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多环芳烃芘输入对红树林沉积物微生物菌落结构的影响

多环芳烃芘输入对红树林沉积物微生物菌落结构的影响

来源:筏尚旅游网
第23卷第5期 2016年l0月 莆田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ut ian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X172 、,01.23 No.5 Oct,2016 文章编号:1672.4143(2016)05.0096.04 文献标识码:A 多环芳烃芘输入对红树林沉积物微生物菌落结构的影响 蔡丽希,刘黎星,陈小萍 (莆田学院基础医学部,福建莆田351110) 摘 要: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 ̄(denamringgradient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分析在多环芳烃芘持续输 入情况下,莆田红树林表层沉积物富集驯化前后5个月微生物的种属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芘浓度的增加, 富集驯化前后5个月沉积物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和数量存在明显的演替过程,既存在红树林原有优势种属的消 亡,也有新种属的增长,种群多样性降低后趋于稳定。试验结果为长期监测多环芳烃污染物对海洋微生物茵群 变化的影响提供可靠的试验方法。 关键词:多环芳烃;芘;红树林;微生物;多样性;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Effects of Microbial Community in Mangrove Sediment Composted with PAHs。_-Pyrene CAI Lixi,LIU Lixing,CHEN Xiaoping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Putian University,Putian Fujian 35 1 1 00,China) Abstract:、vith the press of PAHs—Pyrene.microbial communiy ditversiyt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he mangrove sediments from Putian were analyzed by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within 5 month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prominent syllogistic process in communiy sttructure and amount of populations between uncultured and enriched bacteria with the increase of pyrene concentration.Meanwhile,it was found that the community changes quickly,some primary community dies out and some other microbial community increases quickly.The communiy ditversiy tends tto be stable after decreasing.This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detecting the impact ofPAHs resistant to he communitty diversity ofmarine microorganism. Key words: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pyrene;mangrove;microbial communiy;ditversiy;t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 0引言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具有明显毒性的典 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广泛分布于海洋 的含量、组成及微生物降解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纯培养技术可从海洋红树林表面沉积 物中筛选得到单一多环芳烃芘降解优势菌株,但 该技术被微生物的可培养性所限制,实验室能分 离出的菌株只占其中的0.01%~10.00%,且培养分 环境中并呈不断累积的趋势,其化合物具有极强 的致癌效应[2 】。因此,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其生 离周期长,工作量大 】。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DGGE)技术,不用实验室培养分离,可直接从沉 积物中提取环境微生物的总DNA,再对其16S rDNA保守序列进行扩增和产物分离,进而分析沉 物降解 。目前研究表明,红树林常常是PAHs的 主要吸收和累积场所,其PAHs含量较非红树林区 高2~10倍 】。因此,研究该系统生物体中PAHs 收稿日期:2016.09.06 基金项目:莆田市科技计划项目(2013S01(4)) 作者简介:蔡丽希(1980.),女,福建莆田人,讲师,硕士。 第5期 蔡丽希,等:多环芳烃芘输入对红树林沉积物微生物菌落结构的影响 97 积物中的微生物在多环芳烃芘输入前后的群落多 样性,旨在筛选得到多环芳烃芘高效降解菌,进而 为芘的微生物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试剂 取自莆田红树林保护区,采样时用采泥铲刮 取0~10cm表层沉积物,避光保存于一20℃冰箱中。 无机培养基(MSM)(mg/L):CaCI:・2H:O (1O0),(NH ):SO (1 000),KH:P0 (200),Na2HPO (800),(NH4)6MoO24・4H2O(1),FeC13・6H2O(5), MgSO ・H:0(200),pH 7.2,121 oC灭菌20min。 