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发酵豆粕的生产现状及产品质量评定研究

发酵豆粕的生产现状及产品质量评定研究

来源:筏尚旅游网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7):156~159 Aeta Agriculturae Jiangxi 发酵豆粕的生产现状及产品质量评定研究 樊春光 ,尹清强 ,王鹏 ,孙俊伟 ,王卫民 (1.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2;2.广州智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540; 3.河南智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新乡453510) 摘要:介绍了国内主要发酵豆粕厂家的生产工艺流程、产品质量评定指标及鉴别方法。 关键词:豆粕;发酵;生产工艺;质量;评定 中图分类号:¥81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581(2012)07—0156—04 Production Status of Fermented Soybean Meal and Its roductP Quality Assessment FAN Chun—guang ,YIN Qing—qiang ’ ,WANG Peng ,SUN Jun~wei。,WANG Wei—min (1.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2,China;2.Guang- zhou Zhilong Bioteehnology Limited Company,Guangzhou 510540,China;3.Henan Zhilong Biotechnology Limited Company,Xinx— iang 453510,China) Abstract:The fermented soybean meal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high—quality plant protein raw materil in aniamal husbandry.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ical process of the major fermented soybean meal manufacturers in China,and the as— sessment indexes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s for the quality of fermented soybean meal products. Key words:Soybean meal;Fermentation;Production technology;Quality;Assessment 发酵豆粕作为发酵蛋白饲料的优质产品,受到业界 人士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可。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企业 开始发酵豆粕的生产和销售,虽然产品名称都是发酵豆 粕,但产品营养成分差异很大、品质良莠不齐。由于产品 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缺少评价体系,用户缺乏参考,在 产品的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和跟风行为,因此,亟待制定一 个发酵豆粕的质量标准,以规范和管理市场。另外,目前 对于发酵豆粕的品质评定,更多的还是关注蛋白含量的 益短缺、价格居高不下,促使豆粕植物性蛋白原料需求的 扩大。但由于豆粕中存在大量的抗营养因子,它们以不 同的方式对动物生长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从 而限制了豆粕蛋白在幼龄畜禽和水产饲粮中的添加量。 发酵豆粕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植物蛋白源同微 生态技术完美结合在一起生产的一种植物性蛋白,是微 生态制剂在饲料中原料化的一个体现。发酵豆粕采用优 质多菌种协同发酵,利用微生物丰富的酶系,将植物大分 变化,对蛋白品质的评价较少,如小肽含量、各种氨基酸 含量的变化;对于发酵前后抗营养因子等指标的具体变 化也没有相应的标识,这都需要研发者开展更深入的研 子蛋白降解为寡肽,并将植物蛋白中的抗营养物质,如胰 蛋白酶抑制因子、脲酶、血凝素、抗原蛋白等彻底分解,显 著提高了豆粕的适口性和消化率。同时通过对工艺条件 的控制,将大量有益菌及其产物(乳酸菌、酵母菌、小分 子蛋白、乳酸、维生素和未知促生长因子)都保留了下 来,使得产品既具有优质蛋白饲料的特性,又具有微生态 究,使产品走向精细化。 