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采访之后觉得素材和主题 好,也记了不少材料,或者装了一脑子情 况,可是要动笔写时又不知写啥好,不知 从哪里落笔。也有的人把初稿写完了, 怎么看都不如意,改了一遍又一遍。还 有人写成的稿件,虽有新意,材料也生 动,但面面俱到,主题不突出,一般化。出 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动笔之前 没有确定好新闻主题。 什么是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 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 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 主观意图。它是新闻的灵魂和“统帅”,新闻主题的确定与提炼 在新闻中起主导作用,贯穿全文、支配 写作。确定主题是写好新闻的关键。只 有确定了主题,纷繁的材料才有取舍的 “尺子”,生动的情节也才能找到自己的 “位子”,结构的安排、表达形式的选择和 一吉林日报社中国吉林网 口林语言的运用等一系列问题就都有了依 据,才能把错综复杂的材料组织成一个 有机的整体,表达一个明确的思想。 新闻主题从哪里来 新闻主题是从客观事实中来的,是 客观事实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加工和 提炼。它与时代、社会背景相联系,也同 作者的思想、政策水平和生活积累、观察 相关。新闻主题形成的基本途径:一是 作者对现实生活深刻认识的结果。主题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反映出作者对其表 现对象的理性思考与评价。因此,主题 的深度和作者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成正 比。没有认识的飞跃,没有思想的升华, 就不会有富有思想性和教育意义的主 题。二是作者通过深入采访,调查研究, 对所得到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结果。 分析归纳的过程就是提炼主题的过程。 所谓提炼主题,就是将从材料中得来的 思想认识加以集中和深化,进而形成一 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确定新闻主题的标准及方法 主题要正确,并有指导性。正确,就 是指主题思想与客观事实一致,能充分 口 周 宏 长春1_ 00 一 反映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科学揭示客 观事实的本质。就是符合马列主义的基 本观点,体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 够对指导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有普遍的指 导意义。如:荣获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 奖二等奖的通讯《为人民管城市!—— 济南城管构建“人民满意城管品牌”的探 索与实践》(发表在2010年12月7日的 《大众日报》上)就非常有代表性。这篇 通讯是在全国城市管理普遍存在方法不 当,社会矛盾突出,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群众很不满意,急需改进的形势下,从济 南市更新城市管理理念、探索城市管理 规律、创新城市管理办法的探索人手,报 道了济南的经验和做法,把“人民满意的 城管”品牌推向了社会,济南城管的探索 被誉为“济南模式”。国家住建部领导及 部分全国知名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并 将城市管理的“济南模式”推向了全国。 主题要集中,并有鲜明性。集中,主 要指主题的简明和单~。一条新闻只能 表达一个主题,不能多主题,否则啥都想 说,啥都没说开,读者看了就会不知所 云。所以,只能抓住一个主题,以一个方 面的思想、问题或事物来表达,使新闻主 题这根线在全篇新闻中非常清晰,让人 看得见摸得着。如荣获第二十一届中国 新闻奖三等奖的通讯《平凡中的伟 大——郭明义》(辽宁广播电视台2010 年9月3日播出)从爱岗敬业、助人为 乐、促进社会和谐三个角度对鞍钢集团 齐大山铁矿的公路管理员郭明义的先进 事迹进行了报道,成功地把一个品德高 尚、奋发向上、平凡而伟大的先进人物形 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平凡中 的伟大——郭明义》系列报道播出后,郭 明义的先进事迹在辽宁省,乃至全国产 生了极其强烈的社会反响,并成为掀起 全国“学习郭明义,争做新时期活雷锋” 热潮的序幕。这样的主题思想,无疑具有 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主题要应时,并有针对性。应时,就 是适应当时的形势、“气候”的需要。要做 到主题应时,首先必须知“时”,一方面要 知道全国大的政治、经济形势,另一方 面,要知道你所报道的那方面内容的总 体情况和问题。知道当前提倡什么,反对 什么,了解中央、地方当前着力在抓什么 工作,并随时注意身边带有倾向性的问 题。根据形势,有针对性反映社会生活的 焦点、热点、难点问题,有的放矢地抓新 闻线索,所谓文章应时而作。如荣获第二 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通讯《中纪 委文件刚下发景德镇市邮政局仍顶风 违纪副科级以上干部公款赴日游第二 批出游者计划明日出发))(2010年7月7 日《江西日报》发表)揭露的问题正是 问题当下中纪委与广大群众痛恨的公款 旅游之歪风。