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瑗嚣翳囊 嚣蓦誊i嚣 ∞ ; t —¨ l l。 。“肠复方’’治疗晚期难治性大肠癌30例临床研究 梁慧 谢胜军 曾 伟 李伟 李晓萍 尚 姣 杨 春 (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湖南长沙410208) 摘 要 目的:观察肠复方对晚期难治性大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经多种化疗方案治疗后进展的晚期转移性 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中药肠复方及最佳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最佳 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直至患者失访或者死亡。治疗2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率、生存质量改 善率、瘤体稳定率、免疫指标和安全性指标的变化。随访2年。随访结束后统计患者半年生存率、1年生存率及2年生存 率,计算中位生存时间。结果: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率为76.7%,卡氏评分总有效率为86.7%,瘤体控 制率为6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3%、53_3%、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免疫指标方面,治疗组NK 细胞数量、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半年生存率、1年生存率、2 年生存率分别为92.8%、57.1%、14.2%,中位生存期为l3个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结论:肠复方治疗晚期转移性 大肠癌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控制瘤体增长,调节免疫及延长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 大肠癌 肠复方 生存质量 瘤体控制率NK细胞数CD4/CD8 中图分类号R735.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2—397X(2017)05—0036—04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平 瘤。2014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报道中国大肠癌发病 30例。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1~69岁,率和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均居第5位『11。由于 均年龄(56.12+6.32)岁;卡氏评分60~69分23例, 大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约20%~25%病例发现时已 7O~79分5例,8O~89分2例:其中结肠18例.直肠 是晚期,即使早期患者在根治性切除后约50%~60% 12例;低分化腺癌6例,中分化腺癌16例,高分化 会出现复发或转移[21,我国存在大量的晚期大肠癌 腺癌8例:转移器官数目≤1个部位5例.≥2个部 患者。晚期大肠癌治疗以全身化疗及靶向治疗为 位25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9~71岁, 主,耐药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对于二线化疗后 平均年龄(57.23+7.12)岁:卡氏评分60~69分20 进展的这部分病人,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例,70~79分7例,8O~89分3例;其中结肠16例, 临床上属于难治性晚期大肠癌。目前晚期大肠癌经 直肠14例:低分化腺癌7例.中分化腺癌16例,高 最优治疗后中位生存时间仍仅为30个月左右[31。中 分化腺癌7例:转移器官数目≤1个部位9例.≥2 医药治疗是大肠癌综合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 个部位21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卡氏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控制瘤体、延长 评分、转移器官计数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 生存期以及调节免疫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异(P>O.O5)。具有可比性。 对于多线化疗后病情进展的晚期大肠癌患者.单纯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中国卫生部主编的 卅中的相关标准,所 的中医中药治疗是合适的治疗选择。因此我科进行 《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 了单纯使用中药肠复方治疗晚期难治性转移性大 有病例均获得组织病理学确诊。临床分期标准:分 肠癌的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期符合UICC的TNM分期标准(2010版)IV期。中医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f5l3。及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l 13至2014年 2010版《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同有关大肠癌的诊 6月1 13就诊于湖南省肿瘤医院的晚期转移性大 断标准,符合脾虚气滞、湿瘀毒结证型。主证:腹胀 肠癌患者60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确诊,均经多 痛或腹内肿块,神疲乏力,纳呆痞满,黏液便或血 种(≥2)化疗方案治疗后影像学确认病情出现进展. 便;次症:面色咣白,大便结或溏薄;舌淡暗或舌暗 基金项目: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2012140);中南大学湘雅临床大数据系统项目 困 !