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东南部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调查、访问和常规统计等方法,对吉林省东南部地区初中生心理的健康水平状况和特点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提出通过体育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体育实践教学、体育兴趣活动与竞赛、业余体育训练等一系列的措施,以增进初学生的心理健康,切实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新课标理念下,如何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健康 调查分析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我国不少学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相关文献报道约有10%-3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调查研究的数据看,我国大多数的中学生心理发展是健康的,心理状态是良好的,但是初中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率高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其生理和心理也随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许多家长和老师对他们学习的期望值过高,致使其学习负担加重,学习压力增大;再加上很多学生只局限于对机体功能正常,无病无缺陷的健康认识上,而对心理健康这方面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又缺乏科学的心理调适手段等诸多因素,从而造成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主动性不足、情绪调控能力和受挫能力差、心理承受力低、厌学等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对此,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体育教师,本人通过平时实践教学中的观察与了解,结合本次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从中探索运用体育课的理论学习、体育实践体验和体育运动参与等途径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达成提高学生整体心理素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目标。 问题提出
1、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2、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
3、初中生心理健康干预、应对策略的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在吉林省东南部地区白山市以及通化市选取600名学生进行调查。
研究方法:统计法、测量法、运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 心理健康量表(MHT),编制者周步成。该量表有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即测
谎量表)。8个内容量表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内容量表的总分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不好。除去效度量表项目,将余下的全部问卷项目得分累加起来,即可得到全量表分。全量表分在65分以上者,即可认为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2.2.3 心理健康量表(MHT),编制者周步成。该量表有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8个内容量表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内容量表的总分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不好。除去效度量表项目,将余下的全部问卷项目得分累加起来,即可得到全量表分。全量表分在65分以上者,即可认为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吉林省东南部地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 初中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 N A1 A2 A3 A4 A8 A7 A5 A6 均值 均值的标准标准差 误 .09463 .06423 .06955 .07016 .08137 .08250 .07330 .09042 992 7.9597 2.98032 992 4.2460 2.02307 992 2.1663 2.19060 992 5.3558 2.20983 992 3.9052 2.56285 992 3.3548 2.59843 992 5.7490 2.30878 992 4.8639 2.84774 A1学习焦虑 A2对人焦虑 A3孤独倾向 A4自责倾向 A5过敏倾向 A6身体症状A7恐怖倾向 A8冲动倾向
基本情况对比 t A1 A2 A3 84.118 66.103 31.147 df 991 991 991 Sig.(双侧) 均值差值 检验值 = 0 差分的 95% 置信区间 下限 上限 .000 7.95968 7.7740 8.1454 .000 4.24597 4.1199 4.3720 .000 2.16633 2.0298 2.3028
A4 A8 A7 A5 A6
76.335 47.993 40.665 78.427 53.795 991 991 991 991 991 .000 5.35585 5.2182 5.4935 .000 3.90524 3.7456 4.0649 .000 3.35484 3.1929 3.5167 .000 5.74899 5.6051 5.8928 .000 4.86391 4.6865 5.0413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吉林省东南部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一般,具有正常的焦虑水平。从表一可以看出,被调查的664名中学生其总焦虑倾向标准平均分为38.40,处于中等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即8种焦虑倾向标准分之和在35分以下,属于低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在65分以上,属于高焦虑水平;35分到65分之间的,属于中等焦虑水平),另外,在各个内容量表的得分上,学习焦虑得分最高(M=8.02),处在异常焦虑水平(焦虑倾向标准分在8分以下,属于焦虑正常,超过8分,属于异常焦虑)。从表1也可得知,单项高分
(8分以上)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循序为:学习焦虑 (57.8%,384人)、身体症状 (22.3%,148人)、过敏倾向 (19.4%,130)、自责倾向 (17.5%,116人)、对人焦虑 (9.5%,61人)、恐怖倾向 (6.5%,43人)、冲动倾向 (4.4%,29人)、孤独倾向 (2.3%,15人)。 表1
600名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和总量表上的得分 学习 对人 孤独 自责 过敏 身体 恐怖 冲动 总焦虑 焦虑 焦虑 倾向 倾向 倾向 症状 倾向 倾向 倾向
平均分 8.02 4.66 2.76 5.39 5.62 5.34 3.34 3.23 38.40 检出率57.8% 9.2% 2.3% 17.5% 19.4% 22.3% 6.5% 4.4% 1.66%
在被调查的600名学生中,41.41%的学生
