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生态+电力”城市建设的湖州经验及启示

“生态+电力”城市建设的湖州经验及启示

来源:筏尚旅游网
Energy Transition能源转型“生态+电力” 城市建设的湖州经验及启示王函韵1,邓良辰2,王 娟2,周伏秋2,赵晓东2(1.国网湖州供电公司,浙江 313000;2.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北京 100038)摘要:近年来,湖州市系统推进“生态+电力”城市建设,在能源供给、能源消费、电网发展、生产生活等方面开展了具有特色的实践工作,形成了城市能源转型发展与现代能源体系构建的“湖州经验”。本文首先对湖州市“生态+电力”城市建设的实践进行调研和梳理总结,然后对当前我国城市能源转型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电力”的城市能源发展路径与模式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生态+电力”;湖州;城市;体系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55-(2020)11-0031-04Doi: 10.3969/j.issn.1003-2355.2020.11.007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Huzhou City has systematically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 ecology + power “ city, and has carried out characteristic practical work in energy supply, energy consumption, power grid development, production and living, etc., forming the “Huzhou experience” of urban energy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modern energy system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first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Huzhou City’s “ecology + power”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n analyzes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requirements of China’s urban energy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it discusses the urban energy development path and mode of “ ecology + power “,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Key words: Ecology + Power; Huzhou; City; Policy System引言2005年,*总到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作为“两山”理念诞生地,浙江湖州基于当地的资源条件、生态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特别是在能源领域,通过积极探索“生态+电力”发展模式,将城市能源系统转型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将电力作为实现能源系统绿色低碳清洁高效发展的突破口和主要抓手,在能源供给、能源消费、电网发展、生产生活、配套等方面开展了具有成效的实践工作,切实推进了新型城市能源系统构建和生态样板城市建设,形成了“以绿色发展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1 湖州市“生态+电力”城市建设经验“生态+电力”城市是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以电为核心的城市能源经济发展各环节,形成以生态化电力经济为城市能源经济主导模式、以生态化电力社会为建设蓝图、以生态化电力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的城市。在“两山”理念引领下,湖州率先开展了“生态+电力”城市建设实践探索,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转型,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作为能源和电力外向依附性较强的城市,湖州加强本地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不断优化能源结构,电力装机增量主要来自可再生能源电力,电能替代工作成效显著,全域电气化程度较高。1.1 形成了日渐完善的“生态+电力”体系“生态+”战略思想是贯穿湖州经济建设、社收稿日期: 2020-10-17

作者简介:王函韵,国网湖州供电公司总经理助理,长期从事电网运行规划和生态能源价值实现等相关研究。

第42卷 第11期 2020年11月31

能源转型Energy Transition会建设、文化建设全方位、全过程的核心。2015年,湖州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生态+”行动的实施意见》,提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共进的发展目标。2016年,《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颁布实施,成为全国首部就示范区建设出台的地方性法规,为湖州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此外,湖州市“十三五”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系列文件,均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以电力为重点,湖州“生态+电力”体系逐渐完备。为促进绿色电力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湖州出台《湖州市构建“生态+电力”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9年,湖州全面启动“生态+电力”示范城市建设工作,发布《“生态+电力”示范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1年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75%。2020年出台《关于湖州“生态+电力”示范城市低碳发展机制的实施意见》,旨在加强绿色低碳发展制度标准体系建设,健全低碳项目市场化运营模式。至此,湖州市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电力”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形成了良好的环境。

1.2 政企协同,引导全社会共同发力“生态+电力”城市建设

在组织机构方面,湖州市成立了“生态+电力”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22个市直属机构,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并加强统筹协调。区县也积极响应和落实,如德清县成立莫干山“生态+电力”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小组。企业积极配合“生态+电力”城市建设,如国网湖州供电公司成立内部“生态+电力”领导小组。社会层面广泛参与,“生态+电力”基层实践纷纷涌现,湖州鼓励行业企业、社区、家庭、个人都积极开展电能替代与低碳发展试点示范,全电大棚、全电厨房、全电商铺、全电民宿、全电景区等得以推广应用。

1.3 明确了湖州“生态+电力”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是构建绿色能源供应体系。截至2019年底,湖州发电装机约818.75万kW,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365.3万kW,占比达到4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电源结构持续优化。一方面,推动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配电网升级改造,打造“美丽乡村”配电网示范区;构建以电为中心的综合能源系统。例如,在长兴新能源小镇建设“源网荷储售”一体化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在德清县武康供电所打造“光储充”一体化综合能源示

