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钴矿资源地质特征

钴矿资源地质特征

来源:筏尚旅游网
钴矿资源地质特征

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钴既亲铁又亲硫,多呈类质同象分散在其他矿物中,因此,绝大多数钴是铜、镍和铁等矿床中的伴生组分,只有极少部分形成单独的工业矿床。钴矿床的分类无统一标准,共、伴生钴矿床的分类一般服从于主矿。综合有关资料,共、伴生钴矿床可分为岩浆型、热液型、沉积型和风化型四大类。

1.岩浆硫化铜镍(钴)矿

岩浆硫化铜镍(钴)矿(这里括号中的钴代表伴生矿,以下同)是副产钴的重要矿床,此类型钴矿储量约占全国总保有储量的40%。该类型矿床主要分布于甘肃北部以及吉林南部等地。这两个地区均属于华北古陆块的边缘。岩体与古元古代地层(年龄值大于1719 Ma)呈侵入接触,而岩体单矿物Sm-Nb等时线年龄值为1508+31 Ma,因此成岩成矿时代为中-古元古代。

该类型矿床产于古陆边缘地带,沿超壳深断裂带分布。成矿作用与铁质基性-超基性岩关系密切。含矿岩体规模不大,其成矿组分的含量远超过一般超基性岩的克拉克值。矿体主要赋存在岩体中,其面积一般可占岩体总面积的50%左右。大多数矿体,特别是主矿体明显具有贯入标志和特征的海绵晶铁构造,因此,成矿作用主要不是就地熔离形成的,而是经过深部熔离后贯入的。也就是说注入深部岩浆层中的岩浆,经过深部熔离作用使成矿物质在不同层次得到不同程度的富集,自上而下为硅酸盐岩浆、含矿岩浆、富矿岩浆和矿浆。然后,由于深断裂活动的诱发,导致岩浆房中各种岩浆与矿浆,在深部围压与内压驱动下,沿断裂带上侵并到达上盘的次级断裂裂隙中(即现存空间中)成岩成矿。

成矿作用分为岩浆期、气化热液期和热液期。岩浆期是主要成矿期,按成因类型将矿体分为就地熔离型、深部熔离-贯入型和晚期贯入型三种,且矿体大多赋存在岩体下部或中下部。气化热液期所形成的矿体主要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上。热液期主要对先成岩浆期矿体进行改造、叠加,不单独形成矿体。

赋矿岩石主要为二辉橄榄岩、橄榄二辉岩、斜长二辉橄榄岩、二辉岩和纯橄榄岩等。岩浆岩属于苦橄质

拉斑玄武岩系列,SiO2和Na2O+K2O较低,Na2O>K2O,Na2O/K2O值为2左右,MgO/(Fe2O3+FeO)值为3~5,多属于铁质基性-超基性岩。岩体中各相带关系比较清楚。同一相带中不同岩石类型常呈渐变过渡关系,并往往呈同心环状分布,基性程度高的岩石分布在中心,向外基性程度依次降低。

该类矿床主要矿物有磁黄、镍黄铁矿、黄、方黄铜矿、马基诺矿、墨铜矿、紫硫矿、褐硫钾镍铁矿以及砷铂矿、自然铂、自然金、碲银矿、金银矿、锡铂钯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贵橄榄石、古铜辉石、顽透辉石、拉长石等。

该类矿床主要实例为甘肃金川铜床、吉林通化赤柏松铜镍矿、内蒙古四子王旗小南山铜镍矿床、四川冷水箐铜镍矿床。

2.夕卡岩型矿床

夕卡岩型矿床的主矿产是铁或铜,伴生有钴。矿床规模多为中小型,该类矿床的钴金属储量约占总保有储量的30%。

河北邯郸和山东莱芜地区的中小型铁(钴)矿,这类夕卡岩型铁矿床主要分布在鲁西、冀南、晋中以及苏北、豫北等地。这些地区均位于华北古陆块中部,中生代以来受大陆边缘构造活动影响,发生了较为广泛的构造-岩浆及其有关的成矿活动。岩体形成时期延续较长,170~109Ma,而成矿主要在燕山晚期。