兰璺兰 堂苎里塑 中医药 。 i蠹 蓦 j 臻 蠹 誊萋 * ;嚣 纛 黧 鹫 囊戮藏 疆 00 ≮ 够 。 紫,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或弱。具有全部主症.次症1 治疗后KPS评分较治疗前评分下降≥10分。以有效 项结合舌脉可诊断。 率+稳定率记为总有效率。 1.3 纳入标准 (1)确诊为晚期大肠癌者;(2)符合 3.1.3 瘤体控制率 采用2009年公布的实体瘤疗 脾虚气滞、湿瘀毒结证者;(3)均经多种(≥2)化疗 效评价标准修定版RECIST1.1版171,于治疗前、后通 方案治疗以后影像学确认病情出现进展;(4)至少 过影像学(CT、MRI或PET—CT)各检测1次.分为完 有一处可测量的病灶;(5)心、肝、肾无严重的器质 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 性和功能性病变;(6)年龄2O~79岁;(7)卡氏评分 控制率=(CR例数+PR例数+SD例数)/总例数× 60分以上;(8)预计生存期3个月以上;(9)神志清 100%;有效率=(CR例数+PR例数)/总例数x100%。 楚,能够进行交流;(1O)患者依从性好。 1.4排除标准 (1)出现肠梗阻或不全性肠梗阻需 要紧急处理者;(2)脑转移或单纯骨转移者;(3)严 重感染患者;(4)胃肠道穿孑L倾向者;(5)精神病和 意识障碍不能合作者;(6)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5剔除标准 (1)实验过程中出现其他严重并发 疾病者;(2)病情急剧恶化需采取紧急处理措施者; (3)因病情需要暂停治疗和(或)转做其他治疗、未 完成治疗者;(4)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者。 2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单纯予以对症支持治疗。 2.2 治疗组 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肠 复方治疗。肠复方药物组成:黄芪30g,白术15g,陈 皮10g,麦芽15g,鸡内金15g,薏苡仁30g,香附15g, 郁金15g,莪术15g,地鳖虫15g,半枝莲30g,蛇舌草 30g,壁虎12g,甘草6g。所有药物均为湖南省肿瘤医 院中药房提供的精装中药饮片,每El l剂,水煎2 次,早晚分服。 2组患者均治疗直至失访或者死亡。 3疗效观察 2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观察中医症候积分改善 率、生存质量改善率、瘤体稳定率、免疫指标和安全 性指标的变化。随访时间为2年,随访结束后统计 患者半年生存率、1年生存率及2年生存率,计算中 位生存时间。 3.1近期疗效观察 3.1.1 中医症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 导原则》阿n 大肠癌的有关症状分级量化标准,将大肠 癌患者临床常见症状分为无症状0分。轻度1分,中 度2分,重度3分,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分别观 察记录1次,前后累计积分进行比较。积分比=(治疗 后积分一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x100%。显效:70% ≤积分比≤100%:有效:3O%≤积分1:L<70%:无效:达 不到有效标准。以显效率+有效率计为改善率。 3.1.2生存质量采用KPS评分标准.分为0~100 分,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进行KPS评分比较。有 效:治疗后KPS评分较治疗前评分≥1O分:稳定:治 疗后KPS评分较治疗前增加或减少<10分;无效: 3.1.4免疫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外周血 中NK细胞数量及CD4/CD8细胞数量比值的变化。 3.1.5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检测患者心电图、三 大常规及肝肾功能。 3.2远期疗效观察对所有人组患者进行定期随 访,每2个月随访1次,记录随访结果,末次随访时 间为2016年6月1 13。人组后至患者死亡时间或 患者末次随访时间为患者总生存时间.记录随访结 果,统计中位生存期。计算患者半年生存率、1年生 存率及2年生存率。 3.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秩和 检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卡方检验,以P<O.05为有 统计学差异.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通 过Logrank、Breslow检验进行生存曲线比较。 3.4 治疗结果 3.4.1 2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情况比较见表1。 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率为76.7%.对照组改善 率为43.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O.05),提示 肠复方能有效减轻患者肿瘤相关症候。 表I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情况比较 例(%) 注: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4.2 2组患者卡氏评分改善情况比较见表2。 治疗后治疗组KPS评分改善总有效率为86.7%,对 照组为53.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 示肠复方有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表2治疗组与对照组KPS评分改善情况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4_3 2组患者瘤体控制率比较见表3。治疗组 瘤体控制率为60.0%,对照组为33.3%,组间比较有 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肠复方具有一定的控制 压药 三!璺竺竺堂苎呈塑囫 移 _ 誊i .:i 瘤体增长的作用。 表3治疗组与对照组瘤体控制率比较 例 应是大肠癌化疗失败或者中止的主要原因。二线化 疗后疾病进展的晚期大肠癌患者更多地表现为对 化疗的抗拒,此时患者对化疗的反应率低,化疗疗 效差。同时,随着化疗周期的增加,化疗对机体毒副 损害也随着增加.