基于此,本文对国内主要发酵豆粕厂家的生产工艺 流程、产品质量评定指标及鉴别方法进行阐述。 1发酵豆粕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养殖生产国之一,同时也是世 界上饲料原料特别是蛋白质原料的需求大国。我国饲料 工业生产中蛋白质饲料资源严重不足,鱼粉等高品质动 物蛋白原料主要依赖进口,而目前全球性鱼类资源的13 趋减少直接导致鱼粉价格上涨。尽管鱼粉被公认为是最 制剂的功能。Kiers等 研究发现:利用Rhizopus subtil ̄ 发酵豆粕饲喂仔猪,能显著提高仔猪的日增重和采食量。 日本Hirabayashi等 报道:采用曲霉菌Aspergillus usamii 发酵豆粕,几乎可完全降解植酸磷。Hong等 采用米曲 霉发酵处理豆粕,可显著降低大分子抗原蛋白和胰蛋白 酶抑制因子的水平。 优质的蛋白原料,但受其价格影响,鱼粉在饲料中的使用 比例趋于下降,高昂的动物蛋白价格使得人们将视线逐 渐转向了植物蛋白,通过生物技术以及酶制剂在饲料原 料生产加工中的广泛应用等,使低品质的蛋白原料转化 发酵豆粕不仅可以替代日粮中血浆蛋白粉、鱼粉、 肠膜蛋白和乳清粉等动物性饲料原料,而且可替代日粮 中控制腹泻的预防性抗生素,从而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减 少畜禽养殖对动物性饲料原料的依赖,避免了动物性饲 为高品质的蛋白原料。豆粕作为一种质量稳定的植物蛋 白原料,一直是饼粕消费的主体,加之动物性蛋白资源日 料原料所带来的疾病传播,提高了养殖业的安全与 效益 。 收稿日期:2012—04—24 作者简介:樊春光(1985一),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动物营养与饲料微生物技术。 通讯作者:尹清强。 7期 樊春光等:发酵豆粕的生产现状及产品质量评定研究 157 2发酵豆粕的生产现状 影响。发酵程度并不是越高越好,对于发酵到何种程度 2.1发酵菌种豆粕发酵的目标是彻底清除其抗营养 最适合则需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这是由于固态发酵 因子,降解大分子蛋白,充分利用其蛋白质成分,因此采 是非均相发酵,发酵豆粕的质量和稳定性受到物料、菌 用具有优良特性的菌种是生产优质发酵豆粕的前提条 种、发酵环境、接种量、水分含量、发酵工艺、人为因素、生 件。目前,国内大部分厂家选用的菌种具备下列特性: 产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其中菌种和生产工艺是影响发酵 (1)菌种分泌各种酶的能力强,可以将大豆蛋白快速分 豆粕质量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解为小分子蛋白,同时,这些菌种还含有相当丰富的分解 在菌种选定以后,发酵工艺条件对发酵豆粕产品的 淀粉、纤维素等多糖物质的酶,可分解豆粕的抗营养因 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需要对发酵模式、料水比、菌种组 子;(2)菌种的生命力强、繁殖速度快,能够以豆粕为底 成和比例、接种量、接种温度、pH值、发酵时间、通气量等 物进行较好的生长和繁殖,使有益菌形成生长优势,抵抗 参数进行一系列的优化。 其他不利菌群的繁殖;(3)菌种性能稳定,因而可以确保 朱平军等 。。对影响黑曲霉发酵豆粕酸溶蛋白含量 产品的稳定性。 的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和料水比进行了4因素3 生产发酵豆粕常选用的菌种一般为芽孢杆菌、曲霉 水平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f):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 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等其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在菌 72 h、温度28℃、接种量4%和料水比l:0.9,黑曲霉发酵 种的组合上,每个厂家都有自己特定的菌种组合,菌种一 豆粕中的酸溶蛋白含量由发酵前的1.75%提高到 般同名但不一定是同一菌株。一般来说,芽孢杆菌和曲 13.62%。 霉菌的产酶能力较强,是降解抗营养因子和大分子蛋白 戚薇等 利用纳豆芽孢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对豆 的主要微生物,但它们只有在有氧的条件下才能大量、快 粕进行同态发酵,结果表明:最适发酵工艺为先接种纳豆 速地繁殖;酵母菌能合成一定量的菌体蛋白,并产生一定 芽孢杆菌,发酵12 h后再接种凝结芽孢杆菌,接种量为 的芳香味,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可以繁殖;乳酸菌在 10%,2种菌的比例为1:1,发酵基质中豆粕与麸皮质量 发酵过程中具有产酸作用,能降低产品的pH值,抑制杂 比为7:3,初始含水量为40%,37 qC下发酵48 h。