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家庭病房中家庭参与式护理对家属育儿胜任感、母乳喂养率、母亲焦虑情绪的相关影响。方法: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科的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在新生儿无陪病房按常规进行入院宣教、住院护理和出院指导;观察组转入新生儿家庭病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方案,即责任护士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关护理知识及技能指导,并在责任护士指导和示范下,学习并承担患儿主要的日常护理。比较两组家长育儿胜任感、母乳喂养率、母亲焦虑评分(SAS)。结果:观察组育儿胜任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母乳喂养率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母亲刚入院时的S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较对照组SAS评分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实施家庭参与式护理有利于提升家属育儿胜任感,提高母乳喂养率,减轻家属的不良情绪。
关键词:家庭参与式护理;新生儿家庭病房;育儿胜任感;母乳喂养率;焦虑
随着医学领域理论、技术等的不断成熟,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监护技术及围生期管理技术的提高,患病新生儿的存活率不断提升。短期的住院治疗并不能满足早产儿的需求,出院后家庭长期护理是减少和减轻后遗症、提高远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除了相关治疗水平不断进步之外,相关护理模式也在不断的发展,尤其是以家庭参与为护理核心的模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作为护理人员,需要给予家属正确的指导,使之能够有效配合临床护理。相关研究表明
[2-3]
[1]
家庭参与式护理对提升家属照护能力、减轻焦虑的有明显影响,
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家庭参与式护理对父母自我效能、焦虑、母乳喂养相关情况而展开。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160位研究对象,均从我院新生儿科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新生儿中筛选而来。将160位新生儿分为两个小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每组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案。纳入标准:①胎龄≥32周;②体重≥1500g;③出生Agar评分>7分。排除标准:① 患儿合并先天性遗传代谢疾病②有严重合并症及先天畸形③在治疗过程中死亡以及住院时间不满2周。家长纳人标准:①无传染病;②体力允许参与照护。家长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的语言交流障碍或社会问题者;②患精神器质性疾病③住院参与照护时间小于7天。两组患儿及其父母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 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两组患儿及家长一般资料的比较(自行完善P值)
项 目 观察组 对照组
t/x值 P值
(n=80) (n=80)
性别
男性 38(47.5) 41(51.25) 女性 42(52.5) 39(48.75) 胎龄(周,
±S) 36.12±1.23 35.98±1.02
±S) 19.23±135.38 2076±230.76 ±S) 27.19±4.49 26.93±5.01 ±S) 29.13±3.72 28.77±4.31
2
出生体重(g,母亲年龄(岁,父亲年龄(岁,母亲文化程度
初中或高中 17(21.25) 15(18.75)
大专及以上 63(78.75) 65(81.25) 父亲文化程度
初中或高中 14(17.5) 13(16.25) 大专及以上 66(82.5) 67(83.7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在新生儿无陪病房中按常规进行入院宣教、住院护理和出院指导,由专业医护人员完成患儿住院期间的呼吸管理、营养管理、体温管理等,所有日常护理由护理人员实施。家长可以在每周规定时间内通过视频的方式对患儿进行探视。由管床医生告知家长患儿病情进展及治疗方案,出院时有医护人员对患儿父母进行口头告知注意事项或发放健康教育手册。
1.2.2观察组
转入新生儿家庭病房中采取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①入院陪护前电话告知家长陪护时间及家属备齐陪护期间所需物品。②评估家长照护能力以及家长最迫切最需要掌握的患儿照顾知识、技能,同时进行鼓励和心理疏导。③ 进行基本非医疗性护理的指导及实施,包括六步洗手法、更换尿片、更衣、擦浴、沐浴、脐部口腔护理、奶瓶喂养、奶具消毒、亲乳喂养、拍嗝、喂养日志填写、基础生命体征监测、袋鼠式护理、摆放合理体位等护理操作。④部分特殊患儿如早产儿,给予亲喂指导,早产儿发展性照护,口服药指导等。⑤告知床旁医疗仪器、医疗物资使用注意事项。⑥告知出现呛奶、青紫等紧急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⑦根据家长接受能力选用“一对一”个体化宣教方式与小群体视频联合现场模拟相结合方式进行指导宣教,同时制作宣教手册及视频以供家长进一步学
习。住院间给予患儿家长全程健康教育指导。⑧建立信息支持平台,鼓励家属参与患儿家长交流群,相互支持,增加照护自信心。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O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人数、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两组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组配对样本均数的t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儿父母育儿胜任感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父母育儿胜任感比较(分,
