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古代女性意识觉醒

中国古代女性意识觉醒

来源:筏尚旅游网


爱情婚姻是文学领域古往今来永恒的主题之一,代表着人类的最大幸福和美好未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写爱情婚姻的可谓汗牛充栋。《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是写爱情的文学杰作,作为爱情缔造者的一方——女性都是重点刻画的对象,描写了她们爱情的幸福甜美,对爱情的主动追求及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

《西厢记》在爱情的追求上表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崔莺莺带着青春的郁闷上场,“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这“花落水流红”引起的“闲愁”是什么呢?是红娘所说的“愿俺姐姐早寻一个姐夫”?不是。因为在第一折的楔子中,老夫人交代过:“老相公在日,曾许下老身之侄——乃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因俺孩儿父丧未满,未得成合”。既然终身有主,为何“心中无限伤心事”?原来自己要嫁的丈夫郑恒是个人品卑劣的人。从第五本第三折郑恒争婚的行为可以看出他纯粹是一个无赖:既会造谣,凭空捏造张生中举后做了王尚书家女婿,以骗娶莺莺;又会使野,要将莺莺“着二三十个伴当,抬上轿子,到下处脱了衣裳,赶将来还你一个婆娘。”莺莺是为自己将来嫁非其人而伤心发愁,她想追求两情相悦的真正爱情。这是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蔑视门第和权势的。她在佛殿与张生邂逅相遇时,对这个陌生男子的注视,并没有感到害羞或者躲避,而是“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临走还“回顾”、“觑末”。这与崔莺莺以前“往常但见了外人,氲的早嗔;但见个客人,厌的倒退;但见了那人(指张生),兜的便亲”的表现很不一样,她已经感觉到对方磁石般的吸引力,对张生萌生了爱慕之情。她这一“回顾”与“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封建礼教箴规是相违背的。而且事情发生在佛寺六根清净、修心养性的场所和自己的父亲棺材尚未入土之时,这无疑是对封建礼教的无情嘲弄。如果说佛殿相逢是出于对张生外表的中意,那么后来的墙角吟诗、隔墙酬韵已是爱慕张生的文才了。此后莺莺坠入了爱河,毅然把自己“千金之躯”托给了不知底细的寒酸的白衣秀才。莺莺这么做,不在乎功名利禄,只在乎张生能忠贞不

二,“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顶住母亲的责难、亲朋的鄙弃和社会舆论的无形压力,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就是崔莺莺身上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正是这一艺术形象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所处的环境比崔莺莺更为严酷。已到了少女怀春花季年龄的杜丽娘被锁在闺房,与外界隔绝,并受《四书》思想的禁锢。但是在这样一位千金小姐身上,却有对美与爱的潜在意识。她在衣裙上绣上成双结对的花鸟,认为《关雎》并不是歌咏后妃之德,而是对自由相爱的鸟儿、浪漫相亲的君子淑女的礼赞。这种潜意识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迸发出来。一次偶然,小丫头春香把发现后花园的事告诉杜丽娘。杜丽娘听说之后欣然游园,为了游园赏春,事先经过精心准备,仔细梳妆,悉心打扮,俨然新娘出嫁时的盛妆场面。见到美好春光,发出了“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和“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泪介)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的叹息。杜丽娘大胆表露了自己的心声,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面对“花落水流红”,还只是“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一切想法埋在心底。不仅如此,杜丽娘在诱人春光的感召下,得到了梦中情人的及时抚爱。这梦境寄托着她全身心的憧憬和追求,说明她追求的是现实中的理想人物。此后,杜丽娘能够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说明这不是她的一时心理冲动,而是凝聚着生命中对这一理想的执着追求。这与崔莺莺见到张生就一见倾心是不同的。所以说,杜丽娘追求爱情的大胆表现出了较强的女性意识。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早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孤苦伶仃,寄居于贾府门下。这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情况不由地林黛玉不处处留心和多愁善感,再加上林黛玉任情率性和孤高自许,用尖刻的话语揭露虚伪和庸俗,自然知心人就很少。唯一能够成为知音的就只有贾宝玉。贾宝玉本被认为是贾府兴旺的希望所在,应该走一条仕途经济的道路,娶一个“德言工貌” 的妻子,然而他“最不肯务正”,“不肯念书”,不愿走

仕途经济的道路。对于贾府来说,是一个完全的叛逆者。黛玉在他面前从未提过“仕途经济”的大道理,因而博得他的好感。在大观园这个特殊环境里,林黛玉与贾宝玉每天“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于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经过朝夕相处、耳鬓厮磨、拌嘴吵架、互诉肺腑,终于达成心灵上的默契、思想上的共识,爱情萌发了。他们的相爱正是源于两颗纯洁高尚的“心”的相互碰撞、沟通和彼此认同。宝玉挨打送帕子给黛玉,黛玉在帕上题诗后,他们再也未发生争吵,在共同反对封建主义人生道路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真正的爱情。然而,这种爱情不符合封建家长的观点。贾母在清虚观打醮时曾公开为宝玉择偶的两条标准:一是模样儿,二是性格。对于黛玉来说,模样超群;而性格,贾母有评价“提起姊妹,……(黛玉)全不如宝丫头。”除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条件,那就是林家家道中落。因为在封建社会,婚姻是服从政治需要的,首先考虑的是家世利益而不是婚姻双方有没有感情。恩格斯指出过:“对于骑士或男爵,以及对于王公本身,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可见宝黛爱情是注定要夭折的。最终贾家在确定宝二奶奶人选的重要时刻,撕去温情的面纱,用薛宝钗代替了黛玉。不知情的林黛玉以为是贾宝玉辜负了爱情,为了维护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爱情,毅然与之同归于尽。