(275人)分数在35分以下,说明这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分数在35分-65分之间的学生有378人,占所有被测学生的56.93%,这部分学生处于中等焦虑水平,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的一般指导和教育;分数在65分以上的学生11人,占被测学生数的1.66%,处于高焦虑水平,属于心理不健康的人群,对于这些总焦虑倾向较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需要制订特别的个别辅导计划,要重点辅导。
2、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统
组统计量
性别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独立样本检验 A1 F 假设方差相等 假设方差不相等 A2 假设方差相等 5.266 .011 Sig. .022 .916 t .834 df 987 方差方程的 Levene 检验 均值方程的 t 检验 Sig.(双侧) 均值差值 标准误差值 .18914 .19012 .12807 N
均值
均值的标准
标准差 误
.12372 .14435 .08594 .09543 .09463 .10234 .09432 .10405 .10057 .10755 .12373 .13070 .11144 .11990 .11294 .11581 519 8.0385 2.81859 470 7.8809 3.12952 519 4.3911 1.95786 470 4.0766 2.06878 519 2.1888 2.15585 470 2.1340 2.21862 519 5.5087 2.14877 470 5.1979 2.25581 519 5.7996 2.29114 470 5.7043 2.33171 519 5.2158 2.81880 470 4.4830 2.83346 519 3.7514 2.53886 470 2.9298 2.59928 519 4.2139 2.57297 470 3.5809 2.51071 .405 .15768 .407 .15768 .014 .31454 .829 947.969 2.456 987
假设方差不相等 A3 假设方差相等 假设方差不相等 A4 假设方差相等 假设方差不相等 A5 假设方差相等 假设方差不相等 A6 假设方差相等 假设方差不相等 A7 假设方差相等 假设方差不相等 A8 假设方差相等 假设方差不相等
.147 .901 .864 .011 .432 .507 .701 .343 .353 .916 .511 .477 2.449 964.092 .394 987 .014 .31454 .694 .05478 .694 .05478 .027 .31080 .027 .31080 .517 .09536 .517 .09536 .000 .73282 .000 .73282 .000 .82166 .000 .82166 .000 .63302 .000 .63302 .12842 .13919 .13938 .14010 .14044 .14712 .14725 .17993 .17998 .16350 .16369 .16196 .16176 .393 971.106 2.218 987 2.213 965.924 .648 987 .648 973.711 4.073 987 4.072 976.339 5.025 987 5.020 972.344 3.908 987 3.913 981.505 计结果显示,吉林省东南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外,其余六个分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上都是女生高于男生,而且都达到了极其显著的差异,这个说明女生的总体焦虑程度要高于男生。 表2 不同性别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 男生(n=300) 女生(n=300) T值 P值 M SD M SD
学习焦虑 7.42 2.99 8.55 2.61 -5.167 0.000 对人焦虑 4.29 2.19 4.97 1.99
-4.189 0.000 孤独倾向 2.78 2.14 2.74 1.99 0.281 0.779 自责倾向 4.99 2.11 5.73 2.17 -4.432 0.000 过敏倾向 5.34 2.19
5.87 2.09 身体症状 4.95 3.04 5.68 2.55 -3.380 0.001
恐怖倾向 2.80 2.46 -5.226 0.000 冲动倾向 3.08 2.32 3.37 2.14 -1.668 0.096 总量表 35.68 13.07 40.76 11.19 -5.387 0.000
说明:在这里n表示被调查的个体数目;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T值是两个数字相比的一个比值;P值表示显著性,如果P值小于0.05,那么说明相比的两个数字存在差异,下同。
3.1.2吉林省东南部地区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 组统计量 年级 A1 A2 A3 A4 7.00 8.00 7.00 8.00 7.00 8.00 7.00 N 均值 均值的标准标准差 误 .22432 .14374 .14210 .09887 .11621 .10686 .16827 173 7.2370 2.95045 431 7.9838 2.98402 173 3.7457 1.86898 431 4.3643 2.05268 173 1.4104 1.52853 431 2.1972 2.21844 173 5.2081 2.21321
8.00 A5 A6 A7 A8 7.00 8.00 7.00 8.00 7.00 8.00 7.00 8.00 431 5.2297 2.19421 173 5.4682 2.01315 431 5.9443 2.06559 173 4.5549 2.62671 431 5.5824 2.83616 173 2.8671 2.41114 431 3.2784 2.54841 173 2.5838 2.07985 431 3.7517 2.47049 .10569 .15306 .09950 .19970 .13661 .18332 .12275 .15813 .11900 组统计量 年级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8.00 9.00 8.00 9.00 8.00 9.00 8.00 9.00 8.00 9.00 8.00 9.00 8.00 9.00 8.00 9.00
独立样本检验
方差方程的 Levene 检验
均值方程的 t 检验
N 均值 均值的标准标准差 误 .14374 .14938 .09887 .10276 .10686 .11777 .10569 .11259 .09950 .13486 .13661 .14128 .12275 .13721 .11900 .13170 431 7.9838 2.98402 387 8.2661 2.93875 431 4.3643 2.05268 387 4.3282 2.02147 431 2.1972 2.21844 387 2.4548 2.31684 431 5.2297 2.19421 387 5.5556 2.21486 431 5.9443 2.06559 387 5.6589 2.65307 431 5.5824 2.83616 387 4.2067 2.77921 431 3.2784 2.54841 387 3.6641 2.69923 431 3.7517 2.47049 387 4.6744 2.59083
A1 F 假设方差相等 假设方差不相等 .088 4.974 28.283 .009 .154 1.163 .553 9.651 Sig. t df 602 .767 -2.789 Sig.(双标准误差侧) 均值差值 值 .005 -.74676 .005 -.74676 .001 -.61860 .000 -.61860 .000 -.78681 .000 -.78681 .913 -.02161 .913 -.02161 .010 -.47611 .010 -.47611 .000 -1.02745 .000 -1.02745 .069 -.41137 .063 -.41137 .000 -1.16793 .000 -1.16793 .26771 .26642 .18018 .17311 .18408 .15787 .19798 .19871 .18457 .18255 .25002 .24196 .22590 .22062 .21290 .19790 -2.803 320.615 602 A2 假设方差相等 假设方差不相等 .026 -3.433 -3.573 346.397 602 A3 假设方差相等 假设方差不相等 .000 -4.274 .925 -4.984 455.549 -.109 602 A4 假设方差相等 假设方差不相等 -.109 314.885 602 A5 假设方差相等 假设方差不相等 .695 -2.580 -2.608 324.875 602 A6 假设方差相等 假设方差不相等 .281 -4.109 -4.246 340.791 602 A7 假设方差相等 假设方差不相等 .458 -1.821 -1.865 333.971 602 A8 假设方差相等 假设方差不相等 .002 -5.486 -5.902 374.003
