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80%烯啶虫胺·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80%烯啶虫胺·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来源:筏尚旅游网
安徽农学通报,AnhuiAgri.Sci.Bull.2018,24(09)

7380%烯啶虫胺·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操基发

(太湖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安徽太湖

246400)

摘要:2017年进行了80%烯啶虫胺·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稻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对稻飞

虱有较好的防效,且对水稻安全。因此,可在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按80%烯啶虫胺·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90~120g/hm2,二次稀释后兑水对水稻中下部喷雾防治。关键词:烯啶虫胺;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8)09-0073-02

断,每小区独立排灌,试验区外设2m宽隔离带。药剂用量与处理见表1。

表1

处理123456供试药剂试验设计(g/hm2)试验药剂

80%烯啶虫胺·吡蚜酮可湿性粉剂80%烯啶虫胺·吡蚜酮可湿性粉剂5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对照药剂)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照药剂)

清水对照(CK)

80%烯啶虫胺·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有效成分

用药量609045900制剂用量112.515018009075水稻稻飞虱含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2种,是太湖县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一年发生4~5代,以五(3)、六(4)代为主害代,主要为害中稻和单晚,重发年份常造成30%~50%的产量损失。因该虫具迁飞性、暴发性,抗药性水平持续上升,常常造成防治困难,对水稻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80%烯啶虫胺·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是安徽海日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杀虫剂,为明确该产品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效果、最佳使用剂量以及对水稻的安全性,为该产品的农药登记和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17年7月开展了80%烯啶虫胺·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20

1.4施药方法使用方法:空白对照区先喷等量清水,各

1材料与方法

1.11.2

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试验田及其环境条件

试验对象为水稻稻飞虱,试试验安排在太湖县城西乡幸

验作物为水稻,品种为“未两优6号”。

福村马路西风家庭农场,试验田地势平坦、排灌方便,为砂泥田水稻土,肥力中上等,有机质含量24.5g/kg,全氮1.45g/kg,有效磷18.5mg/kg,速效钾97.5mg/kg,pH值5.6。试验田所有小区栽培和肥水管理条件一致,符合本地农业生产实际。试验田水稻于2017年5月15日播种,6月18日移栽。试验用药在水稻移栽后31d,田间前期一直没施用过杀虫剂,稻飞虱混合种群数量较高,平均虫量1100头/100丛,低龄若虫占80%以上。7月19日上午8:30施药1次,药后田间保持浅水层7d。1.3

试验药剂和处理设计

80%烯啶虫胺·吡蚜酮可湿

性粉剂(安徽海日农化有限公司提供);5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市售);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售)。试验设5个处理,加设清水对照。每处理4次重复,共24个小区,每小区面积30㎡,随机区组排列。各小区间筑小埂隔

小区按试验设置的药剂剂量计算出各小区用药量,按先低剂量后高剂量顺序喷施试验药剂,洗净喷雾器后再喷对照药剂。采用二次稀释法,每小区喷药液量2.7kg,充分混匀后采用顺风单侧平行推进法匀速均匀喷雾,保持药雾不飘移影响其他小区。施药器械:施药器械为WSB—16型卫士牌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单个可调雾圆锥喷头,工作压力0.2~0.4MPa,喷孔口径为1mm,流量0.8~1.2L/min。1.5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气象资料:施药当天7月19

日为多云天气,南风、微风,气温26~33℃,平均气温30℃,空气相对湿度76%。施药当天至试验结束,无其他影响试验结果的反常气候。从施药当日(7月19日)到试验结束(7月26日)未防治其他病虫害。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施药前进行虫口基数调查(7月19日),药后3d(7月22日)、药后7d(7月26日)进行防治效果调查,共调查3次。每小区平行跳跃法调查10点,每点2丛,拍打稻丛,统计稻丛间水面漂浮的稻飞虱数量,包括成虫、若虫,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并观察药剂对作物有无药害和对天敌的影响。计算公式如下:

虫口减退率(%)=

施药前虫口数-施药后虫口数

×100;

施药前虫口数

作者简介:操基发(1965—),男,安徽人,工程师,从事植物检疫和农药管理工作。收稿日期:2018-03-06

74防治效果(%)=

安徽农学通报,AnhuiAgri.Sci.Bull.2018,24(09)

2结果与分析

处理区虫口减退率-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

×100

100-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处理6药后3d-2.07药后7d-5.57虫口减退率(%)防效(%)虫口减退率(%)防效(%)

