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论文课外阅读论文:延伸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广西梧州学院基金项目编号2008c030
[摘 要]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途径有多种,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这一阵地是最前沿的,但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该让学生进入到“大语文”中,领略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课外阅读;兴趣
对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近些年来探讨得比较多,在探讨出的经验、方法中,往往忽视了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特别是忽视了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延伸,其实学生是否对课外阅读感兴趣,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对其影响是非常大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延伸更是使学生保持课外阅读兴趣的重要的途径。
一、延伸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理论依据——大语文观
所谓“大语文观”,就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还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形成身学习的能力等。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素质教育、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想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相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靠每周五六节语文课、每学期二三十篇课文,是不可能的,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便显现出来,语文课程标准也相应提出了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具体量化要求,凸显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正逐渐向外延伸,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大语文教学观下的重要一环。
(一)大教材
而今我们发现,语文课本阅读量有限,知识与能力训练不足,仅凭语文课本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与阅读要求,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应大力倡导“大教材”观。
“大教材”观,就是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报刊杂志、影视、小说、古今中外的不朽篇章,名不见经传的精品雅文等都能成为语文的教材,这样一来,学生阅读的兴趣倍增,知识面开阔了,课余生活充实了。随着阅读量大了,语文水平也将随之提高。
当然,提倡“大教材”观,并非贬低和排斥课本。我们应该处理好其间关系,主张以课本为主导,围绕课本有选择地进行。
(二)大课堂
《语文学习》的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相等。”生活中,时时处处皆语文。语文老师除了把握好四十五分钟之外,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
在学校,应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例如办墙报,成立文学社,出校刊,建立校园广播站(电视台),举行读书比赛,成立演讲、朗诵协会等,建立各种语文学习的“阵地”。
在家中,在家长的配合下开展语文学习。如开展“今天我当家”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当家,体会当家的滋味,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充实,感
情真挚,佳作层出不穷。
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四十五分钟,不局限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应大胆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作业堆;应奔向图书馆,奔向大自然,奔向广阔天地,体味多彩生活,让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分析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不良倾向
根据上面的调查情况,从阅读心理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到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上的一些不好的倾向:
1.目标取向浅近,阅读习惯不良。
学生受年龄和个性的影响,课外阅读缺乏良好的习惯和方法,囫囵吞枣,浅尝辄止,或一味求奇求快,只看一些逗趣逗乐的书籍。即使拿到一本好书,也缺乏细看研读的良好心理,挑出个别无聊的片段一读而过。在这些情况下,许多学生看似读得不少,但是真正得益微乎其微。
2.阅读资源芜杂,猎奇心理左右阅读的内容。
近几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大小书摊多为传奇、武打、猎艳书刊,即使在有一
定规模的书店中,青少年读物也严重不足,更别提广大农村市场书籍的严重匮乏了。虽然文学艺术界的仁人志士笔耕不缀,屡出新作,但较之成人的严肃文学、通俗文学读物,适宜于广大青少年儿童课外阅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课外读物则显得不足。据调查,青少年儿童读物占出版物的比重不足20%,这与我国青少年儿童人数占总人口60%左右的比重形成强烈反差。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芜杂的阅读资源,小学生在没有大人的引导,只能任凭自己的好奇心去阅读,其中不少小学生过于猎奇,忽视了阅读作为提高素质的功能,知识不够全面,甚至阅读不健康的读物。
3.被动阅读。
学生家长中有两种类型,少部分家长人因文化素质低下,课外阅读不予重视,而另一部分家长却因望子成龙心太切,把课外阅读作为任务硬压给孩子,不管其年龄、天分、个性等因素,一味想人为造就一个超常儿童,反而造成一种压抑的心理环境,影响儿童健康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愿望,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负担,学生只能是服从式的阅读。
小学生的不良的阅读倾向不是先天形成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非常大,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让他们的课外阅读主动起来,优秀的刊物、作品自然走进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学生在课堂上自然成为主人。
三.结合教学内容延伸语文阅读课堂
(一)课前
1. 搜集阅读作者生平。课文中所涉及的作者,不管是现代的,还是古代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如果课前学生能了解到这些作者的生平,熟知他们的事迹,学生将乐趣
无穷。
2. 阅读写作背景方面。了解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课文,一些课文,如《再见了亲人》、《十里长街送》、《谁是最可爱的人》、《芦沟桥》等等,这些课文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环境下产生的,学生在充分阅读作者的写作背景与动机之后,对课文相关的时代及社会环境有所了解,对课文形成自己的认识,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有选择性的接受,改变被动的状况。
(二)课后
1.课后人物性格特点的探究。如学了《草船借箭》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要想进一步深究懂天文地理,能识人心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的才干,学生只有经过通读《三国演义》原著之后,才能更深层次地全面地掌握诸葛亮的人物特点。因为探究性阅读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延长或深化阅读过程,相对于简化的课堂知识学习,它更深化了学习过程的深刻的、充实的、探究的经历和体验,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通过局部到整体的阅读,不仅在阅读量上有提高,而且具有阅读质的飞跃。学生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也得到满足。
2.课后作者有关优秀作品的大搜集。搜集的过程就是学生的阅读过程,通过搜集这一阅读渠道,孕育学生获取知识的意识与乐趣。李白和杜甫谁写下的诗篇多?老舍写了哪些适合我们阅读的文章?冰心写了多少儿童文学作品等等,学生随着阅读量的深入,乐趣也会随之增强。
3.课内疑问课后探究。所谓的课内疑问课后探究,就是那些仅靠课文局限性的内容,无法答复学生的疑问的问题。课后问题的探究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探寻中孕育着一种问题意识,亲自寻找并实践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能力并让学生从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其它的方法、途径固然需要,但语文阅读的教学课堂这一阵地万万不能丢,它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前沿,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延伸是这一前沿阵地的拓展。好好把握这一阵地,既能使学生阅读的兴趣得以保持,又能把学生的课外阅读引上正轨。
[参考文献]
[1] 黄静学.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四部曲[j]. 西江教育论丛, 2008,(04).
[2] 姚娟莲. 引领课外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j]. 教育科研论坛, 2006,(10).
[3] 王云.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j]. 陕西教育(教学版), 2009,(03).
[4] 王凤军. 重视课外阅读 提高阅读质量[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11).
[5] 俞松年. 浅论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j].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6,(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