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 Journal of Gu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2002,VoI.5.No.3 命所带来的更多、更为广泛的多学科渗透、交融、影响.许 代梯度模式。为基地不断输入新产品、新技术。(2)种植示 多高新技术都在中药研发、生产、质控等领域表现出良好的 范区:发挥规范化栽培中药、民族药材的示范作用、中药民 应用前景。如:超微粉碎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逆流提取 族药种植观光基地(国际民族医药博览园规范化栽培示范 技术、吸附分离纯化技术、膜分离技术、低压无氧干燥技术、 园、特色旅游观光基地)。(3)工业生产区:主要是药材加工 微波灭菌技术,以及目前正在快速发展的计算机集成制造技 生产和利用高新技术进行各种中成药生产。(4)市场贸易区: 术和用于质量控制方面指纹图谱方法等。这些在中药现代化 主要是建立大型规范化管理的中药民族药批发零售贸易中 科技产业发展中急需的工程技术大都在其他行业有多年生 心。(5)能源环保区:集约化大生产,能源集中使用.综合 产应用的成功经验,且已形成有效成熟的工程装备.有的也 管理。合理开发,全面节能,统一处理“三废”.全面实施环 已在某些制药企业的某些品种上又初步应用,为企业带来了 卫管理。(6)生活居住区:有利生产、生活,以人为本.营 良好的经济效益。 造环境。 2.6 充分发挥优势,建立南宁中药产业基地 南宁中药产 发展中药现代化产业正值千载难逢的良机,高起点、高 业基地建设方向应划分六个功能区:(1)科研开发区:体现 标准地建设南宁中药现代化基地并带动广西中医药产业发 以科技为主导、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基地名称(研究机构、科 展势在必行。 技信息、咨询、中介机构、研究生院)研究、开发、生产一 (编辑 梁天坚) 亚健康的产生及解决对策 黄其春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西南宁 530021) 关键词:亚健康状态;年龄;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486(2002)03—0006—03 1 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实行“预防性健康策 沉迷电脑及互联网络、家长期望过高,或者心理脆弱、过早 略”。将疾病与健康之间的过渡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the 恋爱。以及家庭不和、父母离散等造成。相对而言,此类型 state of sub—health)或次健康状态。并指出世界人口的7o 的亚健康状态,较早引起注意,并且已采取一些措施.如取 处于亚健康状态,希望世界各国政府予以重视。国内对各年 消中小学生的课外作业,禁止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补课.各 龄段人群的中、小样本调查显示。处于亚健康状态为65 左 地立法禁止1 6或18岁以下青少年进入网吧。教育界呼吁开 右L1 』。当然,有些群体较低。如部队士兵等。参加“2001 设学生心理辅导课,国家颁布实施《保护妇女儿童权益法》 年男性健康论坛”的专家学者认为我国近年不断上升的中年 等,取得一些实效,但亚健康状态的问题远未解决。青少年 男性猝死率与亚健康状态密切相关。本文从亚健康产生的原 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培养教育好,人才源源不断地成长是 因、解决的措施以及药学人员可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希望 国家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支柱。如果任凭大量的青少 有助于解决亚健康问题。 年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国家建设需要的大量高质量人才将 1亚健康产生原因及后果 很难满足,以致影响国家的持续发展。 “亚健康状态”有如下特征:出现头晕、腰痛、胸闷、多 1.2 中青年群体的亚健康状态 产生原因更复杂。如高考、 汗、乏力、四肢困倦、精神不佳、食欲不振、入睡困难或嗜 考研、留学考试、执业考试、职称考试与评定接踵而至。求 睡、心慌、焦虑、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等临床表现和社交 职、就业、失业压力增大;不断加班以完成过重的工作任务, 疲劳、人际关系失调、家庭关系失和等社会心理异常,患者 工作应酬占用个人业余时间,睡眠时间长期不足;家庭成员 多表现为以上几种症状的组合。虽然出现以上各种各样的症 聚少离多和关系紧张,对子女抚养与教育、老人亲属的赡养 状。但经医院对身体进行全面的理化检查却未发现异常。目 与照顾不足;与上下级、同事沟通失衡、社交范围过窄,对 前,“亚健康状态”发生于各阶层、青少年以上的各年龄段人 别人失去信任感。恐惧交流,缺乏知心朋友;社会生活水平 群,其发生原因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 提高。各种开支增长与收入冲突;个人奋斗目标与现实存在 1.1 青少年的“亚健康状态” 主要是学习紧张、考试压力、 差距。事业进展不尽如人意;如此等等。造成身心长期疲劳, 收稿日期:2002—06—2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第5卷第3期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7’ 却没有时间.或者不知如何纾解、放松与克服.从而导致亚 健康状态。中青年是国家和社会的栋梁和中坚,大量的中青 买后经济上受到损失,也会造成药源性疾病。新的药品管理 法颁布实施以后.情况有所改善.但保健品的巨大市场吸引 力和推动力,使唯利是图的商家千方百计引导、误导消费,因 此仍然需要各方面关注其消极面,加强各种相关管理。另一 年处于亚健康状态,一方面使工作效率下降、国家和个人事 业缓慢.影响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长期 的亚健康状态可向疾病转化.