32

ENERGY OF CHINA

范项目。另一方面,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大力发展光伏发电,推动屋顶光伏、“农光互补”和“渔光互补”光伏发电建设,2017年屋顶光伏装机户数增长396.7%,2018、2019年分别增长38%、18.16%;有序推进风力发电,规范吴兴埭溪狮子山风电场、长兴和平风电项目建设。

二是提升能源消费电气化水平。湖州市能源清洁化水平较高,天然气和电力等清洁能源比重占到全市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34%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7-2019年,湖州累计实施电能替代2个,完成电能替代电量13.5亿kWh。工业领域,推进电锅炉替代燃煤锅炉、电窑炉替代传统窑炉,鼓励企业建设屋顶光伏项目,支持绿色产品供给。交通领域,发展港口岸电,实现太湖沿岸(浙江境内)公共水上服务区岸电设施全覆盖,共建设岸电设备355套,每年可减少燃油消耗120 t,减排二氧化碳378 t;2018年,实现中心城区公交100%电动化,并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奖励。农业领域,推广农场全电改造,建设全电大棚,实施全电农产品加工。居民生活领域,围绕街道、社区开展电气化线路改造,鼓励节能产品消费。

三是推动用电智能化升级。推进互联网技术与电网深度融合,探索构建能源流、业务流、数据流等“多流合一”的能源互联网;借助视频监控、在线监测、无人机巡检等手段,推广电网智能运维;开展“互联网+”智能用电探索,建立环保用电智能监管系统;搭建智慧用能系统,为用户提供用能优化方案。同时,积极探索数字经济下电力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

1.4 重视“生态+电力”相关能力建设与配套支撑

在金融支持方面,湖州不断健全绿色金融保障,出台了《湖州市绿色金融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湖州市开展绿色金融投贷联动业务试点的实施意见》《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三年规

》等文件;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划(2019-2021)

品,设立了绿色金融专项基金,向“家庭屋顶光伏工程”等提供融资支持;建立了“绿贷通”“绿融通”“绿信通”等绿色金融产品平台。在标准建设方面,湖州也重视标准建设,编制了《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指南》《绿色矿山建设规范》《绿色融资项目评价规范》《美丽乡村民主法治建设规范》等地方标准,其中《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指南》是全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标准。

Energy Transition能源转型1.5 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和实效的“生态+电力”典型案例

湖州采用“以点带面、重点推进”模式,打造了一批“生态+电力”特色案例。电能替代方面,安吉余村创建生态配电网示范区,推动白茶产业、竹制品加工业生产设备电气化发展,形成“水、气、电、热、冷”等用能设备状态全面感知和智能控制;湖州南方物流有限公司建成了全长22 km的水泥熟料全电输送项目;德清推进全电智慧民宿建设,精准实施用能管理;启动依托岸电云网的岸电设施和船舶监管平台建设,推动长三角港口群协同发展。需求响应方面,“全电物流”项目在考虑工艺可行和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将三个用电主要设备协同打包,以统一主体的形式,通过与用户负荷侧工业控制系统联动的需求管理系统,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市场竞价。清洁能源供应方面,湖州加快推进特高压建设,提高清洁能源供应比例,形成“湖州廊道”。

1.6 及时总结湖州样本经验,进行宣传

湖州在“生态+电力”城市建设实践的过程中,也重视评估并总结经验,探索可复制推广的湖州样本。湖州构建了全国首个“生态+电力”发展评价指数,对“生态+电力”城市发展水平和趋势进行跟踪评估;发布了《中国湖州“生态+电力”示范城市建设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介绍“生态+电力”创新实践和湖州模式。此外,湖州也非常重视“生态+电力”文化宣传,市区县各级部门每年组织开展湖州生态文明日“生态+电力”主题系列活动,不断加强绿色生产生活宣传,围绕绿色生活广泛开展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机关、绿色商场等系列示范点创建活动,营造“生态+电力”发展的社会氛围。

2 “生态+电力”城市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党的十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两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日益完备,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空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0年