发酵豆 菌的生长和繁殖,并产生酸、甜芳香的气味,改善产品的 粕产品的蛋白质水解度为20.14%,其中大多数肽类的 风味和适口性。由此可知,不同厂家使用不同的菌种组 分子质量在620~1242 U之间;胰蛋白酶抑制因子(TI) 合、不同的发酵方式,其发酵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 。 降解率达95%,产品中含纳豆芽孢杆菌1.0×10 cfu/g、 2.2发酵模式一般发酵分为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2 凝结芽孢杆菌9.2×10 cfu/g,此外,还含有蛋白酶、短肽 种方式。目前,国内大部分厂家都是采用液态制种结合 和乳酸等生物活性物质。 固态发酵的方法,因固态发酵投资少、能耗低、技术简单, 2.4干燥工艺干燥工艺不仅 影响发酵豆粕质量和 且生产过程对无菌操作要求较低、污染较少。不同厂家 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发酵豆粕产能的瓶颈。目 所采用的发酵方式有所不同,总体来说可分为浅层发酵 前,国内许多发酵豆粕厂家都是用晾晒或烘干的方法进 和深层发酵2种。 行干燥,其晾晒成本低、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存留率高, 2.2.1 浅层发酵浅层发酵的发酵物料厚度一般在10 但受环境和场地的影响较大,无法规模化生产;大部分厂 em以下,适用于纯好氧发酵。由于物料厚度对物料的通 家都是用烘干的方法来提高产能,一般使用流化床、气流 气性能存在影响,物料厚度大不利于氧气的扩散。该发 或滚筒等方法进行干燥,但考虑到生产成本,一般无法利 酵工艺的发酵效果好,但难以机械化生产、所需生产车间 用低温(30-50℃)烘干技术,而过高的烘干温度或烘干 较大。 条件控制不佳则易导致发酵豆粕烘干不匀,甚至烘得过 2.2.2深层发酵深层发酵的物料一般在30 em以上, 头而发焦、发黑。 有的甚至高达3 m以上。深层发酵又可分为地面堆积发 3发酵豆粕质量评定指标及检测方法 酵、池式堆积发酵、槽式堆积发酵和箱式发酵。按工艺类 目前,我国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发酵豆粕还处于大规 型又可分为前期好氧、中后期兼性厌氧和纯厌氧发酵,前 模产业化生产初期,迄今为止,匡【内生产发酵豆粕的企业 期好氧发酵有利于需氧菌产酶,从而分解抗营养因子和 只有几十家,且品质参差不齐,加之许多生产厂家的片面 大分子蛋白,中后期兼性厌氧发酵有利于乳酸菌产酸,可 宣传、有意或无意的误导,导致用户无所适从。如何评判 改善发酵豆粕的风味和适口性,如地面堆积发酵(翻动 和检测发酵豆粕的质量成为各饲料厂家和发酵豆粕厂家 通氧)、槽式堆积发酵(直接通氧或翻动通氧)等属于该 (小厂)的一大难题。以下就对如何评判发酵豆粕的质 工艺类型;纯厌氧发酵则不利于需氧菌的繁殖,发酵效果 量和检测指标进行阐述。 不如前者,如池式堆积发酵(可堆积3 m)和箱式发酵。 3.1感官指标感官指标包括色泽、气味、细度。豆粕 2.3发酵程度的控制及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 发酵程 经过发酵、干燥后颜色变深,优质的发酵豆粕皆为棕黄色 度的选择和过程的控制对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有很大的 或浅黄褐色。如果颜色浅且与豆粕一致,则有可能发酵 158 江西农业学报 24卷 程度不够或掺入其他浅色蛋白原料;如果颜色过深(如 7 s球蛋白和ll s球蛋白分离及测定的方法,主要有:等 深褐色),则表明干燥过度,或发生美拉德反应。发酵豆 电点沉淀法、冷沉淀法、盐析法、按离子强度不同而沉淀 粕的气味因菌种和生产工艺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均应 的分离法、免疫法 ” 。目前,发酵豆粕厂家主要是通 无豆腥味或霉味。气味一般可分为酱香味、酸香味(较 过SDS—PAGE聚丙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测定蛋白分 浓郁)、酱香中略带酸香的味道。酱香味产品以芽孢杆 子量分布的大致情况。通过比较标准分子量图谱,可以 菌发酵为主,该类产品的抗营养因子降解较为彻底、粗蛋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蛋白类抗营养因子的去除程度。此 白含量较高(55%)、消化吸收率高,但损耗大(20%)、成 外还可以使用ELISA法和免疫扩散法对抗原蛋白进行 本高、pH值偏高(8~9),考虑到生产成本,这类产品很 定量测定。 少生产;酸味较浓的产品是以乳酸菌发酵为主,该类产品 发酵豆粕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降解大豆抗原,但对于 的损耗低、成本低、有机酸含量较高、诱食效果较好,但抗 饲料厂而言,基本上都检测不了,只能靠厂家提供的资料 营养因子降解率、粗蛋白含量、消化吸收率均较低。既有 进行判断。就目前市场上发酵豆粕的生产工艺而言,抗 酱香又有酸香味的产品,其抗营养因子降解相对较彻底, 原蛋白并不可能完全降解。