在中朝准地台内燕山期深源中浅成的同熔型花岗岩类侵入于中奥陶统为主的碳酸盐岩中产生了较为广泛的接触交代作用与成矿作用。

主要赋矿岩石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含膏(盐)层碳酸盐岩,少数为中-上寒武统与中石炭统的灰岩、白云质灰岩。矿体主要赋存于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及其附近,少数位于假整合面、层间破碎带以及岩体的围岩捕虏体内。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及不规则状,长数十米至数百米;最长近千米。但厚度变化较大,产于假整合面与层间破碎带中的矿体稳定性较高,而产于接触带上的矿体稳定性较差,厚度、形状以及规模变化都很大。

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黄铁矿,其次为黄铜矿、赤铁矿和褐铁矿。脉石矿物为透辉石、蛇纹石以及少量金云母、透闪石、阳起石、石榴子石、白云石、绿泥石、石英等。

该矿床类型实例主要有河北武安、符山铁矿,山东莱芜铁矿,江苏利国铁矿等。

像湖北大冶这类夕卡岩型铁铜矿床分布于鄂东南地区。该区位于古扬子陆块北缘,元古宙末期与华北陆块对接,后又分离处于长期沉陷状态,接受巨厚的古生代地台型沉积,局部发、硫等沉积成矿作用。晚三叠世末,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再次拼接,使该区盖层发生强烈挤压,形成北西西-北东东向的弧形褶皱隆起带。中生代本区受西太平洋板块活动影响,在北北东-北东向深断裂活动同时伴有北西向和北东向盖层断裂,形成了网格状构造系统和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并有广泛的燕山期岩浆活动及有关的区域性铁、铜、金、硫的成矿作用。成岩成矿时代主要为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

矿体主要产在石英闪长岩侵入体与中下三叠统大冶灰岩接触带或断裂接触带中。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为中-中酸性岩,属壳幔同熔型高碱富钠的弱碱质-钙碱质岩系。常见的岩石有闪长岩、辉石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等。接触围岩主要为中下三叠系含膏(盐)的碳酸盐岩层,少部分为石炭系。

矿石矿物以磁铁矿、赤铁矿为主,还有菱铁矿、黄铁矿及少量穆磁铁矿、黄铁矿、镜铁矿等。脉石矿物以石榴子石、透辉石、符山石、方柱石、金云母等为主。

该类矿床主要实例有湖北大冶铁山铜铁矿、铜录山铜铁矿、程潮铁矿等。

3.沉积型铜钴矿床

该类型矿床主要分布在川西-滇中地区,其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15%。该区位于扬子古陆块西缘,古元古代在角闪岩相-绿片岩相的康定群基础上形成了古陆缘裂陷槽,并且其中具有局限深海盆、台地、斜坡槽等构造环境。成岩成矿时代均为古元古代。

矿层产于一套富钠火山-沉积建造中(即细碧角斑岩-陆源碎屑-碳酸盐岩建造)。其下部为碳酸盐岩-砂岩

-钾质角斑岩组合;中部为碳酸盐岩-泥质和泥砂质岩-钠质角斑岩组合;上部为碳酸盐岩-泥砂质岩-钠长角斑岩组合。每个组合的下部以含火山物质的沉积岩为主,往上火山物质增多,甚至全变成火山岩。中部组合为主要含矿建造。矿体主要集中在黑云石英钠长片岩、石榴黑云片岩和条纹状石英钠长岩中。

矿体赋存于中部旋回的上火山岩层中,此旋回火山活动最强烈,规模最大。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和叠瓦状等,矿体相互平行产出,矿体产状与围岩产状一致,并同步褶皱。

矿石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和磁铁矿为主,次为斑铜矿、、辉钴矿、赤铁矿、硫铁镍矿、方硫镍钴矿、自然金、自然银、磁黄铁矿等。

该类矿床主要有四川拉拉厂地区的落函和石龙等矿。

以上三类矿床拥有的储量约占总储量的85%,其余的如西藏玉龙铜钼矿成矿时代属于燕山期末-喜马拉雅期。风化型矿床约占总储量的7%,此类矿床形成于第三纪之后。我国海南省文昌县蓬莱钴土矿床为玄武岩风化的产物。云南元江-墨江钴矿是超基性岩体风化的产物。以上可看出我国共、伴生钴矿床的类型较齐全,时空分布较广泛。

