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包头职大学报2006年第I期伯禹恒鳃与龙马图腾黄震云(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市海淀区100083)摘要:文章认为,大禹和稣都是黄帝有熊氏的部族,-4为诸侯,以白马为图腾,被帝尧杀死以后回归有熊氏,就是化为黄熊代之而起的大禹为有夏氏,鲜禹不是血缘意义上的父子关系。大禹治水成功以后被神话,到战国时期成为龙的象征,龙也就成为帝王的象征二因此有练复生禹,有龙负熊以游之说。从周代开始,图腾时代结束,进入神话历史化时期。汉代则开始有意把历史神话化,龙成为天子神威的标志。龙由熊、马演化形成,所以神形相似。关健词:稣复生禹;图腾;龙马精神中圈分类号:1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440(2006)01--W52-05先秦时代的历史,以三王禅让和稣禹治水最有影响,但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顶,是复土攘,以处江水。共工也最为复杂,前者是社会政治的,而稣禹治水是社会的也是生后士,后士生咬鸣,咬呜生岁十有二。洪水滔天。关于自然的,因此也就相对多了一层了解的途径。在儒家宣鲜窃帝之息壤以理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鲜扬禅让风范的文字以外,如《古竹书纪年》等却记载着尧舜于羽郊。练复生禹。帝乃命禹卒L布十以定九州。禹地位的取得都经历过殊死的搏斗,根本不存在禅让,但其在鲸禹之前,炎帝的子孙也曾治理洪水,但在长江一真伪具体已经很难考订了。鱿禹治水的故事不像三王事迹线,那么稣禹治水显然在黄河流域为主,最后禹制水成功。那么曲折,关系神话图腾,因此,我们理顺神话图腾的表达旧以为息壤为神土,帝是上帝,但与下文不符,因为下面杀方式反而似乎更容易方便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形。最早记录鱿的是帝尧,如果帝尧是上帝,他不当保留神土不去治水,稣禹事迹的是《山海经》和楚辞的《天问》,但明确说稣禹没所以息壤应该是帝尧的领地,被稣用来填充洪泉,触犯了帝有血缘意义上的父子关系。《山海经》中记载鲸禹的资料就尧的根本利益,所以稣被杀害。但是作为一种推测,我们不是以下几条,首先是关于鲸的妻子说:能就此下这样旨定的结论,尚需进一步深人研究。有人焉,鸟味,有冀,方描鱼于海。人荒之中,《山海经》的写作时间虽然不能完全确定,但根据西汉有人名曰攀头。稣妻士敬,士敬子曰攻融,生攀头。刘向《上山海经表》说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领校秘头人面鸟味,有冀,食海中鱼,杖冀而行。维宜艺书言教秘书太常属臣望:所校《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今定篇首,移是食。有难头之国。人荒之中,有山名曰不为一十八篇。《山海经》者,山放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滋,漫咸,有肃镇氏之国。蜚蛙,四翼。有虫,兽身蛇身,名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放邱陵,巢放树木。稣既无功,而帝曰琴虫。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厘牲,黍食。尧使禹继之。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翁主有人青蛇,黄头,食座。有榆山。有稣攻程州之山。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稣。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按照这样的记载,稣的妻子出自飞鸟氏族,过着渔牧业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风之所为主的生活,而鱿是皇帝的后代,已经成为白马氏族形式,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应当是游牧民族,互相结为婚姻。接着是关于稣禹开天辟地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的功绩利智力洪水的经历: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质明有信。孝武皇帝时,常有献异鸟帝俊有子八人,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垂,者,食之百物,所不旨食,东方朔见之,言其鸟名,又言其所是始作下民百巧后樱是播百谷。极之孙曰叔均,当食,如朔言。