3 “生态+电力”城市建设的相关建议

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

我国能源消费高度集中于城市,而城市能源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

消费在空间上集中于各区域的大型城市群。湖州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

现碳中和,这体现了中国将在环境保护和应对气“生态+电力”发展模式为我国城市能源系统转型

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尤其候变化上采取更加有力的和措施。

第42卷 第11期 2020年11月

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关键是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而落脚点和着力点就是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都需要落实到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产业发展、现代能源体系重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构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等具体实践工作之中,也需要各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和资源环境基础条件,进行统筹规划和探索尝试。

能源系统转型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短板与瓶颈依然突出,能源需求进入中低速增长区间,能源供需形势趋势均发生变化,供需矛盾更多表现为区域和时段性紧张。清洁低碳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必然趋势,绿色发展已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主题与引领。在这一背景下,推动能源系统转型,需要基于新的能源形势,更好地处理能源-经济-生态环境的关系。

电力是现代能源系统的核心,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关键部门。从产业角度看,电力行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趋势。当前正值新一轮信息和产业变革浪潮,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技术不断成熟,智能电网、储能、智慧用电与增值服务等领域创新活跃。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新目标对我国电力系统变革及其实现途径,尤其是绿色电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基建对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建设方向。市场化、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等成为电力系统新的发展动向。与此同时,电力系统也面临着最大用电负荷持续升高,电力系统负荷峰谷差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消纳压力较大,系统灵活性与安全性有待提升,终端电气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等诸多挑战。如何构建一个更高质量的电力系统,成为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议题。

33

能源转型Energy Transition是对于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而言,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水平、生态环境和能源资源禀赋、城市能源系统特征、制度环境和市场基础等与湖州有相似之处,更有参考价值。本节在对湖州“生态+电力”城市建设路径和实践经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旨在推动区域层面现代城市能源系统转型升级,以城市为载体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3.1 “生态+电力”城市建设的主要路径及启示

“生态+电力”城市建设应结合城市自身基础条件和发展定位,以电力为核心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绿色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目标。湖州立足能源资源禀赋和生态文明战略布局,探索形成的“生态+电力”城市建设路径,可供其他地区参考借鉴。

一是推动能源供给侧多能源品种协同互济清洁低碳发展。湖州统筹清洁能源协同开发利用,大力推动“家庭屋顶光伏计划”,促进分布式能源就近消纳。此外,为满足用户多元化用能需求,推动集电、气、油等于一体的综合能源供应站建设与综合能源供应服务体系发展。多能源品种协同互补互济发展为本地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的城市,尤其是东部能源自给率较低的城市,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加强能源系统各环节协调互补,提供了能源供应新思路和新模式。

二是推动能源需求侧电气化绿色化发展。湖州在工业、农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持续推进电能替代,其需求侧电气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构建了包括工业、商业、居民等在内的需求响应负荷资源库,积极开展需求响应。同时,湖州也持续扩大清洁能源利用规模,发展绿色公共服务设施、鼓励绿色产品消费,从供需双侧协同推进全域电气化进程,对城市电气化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三是推动绿色电力相关产业清洁化智能化发展。绿色电力相关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综合能源服务产业等,湖州结合本地产业优势和特色,优化产业结构,扶持节能环保产业,聚焦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并推动综合能源服务产业深入发展,提供用能信息采集、监测、管理和运维等服务,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

四是推动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湖州着力构建全市统一的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运营监

34

ENERGY OF CHINA

测平台,推广应用智慧用能平台,挖掘能源电力数据价值,推动能源精细化管理。此外,在新基建背景下,信息通信技术与能源基础设施深入融合将是大势所趋,电力设备的双向通信和智能将逐步实现,推动传统能源基础设施智能转型。

3.2 “生态+电力”城市建设的措施建议

一是加强城市发展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根据城市发展基础和定位,加强“生态+电力”城市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统筹考虑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能源经济发展的协同,系统考虑城市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进度安排、保障措施等内容,同时加强规划与产业、财政、金融等的协调衔接。

二是构建促进”生态+电力”城市建设的经济激励。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城市经济运行成本,建立生态环境成本的直接分摊机制和量化体系。完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碳交易、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等激励约束机制,以市场机制促进用户高效绿色用能。发挥财税作用,对“生态+电力”相关项目投资,技术先进、生态友好的企业和项目等给予一定支持。多元化发展绿色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通过绿色信贷、债券、基金、证券、保险等不同绿色金融工具,支持绿色产业发展。

三是推动形成适应城市绿色发展的产业结构。推进高耗能、高污染落后产能淘汰,加快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绿色升级,推动“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的电能替代改造。顺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推进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节能环保和新材料技术突破,发展先进产能和绿色产业,以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绿色低碳、优质高效的产业体系。

