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13讲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第13讲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来源:筏尚旅游网
 现代文阅读第十三讲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大纲要求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二、方法指导

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记叙描写类文章中,有些抒情性语句往往比较明显地表现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议论文中的中心句、关键句或论据前后的总括性语句也往往反映了作者的基本思想倾向。

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来抒发感情,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3、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两种方法:(1)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2)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取胜。

4、借助于材料的背景知识,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如: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有关注释等 三、典型题目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纯朴的嗜血者

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那么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他就像一枚“不定时”,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

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破坏的能量太大了。鲁迅说过:“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他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水浒》虽然处处是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连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也径直写作“小衙内倒在地上……只见头劈做两半个”。制造这一幕的正是“黑旋风”!也许为了逼使朱仝上山入伙,无论哪个梁山好汉对一个小孩的生命都是不屑一顾的,但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才合适。

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

现代文阅读第十三讲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1 -

气息,反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他嫉恶如仇,最爱不惯以强凌弱,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的嗜血者除了带来恐惧,还让人困惑。为什么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仿佛大家脖子上顶着的不过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在一个全然不知怜惜生命的人的眼里,旁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也就变得自然和正常了。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1.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 (6分)

说“异” 詹克明

你可以侧目异类,白眼异类,但绝不可小视异类。 异类可以成为事物的中心。晶莹美丽的珍珠,其中心不过是颗砂粒.正所谓“病蚌成珠”。降雨全靠空气中的尘埃作为凝聚中心,倘若天空绝对干净。水汽再多也不会下雨.当然就没有植物和动物,更不可能有人类。同类之物彼此相差无几.谁也难成中心。异类的介入打破了无差异的均衡.“中心”应运而生,有序的体系得以形成。梁山好汉一百多,各怀绝技,谁肯服谁?倒是文武皆不出众的“异类”宋公明.凭着“呼保义”“及时雨”的名声坐了第一把交椅。

当液体加热到沸点之上.有时高出十几度还不沸腾.就成了过热状态。一旦过热液体受到扰动,瞬时大量汽化.极易发生爆炸。工业生产中为了避免出现“过热”.常将几粒多孔质的沸石投入高温液体。沸石不断释放的小气泡容纳了液体的饱和蒸气.鼓成大气泡腾出.借此平稳沸腾。过于纯粹的体系在形态转化时很可能出现滞后或过头.导致险象环生,异类的适时参与则可化险为夷。

事物需要发展.体系必然转变,异类可以成为伟大转折的突破口。20世纪初.正是爱因斯坦在假设光速不变的基础上提出相对论.普朗克又提出量子论,才使物理学获得了大发展。正因为他们的异类观念,才使得物理学大大创新。不过,切勿强求“异类”,最应警惕那种哗众取宠的故作怪异,如父亲逼着体弱女童跑全国、当街裸体自我标榜是行为艺术之类。就是渴求社会认可的假异类、真恶俗。 不能容忍异类的现象.时时可见。打工者来自不同的地区.农村人与城里人衣饰的差异、口音的不同……都可以泾渭分明地用来划分同类与异类.更不要说大的方面了.不要把一切原因都归结为漫长的封建帝制,更深刻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国民性”。蜂拥而上的党同伐异和肆无忌惮的语言暴力,正说明我们缺少起码的宽容心态。一个高度发达、受人尊敬的大国,首先要有宽宏大量的国民气度,最起码要能容忍那些并不妨碍别人、又不违犯法律的异类行为。

现代文阅读第十三讲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2 -

对于一个健全发展的体系,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

2.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 (6分)

3.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 (6分)

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特性

吴炫

最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东西方知识分子,除了一些共同特征以外,比如以自己的思想向社会说话、承担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等,有没有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的不同品格呢?在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当代文化进程中,这样的不同品格是应该被特别强调,还是应该尽量去消除,使得全人类只有一种知识分子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萨义德和哈维尔。在《知识分子论》一书中,萨义德特别肯定班达认为的知识分子具有“反对现状的状态”,赞赏米尔斯的主要论点“大众与个人的对立”,均在表明一个观点:知识分子是敢于“对抗现实”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赞同萨义德的的知识分子是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也赞同他所认为的“专业态度”是“今天对于知识分子的特别威胁”,但在这种“独特见解”是“对抗现实”的,还是也可以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的问题上,我认为涉及对东西方知识分子品格的文化差异性理解。这种差异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关系到能否形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论”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