问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经》所出也。孝宣皇帝是始作牛耕。火比赤阴,是始为国。禹、稣是始布时,击石放上郡,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缚盗械人。时臣秀父土,定九州。向为谏议大大,言此贰负之臣也。诏问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经》对。其文曰:“贰负杀I穴契)窟,帝乃桔之。疏属之山,栓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共其右足,反缚两手。”上大惊。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经》者,文收稿日期:2005-12-01作者简介:黄震云(1957-),男.文学博士,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研究向:中国古代文学52学人儒皆读学以为奇,可以考祯祥变怪之物,见远国异人之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鲜可。尧曰谣俗。故《易》曰:“言天下之至绩,而不可乱也。根据刘向的表,(山海经》是唐虞时代的书,是年代最早的古籍,但从内容看,记录的历史事迹到周代的都有,所以可以肯定著作人大致是在周代形成。从战国开始,人们将周代的典籍后边加上经,所以有五经六经之说。刘向上《山海经》,书后边已经有经字,显然应该是齐秋战国以前的文字,时间确实很早。按照刘向的记载,书的作者是大禹与其大臣益等。东周以后,战火频仍,能够把全国各地包括边远地区的物产、历史、生活详细记录丈量的可能性已经没有。就文风而言,也不是《山海经》这样的表达方式,《左传》明显与其‘鲜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鲜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鲜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稣治水无状,乃厢稣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诛之为是于是,舜举稣子禹,而使续稣之业‘禹乃遂与益、后极奉帝命,命诸侯百性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_禹伤先人父稣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二卑宫室,致费于沟。陆行有些相似,但记事功能明显增强。所以,把《山海经》的形成确定在周代的时限,不会有多大的问题。就是说,《山海经》是最早直接记录稣禹事迹的著作,也就最为可靠。但是,我们从中得到的信息是,第一,没有说大禹是稣的儿子,而明确说练妻士敬,士敬子日淡融,生骥头。头人面鸟嚎,有翼,食侮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芭芭,穆是食。有骥头之国。后来虽然有练三年化为大禹的说法,但是化,而不是生。《山海经》言生孩子是生也不是化。《山海经》说;“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受。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也是怀孕三年的事,但是生孩子化实际上是神话与变化形成,所以能够在两个男人之间发生,他们是联盟首领的替换,而不是生孩子形成的父子关系。第三,稣是黄帝联盟的继承人,神形,也就是图腾是白马。白马对黄帝来说,图腾也发生了变化。检《史记五帝本纪》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性而异其国号,以彰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额项为高刚。”黄帝“教熊、署、辘、琳、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二战,然后得其志”。表明黄帝就是有熊氏。黄帝是部落首领,其部下联盟有熊、署,辘、琳、躯、虎等。稣禹都是有熊氏,是黄帝的后裔。在黄帝时代,他们只是嫡系的组成,不是独立的部落。到稣的时代,以白马为图腾,显然是由黄帝的熊变成了稣,图腾由熊变成了白马,已经独立。这是比较肯定的历史。那么,《山海经》中,“洪水滔天。稣窃帝之息壤以埋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稣于羽郊。稣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十以定九州。”