三部经典,皆以女性为主角,写她们的爱情,写她们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们女性意识的觉醒正反映了我国古代女性意识觉醒的三个阶段。这三位女性的女性意识觉醒一位高似一位,而林黛玉则是她们在女性意识觉醒上的高峰。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女性意识只是一种初步的觉醒。她的爱情更多的是根基于人的自然本性,由对外表的中意到对文才的爱慕,是一种典型的“才子佳人”式一见钟情的爱情。这与林黛玉相比较,只是基于男女原本的性爱,不是生命之爱,即不会为爱去牺牲自

己的生命。因为崔莺莺与张生缺乏长时间的相处和沟通,缺乏心灵上的共鸣,一旦出现过大的阻力,爱情就注定会毁灭。这一点在《西厢记》中是很明显的。张生计退贼兵后,由于应允他们婚姻的老妇人突然赖婚,崔莺莺无法可施,只是“粉颈低垂,蛾眉频蹙,芳心无那”,未能在母亲面前有反抗的表示。倘若她母亲再坚持一些,不让他们结合,又会怎样?莺莺会为爱情而死?不会。从她与张生“非法”同居后对张生说的一段话可以看出:“妾千金之躯,一旦弃之,此身皆托于足下,勿以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所以说,《西厢记》中莺莺的女性意识还只是一种初步的觉醒。

《牡丹亭》在女性意识的觉醒上较《西厢记》明显。她大胆表露了自己的心声,不似崔莺莺将一切想法埋在心底。能够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说明这不是她的一时心理冲动,而是凝聚着生命中对这一理想的执着追求。固然,《牡丹亭》在以情反理,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等方面功莫大焉,不过,仍未能从根本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思路。杜丽娘生还后,柳梦梅迫不及待地要与她交欢,她说:“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

情,人须实礼。”这分明是亮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黄牌,说明杜丽娘身上受封建礼教束缚而挥之不去的阴影的存在。其他如科考及第、皇上恩准等也都说明后半部戏在总体上回归到遵理复礼的常套。这与《红楼梦》否定封建婚姻

制度和否定“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红楼梦》在这方面继承了《西厢记》和《牡丹亭》,但在程度上远远超过了它们。在爱情婚姻的追求上,林黛玉具有比崔莺莺、杜丽娘更强烈的女性意识。林黛玉的爱情观与崔莺莺、杜丽娘有实质上的区别。崔莺莺、杜丽娘的爱情是一种“男才女貌”式的一见钟情或者追求肌肤交欢的爱情,都含有一种性的冲动。林黛玉追求的是一种以敢于违背传统

伦理观念为共同思想基础的爱情,一种志同道合的爱情,摒弃了崔、杜二人一见钟情或者追求肌肤交欢的爱情,把爱情的追求引向注重精神共鸣的全新境界,从而把对女性个体生命存在意义的重视推向了更深的层面。宝、黛爱情不是闪电式的,而是诸多条件下经过长期酝酿而成的。并且林黛玉为了维护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爱情,毅然而死。“为情而死”是《红楼梦》对《牡丹亭》的继承。但《牡丹亭》是为寻找爱情而死,《红楼梦》是为捍卫爱情而死。这是继承中的发展。

《红楼梦》女性意识还表现在女性的地位、才干、个性、人格等各个方面。黛玉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但她时时处处维护着自己的人格尊严,从不向世俗和理法低下高贵的头。即使对真心爱她的贾宝玉,她也从不会贬低自己来牵就、顺从、博取对方的欢心。如若冒犯她的人格尊严,那更是不行的。这在崔莺莺、杜丽娘身上,则并无明显体现。所以说,《红楼梦》是女性意识觉醒的高峰。

参考文献

[1]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M].北京:三联书店,1995.

[2]汤显祖.汤显祖全集[ M ] .徐朔方笺校.北京:北京古籍出版

社,1999:1290.

[3]汤显祖.牡丹亭[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4]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50.

[5] 金圣叹.金圣叹评《西厢记》[M].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

[6]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82.

[7]王国维.《红楼梦》评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65.

总的来说,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在婚姻爱情问题上,有着相似的反抗性格, 体现着女性意觉醒的三阶段。崔莺莺是由爱生欲, 杜丽娘是由欲生爱, 而林黛玉则是根本脱离了欲望, 是一种至真至纯的感情。这三个女性在婚姻爱情的背后, 也有所不同。崔莺莺体现出来的是对“ 门当户对” 的反抗, 强调“ 有情” ;杜丽娘体现出来的是对“ 人性复归” 的追求, 表现人性的不可扼杀, 强调“人欲” ;林黛玉体现出来的是对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勇猛冲击, 表现出一种十分可贵的“ 制天命” 的斗争精神。但是她们三人却奏响了一曲反叛的最强音, 她们的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