大部分患者因不能耐受化疗所带 组别 例数 CR PR 治疗组 30 对照组 30 SD PD 有效率(%)瘤体控制率(%) 18 10 o 0 O O 12 20 0 0 6o.O 33.3 注:%与对照组比较,P<O.05。 来的毒副反应而中止化疗㈣。因此,对于二线化疗后 见表4。治疗 疾病进展的晚期大肠癌患者,继续化疗并不是一个 3.4.4 2组患者免疫指标变化比较前2组患者NK细胞数量及CD4/CD8细胞数量比 良好的选择。目前对于此类病人,结直肠癌临床指 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南推荐倾向给予最佳对症支持治疗或者参加临床 治疗后治疗组NK细胞数量、CD4/CD8比值升高,与 试验研究。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 疗后NK细胞数量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NK细胞数 量、CD4/CD8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提示肠复方能提高晚期大肠癌患者NK细胞数 量和CD4/CD8比值。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表4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 较。P<0.05。 3.4.5 2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 截止随访日期是 2016年6月1日。治疗组失访2例,对照组失访3 例,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纳入中位生存期统 计。结果见表5。提示肠复方对晚期大肠癌患者生存 时间有一定的延长作用。 表5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及生存率比较 3.5 安全性指标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心电 图、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方面均无明显变化,提 示肠复方用药安全。 4讨论 全身化疗及靶向治疗是转移性大肠癌的主要 治疗方式。目前常规以mFOLFOX6和FOLFIRI加 或者不加靶向治疗互为晚期大肠癌的一线和二线 化疗方案。初治的晚期大肠癌一线化疗方案有效率 仅为40%~60%。二线化疗方案有效率低于30%,二 线化疗以后进展的患者化疗有效率更低,通常有效 率低于15%[8-9]。肿瘤细胞耐药以及化疗相关毒副反 囵 !!竺璺苎 堂竺!塑 压药 目前肿瘤治疗观念已由尽可能消灭肿瘤转变 为在延长生存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 活质量。这与传统中医药强调“带瘤生存”理念不谋 而合,中医药具有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整体动 态的调节作用、通过扶正使祛邪不伤正气等优势, 使得中医药成为晚期大肠癌的重要治疗方法。目前 大量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可减轻肿瘤相关症状。提 高晚期大肠癌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提升患者免疫功能等【“】。大肠癌属于中医“肠覃”“积 聚”“脏毒”等范畴,致病因素为虚、瘀、毒、湿,其基 本病机以正气亏虚为本,气滞、血瘀、湿浊、癌毒为 标。肠复方根据大肠癌虚、瘀、毒、湿的基本病机立 法,以健脾益气、理气活血、燥湿解毒为基本治法。 肠复方方中黄芪甘温健脾益气为君:白术为臣,燥 湿健脾,加强益气助运之力;薏苡仁甘淡,健脾渗 湿;佐以陈皮加强健脾理气化湿之力;麦芽、鸡内金 和胃降逆止呕;地鳖虫、莪术行气、破血、化瘀;白花 蛇舌草、半枝莲苦寒清热解毒,兼以抗癌;郁金、香 附行气活血;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调和诸药。现代 药理研究显示,肠复方的组成药物大多具有抑制肿 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新生血管生成、抑 制侵袭和转移、调节免疫等作用。前期研究显示,肠 复方与化疗联合应用治疗大肠癌有提高化疗有效 率、减轻化疗不良反应、增强免疫、稳定瘤体等作 用Il2】,能抑制结肠癌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延长生存时 间,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同时能下调 荷瘤小鼠肿瘤组织微环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 金属蛋白酶等因子的表达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 用肠复方可明显提高晚期难治性大肠癌患者中医 证候积分和生存质量,控制瘤体生长。NK细胞、 CD4+T、CD8+T细胞是机体抗肿瘤的主要免疫细胞. 晚期大肠癌患者血液中NK细胞、CD4+T、CD8+T细 胞数量明显减少,CD4/CD8比值降低。提示机体免 疫功能低下,是晚期大肠癌不良的预后指标。本研 究结果显示,肠复方可明显提高NK细胞数量及 CD4/CD8比值,提示肠复方有一定的提升机体免疫 细胞数量、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在远期疗效 方面,肠复方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及半年、1年、2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reduced-dose bolus lfuorouracil plus leucovorin and irinotecan or infused lfuorouracil plus leucovorin and oxaliplatin in patients with previously untreated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a 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单纯使用对症支持治疗的对 照组,且用药安全。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病源局 限等因素,可能使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倚,鉴于 本研究取得的良好结果,下一步拟扩大样本数量, North American Intergroup Trial[J].J Clin Oncol,2006, 24(21):3347. 