的记载的意思并不复杂,所谓稣复生禹,就是稣失败以后又成了大禹的天下,复就是很平常的字义的含义,但是他们依然都是有熊氏,是同姓第四,比较费解的是鲸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稣于羽郊。既然息壤能够治水,是神土,帝尧为什么不自己用来治水,而鲸偷了他又去杀稣呢!所以,息壤是帝尧的乐土领地,鲸布土时私自损坏了乐土。从帝命二字看,这个帝就是帝尧,而不是上帝。所以,稣的治水方式触及损害了帝尧的利益,因此被杀。《白虎通》说:“禹姓姐氏,机以亿生。殷姓子氏,机以玄鸟子也。周姓姬氏,祖以履人人迹生也。”也否定为鱿所生的说法。稣被杀的情景后世著作多有传录,最早把稣禹看成是父子关系的是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说: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漓。左准神,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破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提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稣与帝尧有很大的矛盾,帝尧的理由是鲸负命毁族,这负命现在还难以说是谁的命,毁族应该是重建,鲸以白马为图腾,大概就是毁族的结果,但显然,鲸很有势力,又得到四岳的支持,可是治水9年没有成功,被帝尧安排舜把他条掉。这种故意从大禹的害怕和大禹十三年不入家门的对比中显得非常清晰.鲸在帝尧时代是伯爵身份。(国语周语下》说“其在有虞,有崇伯稣,插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9之于羽山.”但司马迁说舜举稣子禹,禹伤先人父鲸功之不成受诛,就表示稣是大禹的父亲,这是汉代的事情。但同时的《淮南子》涉及大禹治水共十二处,其中十一处俱言禹以疏导之法治洪水,但“坠形训”云:“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仑墟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高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又《韩非子五蠢》说:“天下大水,而稣、禹决读。”说大禹治水也填土,而练也疏导,就是说不存在治水失误的事情。所以鲸被杀还是在于和帝尧有矛盾,就是不待帝命、稣负命毁族之类的理由。《吕氏春秋恃君览》说的更为尖锐:“尧以天下让舜,稣为诸侯,怒于尧曰:‘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以尧为失论,欲得三公,怒甚猛兽,欲以为乱,比兽之角能以为城,举其尾能以为族。召之不来,仿徉于野,以患帝舜。于是,砸之于羽山,加之以吴刀。”显然,以为城,举其尾能以为旎,召之不来,仿徉于野,以患帝舜才是被杀的真正理由。按照《山海经》的说法,中国的城市就是鲸开始建造的,但是隔绝了与诸侯的往来,把自己孤立了。《淮南子原道训》说:“昔者夏练作九初(或作三初)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故机械之心藏于心中.则纯白不翠,神德不全。在身者不知,何远之所能怀?”到大禹时代,看到了城市带来的负作用,所以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最后取得了胜利。这一事实,录在正史,《左传哀公七年》说:“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国。”按照1史记》,帝尧时代社会并不安定,经过53四次镇压异己才安定天下,历史上称为四罪。《尚书舜典》称“流共工于幽州,放骥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延稣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没有说明理由。这里的骚兜就是《山海经》鲸妻士敬,士敬子口谈融,生骥头的骥头,可见舜对鲸家族几乎是赶尽杀绝。舜接受四岳的建议,伯禹作司空,平水土。人禹取代了稣的位置。其作为,《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载相对丰富曲折,也与《史记》一致:舜与四击举稣之子高密。四击谓禹口:“舜以治水无功,举尔嗣考之勋。”禹口:“俞!小子敢悉考绩,以统天意,惟委而已!”禹伤父功不成,循江溯河,尽济甄淮,乃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服,功未及成,愁然沉思。禹乃东巡,登衡岳,血白马以祭,不幸所求。禹乃登山,仰天而啸。因梦见赤绣衣男子,自称玄夷苍水使者。“闻帝使文命于斯,故来候之。非厥岁月,将告以期,无为戏吟,故倚歌覆釜之山。”东顾谓禹口:“欲得我山神书者,斋于黄帝岩岳之下,三月庚子,登山发石,金简之书存矣。”