二、矿床类型

单独钴矿床一般分为砷化钴矿床、硫化钴矿床和钴土矿矿床三类。我国单一钴矿床只有钴土矿一类。

共、伴生钴矿床的分类一般服从于主矿。国内目前现有的钴矿按矿床成因可分为四大类,即岩浆型、热液型、沉积型和风化型矿床。四大类按工业类型又可分为九个亚类,共、伴生钴矿床类型见表3.11.5。

表共、伴生钴矿床类型

3-11-5

三、典型矿床

1.甘肃金川铜镍(钴)硫化物矿床

该矿床属岩浆熔离-贯入矿床,钴为伴生矿产。矿区位于中朝地块西南部阿拉善边缘隆起之上,其北是地块内部区,以南是祁连褶皱系的走廊过渡带。矿区出露的地层为下元古界下部白家嘴子组,上部塔马子沟组。两者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金川含矿超铁镁质岩体侵入于下古古界白家嘴子组变质岩系中。出露面积约 km2,走向北50°西,倾向南西,倾角50°~80°,呈不规则岩块状,由于北东东向扭性断裂的影响,岩体被切成四段,分属四个矿区。金川含矿岩体为一复式侵入体,不同期次岩浆形成的岩相各异。第一期中细粒级岩相主要分布于Ⅰ、Ⅲ矿区岩体的中上部;第二期中粗粒级岩相分布于Ⅰ、Ⅲ矿区的中下部;第三期中粒级岩相主要发育于Ⅰ、Ⅲ矿区中粗粒岩相的下侧部。

矿体赋存于岩体下部,达数百个之多,基本与岩体产状一致。按成矿阶段将矿体分成三类,即:岩浆期矿体、气化热液期矿体和热液期矿体,矿体一般呈不规则透镜状,个别呈脉状,沿走向和倾向都有膨缩变化和分支复合现象。

矿石类型主要为稀疏浸染状,其次为稠密浸染状及脉状矿石,少数星点状、海绵状、块状矿石也可见到。主要含钴矿物有磁黄铁矿、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紫硫镍矿、镍辉砷钴矿、铁镍辉钴矿等。矿石:钴为%~%,铜%~%,镍%~%,伴生有金、银、铂族、硒、碲和少量镓、铟、锗等。

该矿为我国最大的镍钴生产矿山,钴产量约占全国的70%以上。

2.湖北大冶铜录山夕卡岩型铜铁(钴)矿床

该矿床为接触交代-热液型矿床,钴为伴生矿产。该矿位于鄂城-大磨山北北东向隆起的东段。矿区出露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群的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石英正长闪长玢岩与大理岩的接触带为赋矿层位。矿体空间展布明显呈三个矿带。北北东向矿带(主矿带)沿北东22°延伸,长约2100 m,宽约300~350 m,主矿体在平面上表现为一组出露深度不同的平行体,具尖灭再现现象。单体呈狭长透镜状,具舒缓波状。北东

东向矿带沿北东60°方向展布,矿体呈不规则透镜状,倾向南东,倾角60°~70°,矿体规模小,分布零星、连续性差。矿体形态见附图。北北西向矿带沿北西15°~20°方向展布,主要由小矿体组成。

矿石呈块状、角砾状和浸染状等构造。矿石矿物以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和黄铁矿为主,其次为辉钼矿、白铁矿、胶状黄铁矿。黄铁矿为含钴矿物,钴平均品位为%。

图湖北大冶铜录山矿床矿体形态①

1.地质界线;2.大理岩;3.透辉石夕卡岩;4.石榴石夕卡岩;5.铜矿体;6.铜铁矿体;7.斜长石岩;8.钠长斑岩;9.石英二长闪长斑岩;①据湖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队