四是以科技创新为“生态+电力”城市发展赋能。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地位,坚持市场为导向,建立“产-学-研-用”协调机制,促进绿色先进技术产业化发展。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实现劳动力要素、技术要素、金融要素、数据要素等相互催化,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与绿色发展相适应的先进生产力集聚。

五是加强“生态+电力”文化宣传引导。组织开展“生态+电力”生产生活主题宣传和示范活动,培育“生态+电力”文化氛围,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电力”城市建设。

◆(下转第43页)

Research and Approach研究与探讨持国际前沿能源技术与模式在中国的应用。支持企业以多种方式开展国际能源技术合作。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积极开拓非洲、拉美和欧美发达国家市场,鼓励企业按照商业化原则以直接投资、工程总承包、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等方式参与新能源发电、输变电等项目建设,带动能源技术、装备、服务和标准“走出去”,提升标准兼容程度和引领相关标准制定。鼓励我国企业联合技术先进的国家与企业,共同开拓第三方国际市场,深度融入全球能源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与此同时,注重引进先进能源技术,打造开放式创新环境,同时防范能源技术贸易领域贸易摩擦风险。导其有序参与市场交易。提供智慧灵活能源服务的系统集成商、虚拟电厂、服务商应当都可以以市场主体身份参与市场。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主导作用。完善技术标准,进一步推动我国优势技术与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完善储能电站、分布式能源资源安全运行、消防管理等方面的安全标准,为大规模部署灵活性技术建立基础。5 加速技术中立的能源市场机制建设建设健全推动新兴能源技术应用的市场机制。加速技术中立的电力市场建设。突出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破除能源技术创新壁垒与市场机制障碍。建设健全电力系统辅助服务市场,加快建设电力现货市场,细化灵活调节能力市场建设,结合电力现货市场启动适时试点与启动分时电价,进一步完善峰谷电价,实现智慧灵活能源技术多重服务的商业回报,公平回报多种灵活性能源技术,鼓励市场竞争,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突破电力监管与调度壁垒,降低灵活性分布式能源资源并网门槛。健全碳市场与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绿证交易、能源技术交易等机制。我国清洁能源发展迅速,但受电力、输送通道、供需错配等因素影响,弃风弃光弃水等问题突出,造成巨大社会财富浪费,阻碍了能源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我国工业电价等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充分利用弃风弃光弃水电量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用能成本和增强竞争力。应结合碳市场建设、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发展、绿证交易机制完善等工作进程,运用市场机制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参考文献:[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新形势下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评价标准及实施路径研究[R]. 2019.[2]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nnovations in batteries and electricity storage[R]. 2020.4 动态完善能源技术创新支持优化支持。加大支持,研究出台支持海洋油气开发若干意见,加大对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支持,完善致密气新建产能补贴,加大研发投入,突破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瓶颈,积极有序推进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优化新能源补贴。目前补贴和优惠措施支持的是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中的传统工业制造环节,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环节。随着风光设备进入平价上网,此部分补贴应逐渐退坡,并优化后补贴时期机制。鼓励地方开展碳市场、电力现货交易等机制创新,以市场机制激发能源技术创新和优化配置的活力。完善有利于节能低碳发展的财税体系,激励能源创新。加强立法保障作用。健全科学完备、先进适用的能源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落实,引导、企业、公众自觉实践能源创新。法律上给予储能等灵活资源与分布式能源资源主体地位,明确市场准入。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存在多重应用场景,但现行电力法等法规文件对此类资源的市场地位缺少定位,应尽快完善相关法规,引(上接第34页)◆参考文献:[1] 杜祥琬.城市引领推动中国能源转型[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9,(13):10-11.[2] 付洪良,周建华.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生态产业化发展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以浙江湖州为例[J].生态经济,2020,36(03):118-123.[3] 秦昌波,苏洁琼,王倩,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机制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18,31(06):985-990.[4] 汪浩,杨翼.湖州市践行“两山”理念的实践与思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42(07):8-14.[5] 王金南,苏洁琼,万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内涵及其实现机制创新[J].环境保护,2017,45(11):13-17.[6] 朱於.生态文化视域下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的路径研究——以湖州市为例[J].江南论坛,2020,(08):41-43.第42卷 第11期 2020年11月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