禹退,又斋。三月庚子,登宛委山,发金简之:小案金简玉字,得通水之理。复返归岳,乘四载以行川,始于霍山,徊集五岳。诗云:“信彼南山,惟禹甸之。”遂巡行四涣,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人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十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也,必有应矣。”乃有白孤九尾造于禹,禹口:“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孤,九尾甩甩。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类哉!禹因姿涂山,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禹行,使大章步东西,竖亥度南北,畅八极之广,旋天地之数。禹济江,南省水理,黄龙负舟,舟中人怖骇,禹乃哑然而笑曰:“我受命于天,竭力以劳万民。生,性也;死,命也。尔何为者?”颜色不变,谓舟人曰:“此天所以为我用。”龙曳尾舍舟而去。……民去崎呕,归于中国。尧曰:“俞!以固冀于此。”乃号禹口伯禹,官口司空,踢性拟氏,领统州伯,以巡十二部。这段话看起来像《山海经》,但有很多的文化信息,首先是血白马以祭,就是说得到白马氏族亦即本民族的支持,其次斋于黄帝岩岳之下,就是获得有熊氏的约定,本民族的认可,再者,与涂山氏结为婚姻,最后黄龙负舟,稣禹关系进人新时代。关于与涂山氏为婚姻,《左传哀公七年》说:“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就是说已经联系了诸侯与四,巩闹了自己的地位。又《国语晋语八》说:“昔者鲸违帝命W-之于羽山,化为黄熊,以人羽渊。”义,《说苑卜八》说:“化为黄熊,以人于羽渊,是以夏郊,三代举之”。鲸为54什么要化为黄熊呢?应该说与部族图腾渊源有关。《世本帝系》说:“禹纳涂山氏之女,曰娇,是为枚女。”《史记索引》引“《系本》日‘涂山氏女名女蜗。”可见,涂山氏为女蜗部族。女蜗部族治水有成功的经验,形成炼五彩石补天神话,那么火禹治水显然借助了东夷,以女蜗族为代表的诸侯的力量。一般认为,涂山氏就在安徽当涂,在帝尧时代为东夷,东夷九族,力量强人。东西部落形成婚姻对国家的统一与政权的稳定非常重要。因此通婚由来已久。《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螺祖。螺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二曰昌意。”昌意,撷项之父,撷项产伯稣。螺祖是西部羌族,所以大禹与东夷原来就有姻亲。《三国志魏;陆卷五》说“在昔帝王之治天下,……故西陵配黄,英娥降妨”。西陵指黄帝的妻子,原为西陵部落的女子,就是后世说的媒祖,即养蚕取丝的创始人。英娥传说为尧之二女,嫁给舜。《汉书》卷八十五《谷永杜邺传》“尧遭洪水之灾,天下分绝为十二州,制远之道微,而无乖叛之难者,德厚思深,无怨于天下也。”可见帝尧与螺祖的婚姻也是因为洪水造成天下分裂时代的产物。后来人们美化为德厚思深。这是大禹与东夷通婚的基础与原因。《山海经》中记载稣与妻子的关系说,稣妻士敬,士敬子曰淡融,生骥头。头人面鸟咏,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芭首,移是食。有骥头之国。其中,人面鸟嚎是东夷的象征,是飞鸟氏族。暗示稣也是东西联盟性质的婚姻,但这个东夷氏族似乎力量不大,所以只有一个骥头之国为立足点而大禹与涂山氏则不同。《尚书益R》说:“禹曰:予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唯荒度土功。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史记五帝本纪》说:“予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生启予弗子,以故能成水土功。辅成五服,至于五千里……”非常清楚指出治水成功,娶于涂山是关键,涂山氏只有五千里江山。《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引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鹰鹰。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明显表示了拥有实力支持大禹为王的意愿。可见治水成功与为王都得到了涂山氏的支持。但是,诸侯中也不是很顺利。《国语鲁语下》记载“吴伐越,堕会稽,得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之仲尼日‘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然张衡《思玄赋》云:’集群神之执玉兮,疾防风之食言。