3.四川会理拉拉厂铜钴矿

该矿床为火山-火山碎屑沉积型矿床。矿床产于震旦纪细碧-角斑-石英角斑质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中。含矿层是同一层位的许多中心式喷发而形成的火山碎屑堆积透镜体,一般以角斑质和石英角斑质碎屑岩为主。最下部含矿层Pt1h14为铜矿层,Pt1h24为铁铜矿层,上部含矿层Pt1h34的下部为铜钴矿层,上部为铜钼矿层。矿石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为主,少量斑铜矿。含钴矿物为黄铁矿、硫铜钴矿、硫镍钴矿、辉砷钴矿和辉砷镍矿等。钴平均品位为%。

4.云南省元江-墨江红土镍(钴)矿

该矿床为红土风化型矿床,原岩为喜马拉雅期(推断)的超基性岩体,主要由蛇纹石化斜辉橄榄岩及少量蛇纹石化二辉橄榄岩、纯橄榄岩组成。风化壳剖面分为6个带:①覆土层(1~2m),②褐铁矿带(~1m),主要矿物为针铁矿、赤铁矿,混有少量绿高岭石和石英,③褐铁矿-绿高岭石带(5~6m),主要矿物为绿高岭石、针铁矿、赤铁矿,主要矿石带之一,④绿高岭石带(3~7m),绿高岭石组成,是主要矿层,⑤淋滤蛇纹石带(15~25m),由蛇纹石、石英、蛋白石、蜡蛇纹石和镍绿泥石等组成。矿石的钴品位%~%。

5.海南省安定县居丁钴土矿

该矿床位于安定县居丁镇东南,属玄武岩风化剥蚀台地及缓坡丘陵。矿体分布面积约12 km2。钴土矿体呈似层状或上、下部矿体组成的复合层状,赋存在晚第三纪—上新世至第四纪更新世喷发的(超基性)玻基辉橄岩和(基性)橄榄玄武岩为母岩的风化红土层中,常与铝土矿共生,属风化淋滤残积、坡积成因类型(图)。

图钴土矿综合剖面图

矿床由10个钴土矿体组成。矿体形态不规则,在平面上受地形和风化壳控制明显,在剖面上呈薄层状或由红土层相隔的复合层状,倾向与山坡方向基本一致,倾角3°~12°,矿层上部常有1m左右(最厚5m)的红土覆盖,局部出露地表,矿层厚度一般在山脊和坡脚较薄,山脚较厚。钴平均品位%。

钴土矿矿石由黑色或蓝黑色,具有胶状结构、结核状或同心圆状构造的含钴、镍、铜的偏锰酸矿、锂硬(为主)、钾硬锰矿和褐铁矿组成,呈片状、葡萄状、球状或珊瑚状,粒度一般为5~30 mm。

钴矿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钴既亲铁又亲硫,多呈类质同象分散在其他矿物中,因此,绝大多数钴是铜、镍和铁等矿床中的伴生组分,只有极少部分形成单独的工业矿床。钴矿床的分类无统一标准,共、伴生钴矿床的分类一般服从于主矿。综合有关资料,共、伴生钴矿床可分为岩浆型、热液型、沉积型和风化型四大类。

1.岩浆硫化铜镍(钴)矿

岩浆硫化铜镍(钴)矿(这里括号中的钴代表伴生矿,以下同)是副产钴的重要矿床,此类型钴矿储量约占全国总保有储量的40%。该类型矿床主要分布于甘肃北部以及吉林南部等地。这两个地区均属于华北古陆块的边缘。岩体与古元古代地层(年龄值大于1719 Ma)呈侵入接触,而岩体单矿物Sm-Nb等时线年龄值为1508+31 Ma,因此成岩成矿时代为中-古元古代。

该类型矿床产于古陆边缘地带,沿超壳深断裂带分布。成矿作用与铁质基性-超基性岩关系密切。含矿岩体规模不大,其成矿组分的含量远超过一般超基性岩的克拉克值。矿体主要赋存在岩体中,其面积一般可占

