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军 [摘 要]伍国栋先生是著名的民族音乐学家,研究领域涉及音乐的诸多领域,著述成果丰厚。《江南丝竹:乐种文 化与乐种形态的综合研究》是伍先生申请的国家级课题的成果展示,同时也是作者多年来潜心民族传统 音乐研究,对民族音乐的思索与总结的一部力作。本专著对研究主体的全面把握、实用的写作设计思路 以及明晰的写作风格、对研究材料的精准取舍均让读者印象深刻。 [关键词]伍国栋;江南丝竹;乐种文化;乐种形态;音乐事象 伍国栋先生是著名的民族音乐学家,研究领域 涉及音乐的诸多领域,著述成果颇丰。先生在民族 (语境)中进行研究,以求尽可能客观、全面还原(或 呈现)研究主体的“本貌”。伍国栋先生对此观点也 亲身践行,并倡导使用“音乐事象”⑦这一更加简明 的概念。在《江南丝竹》中作者虽未使用“音乐事象” 音乐领域的研究成果有目共睹,可以说是中国民族 音乐学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伍国栋先生的《民族音 乐学概论》①自1997年出版面世以来,已经被民族 音乐学界视为经典教材而在各类音乐院校和民族 这一名词,但其内涵和理念却得到充分展现,书中 将“江南丝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来加以考 证和剖析,在阐释江南丝竹的宫廷特质、文人特质、 民间特质等基础之上,进一步辨析了江南丝竹在漫 长“进化”之路上体现出的“雅”与“俗”、“普及性”与 音乐者中广泛使用。先生其他著作及文章也都在学 界产生深刻影响。2010年伍国栋先生的新作《江南 丝竹:乐种文化与乐种形态的综合研究》(以下简称 《江南丝竹》),由人民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 是作者受聘南京艺术学院期间申请的国家级研究 项目的成果展示,也是作者多年来潜心民族传统音 乐研究,对民族音乐的思索与总结。 “典型性”以及“传统”与“现状”等问题。《江南丝竹》 中将“江南丝竹”的音乐形态(或者音乐样式,下同) 特征作为核心而不是重心来看,其音乐形态分析部 分就内容比例而言所占比重并不大,作者将更多的 形态分析分解、融汇到全书的大部分章节中。其写 作重心是以江南丝竹的音乐形态为核心,探究其历 江南丝竹是20世纪5O年代被命名的一种民 族器乐合奏乐种,在中国的民族器乐合奏中占有重 要地位,对中国民乐合奏产生过重要影响。对其研 究始于20世纪5O年代,早期杨荫浏先生曾对它进 史脉络、社会功用、生存状态等。 《江南丝竹》写作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运用 了历时性和共时性书写方式和观察视角,较全面地 呈现出“江南丝竹”的发展脉络和文化特性。文章之 行过研究。《江南丝竹》是近年来对“江南丝竹”音乐 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重要专著,通览全书其特点 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始作者将历史定格到先秦时期,从这里开始追寻丝 竹乐的发展脉络。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宋元,再到与江南丝竹渊源更深的明清丝竹乐,沿 着历史的发展脉络勾勒出江南丝竹的渊源及流变 、多维度、立体感——呈现研究主体的前生 后世 民族音乐学者推崇将音乐作为文化来进行研 究,这是民族音乐学重要的研究理念之一。这与早 过程:丝竹——丝竹乐——江南丝竹。另一方面,作 者将江南丝竹音乐的乐队编制与乐器演奏风格、曲 目家族构成、“体式”和“腔式”变体势态等从历史维 度给予了更多的观照与辨析。展现江南丝竹的构成 期比较音乐学阶段对音乐的研究主要侧重对音乐 本体的分析,并试图将寻找音乐共性和准则作为目 标是截然不同的。近世学者主张将音乐置入文化 ①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②伍国栋在《民族音乐学概论》(1997年版)以及《民族音乐学概论》(增订版)(2012年版)中将“音乐事象”作为重要的术 语及概念使用。在《音乐分析的四维结构——以传统音乐作品为例的民族音乐学理念阐释》(未正式发表,选自作者 2011年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讲座)一文中,对“音乐事象”一词进行了解释和定义:“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音乐事象’, 就是以某种或某类声音形态为核心而显现出的人间社会音乐生活万象。” 