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儒家文化与中国科学_现代新儒家的见解

来源:筏尚旅游网
第20卷󰀂第11期

󰀂󰀂󰀂󰀂󰀂󰀂󰀂󰀂󰀂󰀂

2004年󰀂11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

StudiesinDialecticsofNature

󰀂󰀂󰀂󰀂󰀂󰀂󰀂󰀂󰀂󰀂

Vol.20,No.11Nov.,2004

󰀁科技与社会󰀁󰀂󰀂文章编号:1000-8934(2004)11-0069-05

儒家文化与中国科学:现代新儒家的见解

郝󰀂海󰀂燕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儒家文化对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这是很有意义也常引起争议的话题。当代新儒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对这一问题做过许多阐述。本文对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关于儒家文化中是否缺乏科学,儒家的价值观念是否有碍于科学发展以及儒家研究学问的方式能否成就科学等问题的回答作了简要概括和评析,并就如何估价儒学对科学发展的利与弊,如何分析儒家文化作用于科学发展的方式与机制以及如何预测儒家文化对未来科技发展的作用等问题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新儒家;儒家文化;近代科学;现代科学;中国科学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

󰀂󰀂近代科学之所以未在中国产生是否由于受到了儒家思想的不利影响?这是深受中外学者关注并引起过广泛争论的课题。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就在不断探求其答案;现代新儒家对儒家文化与科学发展的关系问题尤为重视。本文拟就现代新儒家关于儒家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之影响的论述做初步梳理和简短评论,以期对正确评价中外学者的相关思想和深化这方面问题的讨论有所裨益。

确承认中国文化缺乏西方科学之根本精神&&&在古希腊就已形成的∃为求知而求知%的非功利的态度,所以,理论科学不能在中国发展,实用技术之知识亦不能继续扩充。

相反,现代新儒家中也有人不承认古代中国文化中缺乏近代科学的要素。熊十力就曾指出,∃天算、音律与药物诸学,皆远在五帝之世。指南针自周公,必物理知识已有相当基础,而后有重大发明,而未可视为偶然也。∋∋余以为,周世诸子百家之书必多富于科学思想,秦以后渐失其传%∀3#熊氏也不承认儒家文化中缺乏科学精神,因为,∃ 论语!记子入太庙每事问,足见其平时无处不存每事问的精神。∋∋孔子此等精神,即是科学精神。%∀4#钱穆强调,中国古代虽无科学之名却有科学之实,∃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建筑烹饪长期发展,亦人文,亦艺术,但不得谓之非科学。自房屋建筑,进而有园亭,有山林名胜,有河渠桥梁,深发自然风情之结构,遍中国精美绝伦者到处有之,谓非有一种科学精神贯彻其中,又启可臻此%,中国的烹饪、礼乐和衣裳冠

∀5#

履中也皆涵有科学。钱还指出,儒家文化中也并不缺乏科学精神,古代儒者的思想中有∃主实验%和∃知不知%的态度,孔子∃行有证验,而后言始成立%,科学也正是重实事求是、证验有据的;孔子又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故人类知识最正当与最可贵之处,正在其同时知有所不知%,∃知与不知之谨严分别,此亦科学精神之主要一项目,而同时为中国传统道德之所重。%∀6#马一浮甚至断言,儒家的

1󰀂儒家文化中是否缺乏科学

现代新儒家大多承认中国古代只有科学的萌芽,

而理论科学则不甚发达,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尤为缺乏。第一,关于科学理论之缺乏,梁漱溟在其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就曾说过,凡是中国的学问大半是术而非学,或说与学术不分。唐君毅也曾指出,黎德汉(即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的中国科学史最多只能证明中国的技术或艺术之知识早发达,而