独立样本检验 A1 F 假设方差相等 假设方差不相等 A2 假设方差相等 假设方差不相等 A3 假设方差相等 假设方差不相等 A4 假设方差相等 假设方差不相等 A5 假设方差相等 假设方差不相等 A6 假设方差相等 假设方差不相等 A7 假设方差相等 假设方差不相等 A8 假设方差相等 假设方差不相等 .040 Sig. t df 816 .841 -1.361 Sig.(双均值差标准误差侧) 值 值 .174 -.28239 .174 -.28239 .800 .03610 .800 .03610 .105 -.25756 .106 -.25756 .035 -.32586 .035 -.32586 .085 .28540 .089 .28540 .000 1.37565 .000 1.37565 .036 -.38566 .037 -.38566 .000 -.92268 .000 -.92268 方差方程的 Levene 检验 均值方程的 t 检验 差分的 95% 置信区间 下限 .20748 -.68964 .20731 -.68931 .14272 -.24404 .14260 -.24381 .15865 -.56898 .15903 -.56972 .15435 -.62882 .15442 -.62898 .16539 -.03925 .16759 -.04362 .19674 .98947 .19652 .98989 .18354 -.74592 .18410 -.74705 .17704 -1.27019 .17750 -1.27110 1.468 .226 -1.362 809.064 .253 816 1.864 .253 809.069 816 .173 -1.623 .291 -1.620 797.791 816 .590 -2.111 21.552 -2.110 804.941 816 .000 1.726 .122 1.703 727.161 816 .727 6.992 3.838 7.000 809.787 816 .050 -2.101 .404 -2.095 794.363 816 .525 -5.212 -5.198 796.807
注:7表示初一学生 8表示初二学生 9表示初三学生
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发现,初中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以及全量表的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经过比较得知,初中生在这四个分量表和全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由此可见,高中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初中生。具体比较可见表3
表3 不同年级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 T值 P值 M SD M SD
学习焦虑 8.43 2.77 7.49 2.87 4.265 0.000
对人焦虑 4.97 2.14 4.385 0.000 孤独倾向 2.83 2.11 2.66 1.99
自责倾向 5.68 2.11 5.00 2.20 4.058 0.000
过敏倾向 5.70 2.07 5.52 2.56 1.016 0.310
身体症状 5.52 2.88 1.850 0.065 3.12 2.51 1.968 0.049
冲动倾向 3.35 2.29
3.08 2.14 总量表 39.98 12.14 36.30 12.35 3.828 0.000
同时,对学生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各个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以及全量表上存在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在学习焦虑方面,初三学生要显著高于初一、初二学生;在对人焦虑方面初一、初二的学生要显著高于初三的学生;在自责倾向方面,初一学生要显著高于初二、初三的学生;在身体症状方面,初一学生要高于各个年级的学生,但是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总量表上,初三的学生要高于初一、初二的学生,初一学生要高于初二学生。由此我们也不难发现初一、初二时期是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多发期。
4、不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表4 不同学校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8.50 2.91 7.29 2.86
对人焦虑4.56 2.03 5.00 2.06 4.33 2.05 5.32 2.30 4.17 1.96 3.07 2.27 2.69 2.08 自责倾向5.80 2.20 5.45 2.06 5.46 2.25 5.83 2.06 4.57 2.07
过敏倾向5.77 2.03 5.62 2.03 5.60 2.20 身体症状5.53 2.52 5.47 3.16 5.13 2.60 5.56 2.90 5.09 2.79 3.38 2.51 3.09 2.50 3.45 2.47 3.15 2.02
对数据的统计后发现,不同学校的学生各个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可见表4。
统计结果显示:
初中男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分为58.51分,女生得分为52.89分,两者相差5.62分,平均得分为55.70分,反映了初中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女生略高一点,但总体水平偏低,属不合格水平。通过对问卷试题具体情况的综合分析,如表3、表4所示从中发现初中生的一些心理特点。反映出“学习主动性”、“健康的生活方式”、“精神状况”、“ 情绪调控”、“沟通协调”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些充分说明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存在的性别差异不明显,反映出他们虽然具有较强的运动体验能力、自信心及谦虚、理智、不服输的优良品质,但坚韧性较差,学习主动性不足,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欠佳、心理平衡节手段欠缺、情绪调控能力一般、不善于沟通协调、女生的情绪调控能力优于男生等心理健康特点,从而导致了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偏低,进而影响学习的实效性。
从男女生各年级分组对比的情况看,男女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八年级学生比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略有提高,但到了九年级却又骤降。从表2不难发现,男生从增长5.96%变成-2.25%,相差8.21个百分点;女生从增长4.94%变成-5.62%,相差10.56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女生降幅明显大于男生。
究其原因估计与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学习紧张,考试压力骤然加大,缺乏有效的心理平衡调适手段,体育锻炼减少等因素有关,从而造成了心理健康水平大幅度下降。例如通过第4题(不开心时我会通过参加体育锻炼的方式来进行调节)三个年级的合格率的变化,一年级23.8%、二年级29.1%、三年级27.2%,可以明显看出九年级学生不够重视或不懂得如何运用体育锻炼的手段来调节心理平衡,尤其是女生;同时也反映了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稳定性差,波动性较大,男生比女生更甚。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偏低,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男生。