导致不少优秀的科技人才、建 设骨干患病甚至英年早逝,加重了“文革”十年造成人才断 层的困境,是国家的巨大损失.也使国家医药费用负担加重。 方面.如果能借近年国内各种彩票发行如火如荼优势,若将 筹集到的一部分资金用于完善社区卫生保健、装备社区体育 健身设施.解决体育设施、娱乐场地人均占有不足的矛盾.使 大部分群众都有机会和能力参加体育锻炼,都将使响应卫生 部的“全民健身计划”、实现WHO的“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 保健”目标不会只是停留在口号上。同时,对亚健康状态较 1.3 中老年群体的亚健康状态 除了失业、待业或退休等 逐渐远离主流社会.收入水平下降,子女长大成人另立家庭、 失落感增强.各种疾病因素袭击.导致个人的生活、社交圈 子缩小.加上社会上一些不当的医药广告宣传误导导致精神 普遍、人群较集中的地区.可以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开设亚健 过度紧张等因素外.最关键的首先是身体体质和精力下降等 康专科.解决人们的需要。目前.在经济较发达、生活节奏 因素导致亚健康状态。部分人自己到处寻医找药.既浪费医 较快的地区如广州已有医疗单位开设亚健康专科.接诊了不 药费.也容易导致药源性疾病;其次是由于空余时间多.在 少的亚健康就医者。 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或尝试不同的健身活动过程中.由于判断 力不强.容易受“法轮功”等不良之徒的蛊惑,不仅给国家、 2.2发挥个人的作用 在亚健康的发生、发展和克服中个 社会造成恶劣影响,甚至给自己带来不可挽回的身心伤害和 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最大.通过积极的自我心理调整.培养乐 观向上的生活、工作态度.坚持不懈的身体锻炼.家庭、同 经济损失。 1.4弱势群体的亚健康状态 对低收入的弱势群体.其发 事、社会的关怀.求助于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服务的帮助,适 生原因中经济因素影响最大。收入低而影响上学、工作、婚 当使用药品改善睡眠,亚健康应能缓慢克服。对亚健康的中 姻、家庭、人际关系等.导致精神负担增大;而生活环境、饮 青年男性来说.克服传统灌输的克制、坚强、勇敢而羞于就 食条件恶劣更影响体质。多种因素交织,而引起身心的长期 医、服药的心理.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信奉宗教的亚健康 疲惫。由于种种原因.弱势群体未能充分分享到改革开放的 人员.电可以求助于宗教人员的帮助和自我调整.逐步克服。 成果.原本收入水平较低.如果陷入亚健康状态甚至疾病.家 2.3 发挥药学人员的作用 近年来,药品零售企业、药房扩 庭将难以为计.因此对健康的渴望与对改善生活条件的渴望 展迅速.目前已广泛分布城乡各地.密度比医疗机构高得多。 一样强烈,也更容易采取极端行动.给社会治安和稳定大局 这些企业、药房大量出售OTC(可在柜台出售的药品)药品、 增加不确定因素。 非OTC药品和各类保健品,方便了广大群众的求医问药和 2亚健康的解决对策 其他需要.“小病到药店.大病到医院”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由于亚健康常表现为几种症状的组合,选择何种药品或保健 亚健康是全球性的医学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进 品难以确定,此时驻店的药师、药士等人员可根据买药者自 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政府与WHO及其他国家进 我陈述的症状,结合医药专业知识加以判断,大致确定其 行合作.分享与借鉴其研究成果和措施,可以节省人、财、力 “病因”,向其扼要、有条理地介绍各大类药品保健品的主要 以及少走弯路。近年来,我国政府从保护妇女儿重、失业保 险、提高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医药卫生水平、充 功能与作用.推荐其使用合适的品种。 分考虑弱势群体的情况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考虑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了解除亚健康的多种症状,患者 此问题的涉及面广泛,处理过程仍然有较长的路要走.需要 可能会选择多种药品、保健品共用。产生药物配伍禁忌、不 政府逐步有序地解决。 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的可能性增多。如因精神焦虑、长期失 2.1 在政府的重视下.加强与国际合作.充分发挥行政管理 眠、头晕头痛.常选用弱安定类药治疗焦虑失眠.但其影响 部门和医疗机构的作用 政府主要从宏观政策方面进行协 运动及精神功能.用后灵敏性减低和反应时间延长,在常规 调与解决,涉及到卫生、防疫、药品、食品管理等多个部门, 剂量下即可出现这些作用而用药者尚不自觉.易招致车祸或 各部门间只有共同协商,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使国民 意外:常选用布洛芬类治头痛.而布洛芬类的头晕头痛不良 的亚健康状态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例如规范医药保健食品的 反应极为常见,需要加大弱安定类药用量才能克服.因此更 广告宣传管理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由于历史、文化和医药 加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如果得到药学人员的指导,发生意外 传统的影响.中国人历来讲究保健、进补.近2O年来.人民 的危险就会大减。又由于亚健康发生的时间长、人数多,需 生活水平提高和医药保健品广告的狂轰.更使“全民进补”逐 求的品种、功能各不相同.长期亚健康受困扰者会不断寻找、 步成型。而我国保健品与药品界限模糊.市场监督特别是广 尝试新品种.因此药学人员提供新的药品、保健品信息服务 告监督管理不力.许多保健品广告宣传具有健体、健脑、美 会受到广泛欢迎。