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卷第6期 2010年1 1月技术 与 创 新 管 理 V01.31 No.6 Nov.2010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人才培养】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管理的启示 马 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100191) 摘要:高校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借助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分析 了当前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功能和特点,指出了学校在学生干部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了问题产生的根 源,提出了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加强对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管理的新思路。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高校;学生干部;管理 中图分类号:G 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0)06—0740—04 The Enlightenment of New Public Management to th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 Leaders MA Xiao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Beihang University,Bering 100191,China) Abstract:University student leaders are the main part of university student management.Fun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student leaders are analyzed by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Problems of th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 leaders are put forward,and causes of the problems are analyzed.Taking new public management as guidance,a new method is put forward to reinforce the management of the student leaders. Key words:New Public Management;university;student leaders;management 1序 言 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了声势浩大 的政府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 的主要理论基石是公共选择理论。它不是一个独立 者”进行角色转变;应当从服务到授权,将一些社会 服务及管理的权限下放;从垄断到竞争,应将包办的 管理与服务引入竞争,提高管理与服务质量;应当明 白,古板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往往没有自身具有强烈 使命感的效率更高;需要将投入和产出相联系,而不 是仅仅把重点放在投人多少而忽略效果;应将对于 服务的评价权和指导权由官员转移给一般的公众; 应当改变奖励方式,进行合理的激励;应具备合理规 避问题与危机的能力、由集权到分权以及由计划到 的理论,而是许多理论的集合。他被称为一种运动, 这种运动既是理论的,更是实践的。它是针对当时 政府的管理低效,信任危机,财政危机等而应运而生 的。 新公共管理理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在2O世纪 90年代已经比较成熟。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 勒两位美国学者撰写的《改革政府》中,提出了lO 条政府改革思路,基本能够代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 实践观点:政府应当由一个“划桨者”向一个“掌舵 市场,合理将政府作用与市场功能相结合¨J。 新公共管理理论博采众长,从现代经济学、工商 管理理论中汲取精华,提炼出了一些先进的思想体 系。在这次改革中,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及实践对于 教育管理的改革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0—6—20 作者简介:马 骁(1987一),男,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学习与研究 第6期 马骁i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管理的启示 缺的。 ‘741・ 2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功能、特点 2.1高等学校学生干部的功能 2.2.3素质优良 高校学生干部绝大多数都拥有相对良好的个人 素质,相比一般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 力、沟通协调能力、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他 们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责任心以及奉献精神。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扩招,高等学校学生数量增 多,在参与学生工作的教师数量有限的情况下,高等 学校中学生干部队伍也成为了学生管理中的一支生 力军,并具有如下两个主要功能: 2.1.1协助功能 学生干部无论是党团干部,还是学生会主席、班 级干部都来自于学生,协助教师做好各项管理工作, 就成为学生干部的重要任务。由于高校学生的数量 越来越多,那么仅由教师进行管理的难度也大大增 加,往往一名学生辅导员要面对上百甚至更多的学 生,不太容易做到面面俱到,此时就需要学生干部协 助老师开展工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生干部是 老师、学校和学生之间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他们能够 及时观察、发现存在于学生中的问题,协助老师、学 校分析、决策,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增强了工作的有 效性。 