“食言”二字,显然表示对大禹的不满。晋张华《博物志外国》说防风氏死后,其二臣犹“以涂山之戮,见禹怒而射之”,则防风氏盖曾阻挠禹统一天下,故禹借机杀之。历史上的禅让都有不同的解释。就尧舜禅让也有资料记载是逼宫。《竹书纪年五帝纪》)“黄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为黄帝志之像,帅诸侯朝奉之。”“黄帝死后七年,其臣左彻乃立颐项。”(同上)“撷顶产伯稣,是维若阳,居天穆之阳。”(同上)又《竹书纪年五帝纪》说:“舜囚尧于平刚,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堰塞丹朱,是不与父相见也。”“后攫放帝子丹朱于丹水。”(同上)禹杀益,传位给儿子也不轻松。《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了启杀益的事。义《战国策》卷29、燕1《燕王啥既立》说:“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师实际上就是各个部落的标志。这样看来,稣作为熊氏,英雄一度,成为白马,而最后化为熊,沦为平民,但是三年以后本部落出现的大禹义作为新的代表,但是大禹不用白马的旗号,而是用夏的旗帜,逐渐地与龙发生关系。如《吴越齐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拾遗记》卷1说:“在位十年,有五老游于国度。舜以师道尊之,言则及造化之始。舜禅于禹,五老去,不知所从,舜乃置五足之祠以祭之,其夜有五长星出。”实际上暗示大禹登上太子位置得到五岳的支持。不是一般的禅让。秋》说:“禹济江,南省水理,黄龙负舟,舟中人怖骇,禹乃哑然而笑曰:“我受命于天,竭力以劳万民。生,性也:死,命也。尔何为者?”颜色不变,谓舟人口:“此天所以为我用。”龙曳尾舍舟而去。……民去崎岖,归于中国。尧口:“俞!以固露于此。”材料表面大禹治水得到龙的帮助,而且是天意。但是,这里并没有说大禹就是龙。《史记》和《尚书》都提到舜的时代有龙,与大禹都是舜的大臣,得到舜的信任,但龙与大禹《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说,“姜,太岳之后也。”韦昭注:“伯夷,四岳之族。”《山海经海内经》说:“伯益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始生氏羌。”表明,西羌是四岳的后裔。《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苟子大略》说:“禹学于西王国。”《孟子》说:‘禹生于石纽,西夷人也。”陆贾《新语》指山:“人禹山于西羌。”《路史》说:“禹长于西羌,西夷之人也。”还有女A-K韩诗外传》等均作大禹是西羌人。根据上面的资料,我们看到,西羌是四岳的后裔大禹兴于西羌,就是说从那里发迹。其原因就是从稣开始就得到了四岳的支持。四岳等之未有贤于稣者,愿帝试之,也具有感情色彩,应该说四岳对大禹家族的支持从黄帝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吴越春秋》与《山海经》以及《国语晋语八》、《说苑十八》、《潜夫论贤难》等等都说鲸死后化为黄熊。这个黄熊并非人物与动物的互相变化,而是姓氏图腾部族的关系表现。《史记五帝本纪》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性而异其国号,以彰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颐项为高阳。”黄帝“教熊、署,貌.琳.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表明黄帝就是有熊氏。黄帝是部落首领,其部下联盟有熊、署、辘、琳、躯、虎等。稣禹也是有熊氏,是黄帝的后裔。所以,稣死后化为黄熊,在水中则为能。《昊越春秋》说:“禹二十鹰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口:“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尾笼。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禹行,使大章步东西,竖亥度南北,畅八极之广,旋天地之数。禹济江,南省水理,黄龙负舟,舟中人怖骇,禹乃哑然而笑日:“我受命于天,竭力以劳万民。”这里的涂山氏的图腾就是狐狸,不仅如此,还有氏族之歌。正因为我造彼昌,所以有熊氏与涂山氏的婚姻是政治联盟,应该是比较清楚的了。而稣和大禹都是用熊民族,稣失败以后就是回到有熊氏为平民,所以化为熊。《尚书牧誓》说;“时甲子昧爽,(武)王朝之于牧野,乃誓。王左仗黄钱,右秉白耗以摩,曰:‘迭矣,西土之人!‘王曰:’磋!我友邦家君……及庸、蜀、羌、髦、微、卢、彭、淮人……如虎、如貌、如熊、如黑,于商郊弗近克奔,以役西土.”