2.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存在的性别差异不明显,反映出他们虽然具有较强的运动体验能力、自信心和谦虚、理智、不服输的优良品质;但坚韧性较差,学习主动性不足,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欠佳、心理平衡节手段欠缺、情绪调控能力一般、不善于沟通协调沟通协调、女生的情绪调控能力优于男生等心理健康特点。
3.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稳定性差,波动性较大,男生比女生更甚。
4.现阶段的初中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急切需要通过采用增加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次数、频率等方法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对策
1.通过多种教育途径,提高初中生的体育和心理健康的文化知识水平,强化体锻参与意识。开设以体育知识、心理健康保健为主的课程和知识讲座,适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辅导和教育,以提高初中生的体育和心理健康的文化知识水平,加深其对体育锻炼与促进身心健康的关系认识,并让学生逐步掌握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心理的自我调适能力。
2.有的放矢,切实提高体育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体育教师在平常的体育实践教学中应针对初中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与锻炼中逐步增强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提高心理的自我调适能力,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3.加强与学校领导及班、科任教师的协调沟通,改变其“重文轻武”的陈旧教学理念,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协调发展成为学校教学的共同理念,从而促使学校加以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体育教学、活动设施,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管理与维护,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
4.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竞赛,营造浓厚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协调发展。通过开展体育节、校运会、大课间活动、体育第二课堂活动、各类体育竞赛、开设符合初中生身心特点的体育兴趣小组、学校体育俱乐部等途径,使学生在学习竞赛和运动参与的过程中树立和展示自尊自信、增强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受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从而达成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
5.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加强对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学习,以便在实践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切实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协调发展。
6.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保证体育课程的正常开设。学校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除正常开设(特别是毕业班)体育课程外,有条件的还应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并提供相应的场地和器材,使学生通过最基本的体育参与
途径,逐步提高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
7.加强鼓励与指导,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社区、少年宫、体育俱乐部等组织的体育活动及体育兴趣班、业余体校的学习与训练。
三、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更加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根据我们调查分析发现,改善和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实效,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一)改善家庭教育
1、家长要注意儿童早期人格的培养
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大多是儿童早期教育和社会交往带来的精神发育缺乏,如幼年的心理剥夺、童年的经历有时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态度和心理体验。如果在人生早期
(一般指0-6岁)得到适应最佳教育将会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家长要加强儿童早期的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要抓住这一时期,向子女施以早期智力开发或优良品德的早期熏陶。家长还应经常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不好,家长只有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同时在实现期望过程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对原有期望进行调整,才能减轻孩子的压力。应提倡民主的家庭教育,这样才能较好地运用符合子女身心发展实际的科学方法,家庭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2、让子女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我国自古以来,提倡在家长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子女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育人方法。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明品德高尚的人都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培育良好的品德习惯。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持之以恒,使子女的意志和性格从中得到锻炼,并帮助子女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3、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
家庭环境的优化不仅应体现在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化气氛;还应体现在家长自身形象的完善上,使子女在家长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实践中受到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对于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为表现,家长及时给予肯定才能收到激励、强化的效果。清代著名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指出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因此在教育中,要减少斥责和限制,多给以“表扬”和“承认”的机会,以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为了帮助子女明辨是非,克服、纠正和根除不良的思想行为和品德,可以适当采取不损害孩子身心为比标准的惩罚。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子女,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用简单的手腕来应付,是无济于事的。”为此,家长应了解有关教育以及儿童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切实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二)改善学校教育工作