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思路和视角看“江南丝竹” 音乐,当可“正本清源、明其要领、把其脉络、窥 其趋势”。 研究方法之于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样 中贯穿始终是“以乐人(或乐人群体)为中心的主体 观”。在音乐史学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视角里,乐人 以及相关活动是音乐文化事件的中心,以此为视域 来考察历史语境中的音乐文化就是“以乐人(或乐 的、适合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全面严谨地呈现 研究对象。本书中作者综合运用了考古学、音乐考 古学、文献学、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念。具 人群体)为中心的主体观”。“江南丝竹的历史研究, 将‘乐社’作为研究的中心对象和重点,描述和考察 明清以来这两种不同类型和层面的乐社人群—— 艺人乐社和文人乐社的丝竹乐活动历程,为现代 ‘江南丝竹’的形成,做好客观、明晰的人文音乐背 景铺垫,此可视为是这种历史逻辑中以乐人及其乐 体来看,在第一章“丝竹乐溯源”中,大量使用了考 古学、音乐考古学的观点和方法。在学界通常认为 音乐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可包括古人音乐活动的各 种遗物和遗迹。如:各类乐器、乐俑,与音乐艺术活 动有关的器物铭文,各种器皿饰绘、堆塑、雕砖石 刻、洞窑壁画以及涉及音乐内容的图书、乐谱等”①。 事活动为中心观念的具体表现和实践。”③ 纵观以上论述,作者清晰的写作思路一览无 余,可将其比作是以中心点无限放大的涟漪。最外 围到圆点分别是:丝竹——丝竹乐——江南丝 作者通过分析(也有引用他人研究成果)大量古代 遗留壁画及音乐实物并对其进行断代和有效信息 分析,丝竹乐的发展脉络才得以相对清晰地呈现。 竹——乐人(或乐人群体)。另一层面的写作设计 是:文化(文化生态)——形态特征——乐人(或乐 人群体)活动。作者的这种由大到小、由面到点的写 作理念与方式,增加了文章的逻辑性,使江南丝竹 得以相对客观、全面地呈现。 故而作者认为:“使用必要的历史材料分析来阐明 音乐事象现实存在的因果关系和构成规律,遂成为 民族音乐学课题研究必然要选择的一种解释途径。”② 另外,作者的文献学功底也令人肃然起敬,诸多相 关史料被挖掘和使用,如对江南丝竹代表曲目《三 六》的考证与辨析。过去学界通常认为《三六》是古 曲《梅花三弄》的别称或者另一种流变形式,作者通 三、丰富-陛、实用性——风格与材料相得益彰 伍国栋先生多年从事民族音乐学的教学和研 究工作,对于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很细致、扎实, 《江南丝竹》的写作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本书的 资料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相关古籍记载、古代 过清人徐珂在《清稗类钞》对《三六》中的描述并 结合其他考证最终得出“《三六》者,三十六板也” 的结论。 相关文物、壁画、古代乐谱等;二是相关的他人的研 究成果④;三是通过田野工作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最 终呈现与本书的资料有实物资料、古籍记载、乐谱 资料、图片资料等。对资料的处理方式有:列表格、 旧谱翻译、按年排列(如书末的《江南丝竹大事年 谱》)等。这样通过后期大量的案头工作,将种类和 数量众多的资料归纳、整理,最终呈现于本书中。 对资料的整理、筛选能够考量一位学者的学术 眼光和建树。可以看到《江南丝竹》在资料选择和引 用方面,作者做了精心的思考和设计。首先,本书大 量使用了图片资料,在尽可能多的地方使用了图 片,并在文末附了16页近40张彩色图片,大大增 强了本书的可读性与实用性。其次,书中对相关史 料的处理遵循归纳性与实用性并重的原则。如,书 二、大到小、面到点——清晰的写作设计很给力 从《江南丝竹》的题目可以看到作者意图将“江 南丝竹”从“乐种文化”与“乐种形态”两方面进行综 合研究。江南丝竹是民族器乐合奏形式还是乐种? 作者从“历史构成”、“文化构成”、“本体构成”三方 面,对“江南丝竹”这种丝竹乐合奏样式应被认为是 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器乐乐种进行论证,从而 明确了“江南丝竹”的乐种地位。以此为核心上溯下 探,可以窥探其历史渊源与现状。 本书首先追溯丝竹乐的起源与历史脉络,进而 在第二章中对江南丝竹的地域特征、文化定位等进 行溯源。