∀1#

不能证明中国的纯科学知识之发达。第二,关于科学方法之缺乏,张君劢曾指出,∃吾国自 墨子!一书沉埋之后,即无再谈论理学者;而论理学既为一切科学之母,则论理学之消亡,即成一切学术智识之消亡。吾国既为缺乏论理学之民族,其自然科学也无由发展矣。%∀2#冯友兰在其 中国哲学史(上)!(1930年著)中也曾陈述过类似的观点。第三,关于科学精神之缺乏,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和唐君毅等人曾共同发表过 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58年),其中明

收稿日期:2004-07-23

作者简介:郝海燕(1967-),女,山东曲阜人,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主攻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学,科学思想史。

69自然辩证法研究󰀂󰀂󰀂󰀂󰀂󰀂󰀂󰀂󰀂󰀂󰀂󰀂󰀂󰀂󰀂󰀂󰀂󰀂󰀂󰀂󰀂󰀂󰀂󰀂󰀂󰀂󰀂󰀂󰀂󰀂󰀂󰀂󰀂󰀂󰀂󰀂第20卷󰀂第11期

诗!、 书!、 礼!、 乐!、 易!和 春秋!等∃六艺之学%是中外一切学术之源。他说,∃自然科学可统于 易!,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可统于 春秋!,∋∋文学艺术统于 诗!、 乐!,政治、法律、经济统于 书!、

∀7#

礼!%。

盾。在哲理上,若能以西洋哲学发挥儒家的理学,若能使儒家哲学的内容更丰富,体系更为严谨、条理更加清楚,则儒家思想足可以培植、孕育出科学思想,儒家哲学不仅可以作为道德可能的理论基础,也可以奠定科学可能的理论基础。

现代新儒家中也有人竭力论证儒家文化对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牟宗三就认为,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有可能产生近代科学。因为,儒家的内在目的即要求科学,讲良知、讲道德重在求善,若光有好的动机而无知识,则道德上好的动机就无法实现。所以,∃良知、道德的动机在本质上即要求知识作为传达的一种工具%,∃儒家表现道德动机,要想贯彻其内在目的,都得要求科学、肯定科学。%∀9#徐复观说,儒家不但不会限制科学,反而是追求科学发展的,因为,儒家主张,道德必须体现在事与物上,要从事与物上来完成人格,发展知性、成就科学,以满足博施济众,这也是儒家道德精神的必然含义;事实上,∃中国对于自然科学之向往,乃至在实际上稍有成就,皆出于孔孟之徒,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其事实皆斑斑可考。最低限度,中国人向知性的追求,并没有受到以孔孟为中心的传统的反抗。中国真正研究自然科学的人,纵然对传统毫无兴趣,但谁也没有因此而受到压迫,或有被压迫之感。%钱穆列举了儒家文化对科学发展有三方面益处:一是古代儒者并不轻视物质生活, 易经!言∃开物成务%, 左传!言∃正德%、∃利用%、∃厚生%, 中庸!言∃尽物之性%, 大学!言∃格物致知%,都说明古代儒者并不轻视物质生活和对自然的认识;二是古代儒者的思想态度(如∃主实验%和∃知不知%)与西方现代科学精神相接近;三是儒学有益于科学家的人文修养,进而有益于科学精神的培养,西方科学家通过信宗教和奉法律来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儒家则重视心性修养和人格修炼,若将来中国的科学家缺乏儒家传统的人文修养,就会失去科学精神,专以功利和实用的态度对待和重视科学,科学在中国就得不到满意和顺利的发展∀11#。余英时强调,儒家的价值观念与科学并不矛盾。17世纪以来中国人对于西方传来的科学并未拒绝,这并非完全来自于∃船坚炮利%的急切心理,而是与儒家的价值观念容易接受科学有关,∃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已%、∃一阴一阳之为道%,这一类的价值观念,并不与科学对立,反而为科学的发展和应用留下余地,儒家的∃天人合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利用厚生%和∃开物成务%等观

