许多技术要求应相互探讨、密切配合,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逐步建立信任感,提升工厂技术水平的认可度。

7.2.3 加强与国内其他设计院、所、船厂等的合作
对工厂未接触过的船级符号以及新增加的设备、系统采取主动学习规范和对外合作的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对关键技术进行专题研究,从根本上把握技术状态。对建造合同中涉及罚款的技术指标也应特别关注,特别是空船重量,在设计和建造中,需从结构和系统的优化、材料的选择、材料订货、减少代用、优化布置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尤其是在系统布置和基座设计上要精细处理,对于涉及重量变更的事项,必须记录原因,保留依据。针对海洋平台工作船的通用关键技术和根据公司出口船所暴露的问题进行课题攻

关。见第8节技术攻关点

7.2.4 加强设计管理,采用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一体化的模式

详细设计人员要深入生产设计进行了解技术状态,特别是在生产设计构模时要主动去查为了提高设计效率,缩短设计周期,详细设计与生产设计要分工明确、相互协作。
询,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人员为生产设计提供必须的条件、进行过程跟踪和技术状态控制,原则性的工艺、主要设备的基座图和安装图、系泊和航行试验大纲、电气接线图等由详细设计完成,船体结构分段图的审核及部分校对工作也由详细设计完成,设备安装图的深度要达到生产设计深度。在该船的详细设计阶段,应安排生产设计人员对所有系统审图,以便尽早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早解决问题。本船的船体结构分段图、其他设备的基座图、舾装杂件零件图和安装图、试验操作细则等由生产设计完成。

7.2.5 人员的培训和学习

1)组织外语口语培训。

2)尽量用外语进行交流,创造与外方交流的机会。

3)安排设计人员学习LRs规范、CCS 规范及规格书,并聘请有关主管讲解规范及



设计中应注意的关键要求,加强设计人员对规范理解的能力。

4)安排设计人员听取出口船现场人员介绍和分析现场出现的问题,总结出口船的经验教训。

5)提供较多的规范、规则文本;可以在海洋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内部网\\2k3-doc\cysshare\海洋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规范中查阅;也可在工厂标准化信息库http://192.2.2/biaozhun/index.htm中查阅。

8 技术攻关项目
本船设计、建造需控制的重点、难点较多,需成立多项专门的技术攻关小组重点跟踪与控制。攻关项目建议如下:
1) 挡货栏杆精度制造及变形控制研究;
2) 耐磨钢焊接技术研究;

4) 3500m 主拖缆预紧安装恒张力工艺装备研究设计;3) 折叠式全回转推进器船台安装工艺;

6) 7) 超长推进轴系安装工艺;
5)

8) 噪声、振动预报及控制模式研究;
9) 300吨拖桩试验方法研究;
10)大功率变频电缆布置敷设通用规则研究;
11) 操锚状态下的船舶稳性控制研究;
12) SPS安全规则研究;
13) DP2动力定位风险控制技术研究;
14) 上层建筑整体吊装、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15) 机舱设备的安装及综合布置技术攻关研究;16) 拖缆机液压泵室布置技术攻关研究;




17) 甲板舾装布置设计攻关研究;
18) 主干电缆通道设计攻关研究;
19) 大功率复杂冷却系统设计和布置技术攻关研究;20) 集成自动控制系统综合调试及控制技术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