±S)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
项目 例数(n) 母亲
父亲
观察组 80 40.76±3.53 37.21±4.03
对照组 80 31.07±6.24
29.43±6.53
t值 7.8 9.312
P值 0.001 0.001
2.2两组患儿母乳喂养率及母亲母乳喂养效能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母乳喂养率及母亲母乳喂养效能比较
组别 例数(n) 母乳喂养率(%)
BSES
观察组 80 87.35 76.98±3.91
对照组 80 69.78 62.39±5.24
P <0.05 <0.05
2.3两组患儿父母焦虑评分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父
母焦虑评分比较(分,
±S)
入院时 出院时 P值
项目 母亲 父亲 母亲 父亲
观察组(n=80)
.76±10. 67.33±5.14 41.37±4.52 40.48±6.42
对照组(n=80)
.02±11.73 68.56±11.39 52.12±5.42 51.77±5.37
<0.05
3 讨论
尽管围产与重症监护技术不断提升,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显著增加,但中国目前新生儿科大多采用封闭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不利于新生儿从医院到家庭过度的有效衔接。很多患儿也会由于父母的照护不当,增加再入院的风险。
[
自我效能是对自己能成功地组织和完成某种相关任务能力的判断或信念4]。从
表2中两组患儿父母自我效能的比较可以发现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家庭参与式护理的重要性。护理人员通过多样化、个体化的方式使
其掌握患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病情观察等知识和技能;帮助父母解决日常照护中出现的各种疑问;满足不同家长对医疗护理保健知识的需要,使之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增强了父母的照护能力、分辨迹象和处理临时行为能力。通过家长的信息交流平台也能相互交流经验,进一步增进患儿照护的信心及技能。
患儿母亲在产前及产后母婴分离期间信息的缺失以及母亲的焦虑情绪都会影响泌乳,泌乳不足会导致后期患儿的母乳需求的不到满足。失败的母乳喂养会增加其焦虑水平,甚至丧失母乳喂养的信心,降低患儿出院后母乳喂养率。表3显示了家庭参与式护理组在母乳喂养效能和母乳喂养率上的优势。家庭参与式护理能够让母婴亲密接触,医务人员通过专业评估,制定个体化喂养方案,能够帮助母亲泌乳,同时早日实现直接母乳喂养,增加母亲母乳喂养的自信心。
新生儿科封闭式的管理导致母婴分离,其直接后果是母子亲情得不到满足,加重了产妇的产后心理负荷,是引起住院新生儿母亲焦虑和产后抑郁的高危因素
[7]
[6][5]
。在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下参与对患儿的非医学性护理,可以使父母能够每日尽
可能接触自己的孩子,逐步熟悉孩子的生活习性,极大地满足了父母角色的成就感,直接减轻了母子分离而造成的焦虑情绪,同时也可以随时与医护人员沟通,与每日床旁查房的医生进行交谈,了解患儿的疾病动向和诊疗措施,关注患儿的康复过程和生长发育变化,能够很大程度上减轻父母的焦虑。尽早地参与护理和喂养患儿的时间也能使患儿出院后顺利过渡到家庭生活。
综上所述,将家庭参与式护理方案应用于新生儿家庭病房,解决了亲子分离、角色缺失以及知识、信息缺乏等问题,可有效减轻父母的焦虑情绪,提升父母的自我效能,提高母乳喂养效能及母乳喂养率。后期将针对参与式护理对新生儿远期行为发育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慧珠,任义梅,孙茂梅.以家庭为中心的NICU早产儿出院指导对早产儿家庭护理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02):117-121.
[2]何利,谭彦娟,黑明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实施家庭参与式综合管理对住院早
[8]
产儿母亲紧张焦虑情绪影响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5,10(06):409-413.
[3]蒙景雯,陈华,李变,钱晶京,张欣,宋秀婷,茹喜芳,王颖,冯琪.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方案对早产儿家长照顾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7,32(09):5-7.
[4]PRAs0PKITTIKuN T,TILOKSKuLcHAI F,sINsUKSAI N,et nf.Self—Effica(·y in Infant Care Scale: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tesling[J].Nursing&Health sciences, 2010,8(1):44—50.
[5]丁晓华,齐学宏,郭宇,刘小玲,李海鸿,潘玮华.家长参与式护理对早产儿父母自我效能及其家庭功能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9,19(01):26-29+52.
[6]李琴,李惠玲,阐玉英,盛晓郁.住院早产儿母亲院内首次直接母乳喂养的动机及真实体验[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36):2856-2859.
[7]Li C,Yu XR.Qualitative research on real experience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among the mothers of hospitalized premature infants in NICU.Maternal&Child Health Care of China,2015,8(30):2513-2514.
[8]Wu SQ, Zhang LP, Zhou XX. Analysis of maternal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NICU admitted newborns and the nursing strategies. Fujian Med J. 2011;33:142–4 (Chines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