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淅川大事记

来源:筏尚旅游网


大 事 记

明(1470-1643)

1470年(成化六年)置淅川县(隶属邓州),治设马蹬。翌年迁建县城(距今老城镇南3公里,1971年没于丹江口水库)。

1475年(成化十一年)知县武文召顺天进士王勉序篡修县志(散佚)。

1477年(成化十三年)岵山铺、马蹬设驿站。

1487年(成化二十三年)宪宗敕赐上寺(香岩寺)题额”显通”,赐长生田万顷。

1515年(正德十年)创建阴阳学堂和医学堂。

1517年(正德十二年)县城土城更砌砖石,并浚深城壕。

1528年(嘉靖七年)饥荒严重,人相食。

1533年(嘉靖十二年)奉命量地摊(税)粮,淅川田地分为金、银、铜、铁四等,起科(田)、正毫(粮)园地定量。全县起科田1040顷17亩1分,夏秋税粮共850048担。

1567年(隆庆元年)七月荆紫关冰雹延及70里,庄稼受损严重。

1572年(隆庆六年)丹江泛滥成灾,沿岸水深丈余,房屋被淹,灾荒严重。

1585年(万历十三年)林邦柱纂修《淅川县志》(散佚)。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自四月十五日至七月阴雨连绵,麦未收获,饥荒严重,人相食。

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邑人彭凌霄赴京会试,中二甲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充录副总裁入内阁任礼部侍郎,著《青松诗钞》等。

1603年-1606年(万历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连年暴雨成灾,瘟疫流行,死亡枕藉,甚至全家死绝,无人埋葬。

1623年(天启三年)五月,冰雹,县西南部尤为严重,颗粒无收。

1630年(崇祯三年)夏、秋疟、痢流行,死亡恨多。

1633年(崇祯六年)十二月初十,李自成农民军首次攻克淅川城。

1634年(崇祯七年)瘟疫流行,死者过半。

1635年(崇祯八年)二月,李自成农民军由内乡、淅川重返陕西。

1636年(崇祯九年)湖北农民军与陕西农民军会师于淅川,明军总兵解进忠前往劝降,被杀。

1637年(崇祯十年)二至三月,农民军张献忠部攻克淅川城。

同年 蝗灾。

1638年(崇祯十一年)李自成部在川北梓潼受挫回湖北投靠张献忠,未成;转而至淅川马守应营休养。

同年瘟疫流行,五月蝗灾。

1641年(崇祯十四年)七月 农民军罗汝才部和李自成部在内乡、淅川合营,号称八十万众。

1643年(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拥顿王,派郑标明为淅川县令。

清(1644-1911)

1645年(世制顺治二年)正月,李自成由龙驹寨出武关,再次攻克淅川县城。

1658年(顺治十五年)八至十一月,秋雨连绵,丹江洪水泛滥,李官桥一带尽被淹没。

1667年(康熙六年)牛疫蔓延,十死六七。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建社学二所,一在县城西小街、一在马蹬龙巢寺左。

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稻禾生螟虫,颗粒不收。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郭治纂修《淅川县志》。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冬,大雪月余,丹江冰结如石,果树冻枯。