2.1.2服务功能 这是学生干部最重要的功能。全心全意为同学 服务是其责任与义务,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学生干 部应当自以身作则,尽自己所能帮助身边的每一位 同学,带领同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提高广大 同学的各项能力与素质。 2.2高等学校学生干部的特点 高等学校的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 以自身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了老师和同学 的认可。同时,他们也有着为同学服务、体现自身价 值以及培养自己管理能力的强烈愿望。这就决定了 学生干部支队伍具有鲜明的特点。 2.2.1 亲和力强 高校学生干部来自学生,他们与从事学生管理 工作的教师相比,更加密切的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学习,更容易了解甚至是亲身经历现今大学生的生 活方式、思想动态等等。正是有了他们这种与学生 “零距离”接触的特点,这支队伍才能够更好的发挥 他们的功能,才能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好的开 展。 2.2.2青春激扬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是一支青春、激情的队伍,他 们年轻、富有朝气与活力。开展学生工作,尤其需要 具备这样的特点,尤其是创新、勤奋和激情是不可或 3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3.1 高等学校对学生干部的管理不利于其发挥主 观能动性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对于学生干部的管理基本还 停留在“上传下达”的阶段,即学校、教师给学生干 部布置相应的工作任务,由学生干部被动的接受并 且执行,这样的管理模式,导致学校和教师全权负责 了所有的学生工作,而学生干部仅仅是去“做”,并 没有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利用他们年轻 富有激情、创意的特点去“想”如何更好的开展学生 工作,容易造成学生干部队伍开展工作死气沉沉,缺 乏活力等不利影响。 3.2学生干部队伍内部缺乏竞争机制 目前,高校对于学生干部任期的规定长短不一, 例如学生会干部往往以一年为期,一年期满换届;班 级以及党团的学生干部多数都以学制的年限来当作 任期,很少有根据工作情况及时换届改选的情况。 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干部队伍内部缺乏竞争,使得 很多本身十分优秀、工作积极认真的学生干部由于 一段时间或长时间缺乏竞争、安于现状,导致工作效 率的降低,甚至出现“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现象。 3.3对学生干部队伍考核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 大多数高校目前还没有一个十分完善、全面的 对于学生干部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对于学生干部的 考核、奖励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对 于这个干部的主观印象,这样是十分不科学的。首 先对于学生干部的考核不应当仅凭主观臆断来评判 其好与坏,教师、学生对每一位学生干部都有不同的 看法,仅仅凭借主观的印象是无法判断一个学生干 部是否称职,是否优秀。其次对于学生干部的考核 仅仅注重工作的过程而不看重工作的效果,或者说 仅仅停留在“努力就好”的评判标准上,是不利于开 展工作的 j。 3.4对学生干部队伍的管理不能过度依赖规章制 度 高等学校对于学生干部的管理包括对于一般学 ・742・ 技术与 创 新 管理 第31卷 生的管理都建立在严格的规章制度之上,对于学生 干部来说,刻板的规章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学生干部拥有相对较高的个人素质及能力,他们需 要开展工作以及应对问题的时候,更多的应该去考 虑如果能够将工作做好,将问题处理的妥帖,而不是 被一些死板的规章制度所制约。遇到一些突然事 件、紧急情况的时候,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干部具备良 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采取灵 活的措施解决问题。 3.5高等学校缺乏对学生干部的工作培训以及缺 乏良好的沟通渠道 学生干部之间的沟通交流,指的是学校与学校、 院与院、系与系、班与班等不同层面干部之间的沟通 交流,学校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作为学生干部,其年 龄和经历使得他们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时候会存 在局限性,如果高等学校能够在学生干部正式任职 前,进行相应的培训,并且在日后的工作中为学生干 部提供了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学生干部就可 以合理的避其所短,充分发挥其作用,更好的开展学 生工作。 4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管 理的启示 4.1 高等学校对学生干部队伍的管理应合理掌舵, 适当放权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政府的作用是掌舵而不 是划桨,是治理而不是实干。在高校对于学生干部 队伍管理的实际操作中也应有所借鉴。学生干部是 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年轻、有活力,往往更加 富有创造性与创新性。在进行学生工作方面,高校 对于学生干部队伍的管理应当适度放权,更多的让 学生干部主动的组织一些学生活动、开展一些学生 工作,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优势,而不是像从前一样死 板、机械的重复教师的思维想法。而高校以及从事 学生工作的教师在此时就应充当“舵手”的角色,把 握好一个大的方向,为学生干部队伍开展工作制定 一个全面的规划,至于一些具体的活动及工作,就放 权给学生干部来完成,这样不但能够更好的发挥学 生干部的作用,也能够使学生干部的工作水平有所 提升。 