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卷第3期 鸡西大学学报 V01.9 No.3 2009年6月 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Jun.20o9 文章编号:1672—6758(2009)03—0096—2 论构建和谐价值观的学理依据和现实基础 喻长友 摘要:伴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推进,作为其基本内核的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成为我国在理 论和实践建设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它内在地要求我们对和谐价值观给予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和阐释。 从学理依据和现实基础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和谐价值观;学理依据;现实基础 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1.从价值观的属性来看,和谐是价值观的基本视域。 会”的新命题,倡导“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 既然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人 念,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核——和谐价值观 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那么以身心和谐、人际和谐、 因此成为我国在理论和实践建设中所关注的焦点。价值 天人相 为主旨的和谐,就理应成为价值观的基本视域。 观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层面,它确定一个社会的文明范式 和谐发展,贵在身心和谐,人们只有尊重生命规律,崇尚 和根本价值模式,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和谐价 健康生活,能够合理地控制人生欲望,培养健全和谐人 值观人手,方才抓住他的命脉和根本。同时和谐价值观 格,方可成就和谐人生,这是价值观的首要追求;和谐发 不是人们“乌托邦式”幻想,而是有自己的学理依据和现 展贵在人际和谐,人们只有在人际交往中、竞争中不忘合 实基础 作,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而不威胁他人利益,自身发展而 不忘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衷共济、互动交往,方才拓 简单来说,价值观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关于 展社会和谐之道,这是价值观的和谐外显;和谐发展,贵 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是先天固 在天人相协、天人共在共生共荣,这是和谐的最高境界, 有的或者人们头脑中主观自生的,而是价值主体在实践 也是价值观的“种际关怀”。 活动中通过自我意识对社会存在、社会生活创造性的把 2.从理论基础来看,中西文化都内含和谐理念以及 握,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和谐的思维方式,使得和谐价值观具有优良的文化基因。 所谓和谐价值观,就是基于和谐并以和谐为介质的 从中国文化发展史来看,“和”是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 价值视域、价值原则和价值取向,倡导和谐理念,用和谐 显著特征,“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内在理念和最高追求, 观点来思考问题,树立和谐的道德规范,为履行和谐使命 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与精髓。如“天人合一、保合太 而内在的永恒行为准则。 和”的宇宙观、“合二而一、仇必和而解”的辩证法、“和而 和谐价值观就其内容来说,包含以下理念:一是它以 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和为贵、泛爱众”的处世哲 和谐为价值原则。因为和谐是宇宙万物相处共生的最美 学等,都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和谐理念以及和谐的价值取 状态,是宇宙万物的本性;和谐是人类文明特别是政治文 向,成为干百年来中国人民为人处事的价值准则和价值 明长期发展的结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本质 规范。 规定和本质特征,因此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主张以和谐 从西方文化的发展史来看,和谐是西方文化的内在 为基本理念,用和谐观点来思考问题,使和谐逐渐成为人 意蕴。从苏格拉底提出“公正即和谐”命题到莱布尼茨 们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成为人们判断是非、善恶的价值原 的“前定和谐”再到康德的“论持久和平”,从欧文的“新 则。二是以和谐共生、互动发展为价值取向。随着改革 和谐村”试验到魏特林社会主义是“和谐与自由”的社会 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日益多 再到马克思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近代西方 元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不断增 哲学中,从阿多尔诺的“和谐就是美”到海德格尔的“和 强,人们价值观成多元化的趋势。为了避免人们价值观 谐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再到马尔库塞的“宁静生存的真 的冲突和扭曲,我们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以和谐宽容的 正和谐”等,无不映照出人类对和谐理念的向往和追求。 胸怀吸收和借鉴其它价值观的精华,来丰富和发展我国 由此可见我们在构成了和谐价值观的过程中,借鉴中西 的核心价值观,实现多元价值观的和谐共生发展。三是 “和谐文化”的优良基因,来建构和完善自身。 它内在诉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 3.从理论特点来看,和谐价值观具有普适性和相对 共处。和谐价值观主张和谐成为人们看待自然界、社会 独立性。中西“和谐文化”中都内含和谐思维和和谐理 和人类自身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在现实生活中创造一个 念,内在诉求人们把和谐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准则和 生态文明、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人文环境, 价值取向,用和谐的哲学思维来处理生活中的人或事,这 达到人与自身、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 与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价值取向一致。这就意味着和 谐价值观能够超越民族和国界,传向全国乃至全世界,逐 随着世界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多元 步取得全世界人民的认同和信仰,具有普适性;再者和谐 价值观进一步对立冲突,甚至变异扭曲,因此构建和谐价 价值观具有相对独立性。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 值观是势在必行。从学理的角度来看,构建和谐价值观 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不是人们的意志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 作者简介:喻长友,在读硕士,华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泉州。邮政编码:362021 ・96・ 第3期 论构建和谐价值观的学理依据和现实基础 2009丘 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可见,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是经济 基础的反映并受其决定,同时有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经 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在思想领域演奏“第一把小 提琴”,这样无论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都可以利用 “相对独立性”和超越性,利用的自己的文化底蕴,建设 本民族的和谐价值观。 4.从指导思想来看,构建和谐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构建和谐价值观提供了正确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和谐价值观得以确立和发展的理 论保证。