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语法入手衔接初高中语文教学

从语法入手衔接初高中语文教学

来源:筏尚旅游网
从语法入手衔接初高中语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因为学生缺乏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导致与文本的沟通产生盲区,尤其是对文言用法更是无法理解,以致教学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切入语法教学,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很重要。

语法是语言基本规律的提炼和总结,是培养语言使用水平的基础,其在语文教学的地位几度沉浮。语法曾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1955年----1958年间,语法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文学教育区分开来,实行了汉语文学科分科,能够说在当时语法教育与文学教育是并驾齐驱的,不过后来,语法的地位发生了动摇,近几年来,很多人认为,主、谓、宾、定、状、补在语文学习中,最让孩子头疼,从而大大削弱了学生对语文这门科目的兴趣,同时语法耗时多而收效小,所以语文教育界发出了“淡化语法教育”的呼声。所以近期的语文教育在语法教育方面着重在语言文字的解释方面,并没有有计划地教给学生以系统的语言规律的基本知识,其结果是使学生缺乏严格的语言训练,在写作中形成语法、修辞、逻辑上的严重混乱。

作为教师来说,语文教学围绕着中高考的“指挥棒”实行,高考不考语法,教师也只好不负责任地对语法知识充其量只作一下“蜻蜓点水”而已。学生语文水平的逐年下降不能不说与近年忽视语法教学毫无关系。事实上,掌握了一定的语法知识,也就是掌握了一定的语言规律,这样能够协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沟通,并且在一定水准上提升口语与写作实践水平。语法学习也就是一种语言技巧的学习,是能够作为提升听说读写水平的重要手段的。

当然,因为语法的纷繁复杂,有的语法现象可能还存有着争议,但我们不能以此为理由淡化语法教学,其关键在于教什么,怎么教。关于这个问题,我看还是得取决于语言应用实践,基于语言应用实践我们也不宜讲得过多过细,但一定不能不讲,讲的目的还是在于学以致用,在学以致用中将语法知识化为一种语文的听说读写水平。另一方面,因为这些年,英语受到重视,学生在英语语法学习方面往往要比学习汉语语法更为重视,从而让学生走入将英语语法套用汉语语法的误区,从而给语文学习造成了困难。学习汉语语法所以更显得有必要了,因为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是存有不同的。

在实践中学语法,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协助学生掌握语言规律。教学语法要做到教师易教,学生易学,所选内容要“精要、好懂、有用”,为了让新进高一学生能对语法产生亲近感,我除了选择一些生活及流行歌词实例外,还大量选择了初中课本课文实例,结合高一文本,较好地做到了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

由此看来,语法不但要讲,而且还要讲活。讲活语法不但能够通过语言应用实践让学生了解语法知识以更好地进入高中语文学习,提升听说读写水平,而且还能够巩固义务教育阶段所学内容。

现在高中语法教学的实际是:高考不直接考,教材不系统编,教师不正式教,学生不愿意学。因而高中学生语法知识的欠缺已是不争的事实。而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又脱离不了相关的语法知识,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更离不开语法知识,所以为学生补上语法知识课,一方面有利于提升中学生实际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另一方面使中学生了解自己母语的一些基本常识,理解母语的最基本结构规律,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确实很有必要。我以为要从下面三方面增强:

1、教师要系统地学习语法知识,在头脑中建立起自己的语法体系。中学语文教师不必要象专家一样研究一些精深的语法问题,加上现在不要求学生掌握名词术语,但却应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语法系统,对一些常见的语法现象能够合理分析,自圆其说。

2、增强对学生的语法教学,强化他们使用语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曾对汉语知识教学提出了“精要、好懂、有用”的六字方针,现在实行语法教学也应贯彻这个原则。依照这个原则,对学生实行纲要式的集中语法教学,使他们在头脑中建立起语法的概念,增强他们使用语法知识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意识和水平。改变他们只有学外语时才学语法的想法。这样我们在解决病句、文言文等问题时就要简单得多。

3、注意在实践中使用语法知识,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

(1)、使用语法知识协助理解课文中结构复杂的语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在表现内容的复杂性、表达手法的多样性、文本文化的多元性、思想内容的隐藏性、语言使用的灵活性等方面,都是初中语文教材无法比拟的。学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就必须对文本中的复杂语句实行分析。

如《记念刘和珍君》中有一个长句:“至于这个回在风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很难懂,但只要实行语法分析,就一目了然了。其主干是:“事实——为——明证”。也就是这次事件能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高中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外国作品,翻译成汉语时长句很多。如果不作句子结构的分析,学生往往会茫然不知所云。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段,近200字,其实仅仅一个单句,找出主干就抓住了全段的中心: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作语法分析学生就很难抓住要点。