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知县秦应先募捐修筑县城,四门均钉铁皮,上建城楼。

1723-1735年(雍正年间)额征地丁粮比康熙二十九年增加一倍。

1766年(乾隆三十—年)县内水地增收粮税127.8两。

1797年(嘉庆二年)白莲教首领王聪儿,自郧西率兵攻克荆紫关,此后其余部在淅川活动数年。

1802年(嘉庆七年)荆紫关已成为商业重镇,为强化管理,设副将、都司等军事长官,南阳府盐捕水利同知移驻荆紫关。

1806年(嘉庚十—年)山西、陕西商人在荆紫关拆关帝庙改建山陕会馆。

1827年(宣宗道光七年)荆紫关增设副将一员,守营千总一员。同时在荆紫关街南夯建土城。李官桥设千总一员。

1832年(道光十二年)淅川县改为厅,改南阳府抚民同知为淅川厅抚民同知,并置荆紫关分防县丞(属淅川厅辖)。

1857年(咸丰七年)十月捻军首领姜太林率部攻克李官桥,杀富济贫。不久北进内乡。

同年 淅川厅抚民同知徐光第纂修《淅川厅志》。

1861年(咸丰十一年)六月太平天国扶王陈德才率部由郧西至淅川。八月二十七日,捻军姜太林率部进入淅川活动。

1862年(穆宗同治元年)三月五日,太平天国军由内乡攻入淅川,包围县城,数日未克,转而西进,攻占荆紫关。八月十九日清军复占荆紫关。

七月 捻军往来内乡淅川之间,与清军周旋。

十一月二十--日捻军姜太林、太平天国军陈德才合营,由淅川李官桥、邓县等地转战郧阳、房县、竹溪等县。

同年 荆紫关漆商,为联络同行、扩大贸易,在北街成立“漆宝会”,并建会馆。

1863(同治二年)十月初九,捻军张宗禹部攻淅川县城,未克,随转战马蹬,板桥川、蒿坪等地,与清军周旋,十一月二十一日攻内乡。

1864年(同治三年)三月十九日,西北太平天国军与豫南捻军陈大喜部会师李官桥,附近百姓踊跃投军,两军迅速扩展到数十万人。月底转战湖北境。

三月二十七日 太平天国启王梁成富由邓州至淅川,接连在泉山、北山、蛮子营、板桥川、鹳河东岸与清军血战,后由娘娘洞退入郧阳山中。

1865年(同治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捻军张宗禹部攻淅川李官桥,二十六日折入邓州。

1875年(光绪元年)淅川厅同知吴若琅得郡鼎于淅川。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瘟疫流行。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荆紫关高等小学堂创立。

同年 县城设邮政总局,后迁至荆紫关,城内设分局。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同知钱绳祖刨办艺徒学堂、巡警学堂各一班。

同年县城创办模范高等小学堂。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新任河南巡抚陈夔龙以淅川厅界连楚、陕,教堂林立,须加强管理,奏准将原淅川厅改为淅川直隶厅,直隶南汝光淅道,并将抚民同知改为直隶厅同知。

同年 同知钱绳祖纂修《淅川直隶厅乡士志》。

同年淅川厅中学堂创建。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建立初级师范学堂,堂长金雨三(兼)。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建立劝学所,总董宋祖蛟。所内设教育会,会长刘乙然、副会长吴伯昌。

1910年(宣统二年)正月初三日,直隶厅设巡警署。

中 华 民 国

1912年(民国元年)

2月 淅川地方绅子全子杰、金橹樵、宋莲舫等响应“辛亥革命”,宣布淅川独立。刘炳寰为淅川知县。驻荆紫关清军任福元、仝锡福所部奉调南阳。清王朝在淅川的统治结束。

4月 第六镇统制李纯与河南都督张镇芳将丁部大将军王天纵(绿林武装)等部改编为四个巡防营,第十二营(营长李魁元)驻淅川县城,第十三营(营长高鸿宾)驻荆紫关。不久,王赴京任总稽查,所部交马文德统帅。

1913年(民国2年)

3月1日 淅川直隶厅改为县

7月上旬 白朗义军由卢氏经西坪、荆紫关入淅川,荆紫关巡防第十三营“兵变”,加入义军。

1914年(民国3年)

3月 白朗义军从湖北老河口北上,经邓县彭桥占领李官桥,13日攻县城未克,14日攻破荆紫关,18日经西坪西进陕甘。

同年 全县先后发生风、雹、虫、水等灾害,为全省灾情最严重的12个县之一。

同年 寺湾乡绅王应和成立保卫团

1915年(民国4年)