岩体总面积的50%左右。大多数矿体,特别是主矿体明显具有贯入标志和特征的海绵晶铁构造,因此,成矿作用主要不是就地熔离形成的,而是经过深部熔离后贯入的。也就是说注入深部岩浆层中的岩浆,经过深部熔离作用使成矿物质在不同层次得到不同程度的富集,自上而下为硅酸盐岩浆、含矿岩浆、富矿岩浆和矿浆。然后,由于深断裂活动的诱发,导致岩浆房中各种岩浆与矿浆,在深部围压与内压驱动下,沿断裂带上侵并到达上盘的次级断裂裂隙中(即现存空间中)成岩成矿。

成矿作用分为岩浆期、气化热液期和热液期。岩浆期是主要成矿期,按成因类型将矿体分为就地熔离型、深部熔离-贯入型和晚期贯入型三种,且矿体大多赋存在岩体下部或中下部。气化热液期所形成的矿体主要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上。热液期主要对先成岩浆期矿体进行改造、叠加,不单独形成矿体。

赋矿岩石主要为二辉橄榄岩、橄榄二辉岩、斜长二辉橄榄岩、二辉岩和纯橄榄岩等。岩浆岩属于苦橄质拉斑玄武岩系列,SiO2和Na2O+K2O较低,Na2O>K2O,Na2O/K2O值为2左右,MgO/(Fe2O3+FeO)值为3~5,多属于铁质基性-超基性岩。岩体中各相带关系比较清楚。同一相带中不同岩石类型常呈渐变过渡关系,并往往呈同心环状分布,基性程度高的岩石分布在中心,向外基性程度依次降低。

该类矿床主要矿物有磁黄、镍黄铁矿、黄、方黄铜矿、马基诺矿、墨铜矿、紫硫矿、褐硫钾镍铁矿以及砷铂矿、自然铂、自然金、碲银矿、金银矿、锡铂钯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贵橄榄石、古铜辉石、顽透辉石、拉长石等。

该类矿床主要实例为甘肃金川铜床、吉林通化赤柏松铜镍矿、内蒙古四子王旗小南山铜镍矿床、四川冷水箐铜镍矿床。

2.夕卡岩型矿床

夕卡岩型矿床的主矿产是铁或铜,伴生有钴。矿床规模多为中小型,该类矿床的钴金属储量约占总保有储量的30%。

河北邯郸和山东莱芜地区的中小型铁(钴)矿,这类夕卡岩型铁矿床主要分布在鲁西、冀南、晋中以及

苏北、豫北等地。这些地区均位于华北古陆块中部,中生代以来受大陆边缘构造活动影响,发生了较为广泛的构造-岩浆及其有关的成矿活动。岩体形成时期延续较长,170~109Ma,而成矿主要在燕山晚期。

在中朝准地台内燕山期深源中浅成的同熔型花岗岩类侵入于中奥陶统为主的碳酸盐岩中产生了较为广泛的接触交代作用与成矿作用。

主要赋矿岩石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含膏(盐)层碳酸盐岩,少数为中-上寒武统与中石炭统的灰岩、白云质灰岩。矿体主要赋存于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及其附近,少数位于假整合面、层间破碎带以及岩体的围岩捕虏体内。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及不规则状,长数十米至数百米;最长近千米。但厚度变化较大,产于假整合面与层间破碎带中的矿体稳定性较高,而产于接触带上的矿体稳定性较差,厚度、形状以及规模变化都很大。

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黄铁矿,其次为黄铜矿、赤铁矿和褐铁矿。脉石矿物为透辉石、蛇纹石以及少量金云母、透闪石、阳起石、石榴子石、白云石、绿泥石、石英等。

该矿床类型实例主要有河北武安、符山铁矿,山东莱芜铁矿,江苏利国铁矿等。

像湖北大冶这类夕卡岩型铁铜矿床分布于鄂东南地区。该区位于古扬子陆块北缘,元古宙末期与华北陆块对接,后又分离处于长期沉陷状态,接受巨厚的古生代地台型沉积,局部发、硫等沉积成矿作用。晚三叠世末,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再次拼接,使该区盖层发生强烈挤压,形成北西西-北东东向的弧形褶皱隆起带。中生代本区受西太平洋板块活动影响,在北北东-北东向深断裂活动同时伴有北西向和北东向盖层断裂,形成了网格状构造系统和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并有广泛的燕山期岩浆活动及有关的区域性铁、铜、金、硫的成矿作用。成岩成矿时代主要为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