【9】LI J,XU JM,LI J,et a1.Irinotecan plus fuorouracil/ leucovorin(FOLFIRI)a8 a second line chemotherapy 按随机、多中心、双盲对照试验设计要求进一步研 究肠复方改善晚期难治性大肠癌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赫捷,陈万青.2014中国肿瘤登记年报【M】.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2015:7. [2】赖少清,鞠凤环,王贵齐,等.2004~2008年704例大肠癌 for rerfactory or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J].Zhonghua Zhong Liu Za Zhi,2008,30(3):225. 【1O】 刘慧龙,王飞,刘彦芳,等.2种FOLFIRI方案治疗晚期结 直肠癌不良反应分析[JJ.中国新药杂志,2013(17):125. [11】朱方勇,王斌,艾岩,等.健脾益气解毒方联合化疗治疗 晚期大肠癌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 (3):261. 临床流行特征[J].中国肿瘤,2010,19(2):111. 【3】SIEGEL R,NAISHADHAM D,JEMAL A.Cancer statistics for Hispanies/Latinos,2012 fJ1.CA Cancer J Clin,2012, 62(5):283. 【12】 梁松岳.肠复方合并化疗治疗大肠癌40例总结[J].湖南 中医杂志,2005,21(2):33. [13】 梁慧,杨春,曾伟,等.肠复方对裸鼠肠癌微血管密度及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 25(15):16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 规范[M].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 合出版社,1991:7. [14]粱慧,李伟,曾伟,等.“肠复方”对裸鼠肠癌原位移植瘤 缺氧诱导因子一1 0【及基质金属蛋白酶一2的影响【J】.江苏 中医药,2016,48(4):75. 【5】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 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21. 【6】林洪生.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14:339. 第一作者:梁慧(1969一),女,医学博士,主任医 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西结合防治恶性 肿瘤。Liangh666@163.COB 【7】EISENHAUER E A,THERASSE P,BOGAERTS J,et a1. New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urs: 收稿日期:2016—11—27 编辑:吴 宁 revised RECIST guideline(version 1.1)[J].Eur J Cancer, 2009,45(2):228. [8】GOLDBERG R M,SARGENT D J,MORTON R F,et a1. (上接第35页) 参考文献 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 【1】 张勇,陈建民,王黎明.等.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 志,2013,28(10):963. THE NA’I10 AL JOINT REGISTRY FOR ENGLA D AND WALES[J].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British Volume,2007,89(7):893. 【7】王健.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规范化疼痛管理【D].广 州:南方医科大学。2014. 钟晓鸣.独活寄生汤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膝关 [2】 王芳,古英,节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5,21(24):61. [8】 吴广文,褚剑锋,许惠风,等.独活寄生汤的药理作用及其 在治疗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叨.中医正骨,2012,24(1):36. [9] 张嘉倩.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研究概况[J】.实用中医内 科杂志,2012,27(7):103. 独活寄生汤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50 [3】 岑祖怡,周剑鹏.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0,42(8):50.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 [4] 郑筱萸.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51. 第一作者:周承亮(1991一),男,硕士研究生,中 医骨伤科专业(创伤及关节方向)。 单髁置换与全膝置换患者膝关节评 【5 5】彭颂.胥伯勇.曹力.分的比较:随机对照试验『J1.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 (48):7724. 【6】 BAKER P N,VAN DER MEULEN J H,LEWSEY J,eta1.The role of pain and function in determining patient satisfaction after total knee replacement:DATA FR0M 通讯作者:周临东,医学硕士,主任中医师,硕士 研究生导师。zhould200607@163.com 收稿日期:2016一l1—23 编辑:吴 宁 中压药 !!苎璺苎 堂苎!翌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