省政府通令增收附加税,每亩附加税金60文,百姓怨声载道。

淅川桐油、生漆、石棉和金沙参加美国“万国商品赛”。

1916年(民国5年)

县勒令男下发、女放足,革除旧俗。但据民国20年《河南统计月报》载:全县男蓄发、女缠足者仍占全县总人口的50%。

1917年(民国6年)

9月 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淅川县知事靳树棠宣布“淅川自立”,脱离北洋政府。

12月31日 李魁元策动驻淅川西路巡防营第一营中哨兵变,拥护“护法”。后遭围击,退往湖北省郧阳一带。

同年淅川地方“拉杆”武装(时称“刀客”、“土匪”)遍及各区。

1918年(民国7年)

春淅川县有绿林武装千余人活动。赵倜饬令毅军统领马逊斋率部驰往镇压。

1919年(民国8年)

7月 淅川县师范讲习所成立,陈重华任主任管理。

7月中旬暴雨成灾,丹江、鹳河猛涨,沿河土地、房屋被冲毁甚多。秋后,民大饥。

同年 淅川地方“拉杆”武装活动频繁,县城西、南、北门落锁,只留东门行人。

1920年(民国9年)

1月9日杆首吴风山、艾松年、张风台等率部千余,攻西峡口未克,转攻上集,激战一昼夜寨陷,保卫团副团总杨春藻及团勇10余人战死,垃走肉票100多人。

同年 春夏大旱,麦秋颗粒无收。饥荒严重,贫民纷纷外出逃命。

1921年(民国10年)

夏陈重华应西坪头绅士杨树芳等之邀,辞教从政,组织乡勇,购置武器,从事“剿匪”。

1922年(民国11年)

1月 陈重华与大坪疙瘩庙任六先(秀才)、梁风臻等联合,成立联防队,旋任北二区保卫团团总。

12月 北洋政府鄂豫陕边防联席会议在淅川召开,协商“剿匪”事宜。

1923年(民国12年)

12月下旬 宝丰名杆老洋人(原名张庆)由内乡入淅川,攻陷李宫桥,寨内死男女三四千口,灭绝34户,房屋被焚甚多。后攻老河口。12月中旬又由陕西反转淅川,再攻老河口,均未克。

9月12日 淅川杆首李忠志与邓县杆首李凤兰、陈四麦等汇合数百人,袭击埠口、蒿溪及瓦亭一带。内乡民团前来“助剿”,杆众死伤数十人。

同年 淅川县九区总民团成立,宋祖蛟任团总。

同年 劝学所改为教育局,全县戈4分为八个学区,区设教育委员会。

1924年(民国13年)

2月枣阳杆首张占标率部千余进驻淅川县城,征粮派款、肆意勒索,陈重华约请内乡别廷芳派民团一个团协助,迫使张部离去。

4月 刘宝斌(镇平杆首,被陕西镇嵩军憨玉琨部收编为团长)部在洛阳战败后,从陕西袭击荆紫关,北街焚烧殆尽。

秋 邓县杆首庞冠三(即庞大个)率数百人攻陷马蹬寨,枪杀马蹬团总自朗轩和福音堂传教士金景安夫妇等,烧毁房屋百余间,并拉走肉票等。

同年 淅川、内乡建立联防。

1925年(民国14年)

5月 胡憨之战后,憨军残部刘士杰(南阳人)率袁宝德(淅川地方“拉杆”武装,后被憨部收编)、石玉泉(邓县人)、黄子政(叶县人)各带人枪二三千不等,盘踞淅川不走,成立“卫民豫军”,分驻各区。县成立支应局,向百姓摊派供给。

11月 陕西陆军第二师张治公部由白河县直抵豫境,进驻淅川县城。

同年 陈重华任九区总民团副团总。

1926年(民国15年)