1.2测定方法 1.2.1沉积物样品的富集培养 称取1Og红树林表层沉积物样品到90mL无 菌水中,加人一定量的玻璃珠,在150rpm的摇床 中震荡3h。静置30min后,移取5mL上清液至45 mL含芘的无机盐培养基中,多环芳烃芘的质量终 浓度达到50mg/L。150rpm、25 oC下闭光培养,并 每天定期监测培养液的浊度和颜色变化。约一个 月后如发生明显变化,移取5 mL上清液到新配制 的45mL含有芘的无机盐培养基中,进行再富集培 养约一个月,重复以上步骤,如此富集培养共进行 5个月,每个月芘的质量终浓度分别为50、100、 200、300、400 mg/L。收集每个月的菌液,加人 20%甘油于一20 ̄(2保藏。 1.2.2芘输人前后富集培养液的PCR模板制备 分取芘输入前后6个阶段富集培养液各1.5 mL,12 000 rpm、5 min,弃上清,加入0.475 mL TE 溶液悬浮沉淀,加0.25mL 10%SDS,25 L20M的 蛋白酶K混匀,37℃水浴1 h。加75 L 5M NaCI 混匀,并加75 L NaC1/CTAB混匀,65℃恒温2O arin。加入等体积的酚:氯仿:异戊醇(25:24:1)溶 液进行抽提,12 000 rpm、10 min,移上清液至干净 离心管中,再加人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24:1)混 匀抽提,取上清液移至离心管中,12000 rpm、3 arin。加入1倍体积的冰异丙醇,颠倒混合,4℃冰 箱放置30min。沉淀DNA。用玻棒捞出DNA沉 淀,70%乙醇漂洗后,吸干,溶解后溶于20J山LTE 取上清即为PCR模板。 1.2-3 16S rDNA通用引物序列 6次富集培养液采用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 B1、B2,扩增产物大小预期为349bp,包含V9高变 区。 Bl(1055--1070):ATGGCTGTC GTCAGCT B2(1406—1392):ACG GGC GGT GTG TAC 1.2.4 PCR扩增与电泳回收 PCR扩增体系为25 L,2xMaster Mix 12.5 L,DNA模板1 IxL,上下游引物各l L(10I.Lmol/ L),无菌dd H O 9.5 L。扩增程序为:94cc预变性 5min;94℃变性60 S;46oC退火60 S;72oC延伸90 S; 28个循环后,72 ̄C延伸15min。 PCR产物回收:采用浓度为0.8%的琼脂糖凝 胶电泳方法来监测PCR产物,电泳的Marker为天 根200bp DNA Ladder(MD115),将约为200bp目 的片段条带切下置于离心管中,使用OMEGA公 司的琼脂糖凝胶回收试剂盒进行回收纯化。 1.2.5 DGGE分析 制备8%聚丙烯酰胺凝胶,变性梯度从25% 至75%,变性剂溶液为7mol/L的尿素和40%去离 子甲酰胺的混合物。电泳缓冲液为lxTAE,PCR 产物的上样量为500ng,60 oC,150V恒压下电泳 15 min后,再以250V电泳4.5 h,电泳结束后银染 凝胶并通过Tanon GIS凝胶成像系统分析并拍照, 统计各个样品的电泳条带的数量及面积,用于对 图谱的统计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各富集阶段细菌16S rDNA高变区扩增 富集培养过程中,每隔一个月更换新配制的 培养基,同时将菌液于一2OcC保藏。将保藏的菌液 用酚、氯仿法制作PCR模板,以引物B1、B2进行混 合菌群16S rDNA高变区的扩增,扩增产物的琼脂 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见图l。从图1可以看出,各 个阶段的菌群都可以扩增出清晰的条带,产物的 长度大小约为350bp。其产物未出现非特异性扩 增产物,纯度与亮度较好,可以做为DGGE的样 品,可以用来监测样品中的微生物多样性。 2.2 DGGE结果分析 为了考察海洋红树林环境被芘干扰后微生物 98 莆 田 学l l 3 图1各富集阶段培养液的16S ∞ ∞∞ rDNA基因 扩增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p p 注: 巾.1为第・个.Vl芘降解菌种的PCR产物;2 第二个 芘降解菌群的PCR产物;3为第 个月芘降斛菌 群的PCR产物;4为第四个月芘降解菌群的PCR产物;5勾 第五个月芘降解菌群的PCR产物;6为红树林表层沉积物 的PCR产物:M为N 3231V,100bp,DNALadder 群落或某种指示微生物的命运 。 1,本实验对芘输 入前后6个时期样品的PCR产物进行了DGGE分 析。冈2为样品l6S rDNA V3 DGGE罔潜,iir 见,表层沉积物样品经过DGGE分离 20条带 谱,且每条带谱的迁移距离和信号强度不一样。 由于DGGE一般只能检测出样品中数量较多的微 生物种属,带谱的亮度从原理上r r以反映该种属 的数量,一般认为带谱中较亮的条带代表了红树 林环境巾的优势种属11 2 1 3]。将红树林表层沉积物 添加到以芘为唯一碳源与能源的培养基【11富集培 养,间隔一个月转接,分析培养液16S rDNA的保 守序列的DGGE指纹 谱。结果 示,富集培养1 个月后,其优势种属达到17种,既存在红树林原仃 种属的消亡,也有新种属的增长 、 表明表层沉 积物巾有一部分微 物对芘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甚至芘对某些微生物种属具有一定的激发效应, 有新增条带出现,而个别种群对芘胁迫较为敏感, 种群数量降低比较明 ,达到DGGE分辨率的下 限,致使谱带变暗甚至消失” 。随着培养液中芘 浓度的增加,富集培养2个月后,芘对微生物多样 性的影响也逐渐增强,培养液中微生物种属的多 样性大大降低,样品rf1只有8个条带,已有9个条 带消失.表明芘对微生物种群有明显的胁迫作 院学报 2016年l0月 川。到第3月时,这种影响有减少的趟势.佯晶中 有1个条带消失 第4月.样品ffI仍有7个条0 ,微 物的多样性 本保持不变,群落结构之州的相 似性逐步升高,演铃过程慢慢减弱,形成J 较为稳 定的种属类型”…、寓集培养的 5个』{,样rflII 有 6个条带,这表明培养液fI1 能rtt 6个或6个以上 科1群的微生物组成,一些微 物种属 高浓度芘 的输入 迫下被淘汰,而一些微生物种属通过协 同不1l竞争作用彤成J 稳定的 降解菌群 r) 1 2 4 图2样品I6S rDNAV3区DGGE图谱 :图巾.D为红树林表层f)il.f. ̄t物;1为第一1\J1 降 解 群;2为第二一个川 降解蔺群:3为第 个川 降解 群;4为第四个』】葩降解菌群;5为 个,J芘降解 舯 内外学并 利用DGGE技术分析样 If,,埘 分离到的单个DGGE带谱检测斤进行分子诊断 时,j£结果与血接形态观察或传统实验事培养的 结果均呈现H{一致性,证明r DGGE技术是一种 稳妥、快速的 法” 】。