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五要:观、临、养、悟、创 陈 琳 [摘要J绘画艺术的提高往往是从“观”的多方面而促成的。“观”使画者 孤陋寡闻,才会“将谓大能”。我们学画,除了观自然,读画 心中有物,但要使自己心中之“物”表现出来,就是练习,对初学者这主要 靠“临” . l临”是练习技巧、风格,但要自成一家.还要更进一层,这就是 “之外,要想提高作画技艺,赶超古人前辈,我们还应该观 当代画家亲手作画,就要观他如何执笔、韵色,如何构思、 养” 绘画q-的“观”、“临”、“齐”都是“悟”的基础,“悟”离开这些基础,它 构图,观他如何表现、突出主题,观他如何表现他的独特 艺术风格。 临 本身就不存在、 “观”、-.1临”、“养”、“悟”专指绘画之前的修为,但艺术的成 就重要的是要有作品。作品就要创作,这就是“创” [关键词]绘画 观 临 养悟创 “观”使画者心中有物,但要使自己心中之“物”表现 绘画是一种艺术,绘画要研究自然哲学。要学好绘 出来,就是练习,对初学者这主要靠“临”。临即通常所说 的“临摹”,实际上“临摹”有包含摹仿的含义。“临”与“摹” 是两种不同的学习古人绘画的方法。临,是拿纸在古人范 画旁边,观看画的风格,技巧来画,好像“临渊”的“临”所 以叫做“临”。摹,是拿纸蒙在范画上,把它摹下来,所以叫 做“摹”,还有一种方法,是用纸蒙在范画上,映在明亮的 画,就有必要了解绘画的一些基础内容。我在这里只提出 绘画里面的五个要点,即初学者必须经过的五个阶段: 观、临、养、恬 、仓U。 观 “观”就是“看”,历来学绘画的人都讲究这首要的 “观”字。“师化自然”,“效化自然”,这就是说“观”字。其次 5錾丹青 _玻璃上,而摹榻下来。这种摹法,古人叫做“响榻”,我们现 在叫它“拷贝”。还一种摹仿自然风景,效仿名画作品,创 作自己的优秀作品。学绘画首先是“观”,入于眼,其次是 是看别人绘的图画。有人把观看别人的绘画作品比作读 书,形象地称呼“读画”。读画比观看自然要难,读画是要 从上看到下,从左看到右,一个一个地方去看,然后连成 一“临”,出于手,然后是摹仿。唐太宗说:“皆须是在古人名 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运笔之理,然后 可以摹临。”谛观为摹临做准备,谛观是熟悉的过程,摹临 是实践,学习绘画,要把临看作是打基础,临的次数多一 些,临的范围广一些,那么基础就可以打得深厚一些,临 个整体去看,再理解整张画的意义。实际上,“读画”在 “观”“看”的要求上比观看自然高多了,就是“观”必须细 致,不能“不求甚解”,要把画中线条、技巧、手法、结构、用 笔等都“读”懂、“读”会。 观自然与观画又是一体的。画是艺术家细观外物成 于胸,抒于笔端的艺术表现,它融合了艺术家的情感所 要眼准手巧,眼之所得而能尽出于手,才能称之为善临 者。临不是画像,求其毕肖,它倒有点类似速写,摄取精 致,中国古代人画竹,诚然都从爱竹出发。先有观竹之兴, 再有画竹之兴,并没有不爱观竹,而只画竹的艺术家。早 在唐代,已有人在画竹根的脱壳笋,这说明画家是钻研专 家,连竹的这一细节都不轻易放过。白居易赞美“萧朗下 笔独逼真”,李昂称许程修已能使观者感到,“繁阴合再 神。学其风格。——当然,Il缶是不要求速度,即使是临到 最熟的程度,也不要操之过急,相反,临出来效果不佳,学 不到多少。临的第一要求是摹仿。历史上临画做到摹仿的 人颇不乏人,据《松江志》记载,明董其昌“少好书画,临摹 真迹,备忘寝食”。北宋画家黄澹游专门临摹过父亲的画 本;明代画家赵孟燎他的山水画风寸笔墨,是周旋于前辈 的厚重,工稳,秀润,清丽之间;博尔都他一丝不苟临摹过 宋代缂丝《德辉丹集图卷》【花鸟)和明代仇英《百美争艳 图卷》栩栩如生,俨象原作。