春 陈重华在西峡口参加内淅联防会议,回县后决定成立淅川县地方自治促进委员会。

秋 陕西杆首王老五等假冯玉祥部退役师长宋谦招抚编为旅长的名义率5000余人进驻荆紫关。应陈重华约请,别廷芳派内乡张超团前来助战,激战七昼夜,王部夜遁。

同年 淅川县民团改为保安队。

同年 淅川县城及荆紫关开设电报局。

1927年(民国16年)

春 冯玉祥部右路军孙连仲率万余人由陕西进驻荆紫关,半年后离去。岳维峻续率2万人至。陕西陆军第二师张治公部奉命开往洛阳,在淅川驻月余始走。未几,陕军旅长张木通带5000人,驻半月开走。各路军阀来县,给养全由地方供应,时有“匪过如梳、兵过如蓖”的歌谣。

4月 淅川县八区办公处成立(处长宋莲舫、副处长王士范),开始试办地方自治。

7月河南省民政厅委任陈重华为淅川县县长。

1928年(民国17年)

春夏无雨,焦土遍野,颗粒无收,蔬菜尽枯。7月中旬,雨雹竞日,大若鸡卵、小若枣果:下旬巨风,房屋大半倒榻,树木多被折断。8月蝗灾,所过之地,庄稼无存。

4月 内(乡)淅(川)水利支局成立,办公机构设淅川县。

秋湖北郧阳杆首赵六娃率千余人,持被陕军收编为团长的公文驻荆紫关,勒索地方。陈重华请石友三(军长)派张人杰率—个团,将赵六娃缴械。

秋 淅川县民生工厂建立,厂址老城北街,内设印刷、缝纫、织袜等。

秋 淅川县首届小型运动会在县城西河滩上举行。

同年 淅川县大泉寺造枪厂建立,自造步枪、手枪、轻机枪、子弹等。

1929年(民国18年)

春 年馑,农户断炊,死亡甚多。

5月 冯玉祥部二十四师,为由南阳西撤陕西,修内(乡)—淅(川)简易公路,25日修至淅川县城。

9月 淅川与邓县、内乡、镇平结为联防(时称宛西联防)。

10月22日 蒋冯战争爆发后,22日冯军第五路军刘汝明的第二十九师李金田部进占荆紫关。

11月12日 刘汝明率两个团驻淅川,下旬蒋军反攻,26日杨虎城新编第十四师第三旅攻占淅川。

同年始通长途电话。

同年 夏秋严重干旱。冬大雪二尺,灾隋严重。

1930年(民国19年)

4月上旬 蒋、阁、冯中原大战前夕,刘汝明出荆紫关进占淅川,佯攻襄阳,配合张维玺由陕南向鲁山、叶县转进,准各发动中原大战。

9月 冯军在中原大战中败局已定,刘汝明撤离淅川,经内乡、镇平、南召向豫西转移。

秋 陈重华参加宛西四县联防会议,任宛西地方自卫团第三支队长。

同年 法国人德目进、巴尔博到淅川作地质调查。

1931年(民国20年)

2月 淅川县开始全面实施地方自治建设计划。

春 县立初级中学创立。秋,县立第一女子小学刨立,附设女师两班,80名。

7月 中共党员王景华、田国定等暑假回县宣传革命思想,传播马列主义理论。

同年 开始禁止鸦片。

同年 奉河南省政府令,实行区、乡、闾、邻制;同时清查户口、清丈土地,全县为8区7镇240乡,2039闾、10199邻,64014户,25万人。

同年 淅(川)-内(乡)公路竣工,县民团司令部购汽车一部,用于军运。

1932年(民国21年)

11月下旬 红四方面军西征转移,途经淅川。

同年 淅川县地方自治促进委员会改为地方自治协进委员会。

同年 全县禁吸洋烟(纸烟)

同年 始建公路,县城及境内紧要处均通电话。

同年 县教育用品社建立,开始使用石印。

1933年(民国22年)

