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让批评成为一种智慧

来源:筏尚旅游网


让批评成为一种智慧

我任教三年级的上学期,发生了一件让我很後悔的事情。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一天,班上王晨同学没上第一节数学课,其他同学说见他放下书包後,嘴里嚷着“今天要逃学,不上课了”就跑出教室了。我很着急,赶忙查看当天早晨的监控录像找他,但未查看到,学校就这点地方,他能躲到哪儿去呢?然而第二节课当我赶到教室,却见他端坐在第一排,两手捧书,仿佛没事人一般。刹那间,所有的怨气、着急都化作一股不可抑制的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了。我几步走过去,一把抓住他的衣服,把他拽起来。我使劲地晃着他,大声质问:“你刚才到哪儿去了?你为什么要逃课?”我的吼声让学生的读书声戛然而止,他们都吃惊地看着我,因为我很少发火,更没有发过这样大的火,而现在我的样子肯定像一只暴怒的雄狮。王晨沉默着,一言不发。这更激怒了我。我更生气地说:“你有什么问题不能跟老师说,非要逃课?你知道我有多着急吗?你知道我看了一节课的监控录像在找你吗?你说,你为什么要逃课?”他还是沉默。“走,我带你去校长室。”我推着他走进校长室。“怎么回事?”校长看着怒气冲冲的我和耷拉着脑袋的王晨。我委屈的眼泪一下流了出来:“校长,今天早上他逃课,我看了一节课的监控录像都没有找到他。我问他为什么逃课,他不说,问他躲到哪儿去了,他还不说。我是又着急,又生气,担心他出危险,可他却跟没事人似的。”校长拍拍我的肩膀,让我先回去,说这件事由她来处理。

後来,校长告诉我,王晨因为数学测验不理想,没敢让家长签字,也没有把错题改过来,所以想到了逃课。经过教育,他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但冷静下来,我发觉自己做法欠妥,後悔不已。遇事不冷静,这实在是自己的“败笔”。

後来我读到陶行知的《四块糖果》的故事,感触很深。我想到了其实批评也是智慧的体现。陶先生在校园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喝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後到校长室去。放学後陶先生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先生却掏出一块糖果作为王友守时的奖赏;接着又掏出一块糖果奖赏王友在王先生不让他打人时,他立即住手了;然後又奖给王友第三块糖果鼓励他相助女生的正义之举;最後陶先生奖给王友第四块糖果以表示对他正确认识错误的奖赏。随着一块块糖果的出现,王友由胆怯到惊疑再到感动,最後到哭泣着承认错误。对这么顽皮的学生,陶先生没有一句训斥的话,而是用四块糖果把问题解决得完美无缺。在这里,陶先生首先接纳、宽容了这个学生,然後站在热爱、尊重、赏识的高度感化、昭示、诱导学生,给学生一个自省的契机,从而使这个顽皮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觉醒。这是声色俱厉的指责、批评、抱怨无法比拟的。反思王晨的案例,如果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岂不处理得更好。当我赶到教室後,发现王晨坐在教室里读书,我应该先在心里暗自庆幸:他安然无恙地回来了,心中的一块石头能落地了!然後不动声色地上课,等下课後平静地请他去办公室。到了办公室,也不发火,而是先表扬他,表扬他在第二节能赶回来上课,表扬他能在老师还没来的时候认真读书。接下来再请他说说今天逃课的原因和躲到哪儿去了。到那时,我再把老师为他担心、为他着急的心情告诉他,

同时让他知道,犯了错误,躲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主动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这样,教育不就在和风细雨中完成了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误,尤其是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能轻率的否定,也不能置之不理,而应予以宽容,给以改过的机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握住教育的契机。当我们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时,动动脑筋,选准教育的切入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在和风细雨中明是非,辨美丑;在理解、尊重、肯定、关注的庇护下觉醒。只有这样,批评这种教育的手段才会成为一种艺术、一种智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