但是很多厂家宣称其发酵豆 粗蛋白含量可达到50%以上,成本适中,损耗在8%~ 粕是“零抗原”或者“无抗原”,称产品的抗原含量低于1 10%之间,有机酸含量在2%以上,诱食效果好,该类产 mg/kg,这不符合实际情况。另外,某些发酵豆粕由于干 品在市场上较多。发酵豆粕的粉碎粒度不宜过细,粒度 燥温度过高,蛋白质不能提取,上样时蛋白质浓度很低, 越细,产品中的活性成分损失则越多、眼观越不易判断是 会出现SDS—PAGE显示蛋白降解很好的假象,此时可 否掺假。 以通过福林酚法或改良的Lorry法检测水溶性蛋白质的 3.2常规理化指标常规理化指标(蛋白含量、水分、灰 含量 ,如果水溶性蛋白含量很低,则说明产品有问题。 分、酸度等)在大多数饲料厂的实验室里都可以完成,根 3.3.2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豆粕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 据这几个指标和感官指标,可以初步判定发酵豆粕质量 子虽是热敏性因子,但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仍 的优劣和稳定性。蛋白含量一般都能够达到标准,建议 可达到2000 TIU/g左右,优质发酵豆粕可以达到400 各厂家检测发酵豆粕中真蛋白质的含量,简单判断是否 TIU/g以下。一般可采用NY/T 1 103.2—2006标准中的 掺假。以去皮豆粕为原料生产发酵豆粕的真蛋白一般在 方法对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进行定量分析。 44%-49%之间,但这也跟发酵产品中游离氨基酸的含 3.4发酵豆粕中小分子蛋白含量的测定发酵豆粕的 量有关、游离氨基酸高,真蛋白含量相应就会低些 。 另外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将豆粕中的大分子蛋白降解成为 厂家一般对发酵豆粕的水分含量不太注重,只要不超出 小分子蛋白,甚至降解成多肽和小肽,从而提高其在动物 标准就行。其实,不同厂家对制定发酵豆粕的水分含量 体内的消化吸收率和机体的免疫力。 标准上有很大的不同,可能会给部分用户造成误解。有 目前,各厂家测定小分子蛋白使用的都是三氯乙酸 些厂家灌输“水分低则产品有效物质多”的观念,其实不 (TCA—N)法,而部分发酵豆粕厂家利用此法测定的小 然,比如有2个产品,A产品的水分12%、蛋白50%;B产 分子蛋白却声称为“小肽”(小于1000 oa),而且未扣除 品的水分8%、蛋白50%,假如A将水分降到8%,则蛋 非蛋白氮(NPN)和游离氨基酸,这是将两者的概念混淆 白52.27%;B将水分升到12%,则蛋白47.83%。由此 了。一般用三氯乙酸法测定的是发酵豆粕中分子量小于 可以看出:水分高并不能代表产品的有效物质少,相反, 100013 Da的小分子蛋白物质,而非生物学或动物营养学 则水分低,则需要进一步提高干燥温度或者延长干燥时 上真正具有“小肽”意义的肽类物质,其分子量一般在 间,不可避免地会对活性物质造成破坏。豆粕通常含有 180~5000 Da之间的称为“肽”,分子量在3000~50o0 Da 5.5%~7.0%的总灰分,因为在发酵过程中,成品会损耗 之问的肽称为“大肽”,分子量在1000~3000 Da之间的 10%左右,所以,发酵豆粕的粗灰分通常比原料豆粕高一 肽称为“多肽”;分子量在180~1000 Da之间的称为“小 些。一般各厂家发酵豆粕的pH值在5左右,但并不是 肽”、‘ 寡肽”、“低聚肽”或小分子活性多肽,一般由2~6 pH值越低越好。 个氨基酸组成 。有些厂家为了提高产品的粗蛋白含 3.3豆粕中主要抗营养因子的检测’ 量、降低成本,在发酵前添加一些非蛋白氮类的物质,如 3.3.1抗原蛋白 大豆抗原蛋白是一种热稳定性的抗 尿素、蛋白精等。如果用此法检测小分子蛋白含量,一定 营养因子,是大豆中对动物(特别是幼龄动物)影响最大 要注意检测非蛋白氮的含量。 的一类物质。按离心时沉降系数和免疫学方法可将大豆 3.5发酵豆粕中挥发性盐基氮(VBN)的检测发酵豆 蛋白质分为l1 s球蛋白(大豆球蛋白)和7 s球蛋白(13 粕中挥发性盐基氮(VBN)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在发酵过 和 伴球蛋白),其中大豆球蛋白和13一伴大豆球蛋白是 程中微生物及自身分泌的酶使氨基酸脱氨、脱羧而形成 免疫原性最强的大豆抗原蛋白,两者共占大豆籽实总蛋 的。如氨基酸在脱氨酶的作用下可产生氨,酪氨酸在脱 白的65%~80% ” 。根据抗原蛋白特性建立了许多 羧酶作用下产生酪胺,组氨酸脱羧产生组胺,精氨酸脱羧 7期 樊春光等:发酵豆粕的生产现状及产品质量评定研究 159 产生尸胺,鸟氨酸脱羧产生腐胺,色氨酸脱羧产生色胺 3.8动物试验评定各种产品质量优劣比较重要的方 等。在正常情况下,豆粕经发酵后,各种氨基酸都会略有 法就是动物试验。可用发酵豆粕替代部分普通豆粕、鱼 提高,如果上述几种氨基酸的含量低于发酵原料,则说明 粉、乳清粉、血浆蛋白粉、大豆分离蛋白粉或浓缩蛋白粉 该发酵菌种产生脱羧和脱氨酶的能力较强,相应的挥发 等在各种畜禽上试验。测定的主要指标是日采食量、平 性盐基氮含量也高。