可见临摹为作画者不可缺之 要诀,我们不可忽视。 养 明”,所有这些艺术效果都和观察自然,学习自然分不开。 再如丁谦对竹写,文同筑亭观赏赞笃,程堂和赵安士给某 一地方的某一种竹写真,李衍考察吴越,交趾的各色各样 的意境,至于黄荃、李颇,解处中,阎士安等得竹的一般生 意,或写竹的临风,冒雨出没烟雨种种活泼的意态,也都 不是背离现实,闭门臆造所能做到的。可见面向自然,观 赏自然,深入钻研,乃是古代画竹名家创立意境的必要途 径,是下笔以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倘若以为画竹纯凭 主观、不学而能,或不“观”真竹,不误他人名画之竹,那就 “养”除了从名家名画之中领悟之作,更重要的在“画 外”。画外之功,即学问修养。钻研自然,体验生活,这样才 能充实意象,锻炼技法,推动艺术构思,以提高创作质量。 中西绘画都十分讲究画外之功。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画亦如此。我们讲究画中的书卷气息,把它 作为意境表达的最高标志,而且在今天,这书卷不限于中 国的诗,书法以及古典文学史哲著作,也包括外国的,特 别是西方美学,画史,都可借鉴。借此及彼,物同一理,心 不符合古代画竹者的历史真实了。 当然,只守着一张画观看,或只观看自然,也都是永 远不够的,我们还要打开眼界,广泛观看。绘画艺术的提 高往往是从“观”的多方面而促成的。兴趣要广,爱好要 多,不能把自己局限于一个小天地里。“学然后知不足”, 领神会意相连。人们常说,绘画之人会书法,写字的会绘 画,这都是“养”的结果。尤其是为了充实画中境界,在摹 仿的基础上又更进了一层,还可以在画中题诗,题辞,而 “渐”有“徐进”的意思。因此,“渐修”是要下较长时间的功 夫的,才能学到真本领。黑格尔认为:“如果谈到本领,最 杰出的艺术就是想象,并且指出想象不是幻想,想象是创 造的”。在绘画上可以用这个词语,“观”、“临”、“养”三者, 我们说他是绘画中的“渐修”。较长时间的“渐修”,可以促 成刹那的“顿悟”。“顿悟”似是一时之机,但它是,qz时绘画 字迹本身又是书法,相互结合,有助于以画抒情并使具体 的与抽象的形象(后者属于书法)共同成为“心画”,达到 画中有“意”有“诗”。亦即上文所说的最高标志。因此一位 国画家的气质、修养如何,在他的作品上可以一目了然, 无论他是画人物、山水、花鸟或历史题材,现代题材。在西 实践的飞跃,抛弃绘画实践,是悟不出什么样的。石涛称 之为“一悟”,这一“悟”来源于生活现实,经过反复实践, 与“玄之又玄”的东西毫不相干。 仓U 画里,画面不题诗但也有诗境,也能表达作者学问修养。 “养”本身是活动,这种活动大致可分为几个方面谈: 第一,保存。在“观”与“临”之后,特别是“临”之后,要把作 者所具有的独特风格完整地保存在我们的脑子里,随意运 转,大有招之即来,呼之即出之势;第二,思考。古人提到 “养”字,常跟“心”连在一起,叫做“养心”;我们讲绘画,提 “观”、“临”、“养”、“悟”专指绘画之前的修为,但艺术 的成就重要的是要有作品。作品就要创作,这就是“创”。 总观以上所谈“观”、“临”、“养”、“悟”四个问题中几乎都 涉及“创”。“观”、“临”、“养”、“悟”为“创”创造条件,也都 是创的基础。学习绘画,它的目的是要发展绘画艺术要有 所仓U新。 到“养”字。就可以和“画”连在一起,叫做“养画”。孟子说过 “养心莫善于寡欲”。如果把“欲”讲成“思”,我们可以按他 的句式而反他的意义说:“养画莫善于多思”,思是养中的 部分活动。经过~段时间的临摹,在“养画”中,要把所临摹 爨 篝 学习绘画,进入创的阶段,需要经过认真仔细观察的 过程。