周朝的先土立父的妻子太姜就是羌人,以后周朝也是与西羌历代通婚。所以,牧野之战,周武王希望自己的军队如虎、如辘、如熊、如黑,实际上就是要成为《史记五帝本纪》中的黄帝“教熊、器、辘、琳污区、虎”的虎狼之师。这些虎狼之之间没有发生什么关系。龙为大禹是后人的牵强附会,因为从大禹开始图腾时代就开始结束了,后来的感生都是天命,商周都是如此,只是还带着图腾的痕迹罢了。到周代以后连痕迹都没有了,只有一些伪造与附会。最早把大禹看成龙的应该是战国时代。屈原的《天问》诗说:全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鹤龟曳街,练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馒稣,夫何以变化。幕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寅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河海应龙,何画何历。稣何所营,禹何所成。康回冯怒,坠何故以东南倾。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闺纪匹合,厥身是继。胡维嗜不词味,而快X-饱。这里涉及的历史和(史记》对照,都很真实,涉及到神话的是伯禹惶鲸、河海应龙,果练禹的替换是复,而这里的惶就是自以为是,《后汉朱穆传》有《诣胭上书讼朱穆》文说:“天下有识,皆以穆同勤禹、樱,而被共、稣之庚,若死者有知,则唐帝怒于祟山,重华忿于苍墓矣.”对于稣来说是很贴切的一个词,因此复与惶是一个含义的不同版本,而不是说稣生大禹的过程。迄今为止,古代神话中,华夏民族还没有男人生孩子的记录,所以这里不会例外。《山海经》与《史记》都言稣禹治水是布土为主,鲸还修过城市,也有决河山的记载,像《淮南子》、《墨子》都这么说,因此稣禹在治水方式上没有区别,问题出在稣和帝尧的矛盾上,所以稣很快被杀害。由于四岳的力量,治水只能从稣的部落中重新推举出人,经过了二年的时间,大禹取得了这样的机会。治水中的神奇事情并不多,最有名的就是河海应龙.《广雅释鱼》说:“有鳞口蛟龙,有翼口应龙,有角曰虫L龙,无角口A龙。龙能高能下能小能巨,能幽能明,能短能长,渊深是藏,敷利其光。”这是有翅膀的龙,与上面的黄龙义不同。总之,龙逐渐向大禹靠近,由负舟到帮助大禹治水。而大禹本身的形象也渐渐与龙接近。皇甫谧《帝王世纪》曰:“己山行,见流星贯晶,梦接意感,生禹于石纽。虎鼻大口,足文履己。”虽然与流星有关,但也开始有动物成分,(孝经援神契》曰:“舜龙颜大口,手握褒。宋均注曰:握褒,手中有褒字,喻从劳苦受褒饰,致大柞也。”《括地图)曰:“禹诛防风,(下转第87页中部)55(二)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作为一种美德,体现着责任感。我国经济发展不平道德与制度和法规比,是一种软约束,但是它能形成一衡,资源分布也不均衡。资源丰富的地区,不能任意挥洒不种强大的舆论佩围,能够培养一种自醒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该浪费的资源。发达地区积累起来的资本、人才、技术也不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道德环境,对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具应该浪费,要投人到最需要它们的欠发达地区。这种责任是有很大意义。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是对子孙后代的责任。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体现在社会主体的自我约束。在每匕度电,每一粒粮食,每一张纸,每一项服务,细细想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社会处在转型期,不论生产还是起来,都是辛勤劳动的成果,浪费是对社会劳动的不尊重。生活方式都发生新的变化,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不可渗透生社会资源的节约也很重要。物质的浪费是看得见的,时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法律制度等硬约束不好管的地方,就间的浪费、人力的浪费、资本的浪费同样值得关注,一个以得靠道德的自我约束。一个企业,一个地区,没有相关的硬人为本、尊重人的劳动价值,节约各种资源,不仅包括生产约束,也不能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一个人没有了外在的硬资源,还包括社会资源的节约型社会,在人们的艰苦努力下约束,节约作为一种道德意识,应该发挥内在的警示作用。一定会到来。(上接第55页)夏德盛,二龙降之。