目前,各厂家认为挥发性盐基氮值 均日增重、腹泻率、料重比、粪便颜色、毛色等。 较低,说明是在发酵过程中控制杂菌和发酵力度合理的 4总结 一个体现。一般做得较好的厂家能控制挥发性盐基氮值 本文针对国内发酵豆粕的生产现状,从发酵豆粕的 在50 mg/100 g以下。但如果在发酵豆粕中掺入未发酵 生产工艺流程、产品质量评定方法上进行了详细的综述。 的豆粕,则挥发性盐基氮值也较低,如果出现此类现象, 发酵豆粕质量的优劣,不能单纯地靠某一个或几个指标 可以通过检测其脲酶活性、小分子蛋白含量以及对抗原 来判断,应进行综合评定,才能正确地评定发酵豆粕的质 蛋白的综合判断。掺人豆粕后,其脲酶活性、抗原蛋白含 量及营养价值。 量会相应地升高,小分子蛋白含量也会相应地降低。 3.6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检测发酵过程中的主要 参考文献: 优势微生物可以分为4类:细菌型、毛霉型、根霉型、曲霉 [1]李建.发酵豆粕研究进展[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9(6):31 型。工业化生产用于发酵豆制品的微生物种类很多,主 —35. 要是细菌、霉菌型两大类,如枯草芽孢杆菌属和霉菌属中 [2] E晓翠.发酵豆粕在断奶仔猪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动物营 的毛霉、根霉、曲霉等。如果不注意对微生物的控制,生 养学报,2011,23(6):919—923. 产出的发酵豆粕成品将含有大量的杂菌,其中不乏有害 [3]Kiers J L,Meijer J C.Effect of fe ̄mented soybean on diarrhoea 菌种,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大豆作为发酵豆粕的主 and feed efficiency in weaned piglets[J].Journla of Applied Mi. 要原料,其最大的安全隐患是可能产生黄曲霉素,黄曲霉 crobiology,2003,95(3):545—555. 毒素是迄今为止对农产品污染最强的一类生物毒素,属 [4]Hirabayashi M,Matsui T,Yano H.Fermentation of soybean meal with Aspergillu ̄usamii reduces phosphorus excretion in chicks 于强致癌物质,可在大豆的生长、收获、晾干、加工和贮藏 [J].Poultry Science,1998,77(4):552—556. 中的任何环节产生,并能直接进入食物链,在大豆作为水 [5]HongK J,Lee CH,Kim SW.Aspergills orangeGB一107fermen- 产动物饲料原料受到污染时,其多种加工成品中都能发 tation impmves nutritional quality of food soybeans and soybean 现黄曲霉素的残留,从而造成对水产动物,甚至人的污 meal[J].Journla of Medicla Food,2004,7(4):430—436. 染,因此,检测发酵豆粕中的微生物种类与数量也是必要 [6]马文强,冯杰,刘欣.微生物发酵豆粕营养特性研究【J].中国 的。目前,对黄曲霉素的检测可参照国家标准GB 8381 粮油学报,2008,23(1):121—123. ’87进行。 [7]吴胜华,李吕木,张邦辉,等.多菌种固态发酵豆粕生产小肽饲 3.7掺假产品的鉴别某些商家为赚取高额利润或低 料[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34(10):113—115. 价销售以拉拢客户,在发酵豆粕中掺入非豆粕蛋白原料 [8]朱熹,田慧云.混合发酵去除豆糕中抗营养因子最佳发酵条件 (蛋白高,氨基酸利用率低、不平衡),如玉米蛋白、肉骨 的探究fJ].养殖与饲料,2007(1j:9—12. [9]惠明,孟可,田青,等.复合菌株匿态发酵豆粕的研究[J].河南 粉、水解羽毛粉、水解皮革粉、氨基酸残渣和劣质蛋白胨、 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9):61—64. 尿素、硫酸铵、蛋白精等以提高蛋白含量,或掺人无机酸 [1O]朱平军,程茂基,江涛,等.黑曲蘸发酵豆粕对豆粕中酸溶蛋 以冒充发酵豆粕的有机酸。这类产品可以通过显微镜观 白含量影响的研究[J].饲料博览,0211(6):5—8. 察以及对真蛋白、全氨基酸的检测等进行判定。纯豆粕 [11]戚薇,唐翔字.益生菌发酵豆粕制备生物活性饲料的研究 发酵产品的氨基酸组成比例与豆粕原料类似,是对豆粕 [J].饲料工业,2008,29(5):21—24. 氨基酸的浓缩,如果氨基酸组成比例出现较大的差异,则 [12]胡艳丽,王克然.饲料中真蛋白的测定[J].河南畜牧兽医, 掺入其他蛋白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某个氨基酸含量的升 2007,28(10):31—32. 