创还应该做到“前无古人”,否则不算“创”。创要取得 自立之地,站得高,立得住。所谓自立之地,是说由学法到 变法,最后要立法。我立我法,斯谓之创,艺术上成为一个 的方法掌握起来。这样“养”中“思”的活动,严格说来,它是 “养画”中的思维活动。第三,吸收。拿“养”跟“临”比着说, “临”是“学习”,“养”是“吸收”。我们在学习绘画的艺术生 活中,“临”好比“吃喝”。“养”则需要把所吃喝的东西消化 变为自己的血和肉。第四,待用。“养”和“待用”活动,不是 流派,没有不建立自己的艺术标准而能取得较高成就的, 创就是自己创造,别人不能包办代替,因此标准只能自立。 标准要准高,当然,高是相对。你我绘画实践的时间长 消极的等待,它是经过最富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后,强大的 生命力即将进发的表现。“待用”是在那里酝酿,“待用”是 在那里准备创新。这种活动达到“养”的最高阶段。 悟 短,努力程度,领会深浅,修养高低的不同,咱们对标准水 平的看法不一样。但“高”不神秘,“高”是由实践来培养而 取得的。高标准、严要求。就是以严格的实践来实现高的标 准的。能名一家的画家,都有他自己的独创,自己必定有一 个标准。有的把他所立的标准明确地说出来,有的没有说, 而心中是有数的。经过实践立标准,这标准又通过实践来 检验,它就会逐渐提高,这个“高”必将人们公认。达到广大 绘画中的“观”、“临”、“养”都是“悟”的基础,“悟”离 开这些基础,它本身就不存在。佛家有“顿悟”的说法,我 们不用他以“顿除妄念”解释“顿”字,“顿”应当“立时”讲, 立时觉悟,它也是有致悟之由的。历史上有些画家有时候 偶然触及一种事物的变化而活动,引起顿悟,从此他的绘 画技艺大进。那些事实,乍看起来,好像不理解,为什么你 我都学习绘画,遇见同样事物的情景,你能有所悟,而我 就触动不起来呢?有些人把“悟”谈得神秘,使读者不容易 范围公认标准的作品,应该列入第一流的创作。 创还应该做到独辟蹊径,在绘画上能独自开辟一条新 的路子来。所辟的一条新路,倒不一定要别人照着走,而它 对来者至少有很好的启发引导作用。北宋杰出画家郑板桥 的创是大胆的,也是有贡献的。他在创中充分地表现了他 艺术的才华,他的作品能书画相参,纵横驰聘,一代风流。 体会。其实,悟这个活动每个人都可能有的,我们学习或 研究一门专业,到一定的阶段进行不下去,在行动上我们 暂时把它搁下,但在思想上却没有忘掉,不管在什么时候 碰见,表面看来与我们学习或研究的专业毫不相干,而实 际的内部情理却脉息相通的事物活动,猛然间触动我们 他的确立了新法,使我们在创的问题上至少能以之借鉴, 而不必非沿着他的路子走不可,创的道路是无限宽广的! 参考文献 思想一定程度的停滞状态,豁然贯通,幡然觉醒,于是把 我们学习或研究大大地向前推进。这就是“悟”。或者我们 [1]黄格胜说吴昌硕/名画家说名画(名画家说名画)黄格胜著出版社 河北美术 正在不断学习或研究中,大脑时时是兴奋的,宇宙问其它 事物刺激之下迅速领会。促进我们的工作,这也是“悟”。 学习方法,你悟我不悟,原因较多,但在你我悟出来的东 西可能是一种创造,但决不是悟之从心所欲的主观自由 创造物。“顿悟”与“渐修”是不可分割,“渐”对“顿”而言, [2]创作与思考(李木知道的和想到的)/高等美术院校教师论丛李木 人民美术出版社 [3]中国书画研究(精)杨仁恺上海古籍出版社 [4]扁舟一叶(理学与中国画学研究修订版)/朱良志艺术研究系列朱良 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08 责任编辑:蒋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