本研究仞步从DGGE带 谱的差异L比较_r红树林表 沉积物样品经人 T富集驯化后不川时问的细菌多样性,nJ‘以比较 直观羽I形象地了解佯品任芘胁迫下的细菌雌异 性 .最终要确定海洋污染环境中的细茼组成还 需要结合纯培养等其他方法,fLj是本研究获得的 结果对进一步利川纯培养及DGGE或其他方法 研究海洋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具有一定 的指导意义 ”I .第5期 蔡丽希,等:多环芳烃芘输入对红树林沉积物微生物菌落结构的影响 99 参考文献: [1]盛下放,何琳燕,胡凌飞.苯并(a)芘降解菌的分离筛选 及其降解条件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5,25(6): 52—56. [2]赖成婷.质 ̄iDNA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J].科技信息, 2011,24(15):564—567. [3]蔡其洪.恒波长同步荧光法同时测定三种多环芳烃[J]. 莆田学院学报,2006,13(5):8O一83. [4]蔡丽希,许桂芬.芘降解质粒提取方法的研究[J].生物 技术通报,2009,25(5):92—95. [5】曾小康,李凤兰,周凯,等.深圳坝光红树林沉积物和植 物多环芳烃的分布[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36(12): 368—373. [6】LIANG Y,TSE M F,YOUNG L,et a1.Distirbu・ tion pa ̄ern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in the sediments and fish at Mai Po Marshes Nature Reserve,Hong Kong[J].Water Res,2007,41 (6):1303—131t. [7]何莉莉,杨慧敏,钟哲科,等.生物炭对农田土壤细菌群 落多样性影响的PCR—DGGE分析[J].生态学报,2014, 34(15):4288—4294. [8]朴哲,陈新兵,赵秀锦,等.不同SBR系统N:O排放及微 生物群落比较[J】.环境科学研究,2011,24(6):698—703. [9]周作明,郑娜,方柏山.活性污泥驯化过程中芘降解菌 的群落多样性分析[J]_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35 (6):694—698. [10]GONZALEZ J M,ZIMMERMANN J,JIMENEZ C S. Evaluating putative chimeric sequences from PCR— ampliifed products[J].Bioinformatics,2005,21(3):333- 337. [11]SCHIPPERS A,NERETIN L N,KALLMEYER J,et a1.Prokarotc cells of the deep sub—seafloor biosphere identiifed as living bacteria[J].Nature,2005,433(24): 861-864. [12】TOMOYUKI Hori,SHIN Haruta,YOSHIYUKI Ueno, et a1.Direct comparison of 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and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to characterize a microbial community on the basis of 1 6S rRNA gene fragments [J].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2006,66(1): 165—169. [13】詹发强,候敏,杨蓉,等.一株番茄枯萎病生防茵的鉴 定、定殖与盆栽防效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3,50 (7):1277—1287. [14】CH1NALIA F A,KILLHAM K S.2,4一dichloro- phenoxyacetic acid(2,4-D)biodegradation in river sediments of Northeast.Scotland and its effect on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PLFA and DGGE)[J] _Chemosphere,2006,64(10):1675—1683. [15]徐文品,丁成,杨春生,等.对二氯苯对湿地土壤细菌 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8): 4134—4137. [16】邢德峰,任南琪,宫曼丽.PCR—DGGE技术解析生物制 氢反应器微生物多样性[J].环境科学,2005,26(2): 172—176. [17】柴丽红,王涛,李沁元,等.应用DGGE法对青海相邻 两盐湖中细菌多样性的快速检测[J].生物学杂志, 2003,20(1):13—19. [18]邢德峰,任南琪,宋业颖,等.DG—DGGE分析产氢发酵 系统微生物群落动态及种群多样性[J].生态学报, 2005。25(7):1818-1823. [19】EMILIO O C,HENDRIK S,LUIS B.Identiifcation of and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s between microbial assemblages from two neighboring sulfurous lake comparison by microscopy and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J].Appl Environ Microbiol,2000,66 (2):499—508. [20]王慧,王远鹏,林琦,等.应用PCR—DGGE研究铜冶炼 厂附近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变化【J]_农业环境科学学 报,2006,25(4):903—907. [责任编辑林振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