∀12#

念,对于科学的发展和应用都存在有益的一面。

∀10#

2󰀂儒家的价值观念是否有碍于科学

在现代新儒家中,梁漱溟和冯友兰等人对儒学

在科学发展中的消极作用论述较多。梁认为,中国文化的明显特征之一就是学术不朝着科学前进,关键原因是儒家的人生态度使然,中国人的安分、知足、寡欲,而绝不追求物质享乐,这与西方人爱好分析自然、征服自然、改造环境和怀疑一切的人生态度全然走的不是同一条路,所以,假使西方文化不同我们接触,中国是完全闭关与外间不通风的,就是再走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也断不会有轮船、火车、飞行艇和科学方法产生出来的。冯友兰也认为,中国没有科学,是因为按照她自己的价值标准,她毫不需要。如果中国人遵循墨子的∃善即有用%的思想,或是遵循荀子的∃制天命而不颂天%的思想,那就很有可能早就产生了科学,但不幸的是在墨、道和儒等几家的争斗中,墨家完全失败了;而荀子的学说也和秦王朝一起很快且永远消亡了。直到11世纪,才有人将此三者结合而形成新哲学&&&宋学(新儒学)。而各种类型的新儒家都注重人伦,以存天理、灭人欲为理想,只求直接在人的内心寻求善和幸福,不求认识外部世界的确定性;只求对人的治理,不求对外界自然的征服。所以,在新儒家思想的统治下,中国没有自然科学。当欧洲人发展了认识和控制外界物质的技术时,中国则发展了认识心灵的技巧,∃在道家看来,物质财富只能带来人心的混乱。在儒家看来,它虽然不像道家说得那么坏,可是也绝不是人类幸福中最本质的东西。那么,科学还有什么用呢?%∀8#

现代新儒家中大多数人则在承认儒家的价值观有妨碍科学发展成分的同时,更多地强调儒学并非是从根本上反科学的,而是有利于科学的,或者至少是可以共存的。贺麟曾在 儒家思想的新开展!(1941年)中说,儒学与科学是相互独立的,不存在儒学阻碍科学发展的问题。因为,科学以研究自然界的法则为目的,有其独立的领域;儒家思想以指导人生、提高精神生活、发扬道德价值为特殊效准,也有其独立领域。一个科学家既可以在精神生活中尊崇孔孟,也可以在科学上有所发明,这两者并不矛