1、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机械地按照预设的一套模式向学生强行灌输,使学生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被教育者的地位上。”这个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抹杀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应将中学生由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向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轨道上来,它有助于中小学教育走出狂热追逐高分、升学竞争愈演愈烈的误区,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痼疾,把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才能在教育内部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教育要纠正和克服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代替心理教育的片面倾向,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学校正常的教学中去。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他助到自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可以采取宣传普及心理学常识(通过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和讲座的形式等)、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以及推广集体辅导、朋辈辅导的形式,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健康向上的心境。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档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矫治。 3、加强青春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一定要讲究实效、慎重、科学,并注意把握时机。根据上海等地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的经验,初二年级是性教育的关键期,从这是开始系统地对他们进行有关方面的教育,并将这种教育有计划的延伸到高中阶段,是十分重要的。 4、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
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通过讲座、讨论、宣传材料等方式,注重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聘请有关专家和教育先进工作者介绍符号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经验,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以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5、重视家校沟通的途径
建立家庭和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积极相互配合,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因此,学校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6、重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课余时间参加业余活动,有利于中学生多种才能的发挥,丰富精神世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使生活更有乐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锻炼,多种需要得到丰富,心理紧张得到缓解。其结果是进一步提高中学生脑力、体力的效率,改善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三)积极引导青少年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对于学生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锻炼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青少年首
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持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其次是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与本人实际情况越接近,表现自我防御行为就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特别是女同学要摆脱“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充分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第三就是要学会自觉地调控情绪,保持积极的、健康的情绪,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使消极的情绪对身心的伤害减低到最小的程度。第四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科学用脑
参考文献:
[1]杨少江: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与分析,体育师友2011增刊,体育师友杂志社,2011年
[2]梁海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体育教学的改革,南开大学,体育师友杂志社,2012年
[3]吉林省东南部地区白山市以及通化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数据 2015
[4] 邓稳根,雷良忻,曹伴好. 吉林省城市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04)
[5] 张海钟. 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争鸣综述及其进一步的思辨[J]. 心理学探新. 2012(03)
[6] 刘华山. 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 心理科学. 2010(04)
[7] 张敏,王振勇.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04) [8] 申继亮,王凯荣. 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1)
[9] 王希永. 北京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青年研究. 2009(09)
[10] 翟宏,傅荣. 心理健康的评价指标与心理健康标准[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