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席利锋(江苏省张家港市农业科技教育站 215600)
摘 要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将是建设智慧农业和张家港市智慧港城必不可少的环节。为进一步提升整个张家港的农业经济和信息化,建设一个综合的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是十分必要。通过数字化平台来管理土壤参数、作物病虫害、农场管理等,通过对农业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分析,进而形成一个包括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生产信息等相关的智能决策辅助系统。关键词 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农业信息技术;管理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了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发展战略。*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了信息化在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中央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也多次强调,要用信息的技术武装农业,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的信息化[1]。目前,江苏省张家港市农业规模型比重达92.5%,农机化水平达90.4%,农村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23 722元。张家港市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资源稀缺、质量安全、环境压力、产销脱节、人才短缺、管理和服务滞后等瓶颈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压力不断加大,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单位面积土地出产率和资源的利用效率等的内在需求越来越大。发展农业信息化,推动传统农业加速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1 服务平台设计思路
张家港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是一个能将农业业务相关的应用和数据集成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之上,并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的信息系统。平台设计要做到避免数据孤岛,数据互联互通。同时,系统具有以下特性。1.1 稳定性 通过良好的系统架构设计,通过服务器集群、负载均衡等软硬件设备的运用,通过与数据交换平台的接口等多种手段,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1.2 开发性 开发的技术规范应用目前XML、SOAP、Web Service、LDAP和UDDI等的开放系统标准,保证平台与其他系统的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等的数据进行交换;同时,还能在应用层面进行系统的互操和互联[2]。
1.3 可扩展性 系统应符合浏览器、服务器分层的体系架构,能满足以后用户提出的新需求,而系统的本身体系架构不用做大的调整,模块化的架构使以后系统升级的便利性得到了保障。
1.4 实用性 系统平台将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可定制的界面,方便用户浏览和系统应用,使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员能快速学会和使用系统的不同应用。各类终端将使用各种常用的网页浏览方式。
1.5 可管理易维护性 由于统一的系统使用面广,系统稳定性可用性要求高。因此,系统平台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可管理性和易于维护的特点,所提供的软件产品应能方便的安全与卸载,不能设置技术障碍。
1.6 个性化技术 保证在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使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和喜好定制工作平台的内容,减少系统使用的复杂程度,提高使用效率。1.7 统一性 规划内容符合苏州市农业息化3 a行动计划整体框架,保证主要建设内容符合市级现代农业服务平台总体要求,采用市级统一接口标准,达到数据共享与系统对接。
2 整体架构
2.1 感知层 通过检测系统、实验室仪器、监控系统、二维码系统等各种设备仪器来获取各农业生产管理环节的数据。2.2 IT基础层 主要由IT基础设备包括PC机、OS、服务器、
网络安全设备和不间断电源设备等软件和硬件基础设施组成[3]。2.3 数据层 包括监测资源库、系统管理库、业务数据库等各种农业资源数据库组成。
2.4 应用支撑层 由角色权限管理、统一认证平台CA、表单管理、协同服务体系、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系统配置管理和日志备份等组成,为应用层提供服务支撑。
2.5 应用层 主要包括配套市级平台开发的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产品产销对接系统、综合执法系统、农机监管系统等,以及需要新建的农业数据采集上报分析系统、动物疫病监管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
2.6 接入层 用户可以在各种终端上通过身份认证、统一登录苏州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得到个性化的服务。
2.7 平台用户 平台用户涵盖监管部门、生产主体、市场主体和消费主体等各类应用主体。
2.8 系统接入 通过数据交换和接口接入技术实现与苏州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与原有信息系统的对接,实现数据共享,消除“信息孤岛”。
3 主要技术应用
平台总体技术框架的核心在于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即整
合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以及可视化管理。因此,平台技术创新就是农业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技术(包括软件集成和应用集成)整合为核心应用,结合张家港农业的实际情况,实现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
大数据、云计算的集成和创新[4]
。
3.1 云计算技术 利用云计算技术承载农业基础数据库及各项农业应用系统,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全虚拟化、统一管理、高度集成、深度融合和一站式运维等功能。
3.2 物联网技术 利用农业物联网感知,实时获取动态农业数据,促进农业大数据的形成,通过物联网网络融合技术实现远程控制农事操作,促进精准农业的发展。
3.3 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 通过对农业数据信息的不断采集、存储,形成苏州农业大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处理、情报检索、机器学习、专家系统和模式识别等诸多方法实现农业大数据挖掘分析。
3.4 系统与信息集成技术 利用网络集成、数据集成、软件集成以及应用集成等技术实现不同网络、不同数据库、软件内部各软部件和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和数据的交换共享。
通过建设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加快一批先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应用,实现“三率、五化”新的提升,即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进一步提升生产智能化、管理精准化、营销网络化、服务高效化和决策科学化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彭力.物联网应用基础[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2]董方敏,王纪华,任东.农业物联网技术及应用[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3]赵春江.农业智能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JIANGXI AGRICULTURE
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