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语文种树郭橐驼传学案

高中语文种树郭橐驼传学案

来源:筏尚旅游网
《种树郭橐驼传》学案 明镜中学:刘海燕

【学前导引】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人都在沙漠戈壁上种树。其中一人在种好以后经常给树浇水,以保持充足的水分,而且精心管理。而另一个人则在种好后给树浇了适量的水便不再管它,只是隔一段时间来看一看。一年后,两人种的树都长大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大风,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第一个人种的树大部分被风刮倒,有的连根拔起;而第二个人种的树却安然无恙。后来第二个人解释,浇水多了,树根便不再往深处扎,而浇水少,树为了生存,根拼命往下扎,结果反而长得更牢固。

故事当然是有深刻的寓意。本文也是写种树的,而且也有深刻的寓意。它的寓意是什么呢?读了文章,同学们就明白了。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的深刻寓意。 2.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3.重点掌握“业、如、性、理、尔、病”等词语。 【作者简介】

1.柳宗元(773~819)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柳宗元的文

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代表作《封建论》。

寓言:继承传统,并加以发展。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如《黔之驴》。

传记:继承传统,又有所创新。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种树郭橐驼传》。

山水游记: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直接刻画山水景色的作品,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代表作有《小石潭记》等。

骚 赋:独具特色。《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

3.柳宗元的诗:

幽峭疏淡,用功精细,苏轼认为柳诗在韦应物之上,说他的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也就是杨万里所说“句淡雅而味深长”。代表作有《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等。

4.写作背景:

《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作于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当时作者正在长安参加王叔文

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作者采用虚拟的艺术手法,创作了这篇传记体讽喻散文,以表达自己

的政治主张。 5.预习检测题 A.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郭橐驼( ) 为观游( ) 名我固当( ) 窥伺效慕( )

早实以蕃( ) 木寿且孳( ) 其莳若子( ) 好烦其令( )

勖尔植( ) 缫而绪( ) 遂而鸡豚( ) 辍飧饔( )

B.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①.不知始何名 ②.驼业种树

③.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④.凡植木之性 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⑦.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⑧.字而幼孩

⑨.故病且怠

⑩.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第一课时

字词储备 1.一词多义 (1)业:驼业种

术业有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以共济世

若业为吾所

(2)如:莫能

沛公起如

日初出大如车

洛阳亲友如相

公屡促之,必如约 (3)性: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

性行淑

(4)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当户理红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5)尔:官命促尔

君尔妾亦

无他,但手熟

非死则徙

(6)病:故病且怠若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2.词类活用

(1)名我固当 (2)驼业种树 (3)且硕茂早实以蕃

(4)非有能硕茂之也 (5)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6)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7)鸣鼓而聚之 3.通假字

(1)既然已 (2)字而幼孩

第二课时

课文剖析

1.课文内容及主旨是什么?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另之曰“驼”。 ②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③故不我若也。

④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学习方法指导】

文言词义推断法

文言实词的掌握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一环。用“推断法”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是指在没有注释的情况下,借助于各种语境因素,如上下文、有关背景知识、整体文意等来推测、判断某一实词的词义。下面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常见的推断方法。

1、根据整句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在整句(排比句、对偶句)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在意义上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借助这种特点,可以推断词语的正确意义。

例1.(1994年上海卷)解释加粗的词语: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

圣君治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转折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则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词性,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例2.(2000年全国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

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A、B、D三项加粗词的解释在具体语境中都能讲通,兹不赘述。C项加粗词“樵”,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它处于宾语位置,是名词“木柴”;而C项对该词的解释则是动词“打柴”,显然不当。本题答案为C。

3、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考生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3.(2001年全国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

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

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

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

北 北:指败逃者

这道题所选四个实词在教材中并不鲜见。考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去迁移,则可推断词义的正误。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其后秦伐赵,拔石城”的“拔”当“攻取”讲,可推断A项正确(A项为被动句);依据《论积贮疏》中“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的“附”(带宾语)当“使„„归附”讲,可推断B项正确;依据《涉江》中“乘鄂渚而反顾兮”中的“乘”当“登”讲,可推断C项不正确(其实“乘”并无“巡视”这一义项,这是命题者故意设置的干扰因素。该项为本题答案);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讲,可推断D项正确。

4、根据上下文义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往往一词多义,要确定其句中意义,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义”。

例4.(1991年湖南、云南、海南三省卷)“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中,“害”字的正确词义是

A.损害 B.阻碍 C.妨忌 D.妨害

本题考查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害”的义项题目提供了四个,在该句中究竟该选用哪一个,关键要看下一句。下一句是“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这里的“短”作“诽谤”解,那么,“诽谤”的原因是什么?妒忌!由后文反推,可知“害”的正确词义为C项。

【巩固训练】 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A.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B.凡植木之性 C.去不复顾 D.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2.选出有通假字的一项 A.吾又何能为哉? B.既然已 C.苛有能反是者 D.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3.解释加横线的虚词 A.名我固

B.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C.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D.若甚怜

4.选出加横线的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非有能硕茂之也 B.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C.驼业种树 D.鸣鼓而聚之

5.选出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 A.故不我若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不然,籍何以至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