以此为契机,作者将视角转向对“乐种形 ①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②③伍国栋:《音乐分析的四维结构——以传统音乐作品为例的民族音乐学理念阐释》(未正式发表)。 ④可参见《江南丝竹》绪论第二节“江南丝竹研究历史与现状”以及“参考文献”部分。 够一目了然;再如,作者对清代吴澄甫传谱的《老八 样。总览全书,却没有相应的音响和视频资料,这在 音频、视频如此发达的当代社会语境下稍显不足。 期待伍国栋老师其他研究成果早日面世。 (李建军。中央音乐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 板》进行了译谱工作,并将原工尺谱与简谱同时列 出进行比对,方便读者分析研究。 总之,《江南丝竹》是一本优秀的民族音乐学专 著,书中对江南丝竹从历史脉络、乐种文化、乐种形 态等视角与维度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为读者多角 度、立体呈现出江南丝竹的前世今生。其对资料的 责任编辑黄羽 llL. (上接第29页)底,十分朗朗上口。 (三)两首山歌比较分析 四、结语 壮族的历史文化悠久而灿烂,壮族的音乐文化 经过对两首山歌文化背景和曲调风格的详细 剖析,得出以下结论。 1.音乐本体的异同 相同之处体现在具体旋法、纵向思维及歌词格 局上出现很多壮民族音乐的共性,两者都非常贴近 生活。不同之处体现在调式、声部关系、音程特点、 是华夏民族文化中璀璨夺目的瑰宝。笔者以两首具 有代表性的南北路双声部山歌为切入点,从对壮族 及其歌文化的溯源发始,进而对其民歌色彩区域划 分的具体成果作了细致的研究与归纳,并对德保、 田阳两县两首山歌进行曲调风格的详细比较分析, 结合两地的人文地理和社会背景,从而深化对南北 表现风格等特征上,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这首南路山 歌具有广西二声部民歌特性的纵向大二度音程,其 表现的内容较为生动活泼;而另一首北路山歌却没 有这一特性,表现出粗犷嘹亮的风格。另外,两者同 路山歌文化异同的认识。这种从人文地理到音乐本 体,再到文化内涵的深入比较,无疑会从一个侧面 给予壮族音乐文化的分析研究、壮族特色的舞台表 演艺术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为情歌,德保南路情歌幽默风趣,用夸张修辞,而田 阳北路情歌使用比兴,歌词情节浅显直白。 2.人文内涵的类同 [1]百度百科.德保县、田阳县条目【EB/OL].http://baike. baidu.com/view/395063.htm.http://baike.baidu.COlIl/ view/395068.htm. 两首民歌使用场合类似并均体现出婚恋交流 的社会功能。壮族多声民歌均好用同声演唱,溯其 根源,我们认识到这一存续现象背后的文化支撑: 壮族是一个汉化程度较深的民族,在婚恋民俗中, 较之同一地区的苗、瑶等族要含蓄,男女初识唱歌交 [2]赵毅.壮族民歌的区域性特征[J1.中央音乐学院学 报,1999,(2). [3]冯明洋.越歌:岭南本土歌乐文化论[M].广州:广东 人民出版社,2006. 流时常常为了避嫌,带上自己的同性伙伴一起对唱。 由上可知,两首山歌体现了南北路壮族山歌在 曲调风格和人文内涵等方面的异同,为南北路壮族 [4]覃彩銮.壮族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5]范西姆.壮族民歌100首[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 社.2009. 山歌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 鉴。同时也可以发现,在研究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 山歌时,不应仅做单独的音乐文本的分析比较,还 应在结合语言音韵、演唱场合、社会功能、演唱风格 之后,进一步比对当地的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从 而为此类研究找出最有价值的比较依据。 [6]樊祖荫.广西民间合唱的多声结构形态[J].音乐艺术. 1984,(2). [7]周作秋.谈壮歌的形式问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 (覃金盾,壮族。百色学院艺术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韦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