春 由南阳农林局运回美国脱字棉种400公斤试种。县民生工厂购回弹花、纺纱、织布全套设各,开始生产棉纱、棉布。

6月李化时在县城西街首创”时慈诊所”(西医、西药)。

春 在李官桥寨北建防洪坝两座;夏,在下集寨北建防洪石坝3座秋,在县城西河滩挑引河工程动工。

同年 全县禁用洋油(煤油)、洋靛(颜料)、海菜(日本产)。

同年 奉河南省政月拎实行保甲制,全县划为425保。

1934年(民国23年)

春 县城修复城墙,加宽城壕(深八尺、宽二丈),东门改宽,以通汽车。

秋、冬 全县大举禁缠足、剪长发(当时未婚女子均留一根长辫)。

同年 中共地下党员张明河回宛西开展革命工作,三合乡吴怀三、邓其林相继入党。

同年 县城至上集、西坪至西峡口公路修竣通车。

1935年(民国24年)

3月 县成立戒烟(鸦片)所。

6月15日 红二十五军从陕西商南富水关,经青山街远程奔袭荆紫关。16日攻克,17日入陕。

7月 农历六月初六,县境连降三天暴雨,河水猛涨,宋湾、双河镇、李官桥等全被淹没。

同年 县立初级中学与镇平中学和内乡中学合并成立宛西联中,校址设内乡天明寺。1941年停办。

1936年(民国25年)

2月初 中共地下党员吴怀三在邓县、内乡、淅川交界一带开展武装斗争。经过近—年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遂化整为零,隐蔽撤退。

12月 淅川电报支局成立。

同年 县成立戒烟戒毒所和戒烟分会。

1937年(民国26年)

2月黄化亭、黄从书等在李官桥组织数千人群众,包围区公所(俗谓”踏衙门”)赶走区长任英吾(任泰异的侄儿)。

1938年(民国27年)

1月,河南省地质调查所从开封迁至镇平县后,该所主任张人鉴一行到荆紫关作矿产调查,并编印出《淅川县地质及荆紫关金矿报告》。

7月 中共淅川区委成立,周尚杰任书记,王煜任组织委员。

12月 周尚杰、马水平在宋湾姚营成立中共姚营支部,支部书记姚长存。是为淅川第一个党支部。

同年 日军侵占豫北、豫东,开封师范、百泉乡师、国立一中等20余所学校相继迁入淅川县。

同年 姬家山根蒿坪渠(朱化舫设计),下集黑山嘴渠同时开工修建。由河南省政府建设厅贷款,民国29年(1940)竣工,可灌田2700亩。

1939年(民国28年)

5月 开封师范学生在县城开师附小院内(火星庙)举行毕业联欢晚会,演出独幕话剧-《淅川一角》(讽刺陈重华等地方当政人物)。陈、任等次日将担任主要演员的学生逮捕,后经开师党支部营救获释。

同月 河南省地质调查所从镇平县迁至荆紫关。次年,经国民政府经济部采金局批准,成立豫陕鄂边区采金处,经营黄金开采和收购业务。其时,莉紫关一带出现“淘金热”。1944年2月该所迁往陕西省龙驹寨。

11月 中共淅川县委成立,宋藩舟任书记,马泮水任组织部长,章风梧任宣传部长。县委机关设县城。接着四条岭、滔河、李官桥、荆紫关等区委相继成立。

冬 河南省政府命令各县拆除城墙,淅川县除四个城门和魁星楼外,砖城全部拆除。

1940年(民国29年)

3月 在中共淅川地下党县委和李官桥区委领导下,李官桥区小学教师举行罢教,要求提高工薪,李宫桥区公所被迫接受要求。

5月 日军飞机轰炸淅川县城。

1941年(民国30年)

