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想:
“悲秋”是中国文人的普遍性民族心理,它成为了几千年以来文学中的重要主题之一。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
我设计的主题教学“探索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共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为学习教材,领略《故都的秋》中北国之秋的特点;第二个板块为课外阅读拓展提升,从《故都的秋》拓展到欧阳修的《秋声赋》以及其他篇章,师生共同探寻文人“悲秋”的深层原因,并探究文艺作品中“以悲为美”的独特审美取向;第三个板块为读书笔记的写作,让学生评价文艺作品中“以悲为美”的审美趣味是否属于一种消极甚至病态的心理,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文艺价值观。
本节课为第二个板块的教学。以“悲秋情结”为对象,以群文阅读为形式,将《故都的秋》拓展到欧阳修的《秋声赋》以及其他篇章,师生共同探寻文人“悲秋”的深层原因,并探究文艺作品中“以悲为美”的独特审美取向。在这个过程中,紧紧围绕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真正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教学目标:
1.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文本探究能力。
2.引导学生探寻“悲秋”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拓展其文化视野。
3.带领学生探究文艺作品中“以悲为美”的独特审美取向,提升其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将《故都的秋》拓展到《秋声赋》,探寻文人“悲秋”深层原因。 教学难点:
探究文艺作品中“以悲为美”的独特审美取向。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杯中饮菊三秋色,月下听桂一脉香。秋之美,在其色,在其声,在其别具特色的韵味。且不说九寨的红叶,西北的胡杨,单是这校园里的暗香浮动的桂花、随风飘飞的银杏,就已从嗅觉和视觉上提醒我们秋的脚步已经来临。 二、回顾:
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北平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感情基调)。 三、拓展:
1.学生分享其它写秋的篇章或句子,并指出其写秋的感情基调。 2.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文学作品中对秋的情感的主要倾向——悲。 四、探究:走进欧阳修的《秋声赋》,探寻文人“悲秋”的深层原因。
问题:文人自古见秋则悲,那他们“悲秋”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1.生命意识——人生命的盛衰与万物的荣枯之间的类似。
《秋声赋》:“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
1
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 2.文化基因——文化上的象征意义及其信仰。
《秋声赋》:“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1)儒家《礼记》:“是月也,杀气浸盛,阳气日衰。” (2)法家《管子》:“秋行五刑,诛大罪。”
(3)阴阳家:秋为阴性,五行中属金,五方中属西,五色中属白,为肃杀乃至死亡的象征。 3.文学传承——代代相承而所形成的文学心理共性。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自宋玉开中国文人悲秋之先河后,历代诗词歌赋代代相承悲秋的文学传统,从而形成一种文学心理共性。
五、探究:文学艺术中“以悲为美”的特殊审美趣味。
问题:既然“秋”更多的时候代表的是一种萧瑟凄凉、衰颓破败之感,那为何大量的作家总是钟爱于写关于“秋”的作品,大量的读者也总是钟情于读关于“秋”的作品呢?
明确:文学中存在“以悲为美”的特殊审美趣味。 例1:《红楼梦》中对宝钗和黛玉的外貌描写的对比:
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例2:其他的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电视电影等。 六、小结:
钱钟书《管锥编》中说:“凡与秋可相系着之物态人事,莫非‘蹙’而成‘悲’,纷至沓来,汇合‘一途’,写秋而悲即同气一体。举远行、送归、失职、羁旅者,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亦人当其事,而悲秋逾甚……”悲秋之意不在秋,而在借此唤起一种深沉的思考。这种深沉的思考,蕴含着一种生命意识、文化基因和文学传承,同时也呈现了文学艺术中一种“以悲为美”的特殊审美趣味。 七、作业:
有人说,“以悲为美”的特殊审美趣味,是一种消极甚至病态心理的表现,你认为呢?请结合某一篇文学作品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
附:学生部分课后作业展示:
读书笔记
宜宾市三中高2019级:左舒月
杜甫《登高》一诗中则将悲融入诗歌韵味中,织就成了别样的美感。
首联一句“风急天高”便以简炼之言道出了秋高气爽的特点,再一“猿啸哀”便是秋声之萧瑟了,秋之景本就如此高远壮阔,却也混杂着风之呼啸与凛冽,形成了一种别样的美。水中陆地白沙细软,鸟儿在高空盘旋飞翔。冷色调的画面中,秋之凄凉悲伤便跃然纸上。
颔联用更细致的文字更深入刻画了秋日万物凋零之景。”无边”、“萧萧”的落叶无边加以拟声词使落叶飘落之景更加生动形象。万物凋落,也喻指了人生短暂,融情于景的写法
2
也加深了以悲为美的审美美感。
颈联中“万里悲秋”与”百年多病”则将秋日萧瑟与人生凄惨相结合,\"万里”极言羁旅漂泊之苦。人已远离故乡,加之秋寒风飒,以秋季的冷落描述自己多病的人生,悲上加悲,愁更愁。诗人在外离家万里,又逢秋天萧瑟、凄凉、惨淡夹在字里行间,构成了此诗点精一笔。