高幅度较豆粕高很多,可以考虑是否添加了价格低廉的 [13]Ogawa T,Bando N,Tsuji H.Investigations of the IgE—bingding proteins in soybeans by immunoblotting witll sera from soybean 氨基酸渣。粗蛋白和氨基酸总和的差值也是鉴别是否掺 假的指标,如果两者差值过大(一般不超过1.5%),就可 sensitive patients witll atopic dermatitis[J].Nutr Sci Vitamin— o1(Tokyo),1991,37(6):555—5l55. 以考虑产品中的挥发性盐基氮含量是否过高;如果两者 [14]Hashizmne K,Nakamura N,Watanabe T.Influence of ionic 差值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同时比较大,则该产品的杂菌 strength on conformation changes of soybearl proteins caused by 控制或菌种的选取不当,发酵程度控制不到位。同时也 heming and relationship of its conformation changes to gel for- 可以考虑其中是否添加了非蛋白小分子含氮物质,从而 mation[J].Agrie Bid Chem,1 975,39:1339—1347. 导致粗蛋白和氨基酸总和差值过大,以及挥发性盐基氮 (下转第176页) 大幅度增加。 176 江西农业学报 24卷 3.2.3.4总结归纳对各小组案例分析进行总结归纳 (4)通过这3门课程近1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基于 和系统整理,对成果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深度进行评判,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修正。对各小组案例分析过程 “问题导向”的高校灾害教育课程集成激发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且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良好,学生认知、响 进行考察,包括分析讨论、陈述、课堂自由发言等,对学生 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效率、独立探索能力等 进行评价。 应、探索自然灾害的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同时强化了 学生创新思维、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等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璐,古继宝.PBL教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教育与现 代化,2004(2):4o一4.4. [2]王济华.“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 论与实践,2010,2(3):98—100. 4结语 高校灾害教育作为通识教育,对于传播和普及社会 公众灾害知识、持久有效地提升社会公众灾害意识和防 灾减灾技能至关重要。“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PBL) 的教学策略将沟通技能、问题解决、分析能力、团队合作 [3]张英,王民,谭秀华.灾害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初步思考 [J].灾害学,201l,26(1):109—117. [4]舒成强,翟有龙,蒋良群,等.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学生灾害教育 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11(2):132—135. [5]陈季,黄秀英,殷殿龙,等.高师地理专业实施灾害教育的途径 与策略探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5):137 —精神等融入课程教学,可满足当前高校灾害教育改革的 迫切需求。笔者以宝鸡文理学院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作为 研究对象,进行了相关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基于“问题导向”的高校灾害教育课程集成目 标,是提升灾害通识教育水平,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自主 学习等能力培养,最终实现广泛、高效的全民灾害教育 目标。 138. [6]陈季,张英.中学地理与灾害教育浅析[J].