4月 中共豫西南地委书记刘清源传达省委关于“隐蔽精干“的指示,中共淅川地下党从此转入隐蔽撤退阶段。

5月 淅川县《自治半月刊》创刊。

6-9月 中共地下党员周尚杰、黄正夏、马水平等先后在上寺、四峰山、横山凹连续举办三次有100多名党员和进步群众参加的学习班。

8月 中共地下党淅川县委宣传部长章风蒋被捕,后经营救获释。

秋 淅川县私立丹江中学创立。

11月 中共地下党员马士彦、姚秉廉、马青彦,进步教师梁自强被宋湾区民团团长宋星白杀害。

同月 中共地下党员周尚杰、黄正夏、马水平等领导宋湾、滔河等地数千群众举行武装暴动。由于违背当时中央关于白区的工作方针和工作原则,加之计划不周密,指挥不统一,暴动失败。

1942年(民国31年)

秋 淅川县简易师范创立,日军侵淅后停办。

10月 国民党河南省党政军“伏牛山工作团”进驻淅川,大肆破坏中共地下党组织。

11月 中共地下党员黄从书率30多名武装人员从湖北光化县返回淅川,夜袭李官桥

区公所,火烧民团营房,击毙民团连长陈宏均。

同年 淅川大旱,蝗灾严重,秋季除红薯外,其它作物绝收。

周年 兴汉、富民等卷烟厂先后建立。

1943年(民国32年)

苏鲁豫皖挺进游击队第六纵成立,陈重华任司令,开赴周口驻防,民国34年(1945)春回县。

1944年(民国33年)

6月初 河南大学迁驻荆紫关,次年3月迁至陕西。

同年 厚坡区陈营村首次引进烤(炕)烟。

1945年(民国34年)

3月26目 日军战车第三联队(吉松部)由邓县半店窜犯李官桥。

3月30日 日军第三联队步骑炮3500余人由西峡口的田关窜入淅川下集、张营一带:

3月31日 日军由张湾渡鹳河西窜蒿坪,国民党部队官兵及淅川民团迎战于愁斯岭、雷峰垭、马家湾一带。日军受创后一殷窜犯清风岭;一股经毛重、浦塘向西坪方面侵犯。

4月1日 日军——五师团由内乡师岗越杏树垭向淅川马蹬侵犯。

4月2日 淅川县城沦陷。

4月4日 驻大石桥的日军向磨峪湾侵犯,国民党第二十八集团军八十九军暂编六十二师奋起迎击,在清风岭展开激烈战斗,重刨日军。

4月7日 淅川县城日军由老人仓、东岳庙等处渡河分路向滔河侵犯,滔河民团奋起迎击。

4月10日 国民党空军第十一大队分批出动,轰炸淅川毛党、马蹬、李官桥等地日军。

4月16日 国民党空军第三大队,第十一大队分批出击上、下集和毛堂一带的日军,在店子街日军仓库被炸,引起大火。

4月26日 日军一六三联队侵犯大泉寺,淅川民团于次日拂晓与敌展开激战,重创日军。

4月29日 美国P-51型飞机整日编队来淅川参战,协助中国军队抗击日军。

4月30日 国民党第八十五军、八十九军等部在鹰爪山、霸王寨等地与日军浴血奋战,历时三天,共毙、伤伪日军4000余人。

6月13日 淅川民团在五台岭被日军包围,国民党暂编六十二师驰援,激战两昼夜,击退敌人。

6月19日 日军驻李官桥之绀野部,驻横岭河之天字部队,配属汉奸伪军共万余,一路由县城越愁斯岭侵犯姬家山根、全店、后河一带;一路由蒿本百门观向毛堂侵犯,一路由马蹬向蛮子营侵犯,国民党军官兵和淅川民团协同趔由o

8月17日 侵淅日军停止反抗,接着倒背武器,败离淅川。

lO月 淅川华国中学(前身为私立丹江中学)创立。

1946年(民国35年)