禹使范氏御之以行。”这时候,龙还是神肯定,大禹是龙的象征是战国时候形成的。并且,由于图腾物,没有人格化,但已经与夏发生了密切的关联。后来,龙几时代的结束,后人只能是附会而不是原创,所以,很零碎。乎与古代帝王都发生了关系。《春秋元命苞》曰:“黄帝龙《周礼夏官》说:“马八尺日龙。”又《吕氏春秋本味》说:颜。”《尸子》日:“禹长颈鸟嚎,貌亦恶矣。天下从而贤之者,“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非先为天子,不可得而具。好学也。”根据(尸子》,大禹已经与应龙合二而一了,应龙就天子不可疆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是大禹。不仅如此,黄帝、舜等都是龙的样子。至于二龙降子成则至味具。”可见到秦代的时候,在骏马就是龙的基础之,显然龙瑞就是禹德的象征了。再后来,就有“稣死,三岁上,成为天子的象征,龙文化就此形成,而所谓龙马精神也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山海经海内经》注)的记就是发展成功的意思了。《天问》中说:“焉有石林,何兽能载了。在战国前,像《易经》也说到龙,飞龙在天,潜龙勿用,言。焉有虫L龙,负熊以游。”就是指稣回归为熊,禹化为龙的亢龙有悔,都不是帝王天威。到战国庄子,还说:肩吾问于连图腾替换的历史,似乎屈原并不理解。而后代则进人传说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话与神话历史化时代。就大禹变成龙的传说神话看,也不是河汉而无极也,人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毫无渊源根据。《帝王世纪》日:“禹,拟姓也。其先山撷顶。颐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项生稣,尧封为崇伯,纳有萃氏女曰志。是为修已,见流星贯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晶,又吞神珠,意感而生禹于石纽。名文命,字高密,长于西其神凝,使物不疵病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龙不羌,西夷人也。尧命以为司空,继稣治水。十三年而洪水平。是天的象征,是突出的能量的化身。又:孔子见老腆归,三日尧美其绩,乃赐姓姐氏,封为夏伯,故谓之伯禹。”濒项的老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腆,亦将何规哉?”孔子日:“吾乃师就是老龙,大禹的拟性,按照闻一多的说法就是巳,也就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是蛇。这大概是大禹成为龙的又一个立足点吧。刚。把人杰出的人比喻为龙,但不是专门的称呼。因此,我们(上接第105页)(46)《明史诸王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608-3609页(58)徐氏《兴复罗星塔呈词》转引自《福州马尾图i,01984年版(47)(48)《清史稿郑成功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159,第266页9162页。(59)郁永河《采硫日记》清道光《知不足斋丛书》本,转引自《福(49)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一)上州马尾图诗》第298页海人民出版社第144页(60)明万历《福州府志典地志五山川下郡城》抄本,转(50)卢建一《闽台海防研究》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页引自《福州马尾港图涛》第3页(52)《福建船政局史事纪要编年》(61)明弘治《八问通志地理山川福州府阂县》抄本,(53)(54)陈学夔《榕城景物录罗星山》,转引自《福州马尾图转引自《福州马尾港图志》第2页志》1984年版第265页(62)谢攀喇《夜渡马江》见王应山《问都记》海风出版社2001年(55)王应山《问都记郡东闲县》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求版第106页放心斋刊本(63)(65)林世璧《渡马江》见王应山《问都记》海风出版社2001(56)叶观国《马江罗星塔》《绿药书及诗钞榕城杂咏》之一,年版第106页清乾隆五十七年(1784)刊本,转引自(福州马尾图i;,,》第298页(64)明正德《福州府志地理志山川》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57)叶向高《登罗星塔》转引自林枫《榕城考古略》海风出版社第5l页2001年第74页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