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预防与护理
关键词 哮喘;预防;护理
哮喘[1 ] 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由于哮喘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所以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也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然而,哮喘也不是不可战胜的。只要了解哮喘的起因,掌握正确的预防和护理方法,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哮喘的发病次数和发病程度,逐渐摆脱哮喘的困扰。
引起哮喘发病的原因有很多[2 ] ,感冒、天气变化、运动过度、劳累、某些食物及药物、被动吸烟、油漆、油烟等有密切关系。此外,小动物的皮毛、室内尘螨、霉菌、蟑螂、花草、花粉等,其中呼吸道感染是引起哮喘发作的最常见因素。
1 预防
1.1 避免接触过敏原和找出诱发因素
要详细了解每次发病的诱发因素及发病细节,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消除病灶(如及时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扁桃体炎、龋齿等),避免过劳、淋雨、奔跑及精神情绪方面的刺激。应尽量避免接触和及时处理已知过敏原,如接触花粉,应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有条件的可以改善环境或易地生活。
1.2 稳定细胞膜
通过稳定肥大细胞细胞膜,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从而阻止化学介质释放,可达到预防哮喘发作的目的。(1)色甘酸钠是首选预防药。此药在肠道不吸收,需半粉剂20mg,置于喷雾吸入器吸用。(2)酮替芬(ketotifen),可口服,亦有稳定肥大细胞细胞膜作用及抗组胺作用,适用于所有类型哮喘。但此药舒张支气管作用亦不强,目前已作为预防哮喘发作而广泛应用,副作用有嗜睡、头晕、困乏等,儿童比成人少见。
1.3 锻炼身体
体格锻炼对长期患哮喘的患者极为重要,可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体格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改善呼吸功能,增强肌肉张力,提高机体对温度和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参加体育锻炼还可促进食欲,保持精神愉快,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此外,还应建立规律的生活制度,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进行冷水洗脸、洗脚等锻炼,及夏季参加游泳活动等均为有益的锻炼方式。只要在医生指导及一定药物的治疗下,持之以恒,体育锻炼是预防哮喘发作,调节机体机能状态的重要
2饮食原则
食物不宜过咸、不宜过甜、不宜过腻、不宜过于刺激。具体视个人过敏情况而定。(2)镁、钙有减少过敏的作用。可多食海带、芝麻、花生、核桃、豆制品、绿叶蔬菜等含镁、钙丰富的食品。(3)补充足够的优质蛋白质,以满足炎症修复及营养补充,如蛋类、牛奶、瘦肉、鱼等(因人而异)。脂肪类食品不宜进食过多。(4)增加含维生素多的食品,如各种水果、蔬菜。因为维生素A可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维生素B和C可促进肺部炎症吸收。(5)哮喘发作时出汗多,进食少,使患者失去较多的水分。所以患者要多饮水,还有利于稀释痰液,使痰易排出。(6)患者可多吃一些润肺化痰的食物如百合、白木耳、柑橘、萝卜、梨、藕、蜂蜜、猕猴桃等。
3 护理措施
由于哮喘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病久则虚的特点。所以,对哮喘的护理非常重要。 哮喘患者大部时间是在家庭里[1]。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首先要有信心,和医生配合好坚持治疗。同时做好家庭中的护理工作。其次是保持良好的情绪,这患着是很有意义的。哮喘发作起来,呼吸急促,心情不安,即使哮喘缓解后,对犯病时的痛苦恐慌现象,仍怀有忧虑。因此,照顾哮喘患者,不仅犯病时应保持安静,不必惊慌,家属多做安慰鼓励工作,而且平时也要注意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再之,应避免外感风寒。外感风寒是哮喘发病的主要因素,少数病例伤热也犯病。中医将哮喘发作时的症状分为寒、热两型,也说明寒温失调,冷热不均是哮喘发作的常见因素患者穿衣盖被不可过冷太热。对哮喘患者的衣着应注意规律。能做到“寒则加衣,热则除棉”就可以了。但是患者哮喘发作时,衣着不能太紧、过厚,以免影响呼吸活动,从而加重病情。此外,宜适当的参加活动应注意安排。哮喘的患者大多力气不足,活动过度则伤肺气。对哮喘患者的活动,应有所安排,区别病情,不同对待。活动量不要突然加大,时间上不要过长。哮喘日久的患者,多有气短现象,活动时表现没有劲,对这样的患者更应小心,其活动的幅度不可太过。同时,要注意调剂饮食,古代文献有“糖哮”、“盐哮”、“食哮”等记载,说明哮喘与饮食有密切关系。饮食不当会使患儿犯哮喘。有相当一部分患儿,常因饮食不当或某些致敏食物而发哮喘。到底哪一种食品对哮喘病儿有害,应根据每一病人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在临床工作中,针对患者的体质、病情程度、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因素,有针对性地与家属分析探讨可能引起哮喘发作的因素,并协助家属积极干预,减少或避免接触诱发因素的机会,同时应用预防药物,增强患者的抵抗力,有效地控制哮喘的发作频率或程度。在临床工作中,尤其要加强心理教育,保持患者情绪稳定,增强患者的心理素质教育,告知家属及患者有关哮喘的知识,使其掌握和了解如何合理地对待和预防哮喘。遇到哮喘发作,家属应做到泰然处之,避免惊慌失措,对患者情绪有明显的稳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2 ] 张培生;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