如此,既在亚健康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容、减肥、丰乳、增高、抗衰老等的功能和作用.消费者购 也增加了业务收入.提高了广大药学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 3 结语 亚健康状态归根结底是由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要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的矛盾在人们身体、心理方面的 反应。克服与调和这一矛盾.根本的途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 产力.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 产力得到迅速不断地发展,但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尽如 人意的地方,需要在保持生产力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解 参考文献 [1 董玉整.“亚健康”初探[J].广州医学院学报.1998, 26(3):77~78. [! 武亚军.谢为民.王爱婷,等.濮阳市中学生亚健康状 况现状评估[Jj.中国学校卫生.2000,21(5):398-- 400. 决。本文对亚健康的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探讨.以促 进该问题的解决。在解决亚健康问题的过程中.医药卫生科 技的发展至关重要.而直接面对亚健康人群的药学技术人 员,需要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主动服务,为解决亚健康问题 作出积极的贡献. [3]李燕华.王 玲.朱国军.等.新兵亚健康状态的调查 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0.18(3):l 92-- l 93. (编辑 粱天坚) ・r ‘・・・・・・ ● ?实验研究● ..1.1... ◆ ..一i z ◆ 黄连解毒汤对实热证大鼠 T细胞亚群和IL一2活性的影响 张国华 ,迟华基 (1.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广东广州 51051j;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 250014) 摘 要:[目的]探讨黄连解毒汤对实热证大鼠T细胞亚群和II 一2活性的影响。[方法]用ELISA法测定T细胞亚群, 用生物学活性检测法测定IL一2活性。[结果]造模对照组CD 、CD /CDR 比值及IL一2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 而CD 明显高于正常组(,<0.01)。治疗组CD 、CD /CD 比值及IL一2活性明显高于造模对照组。而CD 明显低于 造模对照组(P<o.O1)。造模治疗组CD 、CD 一、CD ’/CD 比值及II 一2活性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 论]黄连解毒汤提高T细胞亚群和IL一2活性是其治疗实热证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黄连解毒汤;实热证;T细胞亚群;IL一2 中图分类号:R285 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黄连解毒汤首载于葛洪《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 门,但末出方名。王焘《外台秘要》引崔氏方始冠名为黄连 b ConA(刀豆蛋白)、MTT(Sigma公司产品)。c.IL一2标 准品,CTLI 一2细胞株、CD 、CD 单克隆抗体,羊抗鼠 FITC萤光标记抗体(购自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邦定公司)。 1.1.3主要仪器。低温台式离心机、二氧化碳培养箱、倒置 显微镜、酶标仪、超净工作台、~40C冰箱。 1.2造模方法及诊断标准a.方法:实热证模型采用北京 解毒汤,该方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l4枚组成,具有清 热泻火解毒之功,主治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药理 研究表明该方除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等作用外.现代免 疫学研究表明:本方有显著的细胞免疫特异性抑制作用。本 研究将观察本方对实热证大鼠IL一2水平的影响。 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室梁月华教授方法。具 体方法;用党参、黄芪(1:l,制成loO )水煎剂.每日每 只4ml一次灌胃共一周,然后皮下注射松节油(致热物)2ml 1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1.1实验动物。雌性Wistar大鼠30只,体重l8O±20g, 使其发热。发热后次日开始治疗。b.诊断标准:①体征:发 热、1:3渴(饮水量多)。②检测:肛温达39 C以上并能持续2 2~3个月龄.由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每组 l0只,随机分为三组:a.正常对照组;b.造模对照组;c. 造模治疗组。 1.1 2主要试剂。a.RPMI—l 640(美国Gibco公司产品) 日;血清内TSH、DSH含量及肾上腺内l 7-CHCS含量均升 高。 1.3 实验方法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按原方比例(3: 收稿日期:2002—06一l4 作者简介:张国华(1 972一).男.汉族,医学硕士.讲师.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与免疫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