试验结果表明(见表2),80%烯啶虫胺·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水稻稻飞虱有较好的防效,80%烯啶虫胺·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12.5~150g/hm2,药后3d、7d防效分别为85.55%、90.49%、88.27%、91.35%,速效性和持效性都能满足水稻生产上对稻飞虱的防治要求。对照药剂5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90g/hm2和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80g/hm2药后3d、7d防效分别为70.23%、74.66%和79.30%、82.56%,防效显著低于试验药剂。

表2处理12345药后3d72.6485.2590.3269.6278.8873.21dD85.55bB90.49aA70.23eE79.30cC80%烯啶虫胺·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试验结果

药后7d76.5187.6290.8873.2581.5977.76dD88.27bB91.35aA

注:本试验生物统计分析方法为最小显著极差法(LSR-SSR),大、小写英文字母代表1%、5%差异显著水平。

3结论

使用80%烯啶虫胺·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

用量112.5~150g/hm2具有较好的防效,防效优于5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90g/hm2和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80g/hm2。

80%烯啶虫胺·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较好

的药剂,其速效性较好,持效期较长,且对水稻安全,对天敌无影响。

虫口减退率(%)防效(%)虫口减退率(%)防效(%)

从本试验看,用80%烯啶虫胺·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

2

治稻飞虱,用量为112.5~150g/hm(有效成分用量:90~

74.66eE82.56cC120g/hm2),施药适期掌握在水稻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施药时二次稀释后兑足水量对水稻中下部喷雾。

(责编:张宏民)

(上接34页)

应提高扦插枝条的成活率,茶树扦插枝条的浸泡时间以6~8h为宜;(3)本试验2号处理,茶树嫩枝可达到30d生突出优点,特别适宜山东茶区无性系茶树繁殖。参考文献

[1]马林龙,曹丹,龚自明,等.茶树扦插生根机理研究进展[J].茶叶

学报,2015,56(1):56-60.

[2]彭火辉,陈华玲,游艳红,等.茶树穴盘嫩枝扦插试验[J].桑蚕茶

叶通讯,2013,1.

浸泡时间(h)

不同激素处理对扦插嫩枝成活率的影响

[3]郭素娟.林木扦插生根的解剖学及生理学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

大学学报,1997,19(4):64-69.

[4]NyirendaHE.VegetativePropagationofteausingimmature

(Apicalshoots)andovermature(Brownstem)cuttings[J].TRF[5]吕文.难生根树种嫩枝扦插技术及生理机理的研究[J].防护林科

技,1993,16(3):14-20.

[6]陈伟.冬青属几种植物的扦插繁殖及抗旱性研究[D].南京:南京

林业大学,2006.

[7]时军霞.不同浓度IBA和NAA处理流苏树茎段对扦插生根的影

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1,9:55-56.

[8]曹兴,张秀省,高祥斌,等.ABT1号生根粉对聊红槐硬枝扦插的影

响[J].福建林业科技,2009(02):278-281.

[9]汪仁,孟祥静,何丽斯,等.双瓣茉莉扦插繁殖技术研究[J].江苏

农业科学,2011,39(5):260-262.

[10]陈祖娟.不同生根处理对金花茶扦插育苗的影响[J].现代农业

科技,2014,09:179-180,183.

[11]刘柳姣,刘震,韦耀福,等.NAA和IBA对附件茶扦插生根的影响

[J].南方园艺,2013,24(4):14-15.

[12]余海君.吲哚丁酸和萘乙酸在茶树短穗扦插上的应用效果[J].

热带农业科技,2004,27(1):18-20,52.QNL,1995(119):12-13.

根,60d左右出圃,具有生根快、周期短、移栽成活率高等

图2表4

不同浸泡时间下扦插嫩枝生根率比较方差分析平方和

df12175

均方17.5563.778

F显著性.014

组间组内总数

87.778133.11145.333

4.647

3讨论

植物扦插成活的关键是插条能否产生和形成不定

根,众多试验研究均证实了外源激素可以促进插条内部营养物质的重新分配与内源激素的作用表达,促进插条生根[9-12]。本试验研究发现:(1)不同激素处理均能显著提高茶树扦插嫩枝的生根率和生根数,尤其以IBA+NAA+6-BA+VB6=50mg/L+100mg/L+10mg/L+10mg/L时处理效果最好,平均生根率为87.67%,平均生根数为29.3条,明显优于其他处理,可作为茶树嫩枝扦插繁殖的首选生根剂配比;(2)在最佳浓度下,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并不能相

(责编:张宏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