所以,与萨义德赞赏伏尔泰、萨特、阿多诺这些“辩护者”“冒险者”“流浪者”不同,我更愿意从苏轼、黄永玉身上提炼知识分子的“中国品格”。的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对世界的哲学性理解,上述东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程度都具备这一点,但我发现苏轼、黄永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是直接“对抗现实”的。在文学观上,苏轼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却不是“文以载道”可以解释的。这样的情况,就是“尊重载道又突破现有的道”的“穿越现实”的品格,决然不是“对抗现实”的品格。有了这种品格,一个作家与现实的关系就会变得从容而大气,没有剑拔弩张的对抗心理。有中国式品格的知识分子,对世界具有一种宽和理解进而平静的心态。

这个问题放到有老顽童心态的黄永玉身上,就更饶有意味了。贸然一看,萨义德恐怕不

现代文阅读第十三讲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3 -

会承认黄永玉是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然而,他面对“专业画家”以“不太讲道理”的心态去画令专家们感到震惊、却又很难归类的画,不被任何组织和行政收编的自由创作状态,也不遵守儒家“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更以自己对生活用品、花鸟虫草的哲理性思考突破道家式的“恬淡人生”和“忘知美学”,给人特剐的意味和震撼体验,你又不得不说他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品格。

所以我认为,尽管萨义德、哈维尔、哈耶克等把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和性质阐述得令东方知识分子心向往之,我还是要指出其文化错位而带来的“价值有限性”。中国知识分子在与自由问题上如果没有中国原创性理解,就不可能弥补这种有限性。因此自晚清以来,以康有为、粱启超、严复、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为依托进行“文化批判”的。“人人有自主之权”这一晚清以来知识界典型的启蒙话语,并未在“中国问题”的视角下进行过深入追问。

4.针对东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的品格,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6分)

“读图”时代阅读向何处去

近日报载,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了第三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的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国民阅读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3年,在调查的识字城乡居民中,每月读一本书的人占51.7%,比1998年下降8.7个百分点,其中农村的阅读率为45.3%,比1998年下降了9.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则下降了7.8个百分点。我国国民中有读书习惯者仅占5%。

这一调查结果颇令人感到困惑和忧心忡忡:我国是一个出版大国,各种书刊林林总总,出版业红红火火,根据调查,国民个人自费购买图书的人均消费额还在持续增长,何以读书的人反而越来越少?难道购买的书都是为了送礼或摆样子?我国更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的价值观从来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何以在强调提高国民素质的今天,国民中有读书习惯者仅占5%?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根据调查预测,今后一段时间DVD、电视等其他媒体将利用自己的优势进一步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分割人们的闲暇时间,国民读书率可能会进一步降低,读书的人还会继续减少,难道书的传统价值和人类的读书兴趣真是面临了巨大的危机?!

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确实是令人忧虑的。诚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今天人类获得知识的渠道已经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读书”,还可以从DVD、电视、互联网和各种琳琅满目的图像传媒中获取,后者可以统称为“读图”。毫无疑义,与书刊单一的文字传播相比,图像传播(包括静态的图画和动态的影像)有着它天然的优势,因为图像传播是一种直观的形象传播,不仅人人都能欣赏观看,而且它比文字更赏心悦目,枯燥的文字只是一种符号,而生动的图像则形神俱备;加之图像传播因其形式上的特点,它需要更凝练、更简洁地表现对象,往往洋洋数千言、数万言的文字篇幅,有时只需一两幅画面就能表达。这

现代文阅读第十三讲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4 -

种直观、形象、快捷、省时的特点,比长时间地咬文嚼字确实要轻松省力许多,因而它更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更适合紧张工作和极度疲劳的现代人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是被“读图”的人分流了,而“读图”其实也是现代人获取知识和资讯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应该归入广义的“读书”范围之内。这样来看,所谓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的问题也许就没有那么严重。

但我们在肯定“读图”的同时,还是要大力提倡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因为人类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的童年是从“读图”开始的,先民们在没有创造文字之前,先是通过图画来传播有关信息;然后有了文字,然后人类从“读图”时代发展到“读书”时代。每个人类个体也是如此,孩提时代先看图,然后学会识字,然后在“读书”中慢慢长大成熟,可以说这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普遍规律。在人类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因为某些主客观的原因,反而慢慢养成了只喜“读图”、不喜“读书”的习惯,久而久之,如果哪一天,我们真的丧失了“读书”的能力和兴趣,那到底是我们人类的进化还是退步?