尾联复吟 “艰难”、“苦恨”、“潦倒”,在杜甫人生的尾声中,潦倒失意,病痛环身,《登高》可谓是杜甫之绝笔,自然便会染上悲愁之情,萧瑟之感。最后一联更是照应前文,以悲景起笔,悲情结尾。
虽以悲贯穿全文,却无过分消极乃至病态之意,也平添份美感,有极高文学甚至美学成就。
我从此不敢看观音
——谈《梁祝》何以以悲为美
宜宾市三中高2019级:杨雪坊
初,英台与山伯齐跪观音像前,英台狡黠一笑说:“观音洞晓世事,无人有私,若你心有私事,切莫与抬头看那观音娘娘。”
她只是出自少女的顽皮,想看这白面书生信以为真的慌乱,没想到梁山伯认真地看着她,只道“我从此不敢看观音。”
这是小时候在老书上看到的一幕。却念念不忘到如今,比起海誓山盟的“李扬之恋”,我更喜欢梁祝这样青涩真诚的爱。那是纯粹的明朗的情感,少女的勇敢与少年的木讷,在精神上的高度契合,以至于抛开世俗的偏见,即使整部戏剧早定下了凄美的基调,但梁祝必然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长相厮守,白头偕老。
一出悲剧让我们念念不忘 ,我想它的凄美中,凄倒是表面的,凄是美的另一种表现。大家闺秀爱寒门子弟,难以跨越的阶级观念造成的了双双殉情的结局的必然,梁祝不可能不清楚这一点,但天真烂漫的英台还是热烈地爱着斯斯文文的梁山伯,怯懦瘦弱的梁山伯也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一句“我从此不敢看观音”简直是世上最美的情话。双双化为蝴蝶是悲,世俗的偏见打破了有情人的心心相息是悲,但梁山伯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初遇是美,在学堂共同论诗是美,梁山伯发现祝英台是女儿身时的羞涩与慌乱是美,那句“我从此不敢看观音”后,梁山伯的笃定与祝英台的欣喜也是美,掺杂着凄凉的美比轰轰烈烈的爱更让人意难平。有人钟情春天的欣欣向荣,有人偏爱秋天的萧瑟悲凉;有人喜欢大团圆式的喜庆结局,有人欣赏悲剧在心灵带来的震荡后的意犹未尽,正如宝黛之恋以悲结局却让无数读者感慨至今一样,梁祝的悲衬出了情的深度,宁愿殉情也不愿受封建思想的压迫,勇敢地与爱人相约来世,这样沉甸甸的悲如何不比热闹闹的喜让人难忘了。
你是大家闺秀,一生荣华富贵无忧无虑;我是贫寒子弟,十年寒窗苦读如履薄冰,我是一介书生,百无一用是书生,说观音洞晓世事,无人有私,那祝小姐:我从此不敢看观音。
读书笔记
宜宾市三中高2019级:黄小柯
我并不认为以悲为美的特殊审美趣味是一种消极甚至病态心理的表现。人生不仅仅只有喜,悲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生的一种。此类作品更多的是通过艺术的加工与渲染对活生生的现实的反映,同样能够引起读者共鸣,让我们感受“悲”的力量。提起“悲”,我不由得想到了《孙雀东南飞》,想到“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缠绵哀怨,焦、刘分手时的“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难舍难分,最后诀别时“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的凄婉
3
悲凉。诗歌中细腻的描写,加上适当的抒情插入,使其悲剧色彩和艺术感染力独具魅力。所以,我觉得以悲为美的“美\"不仅仅美在任何悲剧作品中的“悲”,还有一部分也是作品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写作功底和文学造诣“美”。《孔雀东南飞》通过高超的叙事手法,将完整的故事呈现在读者眼前。即使是悲剧文学,但本质还是文学,我们不可因为它所表达的情感而忽略其价值。
好的悲剧文学,我想不只给人消极的影响,有的作者想用悲剧来告诫人们。我们通过阅读古代悲剧文学,能体会到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个人的境遇,以此激发出对当下生活的珍惜与热爱。阅读现当代悲剧文学更能加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挖掘自身潜力。在《孔雀东南飞》的结尾,焦仲卿、刘兰芝两人化为鸳鸯给故事带来了一点亮色,类似的还有《梧桐雨》等,也算得上是一种类型的结局,这种结尾向人们表明,美好的情感或事物具有强大的力量,它们虽然一时被压制住,但胜利终将是它们的,同时结尾也反映了民心,反映了人民样众的美好愿望。
万物都不是绝对的。悲剧文学中不仅有悲、消极或病态,同样,文学的浩瀚海洋中也不能只有“以喜为美’的审美趣味。
以悲为美,自是乐哉
宜宾市三中高2019级:冯欢欢
没有人能够陪你走完一生,就连影子也会在阳天缺席。
——题记
前些天,读过一本书《我们仨》。作者杨绛,一位优秀的作家、亦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她在书中讲述了她和丈夫钱钟书的故事,从年轻到一起走向衰老,与此同时,他们的女儿也在慢慢长大,同样当了一名老师传授知识,或许是命运安排,或许上天注定,时光机在时空中穿梭。1997年,作者的女儿阿媛因病逝世,在悲痛还未消散日子里,1998年她的丈夫也因年迈多病逝世。至此,“我们仨”便只剩杨绛一人,这个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家庭也只留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遗憾与感怀了。
或许时间的可怕并不在各种计时器里的变化,而是存在于万事万物身上的“逆去”的姿态。杨绛一家三人,书香满门,却也熬不过时间的东流,聚了又散,散了又聚,终是“悲\"歌一首;但书中留下的点滴,还有他们一家所留下的文学著作与精神又终是“美”的,她书书写写一生,桃李芊芊,只道是:“以美化悲,以悲为美,自是乐哉,有何不可?”
读过悲:方知杨玉环唐云宗的爱情凄惨;方知李白、杜甫被贬他乡的遭遇不幸;也只得出一句“人生如下棋,开局需勇气”……
读过美:才知”您悠我心”的真情,才知“荡胸生层云”的旷达;才知“白日放歌须纵酒”的还乡之喜……
面对人生,那将是满地荆棘,等待挑战,哪怕“无人会,登临意”,也要“猛志固常在”,去汲取“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力量,去挑战人生处处之“悲\" ……
婆娑大梦,日日黄梁,浮世万千,若真的欢喜,就别抗拒遗憾,就别躲避悲伤,且道“以悲为美,自是乐哉!”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