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指人体内部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泪液、胃液、唾液等不属于体液。 2.内环境(指细胞外液)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 3.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
4.血浆的成分: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蛋白质、脂肪酸、氨基酸等)、废物(尿酸、尿素等)、气体(氧、二氧化碳)、激素、抗体等。 5.内环境(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如Na+,Cl-,吃得过咸或大量出汗则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酸碱度:近中性,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 温度:37度左右
6.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7.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8.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4.反射弧的组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5.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中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7.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1
8.人脑的组成:
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9.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中枢→失写症(只是不能书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只是不能说) 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只是听不懂) 阅读中枢→失读症(只是读不懂) 其他高级功能 :学习与记忆
第二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CO2对呼吸中枢的刺激属于体液调节)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分泌部位 下丘脑 激素名称 抗利尿激素 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生长激素 多种促激素 甲状腺 胸腺 肾上激腺 胰岛 卵巢 睾丸 甲状腺激素 胸腺激素 肾上腺激素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雌激素等 雄激素 主要作用 调节水平衡、血压 促进垂体分泌促激素 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 控制相应内分泌腺的活动 促进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和体温调节等多项生命活动 调节血糖动态平衡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 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4.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见右图 5.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三来三去
6.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 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促糖原分解)
2
7.糖尿病
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防治: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 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 8.在人体生长发育中,缺乏甲状腺激素则患呆小症;幼年缺乏生长激素则患侏儒症。 第三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体温调节(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1)体温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2)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节下,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产热=散热
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收缩、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水平衡的调节(动态平衡)
(1)主要来源是饮食、少部分来自代谢过程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2)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第四节 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 )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3.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抗力)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3
4.唯一产生的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
5.T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可释放淋巴因子,作用是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以及增强免疫细胞的免疫效应。
6.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①免疫过弱---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先天胸腺发育不良);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②免疫过强---自身免疫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反应(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7.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8.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遗传物质是RNA
(2)发病机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3)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一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生长素的发现
科学家 达尔文 实验2实验3 实验1 实验 自变量 现象 黑暗: 单侧光: 有尖端: 无尖端: 锡箔纸罩尖端: 锡箔纸罩尖下: 詹森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 可以透过琼脂片向下传递。 拜尔 胚芽鞘弯曲的原因是 。 温特 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确实是一种 ,命名为 。 结论 2.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激素调节。 ....
3.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激素调节和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 .........4.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尖端下面的一段。 .............
4
5.产生生长素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 ......
6.生长素的化学成分:吲哚乙酸。(注:光不影响生长素的生物合成) ....
7.向光性产生原因:由于单侧光的照射(外因)影响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内因),生长素在背光侧...........分布多,细胞纵向伸长较快;生长素在向光侧分布少,细胞纵向伸长较慢,结果使茎向光弯曲生长。 .............................8.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 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的运输 .........横向运输(尖端):向光侧→背光侧 ....9.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10.生长素的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
11.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一样。反应灵敏度为:根>芽>茎。 12.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13.顶端优势的应用:果树整枝修剪、棉花摘心、番茄打顶、盆景造型等。
14.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
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第二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 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的典型例子:顶端优势。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3. 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名称 主要作用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赤霉素 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防止落花落果;
促进果实生长 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 细胞分裂素 促进细胞分裂 物,促进子房发育,形成无子番茄)
脱落酸 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除草剂(高浓度抑制杂草的生长)
乙烯 促进果实成熟 4.其他植物激素(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2.种群的特征 迁入率和迁出率
空间特征: 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
3. 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 4.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5
标志重捕法:
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 N0λ
(1)条件: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环境有限,种群密度上升,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个体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大熊猫要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种内关系分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3.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4.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5.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植物—光的分布不均;动物—不同层次的食物和栖息环境。 (2)水平结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镶嵌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
1.初生演替: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裸岩、沙丘、火山岩、冰川泥等)
过程:如:裸岩→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农田等)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成分:
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温度、水 等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也包括化能合成的细菌。 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也包括寄生菌
6
t
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3.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是构成能量金字塔的塔基;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是第四营养级……
4. 青蛙、蛇、鹰三者关系中,蛇与鹰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2.特点:
单向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可根据能量的多少推知营养级的高低)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4. 能量传递效率=
下一营养级同化量×100%
上一营养级同化量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帮助人们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第三节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 、H 、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碳循环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②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③碳的循环形式是CO2 ④途径:右图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7
第四节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学信息:植物分泌的物质、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4)营养信息:食物的数量、种类等。如食物链、食物网。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 力的基础是负反馈。 ...
3.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崩溃。
4.生物系统的稳定性: 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5.草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低,恢复力稳定性较高。而森林则相反。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
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草原上栽种防护林,避免对森林过量砍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 6.制作生态瓶时应注意:
①瓶子要透明;②生物之间要构成营养关系,数量比例要合理;③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留出一定量的空气;④要密封;⑤要放在光线良好但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⑥结束前不要随意移动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1.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 等
2.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尚不明确),直接价值(食用、药用、美学、仿生),间接价值(维持生态)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