不仅如此,作为书的主要载体的文字更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文字的阅读和接受需要读者的感悟和思考,它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高级的脑力劳动,是人类训练和提高自身思辩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文字写就的作品,不仅可以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而且更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一百个读者欣赏一部影视作品中的林黛玉,看到的都是一位演员扮演的林黛玉;而一百个读者阅读一部文字版的《红楼梦》,就会有一百个不同的林黛玉。文字传播的魅力超过图像传播之处正在于此。所以,“读图”虽然有它存在的价值,但它不能也不应该替代“读书”,否则。人类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会因之而退化。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读书”中的阅读原著,更是一个民族传承文明最根本的途径,也是每个国民提高自身素质最有效的手段。这里,不仅“读图”不能替代“读书”,而且读各种快餐书也不能替代读原汁原味的原著。一个人,如果能有一百首唐诗、一百首宋词、一百部中外经典名著在肚子里打底,那他自然就有一种底气,就会有一种气质自内而外透出来。只看有声有色的图像改编,不读原汁原味的原著,或是包里装两本时髦书摆摆样子,书橱里摆几部大部头书装点门面,不认真读书,那浅薄庸俗的尾巴随时都会露出来。正是基于此,在大量经典作品以图像改编和各种快餐方式传播的今天,我们真诚地呼吁在现代快节奏下生活的读者:为了从根本上充实你自己,在你选择“读图”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读书”,尤其不要忘了多读原著。

(本文有删改)

5.对“读书的人反而越来越少”并“还会继续减少”的现象,作者先说“令人忧虑”,后来又说问题“也许就没有那么严重”,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6分)

现代文阅读第十三讲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5 -

外交强人沙祖康

刘 巍

“秘书长先生,我这个人比较直,讲话比较冲,很多朋友说我这个风格要改改,您的意见如何?”沙祖康对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自已是农民外交家,性格坦率,不喜欢绕弯子。潘基文则回答说:“千万别改,联合国需要这样的风格。”

2007年7月1日,曾服务于中国外交37年的沙祖康,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就任联合国负责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以往,在国际外交界,中国外交官面带笑容、温文尔雅的仪态,常给人以东方人特有的神秘感。而“不太相信外交辞令”的沙祖康,却被美国报纸称为“令人震惊的坦白”。

沙祖康从小就喜欢读武侠小说,中学时因为在课堂上看小说,曾被老师多次抓到,这一行为甚至还被写进了操行评语。

沙祖康当时读的是中国传统的武侠小说,而最常被他提及的一本书是《三侠五义》。这本沙祖康最喜欢的武侠小说叙写了宋朝清官包拯在侠客、义士的帮助下,审奇案、平冤狱、除暴安良的故事。大学老师蒋克记得沙祖康有一次对她讲,他“当干部一定要当包公”。 多年以后,沙祖康并没有实现他最初的愿望,成为审官判案的铁面“包公”,而是进入了外交部,成为一名致力于建立国与国之间友好关系的职业外交官,但这并没有影响沙祖康侠义精神的显现。在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外交场合,为了捍卫国家利益,沙祖康常给人以言辞强硬的印象。2006年,他接受BBC采访,在回答美国对中国增加军费的指责时,他说:“美国人最好在这个问题上闭嘴!,,此话在美国传媒界引起震动,很多人认为这会成为中美外交的一个“事件”,但美国外交官们却不以为然,因为他们太熟悉沙祖康的言辞方式了,也就是在国际外交界所谓的“沙氏风格”。 沙祖康在一次讲演中说,外交工作和个人的行侠仗义是可以挂起钩来的。现在国际秩序并不公正,很多事情不公道。作为中国的外交官,作为大国的外交官,至少应该主持正义。他说,大家都不主持正义的话,恐怕有的歪风邪气就要横行霸道了,那是不能允许的。 沙祖康的正直不仅表现在大事上,外交上,就是对亲人也是如此。

沙祖康的小妹沙益芬,身体不好,在老家生活比较困难。在大哥沙祖康赴纽约就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这一个夏天,小妹沙益芬仍然在宜兴市里卖西瓜。一次,二妹沙益英给哥哥的办公室打电话,由于是长途,要求哥哥拨回来,沙祖康执意这样通话——因为办公室的电话是公费,说她花的钱,沙祖康个人给她报销。沙益英说,大家能体谅大哥,也对大哥的正直表示钦佩。

沙祖康经常称自己是“农民外交家”,在强调自己言行具有农民风格的同时,他也经常说,自己要回到家乡当农民——他的家乡古城宜兴正是当年苏东坡晚年居住的地方,苏东坡曾在这里读书讲学、买田卜居,渴望在此终老。

(选自《新世纪周刊》,全文有删节)