矿体主要产在石英闪长岩侵入体与中下三叠统大冶灰岩接触带或断裂接触带中。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为中-中酸性岩,属壳幔同熔型高碱富钠的弱碱质-钙碱质岩系。常见的岩石有闪长岩、辉石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等。接触围岩主要为中下三叠系含膏(盐)的碳酸盐岩层,少部分为石炭系。

矿石矿物以磁铁矿、赤铁矿为主,还有菱铁矿、黄铁矿及少量穆磁铁矿、黄铁矿、镜铁矿等。脉石矿物以石榴子石、透辉石、符山石、方柱石、金云母等为主。

该类矿床主要实例有湖北大冶铁山铜铁矿、铜录山铜铁矿、程潮铁矿等。

3.沉积型铜钴矿床

该类型矿床主要分布在川西-滇中地区,其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15%。该区位于扬子古陆块西缘,古元古代在角闪岩相-绿片岩相的康定群基础上形成了古陆缘裂陷槽,并且其中具有局限深海盆、台地、斜坡槽等构造环境。成岩成矿时代均为古元古代。

矿层产于一套富钠火山-沉积建造中(即细碧角斑岩-陆源碎屑-碳酸盐岩建造)。其下部为碳酸盐岩-砂岩-钾质角斑岩组合;中部为碳酸盐岩-泥质和泥砂质岩-钠质角斑岩组合;上部为碳酸盐岩-泥砂质岩-钠长角斑岩组合。每个组合的下部以含火山物质的沉积岩为主,往上火山物质增多,甚至全变成火山岩。中部组合为主要含矿建造。矿体主要集中在黑云石英钠长片岩、石榴黑云片岩和条纹状石英钠长岩中。

矿体赋存于中部旋回的上火山岩层中,此旋回火山活动最强烈,规模最大。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和叠瓦状等,矿体相互平行产出,矿体产状与围岩产状一致,并同步褶皱。

矿石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和磁铁矿为主,次为斑铜矿、、辉钴矿、赤铁矿、硫铁镍矿、方硫镍钴矿、自然金、自然银、磁黄铁矿等。

该类矿床主要有四川拉拉厂地区的落函和石龙等矿。

以上三类矿床拥有的储量约占总储量的85%,其余的如西藏玉龙铜钼矿成矿时代属于燕山期末-喜马拉雅期。风化型矿床约占总储量的7%,此类矿床形成于第三纪之后。我国海南省文昌县蓬莱钴土矿床为玄武岩风化的产物。云南元江-墨江钴矿是超基性岩体风化的产物。以上可看出我国共、伴生钴矿床的类型较齐全,时空分布较广泛。

中国钴矿地理分布

中国钴矿产于24个省(自治区),主要分布在甘肃、山东、云南、河北、青海、山西等省,它们各自保有储量占全国保有储量的百分比依次为%、%、%、%、%、6%,以上六省储量之和占全国总储量的70%,其余30%的储量分布在新疆、四川、湖北、西藏、海南、安徽等省(自治区)。具体的分布见图3.11.1。

图3.11.1 中国钴矿分布图

中国钴矿资源状况,资源特点

中国钴矿资源状况

截至1996年底,中国共有钴矿区150个,钴保有储量为万t,其中A+B+C级储量万t。因生产消耗,

故总保有储量比1995年减少万t。

中国钴矿主要共(伴)生在铁、铜、中,共(伴)生钴矿保有储量中属于普查阶段的有万t,占总保有储量的%;属于详查阶段的有万t,占总保有储量的%;属于勘探阶段的有万t,占总保有储量的%

截至1995年底全国已利用的共(伴)生钴矿产地65处,占有储量万t,占总保有储量的%,其中A+B+C级万t。另外开采矿区中,未回收钴的矿产地占有储量约占总储量的13%。