对一些复杂的复句和句群更要实行语法分析了。

(2)、语法知识有助于把握文言文中特殊语言现象。高中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必须要学生清楚把握汉语中词语的分类,才能分清文言实词、虚词及其解释和用法。要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必须要有语法知识作保证。即使把大纲中规定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记得滚瓜烂熟,不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也是不能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其它象实词活用、省略成分、倒装句式、虚词用法等,离开语法分析则更是寸步难行了。

(3)、使用语法知识解决语文试题中的语言类试题。

同义词比较题,有时仅仅从词义上是难以找出差别的,那就要实行语法功能的分析。如“突然、忽然”的比较,“喜欢、欢喜”的比较,“规范、规整”的比较等。

病句辨析题大多也应实行语法分析。近几年《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病句检测范围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6种病句类型。其中大多属于语法毛病,必须实行语法分析才能解决。

如:“他拥有一批高质量的技术队伍。”通过句子成分分析能够发现定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 再如:“他要学习材料。”这是个歧义句,只需对划线短语实行层次分析,就可得出两种结果:“要/学习//材料 ” 、“要//学习/材料”。层次不同,意义也不同。

对句子扩展、压缩、变换等都和语法相关,如2004年浙江卷第22题把一组材料整合成一个单句;仿句造句和对对联等类型试题,都必须对所提供的句子实行语法分析,才能抓准题干,应对无误。现代文阅读部分的主观题,既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鉴赏水平,更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4)、通过语法学习提升语言表达水平。日常说话、书面表达等都离不开语法知识的学习和使用。一篇好的作文,必须是有创意、有思想内容、有熟练的表达技巧、有准确的语言使用等综合特色的文章。若文章中病句百出,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一篇优秀作文。

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增强语法知识教学,增强学生准确使用语言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持续提升他们口头和书面表达的水平,实现我们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

随着高考改革的持续深入,高考语文试卷中语言知识的内容越来越少,汉语语法知识也相继淡出了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现在高中语法教学的实际是:高考不直接考,教材不系统编,教师不正式教,学生不愿意学。因而高中学生语法知识欠缺已是不争的事实。而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又脱离不了相关的语法知识,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更离不开语法知识,所以为学生补上语法知识课,一方面有利于提升中学生实际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另一方面使中学生了解自己母语的一些基本常识,理解母语的最基本结构规律,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确实很有必要。

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我以为有必要从下面三方面增强语法教学:

1、教师要系统地学习语法知识,在头脑中建立起自己的语法体系。中学语文教师不必要象专家一样研究一些精深的语法问题,也不必纠缠于“暂拟”和“提要”两大体系之中无所适从,但却应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语法系统,对一些常见的语法现象能够合理分析,自圆其说。

2、增强对学生的语法教学,强化他们使用语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曾对汉语知识教学提出了“精要、好懂、有用”的六字方针,现在实行语法教学也应贯彻这个原则。依照这个原则,对学生实行纲要式的语法教学,使他们在头脑中建立起语法的概念,增强他们使用语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水平。改变他们只有学外语时才学语法的想法。这样我们在解决病句、文言文等语言问题时就要简单得多。

3、注意在实践中使用语法知识,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

(1)、使用语法知识理解课文中结构复杂的语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在表现内容的复杂性、表达手法的多样性、文本文化的多元性、思想内容的隐藏性、语言使用的灵活性等方面,都是初中语文教材无法比拟的。学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就必须对文本中的复杂语句实行分析。

如《记念刘和珍君》中有一个长句:“至于这个回在风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很难懂,但只要实行语法分析,就一目了然了。其主干是:“事实---为---明证”。也就是这次事件能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高中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外国作品,翻译成汉语时长句很多。如果不作句子结构的分析,学生往往会茫然不知所云。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段,近200字,其实仅仅一个单句,找出主干就抓住了全段的中心: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作语法分析学生就很难抓住要点。

对一些复杂的复句和句群更要实行语 法分析了。

(2)、语法知识有助于把握文言文中特殊语言现象。高中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必须要学生清楚把握汉语中词语的分类,才能分清文言实词、虚词及其解释和用法。要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必须要有语法知识作保证。即使把大纲中规定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记得滚瓜烂熟,不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也是不能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其它象实词活用、省略成分、倒装句式、虚词用法等,离开语法分析则更是寸步难行了。