事例很应时,针对性特别 强,又有典型性,立刻引起了国家邮政局 的高度重视,最终景德镇市邮政局数名 副局长受到撤职等严肃处理。江西省则 以此报道为契机,狠刹公款旅游风,起到 了较好的舆论监督效果。 提炼出最佳的主题 提炼主题,必须吃透“上头”,摸准 “下头”。“上头”即上头精神,主要包括时 代精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动 2012/O6期中国地市报人 53 受众心理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及对策 口杨万里 (南阳晚报,河南南阳473000) 作为新闻传播的对象,受众对媒介 的认可度决定了新闻lT作的价值和意 把受众心理和写作新闻有机结合起来, 作品“勾”不起人们对新闻报道的阅读、 关注欲望,使新闻报道处于一种自说白 义。当前,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 已深入传媒人的心中,新闻信息是否受 话、一厢情愿的境地。而尤其严重的是, 部分新闻制作者视受众如空气,把自己 到大众的认可与赞同,是检验新闻传播 效果的主要标准。因此,作为一个新闻_T 作者,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走向,遵循新 闻传播的受众心理规律,是一个不容忽 视的重要问题。 的观点强加入新闻报道中,所传播的新 闻与受众的心理需求大相径庭,语言没 互关联,但归根结底,受众心理对新闻报 有亲和力,以致受众阅读负担加重,如 此,新闻本身不仅不能引起受众的共鸣, 甚至还可能因此激起受众的逆反和批驳 心理,受众的接受值为零或负值,并由此 长久渐进地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果,令 道的影响力巨大,作用不可低估。新闻 :I=作者要想使自己的报道真正具有亲和 力和震撼力,除了要遵循公正、客观、真 实原则之外,必须从多方面满足受众心 受众心理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新闻受众心理是指大众在阅读报 纸、接受信息的时候,所持有的一种心理 理需求,在向受众提供新闻信息时,内容 首先是大众所关注的和普遍关心的,在 解读新闻时,必须想受众所想,在受众的 “聚焦点”上寻找新闻创新的突破口,并 加以通俗的诠释,如此新闻才具有生命 力,更有代表性,并受到受众的青睐。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现实的新闻 报道写作中,受众心理对新闻报道的影 新闻报道得不偿失。 活动。毫不夸张地说,受众是新闻报道的 源泉与目的。在新闻传媒竞争越来越激 烈的今天,关注、分析、研究受众心理已 成为新闻人写好新闻、扩大新闻影响力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新闻报道 成败与否的重中之重。受众心理在新闻 报道中应位列“主角”地位,是报道的 新闻报道中受众心理的把握 新闻报道中对受众心理的把握,准 确地说就是要知道受众需要什么,他ffJ 的所思、所想和所需是什么,他们的认知 度和认可度都在哪里,只有如此,写作新 闻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所制 作的新闻才能为大众所接受并认可,从 而达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把握受众心理须换位思考。新闻活 动是一种社会活动,离不了心理活动和 “灵”与“魂”,而脱离受众的新闻报道,将 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新闻报道最终只 能遭到被唾弃和被抛弃的命运。 响,并没有因受众对新闻产生的巨大作 用而受到所有人的重视。不少新闻人在 写作新闻报道时,以自己的视觉为观点, 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形 式,其与受众的关系是既相互影响又相 对所看到的新闻凭感觉臆断,没有从受 众的心理角度去体现受众的需求,不能 含多种主题,这就需要对材料深入开掘, 反复比较分析,从事件所包含的多种思 想意义中找出最重要、最具深意的“闪 光点”和“动情点”。鲁迅在谈到写作时 心理交流等因素。因此,新闻工作者在制 重要。所以,我们只有善于选择新闻角 度,从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切入点介入, 以客观事实作基石,以科学分析作阐述, 才能发现别人没有感知到的新鲜事物, 向,弄清当时正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下头”即基层实际情况,主要包括地方 当前着力在抓什么 作,广大人民群众 的意见、情绪和要求,有什么倾向性的问 题。将两者结合起来,作者就能站在时代 的制高点上,总揽大局,透视问题,发现 新情况、新问题、新思想、新人物、新经 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开掘应在 “深”字上下工夫,这是提炼主题的根本 要求。 提炼出具有生命力的主题。 新闻写作的实践告诉我们,写稿之 前先确定新闻主题,把要表达的叶】心思 验,从中提炼出有宣传价值的新闻主题。 提炼主题,必须深入开掘,准确概 提炼主题,必须选好切入角度。新闻 想明确了,然后写啥、怎么写、从哪里落 笔就不再是难题了。■ (本栏编辑:殷红) 角度是作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 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对表达主题十分 括。主题蕴含在新闻材料中,材料往往蕴 54中国地市报人2012/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