7月 李先念、王震率领中原突围部队主力,由内乡进入淅川,强渡丹江后,经湖北省郧阳南化塘进入陕南。

9月淅川简易师范创立。

lO月淅川县兴隆纺纱厂建立,并开始发电供厂内使用。

1947年(民国36年)

春 陈重华任宛西四县联防指挥官,11月被选为全国国民代表大会代表。

冬 陈重华、任泰异等征调万余民工,修筑城防,妄图阻挡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淅川。

1948年(民国37年)

3月8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四纵十二旅三十六团,在地方游击队段抚育部配合下,一

举解放荆紫关。

5月3日 四纵十二旅三十五、三十六团与上(津)关(漫川关)独立团合力围攻淅川县城,6日晨攻克。同日解放上集,10日解放李官桥。至此,淅川全境解放。

5月9日 四纵十旅教导大队500余人由鲁山来淅川开展剿匪和建政工作。

5月中旬 中共淅川县委(对外称政治部)、淅川县人民民主政府同时成立。书记梁宏斋、县长石亚夫。接着一、二、三区区委、区政府相继成立。

5月26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十七师进驻荆紫关整训,开展三查诉苦运动。

6月初 县大队成立,李正德任大队长,李广伟任教导员。

6月上旬 县委举办知识青年训练班,至次年8月共加期,培训700多人,按照志愿或参军,或参加地方工作。

7月中旬 以原国民党淅川县党部书记长尚伯峰为首的淅川民团司令部成立,8月归编入“邓(县)、淅(川)、谷(城)、光(化)、均(县)五县边区清剿指挥部”,10月被全部摧毁。

9月初 全县初、高级小学23所开学,共有学生56班,1358名。

11月2日 上集土匪百余,胁迫千余群众,抢走上集区人民政府粮食、布匹等物资,还打死干部、烧毁村干部房子。

11月9日 淅川县人民民主政府金融组干部姬景岱等,从赤眉携带中州币回县,在荆

子岭遭匪抢劫,4名干部被杀,2l.3万元被抢走。破案后大部分现金被追回。

同月 豫西六分区派往淅川工作的10名干部,行至上集大龙庙与土匪遭遇,9名干部牺牲。

12月 全县先后建立7个区政府,158个行政村。

1949年(民国38年)

1月12日 淅川民团团长肖文甫、镇平民团司令王金声等率。1000余人从李官桥窜至马蹬,抢劫粮食、布匹等物资。县大队闻讯在姬家山根进行伏击,截获大部分物资。

1月中旬 县成立支前司令部,下设5个兵站,组织104只木船,运送粮食150多万公斤,支援解放军南下作战。

2月 宋湾区马湾乡首先建立农会。

2月20日 淅川县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1951年正式成立淅川县民主妇女联合会。

3月27目 南阳地委决定内乡县灵官殿区17个村,归淅川县辖。

4月2日 李官桥土匪暴乱。15日后,在人民解放军和地方武装合力围剿下,全部被歼灭。

4月4日 上集散匪300多人,裹胁群众千余人袭击上集区人民政府,上集区人民政

府安全撤离到姬家山根。

4月16日 滔河区干连在混入内部的民团头目李黑乐的煽动下,携轻机枪l挺、步枪30支叛逃。

5月初 谷涧、张忠义率匪300余人,骚扰县城,被击溃。

7月30日 淅川县人民民主政府改为淅川县人民政府。全县基层政权普遍建立,共11区l镇78乡。

8月5目 淅川县民国政府县长杨嘉会纠集土匪1000多人突袭县城,旋被击退。

8月6日 南阳公学100多名学员分配到淅川,充实干部队伍(时称“百人工作团”)。

8月17日 国民党陆军暂编新二师,被人民解放军围歼于西坪区五里川,师长任泰昇被迫投降。至此,县境土匪基本肃清,局势开始稳定。

8月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淅川县工作委员会成立。

9月 淅川县立中学创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