(3)、使用语法知识解决语文试题中的语言类试题。

同义词比较题,有时仅仅从词义上是难以找出差别的,那就要实行语法功能的分析。如“突然、忽然”的比较,“喜欢、欢喜”的比较,“规范、规整”的比较等。

病句辨析题大多也应实行语法分析。近几年《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病句检测范围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6种病句类型。其中大多属于语法毛病,必须实行语法分析才能解决。

如:“他拥有一批高质量的技术队伍。”通过句子成分分析能够发现定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 再如:“他要学习材料。”这是个歧义句,只需对划线短语实行层次分析,就可得出两种结果:“要/学习//材料 ” 、“要//学习/材料”。层次不同,意义也不同。

对句子扩展、压缩、变换等都和语法相关,如2004年浙江卷第22题把一组材料整合成一个单句;仿句造句和对对联等类型试题,都必须对所提供的句子实行语法分析,才能抓准题干,应对无误。

4)、通过语法学习提升语言表达水平。现代文阅读部分的主观题,既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鉴赏水平,更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日常说话、书面表达等也都离不开语法知识。一篇好的作文,必须是

有创意、有思想内容、有熟练的表达技巧、有准确的语言使用等综合特色的文章。若文章中病句百出,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一篇优秀作文。

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增强语法知识教学,增强学生准确使用语言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持续提升他们口头和书面表达的水平,实现我们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

“语法”是指语言本身的结构规律,这种规律是一种客观存有,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淡化语法”呼声四起,这导致了很多高中生语法基础薄弱。而高中语文教材本身则基本不直接涉及语法,是否在教学中结合语法知识完全由教师掌握,高中语文语法教学基本处在一种无序状态。很多高中生连一些简单的语法现象都不能解释。

一、语法教学与教学语法

在我国语法学界,较早的语法著作如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及后来的很多重要的语法著作如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等都是为教学目的而作,也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能够说,在中国语法学史上,语法教学由来已久;但语法学界对“教学语法”这个概念的科学界定和解释开始得比较晚,而且难以统一,直到今天还众说纷纭。

在中国语法学界第一次使用“教学语法”这个术语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称《暂拟系统》)。但“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这个名称能够理解为“汉语的教学语法的系统”,也能够理解为“汉语教学的语法系统”。就所指对象来说,两种理解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指50年代建立的那个《暂拟系统》;但这两种读法实质上是有区别的:前者明确《暂拟系统》就是教学语法,后者则侧重指这个语法系统是用于语法教学的。因而教学语法和语法教学不是完全相同的一回事。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增强语法教学的原因

(一)增强语法教学能增强学生语言实践水平

我们已经知道,语法是词的变化规律和组词造句的规律。有人或许会说,一个小孩不学语法,不是也逐渐学会了说汉语;有些人从未学过语法,也在利用汉语交流思想,并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事情确实如此。但是,如果一个人学习了语法,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他们能够使语言表达得更准确,更符合汉语的习惯,自觉地避免语法错误。语法产生于人们的语言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人们的语言实践,使人们的语言实践更符合规律,更科学。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论的。“淡化语法”实际上就是忽视语法理论对语言实践的指导作用。 语法是语言的躯干,只有掌握了它,才算真正掌握了这门语言,很多人认为,语法是纯理论的,一般很难使这个阶段的教学活起来,更不用说实行素质教育。事实上这里有个观点的转变问题,美国的著名语言学家格拉·布朗说:“语言的最高境界不只是掌握语言形式,而是掌握语言形式以完成语言交际功能。”如果我们把语法教学的目标指向指导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训练,在高中阶段是否要结合语法教学的问题就容易回答了。 (二)加强语法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外语学习和古汉语学习 在世界越来越趋向一体化的今天,外语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习外语成为时代的需求。然而,一个连自己的母语都说不好的人能学好外语吗?世界上的各种语言尽管千差万别,但总是有着许多共同的东西,探讨它们的共同规律,认识它们之间的差异,这对外语学习有极大的好处。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必将促进外语学习,也必将加深对汉语的理解。而

对于古汉语的学习来说,学好语法也是具有非凡的意义的。我们都知道,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演化而来的,从构成语言的材料——词汇来说,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确实是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从语法这个角度来看,现代汉语语法则在很多方面与古汉语有相同之处,如果是一个谙熟现代汉语语法而又懂得灵活变通的人,让他来学习古代文学,则无疑是轻而易举的。

三、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原则及语文语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语文语法原则 “精要、好懂、有用”是张志公先生首先提出来的,被语文界戏称为张志公的“六字箴言”。这六字箴言1980年被写进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后历次大纲都保留这一提法,从而成为汉语知识(包括语法知识)编写的一个基本原则,笔者认为也可将其作为高中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