地理教育,2008 (2):60—61. (2)根据“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和环 [7]李丽霞.大学物理文科探索实验PBL教学模式的构建[D].长 沙:湖南大学,2008. [8]张华.PBL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 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节,在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及特色选修课中分别选择 《地质学基础》、《科技论文写作》和《灾害对策学》,形成 多角度、多层次、前后关联的高校灾害教育集成课程 体系。 (3)针对不同课型,分别确定课程灾害教育目标,设 计以主题讨论、合作研究写作及案例分析为基本形式的 “问题导向”型教学方案,并在相关班级进行教学实验。 昏 e 寄 寄 昏 寄 [9]任晓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引入PBL教学模式的探 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1):55—57. (责任编辑:管珊红) (上接第159页) [15]Kohyama K,Nishinari K.Rheological studies on the gelmion process of soybean 7 S and 1 1 S in the presence of glueono一8 一[18]李林和,张悦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M].北 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79—82. [19]陈翠莲,黄承德,张英东,等.影响发酵豆粕质量的因素及其 鉴定指标方法[J].饲料与畜牧,2010(3):41—45. [20]胡梦红,王有基,熊邦喜,等.发酵豆粕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研究[J].饲料工业,2007,28(12):60—62. lactone[J].Agrie Food Chem, 1993,41(1):8—14. [16]贾振宝.利用外源蛋白酶失活大豆中抗原蛋白的研究[D]. 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2:4—6. [17]李德发.大豆抗营养因子[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38—154. (责任编辑:曾小军) 22:62. (上接第172页) 很大程度的提高,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求职就业奠 定良好的基础,对学生的学业和人生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6. [5]蒋息儒.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几点做法[J].生物学教学, 2003,28(11):43—44. [6]李燕,何培新,王楠,等.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性实 验的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2):199—200. [7]赵仲麟,苏同福,金显春,等.水中病原微生物分子检测技术研 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2(1):1—4. [8]赵仲麟,马鑫,袁超,等.3株产B一甘露聚糖酶菌株的分离和 鉴定[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45(6):684—687. [9]赵斌,何绍江.微生物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O]黄仪秀,钱存柔.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第2版)[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邓晓皋.高师微生物学教学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初探[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1,22(4):392—395. [3]张加春.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 2003(3):104—106. [4]任志华.微生物实验教学实践[J].医学论坛杂志,2004, (责任编辑:辛时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