可规划利用的共(伴)生钴矿产地52处,保有储量万t,占总保有储量的%。

由于矿床规模小、低、主矿采选不过关和其他一些原因,目前暂难利用的共(伴)生钴矿产地33处,保有储量万t,占总保有储量的%。

中国钴矿资源特点

我国已探明的钴资源具有三大特点:

1)绝大多数是伴生矿,品位较低,钴主要作为副产品加以回收。根据对全国钴储量大于1000t的50多个矿床的统计分析得知,钴的平均品位仅为%,因而生产过程中金属回收率低,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

2)可利用的钴资源主要伴生在铜镍矿床中,它的钴资源探明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50%左右。铜镍矿床已开发的有甘肃金川的白家嘴子、吉林磐石的红旗岭、新疆的喀拉通克等矿。甘肃金川为我国主要产钴地,其伴生钴储量万t。可利用的钴资源其次伴生在铜床中,目前已经开发的有山西中条山、湖北大冶铁矿、山东金岭铁矿、四川拉拉厂铜矿和海南石碌铁铜矿等矿。

3)中国钴矿单一的钴矿为钴土矿,其储量只占全国总储量的2%左右。

钴矿成因与分布

钴是具有钢灰色和光泽的硬质金属,钴(Co)原子序数为27,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八族,原子量为,它的主要物理、化学参数与铁、镍接近,属铁族元素。

钴是一种高熔点和稳定性良好的磁性硬金属。它的居里点(失去磁性的临界温度点)为1150℃,具永磁性,熔点为1495℃,沸点为2900℃,具耐高温性。它是制造耐热合金、硬质合金、防腐合金、磁性合金和各种钴盐的重要原料,广泛用于航空、航天、电器、机械制造、化学和陶瓷工业。因此,它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

我国钴金属资源量约为140万t,绝大多数为伴生资源,单独的钴矿床极少。我国钴矿较低,均作为矿山副产品回收,生产过程中由于品位低、生产工艺复杂,因此金属回收率低、生产成本高。1996年我国钴金属产量(钴含量)229t,钴硫精矿产量(钴含量)192t,氧化钴638t。近几年我国钴的年消费量稳定在1200t左右,国内钴产量包括氧化钴折算为钴每年总计约600~700t,国内钴产量尚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每年约有半数需进口。

一、矿石矿物原料特点

目前,自然界中已发现的钴矿物和含钴矿物共百余种,分属于单质、碳化物、氮化物、磷化物和硅磷化物、砷化物和硫砷化物、锑化物和硫锑化物、碲化物和硒碲化物、硫化物、硒化物、氧化物、氢氧化物和含水氧化物氢氧化物、砷酸盐、碳酸盐以及硅酸盐等14大类。其中以硫化物、砷化物和硫砷化物最多。

自然界中钴的存在形式有三种:①独立钴矿物,②呈类质同象或包裹体存在于某一矿物中,③呈吸附形式存在于某些矿物表面,其中以第二种存在形式最为普遍。以类质同象或显微包裹体存在于辉石、橄榄石、磁和矿中的钴不能利用,而赋存于黄铁矿和磁黄铁矿中者则可以利用。中以类质同象或显微包裹体存在于硫化物和硫砷化物矿物中的钴,需加设浮选流程才能加以回收,而在铜中则无需为它们加设另外的选矿流程,它们是和镍一同选出来并从冶炼镍的炉渣中回收的,所以从炉渣中提取钴的生产成本较低。呈吸附形式存在的钴,目前不能为工业所利用。世界大洋底锰结核中含钴比较丰富,或许成为下个世纪生产钴的主要矿物原料。

二、用途与技术经济指标

钴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是生产耐热合金、硬质合金、防腐合金、磁性合金和各种钴盐的重要原料。

钴基合金或含钴合金钢用作燃汽轮机的叶片、叶轮、导管、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导弹的部件和化工设备中各种高负荷的耐热部件以及原子能工业的重要金属材料。钴作为粉末冶金中的粘结剂能保证硬质合金有一定的韧性。磁性合金是现代化电子和机电工业中不可缺少的材料,用来制造声、光、电和磁等器材的各种元件。钴也是永久磁性合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工业中,钴除用于高温合金和防腐合金外,还用于有色玻璃、颜料、珐琅及催化剂、干燥剂等。据英国《金属导报》报道,近期来自硬质金属部门和超合金方面对钴的需求较为强劲。另外,钴在电池部门消费量增长率最高。国内有关报道讲,钴在蓄电池行业、金刚石工具行业和催化剂行业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扩大,从而对金属钴的需求呈上升趋势。