“精要”,是对内容的选择和知识的讲解而言的,就是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选择最基本的知识、有实用价值的内容,抓住其中的要点,简明扼要地介绍给学生;“好懂”,是针对学生来说的,就是要根据学生实际,从内容到表述都要力求通俗易懂,方便学生接受;“有用”,是对语法教学的方向来说的,就是让学生学了以后能够用得上,能够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有所帮助。对于高中阶段语法教学而言,其关键应落在“有用”上。只要让学生领悟到语法真的有用,就不用担心他们学习没有热情了。 (二)语文语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文选的复杂多样性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对文本中的语句表达进行分析思考。运用语法知识就能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如《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景物描写:“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作者用“剥蚀”、“淡褪”、“坍圮”、“散落”四个动词拟人化和“琉璃”、“朱红”、“高墙”、“雕栏”搭配,准确贴切;又用“浮夸”修饰剥蚀的琉璃,“炫耀”修饰淡褪的朱红,既写出了地坛今天的衰败,又写出了它曾经的辉煌。这样既赋予描写对象逼真的形象,又突现其岁月沧桑的动感。学生就能真实地体会到一个“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的青年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内心情感。

总之,语言的组合必须凭借语法规则,因此语法在阅读和写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使学生通过语法学习,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在阅读时能够迅速地理解文意,在写作时能更规范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正如张寿康先生所说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语法是无处不在的。”■

参考文献

1.王红旗《汉语教学语法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2.王力《关于汉语语法体系问题》,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业务组编《教学语法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背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和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使中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语文教育出现了少有的繁荣局面: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张扬,个性得到

了很好的发挥,语文的人文性似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新的教学方法开始走进普通的课堂;课堂上笑声多了,教师的赞赏频频可见,师生关系也融洽了;强调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写作和口语交际有了新的要求等等。然而,有些老师对于新课标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和系统,对于新课标的一些说法理解片面,甚至有些急功近利。特别是由于义务教育新课标中规定:“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而在评价建议中则明确规定:“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在我国目前考试制度仍然占据主要地位的形势下,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什么。不教什么。于是就有了语文教育界近几年流行的“淡化语法”的说法,许多老师就走了极端,直接不讲。为了更好地了解新课改后的语法教与学的实施情况。进一步正确理解并践行新课标的理念,从而推动中学语法教学的正确实施,并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特地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为了得到更有说服力,更加真实的结果,本次调查分别以高中学生和语文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的范围是青岛、威海、东营、淄博、济南、泰安、菏泽、济宁、聊城等地的中学。调查的方法是问卷调查结合采访、座谈等方式。共发出问卷550份,其中学生问卷450份,教师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5份,其中学生问卷429份,有效回收率是95.3%,教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是97%。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和老师语法素养的基本情况

现在学生语法基础十分薄弱,甚至有些学生连“今天早上,杨琳的妈妈非常兴奋地到西关市场买了30斤红星苹果”这样简单的句子的主谓宾都分不清楚。当被问到“您觉得您的学生的语法知识怎么样”时,有99%的老师都选“很薄弱”。并且有13.2%的年轻教师“对自己的语法知识体系的认识”选择了“不太好,自从高考不考语法之后,自己的语法知识也淡化了”。 (二)对于语法教学必要性的看法

被调查的学生65%都表示愿意学习语法知识,他们选择了“觉得语文是一个整体的东西,要学好语文就应该掌握语法知识。不能因为高考不考语法就不学了。我想学”,并且对于当前语文教材中语法问题的涉及略嫌不足。特别是一些

被调查的高中语文老师对于高中语文教材中语法的涉及程度和方式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教师认为自己用的教材中语法知识的涉及是“几乎没有”或者“很 少”,而对于学习语法必要性的观点都是肯定的,语法是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强。

(三)学生学习语法和老师教授语法的具体情况

现在教师虽然承认语法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现行考试制度的原因,很多高中教师很少对语法进行系统的讲授。在“语文课上教师对于语法的讲解方式”一题中有58%学生选择的是“做题或课文中碰见时讲解”;另有24%的学生选择了“偶尔零星讲过但无整体印象”;甚至有0.8%的学生选择了“没讲过”。 (四)学生和老师对于语法教学对语文其他方面学习影响方面的共识 9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都认为适当的语法教学是必要和必须的,并且对于其他方面(写作、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口语交际)是有影响的。特别是对文言文的学习影响比较大。高中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要学生清楚把握汉语中词语的分类,才能分清文言实词、虚词及其解释和用法。要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必须要有语法知识作保证。 (五)学生和老师对于语法学与教的期望和建议