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经 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 道德素质都显著增强,所有这些都为构建和谐价值观提 供思想条件。中国共产党不仅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 领导核心,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领导核心。 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建设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有作 为、有能力的政党,我们相信他能够顶住压力,有效利用 各种经济文化资源,为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沿着正确的 方向前进而提供最根本的政治前提和组织保证。 2.从世界范围来看,建构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是可 能的,也是可行的。首先,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 题,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是目前强权政治和霸权主 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义依然存在,局部战争、民族冲突、文明冲突等一些全球 当前我国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社会意 性问题仍然困绕着世界人民,因此世界各国人们向往和 识形态领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价值观有所发展;另 谐生活、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而和谐价值观倡导世 一方面,在各种因素影响下,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 界和谐的理念,用和谐的思维处理世界纷争,它符合世界 有所滋长。因此当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和谐观的建设中, 人民的共同期盼和美好愿望,容易赢得世界人们的认同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指导,和谐 和赞许。其次,伴随中国的和平崛起,在国际中的影响力 价值观才有灵魂和大脑,才会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沿着 逐渐增强,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 健康的方向发展。 的新理念,要求在尊重差异、和平共处的前提下,实现国 家之间利益的和谐、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和谐、世界 构建和谐价值观不仅拥有充分的学理依据,而且具 的共同进步与繁荣和与世界各国广泛交流和合作,赢得 备坚实的现实基础。当前我国乃至世界构建和谐价值观 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周边邻国的信任和支持,这为我们 都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构建和谐价值观建构了一个国际交流的平台,争取了国 1.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 际文化的中间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赢得了 具有可行性。首先,构建和谐价值观是当前中国社会发 有利的国际环境和舆论氛围。 展的内在诉求,具备建构的激活点和生长点。随着社会 总之,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大幅提升、 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我国全方位的改革开放,人们的价值 中国共产党和谐的执政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和谐世界的 观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价值观过度自由,社会主义核心 主张为世界人们所认同和理解等,都表明我国已经步人 价值观逐渐被人们淡忘;多元价值观共生不够,对立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最佳时期,那些对构建和谐 余,如人本位与集体本位的对立、重名轻利与义利并重的 价值观持怀疑、悲观甚至否定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同 对立等;社会价值观变异扭曲,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 时建构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是一项极其复杂庞大系统的 义、虚无主义泛滥成灾等等。这就内在诉求我们在多元 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 价值观中相互包容、和睦相处,建立和谐价值观。 值体系为指导,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主动性、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具有广泛的群众基 自觉性和坚定性,牢固树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 础和物质基础。经历千百年来中国“和谐文化”的熏陶, 奋斗精神,依靠广大人们群众,把和谐的价值理念推向全 和谐思想已经内化于人们的内心,成为人们最高的价值 国乃至全世界。 追求和行为准则;同时和谐价值观不仅体现中国文化的 内在精神和最高追求,而且体现了中国人们对和谐中国、 和谐世界的向往和期待,符合广大人们的共同利益,能够 参考文献 被人们认同、接受乃至遵循,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 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 来,伴随我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 人民出版社,1959年 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跨越,社会矛盾由对立冲突 2.闫三平:和谐价值观论析[D].郑州大学硕士论 转向总体和谐,为我们构建和谐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物 文,2007年 质基础,提供了和谐的构建环境。最后,构建和谐价值观 3.郭建宁:传统“和”文化与现代新思维[J].学术研 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可靠的政治保证。当前马列主 究,2006年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 4.赋斌: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和谐思想[J].河北师范 指导思想,并且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学报,l999年 日渐深入人心,为广大人们所认同和接受;随着我国教育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 科技文化事业的飞跃发展,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 社.1995年 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Values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he Socila Reality YU Changyou Abstract:Accompanied by the promotion of construct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values, which is as the core of the socialist value,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theory and practice.The paper discuses the feasibility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clist values on the basis of further and overall study on the harmonious values. Key words:values;harmonious values;scientific theory basis Class No.:C912.3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郭美霞宋瑞斌)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