70󰀂󰀂󰀂󰀂󰀂󰀂󰀂󰀂󰀂󰀂󰀂󰀂󰀂󰀂󰀂󰀂󰀂󰀂󰀂󰀂󰀂󰀂󰀂󰀂󰀂󰀂󰀂󰀂󰀂󰀂󰀂󰀂儒家文化与中国科学:现代新儒家的见解

外不分的神秘境界,个人修养的最高成就就在于获

3󰀂儒家研究学问的方式能否成就近代科学

研究学问的方式,包括研究对象的取舍、研究路向的选择和研究方法的偏好等多方面因素。现代新儒家普遍认为,传统儒家研究学问的方式难以成就近代科学。因为,第一,在研究对象的取舍上,传统儒家重人伦而轻自然,不易成就科学。梁漱溟在 中国文化要义!(1949年初版)中指出,中国人讲学问,详于人事而忽于物理,而∃科学起自人对物之间。一旦把精神移用到人事上,中国人便不再向物进攻,亦更无从而攻得入了。%∀13#贺麟在 五伦观念的新检讨!一文中也指出,儒家的礼教以五伦观念为核心,五伦所注重的是人及人和人的关系,不十分注重物理的自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人与人的关系便产生道德,而不注重科学的价值,也就不能成就自然科学。第二,在研究路向的选择上,儒家重视主体的返身内求(内省),不重向外察物;其发展至极,则是主客合二而一。牟宗三指出,成就科学知识非预设主体与客体的分离、对偶不可,而在王阳明那里,良知发展至极则知行合一,知与行都离不了人的好恶,因而成就不了科学。至于朱熹讲 大学!格物的文章,梁漱溟认为,这背离了孔门的学脉,乃朱子理论思维上的疏失。成中英则认为,儒家的知行合一对于科学发展既有弊也有利。一方面,儒家不象笛卡尔和康德的知识论那样致力于对确证性的科学进行反思,也不像蒯因的知识论那样被看作是科学的延伸,这无疑对于科学发展是有负面影响的;但是,它也有其优点:中国的知识论从未脱离实践,把知识从本质上看作是整体的,并与实践等诸多关系融为一整体,因此,∃我们可以说它完全具有再发展以涵盖方法与科学的可能。%∀14#第三,在研究方法的偏好上,儒家重体悟而不重经验,重直觉而不重逻辑,重综合而不重分析,重定性而不重定量。牟宗三指出,中国以前讲学问即以德性为主,则心之智用即必然收摄于德性而转成一种德慧,其不能成就科学的原因有二:一是非经验的,所谓∃足不出户而知天下%,即不需通过耳目感官的接触,知不受耳目感官的限制;二是非逻辑和数字的,即不需通过辨别、分解的过程,不需逻辑的程序和数学的度量,∃既不经由经验,又不经由逻辑数学,当然不能成就科学知识。%∀15#梁漱溟则指出,知识之道在分别明确,而在中国学术中,恒以浑沦代分明,以活动代确定,亦即以思想代知识,所以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冯友兰在 中国哲学中之神秘主义!一文中指出,儒家主张最高的道不可言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主客、人我、内

得这种神秘经验。所以,儒家哲学中负的、直觉的方

法占统治地位,此即在道德上克己去私,实现∃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的神秘主义的方法。无论神秘主义的境界为何,以智识的知识求之,实为南辕北辙。王阳明则只求神秘主义,而缺乏科学认识。朱熹虽提出了格物的问题,但他所追求的也是神秘境界,其目的不但达不到,对科学也无益处。冯还在 中国哲学史!下卷的∃朱子%这一章的小注中指出,朱子所说的格物实为修养的方法,非科学方法,其目的是明吾心之全体大用。贺麟在 宋儒的思想方法!(1936年)中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朱子的方法诚然不是科学方法,而是直觉方法。但是,朱子的格物并非象冯所认定的那样只是修养方法而非求知方法,朱子的格物也并非没有科学精神。朱子之虚心穷理,无书不读,无物不格的爱智精神,实为科学精神也。朱子的格物,既非探究自然知识的科学方法(如实验方法,数学方法等),亦非与主静、主敬方法作用相同的修养方法,而乃寻求哲学或性理学知识的直觉方法,虽非科学方法,但不违反科学、不违反理智,况且有时科学家亦偶尔一用直觉方法,而用直觉方法的哲学家,偶尔也发现自然科学的知识。朱子之所以能根据他的格物穷理的直觉方法以建立他的理学系统,并附带于考据之学有贡献,获得一些零碎的天文地理律历方面的知识&&&姑且不论其对错&&&即是这个原因∀16#。

4󰀂简要评论

儒家文化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包含以下几层含义:如何估价儒学对科学发展的利与弊?如何分析儒家文化作用于科学发展的方式与机制?如何看待儒学影响科学发展的历史与未来?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来分析、评价现代新儒家关于儒学对科学发展之影响的见解。

(1)如何估价儒学对科学发展的利与弊?