6.沙祖康经常称自己是“农民外交家”,读了这篇文章,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谈谈你的看法。(6分)

现代文阅读第十三讲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6 -

四、课后练习

警惕“娱乐化解读”

蒂尼

网络传播技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可以称之为“娱乐化解读”。各种新名词发展神速,常常是让你没办法不感兴趣的“事儿”。比如炒作得火热的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一时间成为网民热读和谈论的话题,据有关资料统计,这本书竟然在市场上畅销到百万册。

有人说:“一样是说史,当年明月用的笔法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另有人说:“探寻历史的过程是沉重的,是需要我们用思考去慢慢体会的。和娱乐化解读历史方式的外壳相比,也许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历史发展的深层客观规律以及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明朝那些事儿》过多纠缠于如何现代化娱乐化包装历史的讲述方式做法,距离清醒的历史守望者已经很远很远。”

我比较认同后者的说法。作为现代人,今天我们如何消费历史?怎么理解历史?“娱乐化解读”应该针对的是历史事件的讲述方式而言,而不应该是随意的娱乐,这样会造成对历史的误读和误解。近两年来,中国大地上刮起了“重读”“戏说”风,按理说,如此“繁荣”的学术研究和文化研究热的景象,是值得国人高兴的事儿。可是,我们看到,除了史学界、文学界之外的研究人员们也迫不及待地参与进来,对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以“或正说解读、或调侃恶搞”的形式纷至沓来,再加上出版界、电视和网络等媒介的宣传造势,出现了很多戏说类书籍,这种形式的书籍很快为大众所接受。 阅读,变成了“悦读”。阅读变成了一种让人轻松的“精神按摩”,这样的阅读已不再承载更深刻的思想和沉重的文化使命。同时一些人在“悦读”中还会染上对知识、对历史不恭的游戏状态。“娱乐化解读”和“恶搞”的游戏性一样,最突出的表现为:戏拟经典故事,将历史遗产成为一种“大杂烩”——东拼西凑之后的取悦品。 不论在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形态中,文学和历史都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娱乐等基本功能。然而,在消费时代的文化的背景下,文学的娱乐消遣功能却极度膨胀。解读历史和阅读文学作品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针对传统的经典名著和历史故事,原则上是不能歪曲、不能篡改、不能恶搞的,要强调和弘扬传统文学经典名著的精神。让古人行现代人之事、说流行话语,对于追求新鲜、刺激的读者来说,可能是图一时好读、好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样消费历史,不但削弱了教育作用,对于所承载的历史和思想价值的传播也会受到影响,其后果无法补偿,这是很可怕的事。

(节选自2010年12月27目《光明日报》) 7.文章第二段列举了两种不同的述史方式,作者为什么不认同“娱乐化解读”? (6分)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文化解读观。(6分)

现代文阅读第十三讲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7 -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参

1.①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的行为持欣赏态度。②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③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对本文作者观点是一个有力论据。

2.排斥、打压,缺少起码的宽容。肯定具有积极意义和带来创新结果的异类.容忍无害的异类现象。

3.宇宙万物间普遍存在异类现象,所以是正常的;异类的存在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所以是必需的。

4.看法:在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当代文化进程中,这样的不同品格应该被特别强调,而不应该尽量去消除,使得全人类只有一种知识分子。

依据:中国知识分子在与自由问题上如果没有中国原创性理解,就不可能弥补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和性质因文化错位而带来的“价值有限性”,就不可能引导中国的知识分 子在“中国问题”的视角下进行深入追问。

5.不矛盾。因为“读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按狭义的理解,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令人忧虑;按广义的理解,“读书”包括“读图”,读书的人未必越来越少,问题没那么严重。(或: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是被“读图”的人分流了,而“读图”也应该归入广义的“读书”范围之内,这样来看,所谓读书的人反丽越来越少也许就没有那么严重。)

6.同意。沙祖康虽然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官,但在他的身上具有农民的许多特征:①言行具有农民风格,讲话比较冲。②性格坦率,说话比较直,不喜欢绕弯子,“不太相信外交辞令”。③不忘自己是农民出身,始终保持农民的淳朴特征,一直向往农村生活。这些特征都表现了沙祖康不同于其他外交家的特点。

7.①“娱乐化解读”易误读和误解历史;②“娱乐化解读”不能承载深刻的思想和沉重的文化使命;③“娱乐化解读”削弱了教育作用,影响其所承载的历史和思想价值的传播。 8.①应关注历史发展的深层客观规律以及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②要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③应强调和弘扬传统文学经典名著的精神。

现代文阅读第十三讲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