在“你理想的学习语法方式”的选项中,37.5%的学生选择了“希望老师能够抽一两个课时系统地讲讲。当作专题来讲,但是需要多给些例子”;有54%的学生选择了“没必要抽出时间专门讲,老师可以在上课或者讲题的时候讲,但是最好能在讲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系统,要有计划地进行”。在建议和期望的主观问卷一题中有不少学生写到希望学习语法,增强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甚至有的学生对当前的淡化语法的现象进行了质疑。有的也为我们的母语——汉语,在外来语的强势夹击下的尴尬地位提出了呼吁。大多数高中教师也呼吁初中生就应该打好语法的底子。学生希望教材中能有专题的设置,或者老师介绍一些知识,但学习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多与生活联系起来,等等。

四、结论与建议

以上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有学习语文语法的愿望和要求。学生和老师都认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离不开语法这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语法

具体的教与学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需要进一步明确语法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优化语法教学的策略和方式,切实使语法在教与学中走出枯燥难懂的怪圈,从而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最佳状态。笔者认为语法学习要做到深入浅出,学以致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给语法正名与定位

关于语法,《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上是这样解释的:“①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短语和句子的组织。②语法研究。”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是这样界定的:“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附录中有关于语法知识要点的描述:“一、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二、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动补式。三、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四、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根据语法的定义以及语法所包涵的内容,首先应该明确语法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它是与中学生,甚至每个人的学习、日常生活、口语交际、书面表达联系非常密切的知识。其次要明确,语法知识对于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形成一种整体的语文体系,而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后应该明确掌握语法知识是当前新课改所倡导的“语文素养”的一部分。

(二)教师要系统地学习语法,自己有一个完整的语法体系

其实这个要求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在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学习过的教师,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以及语言学的基本知识是其必修课。但通过调查我们很遗憾地知道,有一部分语文教师,语法知识相当不扎实,特别是一批年轻的语文教师,甚至自己的语法知识都没有一个系统,更不用说给学生系统清楚的语法知识了。当然我们也不能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像专家那样深入研究一些精深的语法问题,也不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名词和术语,但是老师自己头脑中应该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改变学生对于语法学习的态度

要改变学生对于语法学习甚至语文学习的态度,恐怕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因为学生对于语法的看法一般是语法太难太枯燥,学起来没有什么意思。语法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偏、难、繁确实让有些老师不知所措,更不用说学生了。但是,并不能因为这些就把语法全盘否定。教师要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讲语法。可结合生活中的常见例子,比如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是一句近些年电视上出现频率很高的广告词,但是因为出现的频率高就一定正确吗?不是的。从语法的角度分析这句话,就不难发现,它其实是犯了前后矛盾的语病。既然前面说了“不收礼”,为什么后面又出现了“收礼只收脑白金”呢?

(四)教学方式应该多样化

1.在课文讲解中讲语法

当前的语文课本是中学生手头所拥有的最直接最直观的教材,而其选的文章也大都能代表普通话的语法规范。这其中自然就有很多的内容需要讲解。例如词的性质(实词、虚词等),对于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可以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同时,看看大家是怎样运用语法手段的。例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社戏》)只有有了一定的语法基础,学生才会明白句子的主干是:清香夹杂吹来。什么发散的清香?“豆麦”和“水草”所发散的清香。“豆麦”和“水草”是什么关系?“豆麦”和“水草”是并列关系。“朦胧”这一词语用得好,好在何处?“朦胧”这一词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新鲜、生动,写出了月色与水气水乳交融的情状。如果学生能这样分析,那他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就更透彻、深刻了。 2.在作文评讲中讲语法

作文是学生对于汉语的实际应用。而正是在这个运用当中,会发现很多的语法问题。当然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应该出现一个就讲一个,而应该有的放矢,有重点地讲解。在讲评作文中渗透语法知识也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作文评改讲语法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是自己或者同伴出现的问题,所以印象也就相对深刻,同时也可以消除语法学习的枯燥感。 3.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讲语法

语文课程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学生经历语文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体验的过程,是学生成长的过程。语法教学可以在语文活动中拓展。我们可以开展“收集对联”“为自己改作文”“街头巷尾找病句”“分类摘抄报刊上的精彩短语”等多种活动,在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中学语法、用语法。

总之,语法教学在当今新课改的形势下,是否应该系统讲授,应该如何进行有效地学习,仍然是许多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希望本文提供的建议能够真正有利于当前的语文教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