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掌握思维的概念和基本过程。2、掌握想象的概念和基本过程。3、了解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教学重点】
1、思维的概念和过程。2、想象的概念和过程。【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时数】2学时第一节
思维、想象概述
思维与想象
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一)思维的概念:思维(thinking要表现在人解决问题的活动之中。
(二)思维的特征:
1.思维的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指的是通过已有经验和其他事物来认识某一事物。2.思维的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对一类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是相互联系的。性的理论根据。思维虽然是间接的、
人之所以能够间接地认识事物,
是因为人有概括
但是
概括的反映形式,是超越感觉和知觉范围的反映,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
反映。它是借助语言、表象活动作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与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主
它的活动是在感觉和知觉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去粗取精,去为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而进行的,因此,感性认识是思维活动的源泉。二、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与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语言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是:语言是个人思维活动的工具;交流思想的工具。
语言之所以成为思维的工具,是因为:
(1)语言内容具有概括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概括性,其基本单位是概念。而语言的主要特点也是概括性,其基本单位是词。概念以词为工具而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
(2)语言有物质性。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思维活动是在语言刺激下进行的。(二)语言与思维的区别
语言是物质现象,思维是精神现象。外部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进行的思维却不能与别人直接交流。界则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
思维与外部世界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语言规律有民族性,思维规律则有全人类性。
而在个人头脑中语言与外部世婴儿在会说话之
即一词
语言对思维的主要作用
语言是人们互相
语言是标记(记录)思维活动成果的工具;
前已经有了思维(动作思维),即先有思维后有语言。可多义;一个概念,有时也可以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三、想象及其作用
(一)想象的概念想象(imagination
一个词有时可以表达几个概念,
)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新形
象指人脑对旧有记忆表象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形象。
(二)想象的作用
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想象有代替作用;
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第二节
思维、想象的类型
一、思维的类型
(一)根据凭借物的不同可分为
:
基本单位是表象,主要心理
直观动作思维:通过实际动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也叫操作思维、实践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凭借事物的具体想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成有表象、联想、想象等。
抽象逻辑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核心形态,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之处。
(二)根据探索目标的方向以及答案的多寡不同可分为集中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信息集中起来,正确答案的思维,也叫聚合思维、求同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维,也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
(三)根据思维过程是否遵循明确的逻辑规则可分为逻辑的正确答案与结论的思维。
直觉思维:也称非逻辑思维,是一种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顿悟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
(四)根据创新程度不同可分为
常规性思维: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新颖性是其根本特征,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心理条件。
(五)根据凭借物的不同可分为
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
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二、想象的类型
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和意识,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一)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的目的,不自觉、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就是无意想象。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是梦。
梦在睡眠中发生。睡眠是大脑中发生抑制过程,
并扩散到整
研究
个脑而造成的。但是,抑制扩散后,大脑上仍有局部在兴奋、活动,从而形成梦境。过梦的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梦境可以给人以灵感。
(二)有意想象
在意识参与下的想象就是有意想象。有意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进行有效的再造想象,
在脑中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为了二是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正确理解语词与各种图像标志的示意;
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习惯的方法、固
而是依靠灵感或
:
分析思维:也称逻辑思维,是一种严格遵循逻辑规则,逐步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
探求多种合乎条件答案的思:
得出一个
思路朝着同一个方向聚敛前进,
要有足够的表象储备。
创造想象是独立地在脑中形成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的形象新颖、奇特并具有社会意义。
创造想象是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
创造想象使人在问题具有不明确性的情况下能
指
够拟定活动的程序,并且将创造过程结束时可能得到的结果事先呈现在创造者的头脑中,导着创造活动的方向。社会实践的要求、人的创造需要、高水平的表象建造能力和“原型”启发,是激发创造想象的心理动力和顺利地进行创造想象的条件。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规律,毫无实现可能的幻想叫做空想。第三节
思维、想象的过程
它是与个人的愿望相结合的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脱离现实生活发展
幻
想虽然不一定直接引向创造行动,但积极的幻想是创造活动的“翅膀”
创造想象的主要标志是,
它产生
一、思维的过程
思维是通过一系列比较复杂的操作来实现的,的过程,这就是思维的过程或称思维操作。
(一)分析和综合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脑中把事物由整体分解为部分的心智操作。操作。
(二)比较和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确定事物之间异同的思维方法。多特点和属性。为了进一步认识和辨别某一事物,
人们经过分折和综合,
认识了事物的许
还需要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与这一也是思维过程中其他环节的基础。
分析是在头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部分联合起来的心智
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
抽象和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
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
事物相似的或对立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别点。
比较必须要确定一个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比较。而在比较中“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则是较高水平的重要标志。
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方法。(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而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思维方法。
本质属性指的
是这类事物所独有而为其他类事物所没有的属性。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取出来的事物的本质属性联合起来,的思维过程。
任何概念、理论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抽象与概括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抽象是高级的分析,概括是高级的综合。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具体化是把经抽象概括形成的对事物的一般认识应用于具体事物上去的思维方法。化对学生学习有重要意义:
(1)它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有助于检验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否准确。具体化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它既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思维过程,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实践过程。
系统化是指在头脑里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整理成层次分明的系统的思维方法。系统化对学生学习的意义主要在于:
(1)有了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才算真正融会贯通地理解知识。
。具体
抽象、概括都是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
,其结果是形成概念和理论。
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
的思维过程,是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
推广到一类事物,使之普通化
(2)系统化易于记忆。
(3)只有掌握系统化的知识才容易提取知识,在不同条件下灵活运用知识。二、想象的过程
1.想象的综合过程:粘合、夸张、典型化、联想。
2.再造想象形成的条件:要正确理解词与图样标志的意义;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3.创造想象形成的条件:
(1)社会实践要求与人的创造性需要;(2)广博的知识与丰富的表象储备;(3)思维的积极活动;(4)原型启发;(5)灵感。第四节
思维、想象的个别差异
一、思维的个别差异
(一)思维的类型差异(二)思维品质的差异:敏捷性与灵活性;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三)思维的性别差异(四)问题解决的差异二、想象的个别差异
(一)想象的类型差异再造型与创造型浪漫型与现实型(二)想象品质的差异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
(三)想象的性别差异第五节
思维与想象的培养与训练
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训练
(一)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诱导与鼓励。(二)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三)正确对待学生创造性行为,积极鼓励其敢想、敢问、敢于标新立异。(四)既要重视集中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五)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二、想象力的培养与训练
(一)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表象储备。(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想象习惯。
复习思考题
1.解释概念:思维、想象、创造想象。2.简述思维的概念与特征。3.简述思维的基本过程。4.简述想象的基本过程。
5.如何进行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与训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