4.2为学生干部队伍引入合理的外部评价机制与 内部竞争机制 高等学校应当对学生干部队伍的考核分为两大 部分,一部分由学生对学生于部队伍进行考核,可以 采用类似于目前我国国内许多高校的网上评教的方 式,这样既可以将学生对于学生干部的认可程度量 化,也可以使学校更清晰明了的通过这种考核了解 到学生干部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是否认真尽责 ]。 第二部分则由学校对于学生干部所获得的工作成果 与学生对于学生干部的评价相结合来进行考核。科 学合理的考核应当将工作的过程与工作的成果相结 合,而不是仅仅注重结果,只重视结果,容易造成一 些学生干部为了取得工作成绩采用一些不合理甚至 不道德的方式方法,来获得良好的评价以及奖励;也 不能只重视投入与过程,学生干部为了某一件事情、 某一项活动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经历,可能由于方 式方法出现一些问题,确实有很大的工作量,但最后 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那么能够说他是一个合格优 秀的学生干部吗?因此,对与学生干部的外部评价 考核机制也应当将过程与成果相结合。 学生干部在一个职位上工作的时间相对太久, 就会产生惰性。例如“反正没有人和我竞争,我也 不用卖力的做工作了”等等类似的想法。在高等学 校学生工作中,这样类似想法是十分不可取的。要 想使学生干部时刻保持自己的工作热情,就需要有 良好的评价机制作为基础,引入合理的竞争机制,避 免个别学生干部职位的垄断,也为目前不是学生干 部,但是想成为学生干部为学生服务的同学创造良 好的机会 4]。例如轮流上岗、按照考核结果换岗等 等方式。只有合理的外部评价与内部竞争机制,优 胜劣汰,对于学生干部队伍的管理才能够走入一个 良性循环 J。 4.3减少规章制度的束缚,提升学生干部的使命感 和责任感 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生干部来说,一些固有的规 章制度很多时候会很大程度上阻碍其工作的开展。 刻板的规章制度往往会禁锢人的思维,造成不工作 的程式化;在关键时刻、危急关头,往往学生干部的 使命感与责任感会占主导地位,而不会去更多的考 虑一些规章制度。所以加强对于学生干部使命感和 责任感的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高校可以采取灵活 有效地教育手段,来提高学生干部的使命感和责任 感 引。 4.4搭建交流平台,进行岗位培训,提高学生干部 的工作经验 由于高等学校学生干部缺乏实践经验,在处理 第6期 一马骁: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管理的启示 ・743・ 些没有遇到过或者突发的工作与问题上会有一些 障碍,那么这种经验的缺失,可以通过高等学校对学 参考文献: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8. 生干部进行岗前培训来有所弥补 。学生获得工 作经验有很多途径,除了在岗前培训,还可以利用校 与校、院与院、系与系、班与班之间的交流,为学生干 部搭建一个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这样可以使学生干 赵霖平,王林芳.新公共管理学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影 响[J].教育评论,2004(4):31—34. 公李磊.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改 明,刘兴旺,杨鑫铨,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部问能够做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不但有利于高 等学校更好的开展学生工作,也为学生干部自身的 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J。 革的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64—67. 的公共管理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3(4):108— 11O. 5结语 孔令文.新公共管理范式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影响[J]. 高校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主要组成 部分,是一支朝气蓬勃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学生干 部的作用,是做好高校学生工作的关键。新公共管 ] ] ] ] ] j中国成人教育,2009(1O):22—23. 卞睿,贾万刚.“新公共管理”理念下大学的和谐发 展[J].现代教育管理,2009(4):39—41. 林禄水,陈益纯.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高校学生工作 探索[J].时代教育,2009(5):108—109. 理理论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管理指出了很好的思路 和方法,借助于新公共管理理论改革传统的学生干 部队伍管理模式,加强学生干部对于建设,充分发挥 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中的核心作用,一定能够有效 促进学生工作的开展。 郑文.新公共管理对英国高等教育的影响[J].教育 评论,2006(3):96—99. (上接第724页) [4]詹成大.文化产业集群及其发展模式[J].浙江经济, 2009(9):16—18. [7] 谢伦灿.文化娱乐产业的评价与发展[M].北京:中国 经济出版社,2009(4):172—173. chard RoSa.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Industry『M]. [8] RiNew York:Basic Books,2002. [5]王缉慈,陈平,梅丽霞,等.电影产业集群的典型模 式及全球离岸外包下的集群发展[J].电影艺术,2009 (5):17—20. [9] Porter M E.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 of competition [6] 赵强,孟越.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理论与评价方法 J J 1.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7. chard Flord,Lrene Tnagle.Europe in the Creative Age [10] Ri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4):130一 】36. [R].New York,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