单独钴矿床一般分为砷化钴矿床、硫化钴矿床和钴土矿矿床三类。

钴除单独矿床外,大量分散在夕卡岩型铁矿、钒磁铁矿、热液多金属矿、各种类型、沉积钴、硫化铜镍矿、硅酸镍矿等矿床中,其品位虽低,但规模往往较大,是提取钴的主要来源。综合矿床伴生钴的评价指标尚无统一规定,一般选冶性能好的矿石,含钴品位大于%。钴精矿的品位%便有价值,如果金属矿床规模大、矿石综合回收效果好,钴有多少算多少。

钴硫精矿按化学成分,精矿分为六个等级,均按干矿品位计算。

三、矿业简史

钴矿物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纪元前埃及人就曾使用钴蓝作为陶瓷制品的着色剂,我国从唐朝起也在陶瓷生产中广泛应用钴的化合物作为着色剂。1735年,瑞典化学家布兰特(Brandt)首次分离出钴,1780年伯格曼(Bergman)将钴确定为一种元素。

德国和挪威最早生产了少量的钴,1874年开发了新喀里多尼亚的氧化钴矿。1903年,加拿大安大略北

部的银钴矿和砷钴矿(方钴矿)开始生产,使钴的世界产量由1904年的16t猛增至1909年的1553t。1920年扎伊尔加丹加省的铜钴矿带开发后,钴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摩洛哥用砷钴矿生产钴,这段时期以火法生产钴为主。此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芬兰从含钴黄铁矿烧渣中提钴,战后送至西德氯化焙烧处理,直到1968年才建立起科科拉钴厂。日本、法国、比利时有规模较大的钴精炼厂,分别处理菲律宾、澳大利亚、摩洛哥、赞比亚的富钴中间产物。这种钴资源国的粗炼和用钴的发达工业国的精炼的钴冶金格局至今仍占主要地位。近年来,钴资源丰富国家也相应建立了规模较大的完整的钴冶金工厂。现在,各种湿法冶金已成为提取钴的主要方法。

与世界相比,我国的钴工业起步较晚。1952年,江西省南昌市五金矿业公司用简易鼓风炉熔炼钴土矿产出钴铁。1956年按此工艺建设了江西冶炼厂,产出的钴铁送至上海三英电冶厂(上海冶炼厂前身)处理。广东梅县也用同样工艺从钴土矿熔炼出钴铁送潮州冶炼厂处理生产工业氧化钴。

1954年,沈阳冶炼厂以湿法炼锌钴渣为原料产出首批电钴,拉开了我国电钴生产的序幕,沈阳冶炼厂锌系统采用黄药法除钴产出黄原酸钴渣,该厂以此钴渣为原料,通过还原溶解、氧化沉钴产出含Co 30%~40%的氢氧化钴,然后再经干燥、焙烧、电炉还原熔炼成粗金属钴,最后用电解精炼法得到电钴。1958年,赣州钴冶炼厂从当地的钴土矿中生产出氧化钴。由于当地钴土矿资源分散,无法大规模开采,在冶金工业部安排下,赣州钴冶炼厂于1960年开始处理从摩洛哥进口的砷钴矿,这是我国用进口钴原料生产钴的开始。1966年,葫芦岛锌厂首家建成了从钴硫精矿中回收钴的车间,以后又陆续建成了南京钢铁厂钴车间,淄博钴冶炼厂,湖北光化磷肥厂的钴车间。

甘肃金川、四川会理、吉林磐石铜镍矿开发后,硫化铜镍矿又成为回收钴的重要资源。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的钴回收包括从镍电解系统净化钴渣中生产电解钴和氧化钴,从转炉渣提钴流程产出的富钴冰铜中生产氧化钴两部分。目前,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的钴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成为我国钴生产的重要基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