就可能性而言,儒学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当然既可以有利也可以生弊,因为,任何事物,有一利必有一弊。但是,在这对立的两极中有人各执一端。李约瑟曾认为,儒家思想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几乎全是消极的。冯友兰在20世纪20年代的看法与李约瑟基本相似。其实,把儒学看作与科学完全对立的观点既与历史事实不符,也难以自圆其说。李约瑟关于儒家对科学发展之影响的评价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他把儒家对科学的影响看作几乎完全是消极的,并把中国科学发展的思想资源归之于道家,但同时,他又不得不承认,儒家对科学的影响有

71自然辩证法研究󰀂󰀂󰀂󰀂󰀂󰀂󰀂󰀂󰀂󰀂󰀂󰀂󰀂󰀂󰀂󰀂󰀂󰀂󰀂󰀂󰀂󰀂󰀂󰀂󰀂󰀂󰀂󰀂󰀂󰀂󰀂󰀂󰀂󰀂󰀂󰀂第20卷󰀂第11期

两面性:儒家一方面有助于科学的发展,因为,儒家根本重视理性,反对一切迷信,甚至反对宗教中的超自然部分;另一方面,儒家又成为科学发展的阻力,因为,儒家的注意力集中于人与社会,而忽略其他方面,使得其只研究∃事%而放弃一切对∃物%的研究。李约瑟还肯定了汉代儒家学者王充的怀疑主义思想和宋儒朱熹的有机自然观对科学发展的积极影响,他又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

∀17#

繁盛。相反,钱穆等人强调儒家文化对科学发展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这种断言也是有偏颇的。新儒家中尽管也有不少人既承认儒家对科学有消极影响,也肯定儒家对科学发展有积极影响,但是,很难看出其看法是客观、辩证和公正的,其最终目的还是要论证儒学对于科学的积极影响是主要的。我认为,关于儒学对科学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具体分析:一是要具体分析儒家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等方面理论在科学家的研究活动中的作用及其对社会成员的科学观的影响,并由此而分析其对科学发展可能发生的各种影响。仅就宇宙观而言,汉代董仲舒、宋明儒者都有许多宇宙论方面的玄想,其中显然有许多荒谬的、违反科学的成分,但是,诚如李约瑟所称赞的,儒家的有机自然观,也可以是刺激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要具体分析儒家的不同经典著作、不同学派和不同代表人物对中国科学发展可能发生的不同影响。仅就易学而言,其中有两大学派:义理学派和象数学派,象数学派注重对个体事物的观察,对科技影响深远,汉代的张衡、魏晋的刘徽、唐代的一行、宋代的沈括、明代的张介宾、清代的方以智等大科学家都钻研过周易,受到过周易的影响,从其象数论中受到启发。周易一方面讲象,即卦象及其所代表的物象;一方面讲数,即奇偶之数,大衍之数。周易的观象论、功能论、(阴阳)对待论、流转(过程)论、整体论、辅相论(天人观)都曾对科技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三是要具体分析儒学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儒学在不同时代对科学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汉代是各门科学初具规模、奠定体系的时期,宋代是传统科学走向高峰的黄金时期,而这两个时期分别是独尊儒术和儒学复兴的时期。对这两个时代儒学与科学的关系尤其要作具体分析,不能将这两者直接相联,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简单否定。总之,只有坚持辩证的、历史的观点,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更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儒家在科学发展中的实际作用。

(2)怎样分析儒家文化作用于科学发展的方式与机制?72儒家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当然可以直接影响科学家的研究计划、思路和活动,但是,在封建社会中,儒学长期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更重要的还是通过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教育等方面的制度来实现的。儒学对科学发展的间接影响,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儒学作为一种支持君主专制的意识形态,它压抑了思想民主和言论自由,教人盲从,这是不利于科学创新和发展的。陈独秀曾把儒家的根本思想归结为纲常名教,视之为封建统治阶级专制主义、蒙昧主义的工具,批评其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不相容,认为此即造成∃无常识之思维,无理由之信仰%的根本原因。这种看法是有其道理的。二是儒学支持小农经济的社会理想和经济政策,从而不利于科学发展。李约瑟曾指出,无论是谁想要解释中国社会未能发展出近代科学的原因,那他最好是从解释中国社会未发展商业的以及后来的工业的资本主义入手。汉武帝以来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的政策是与儒家密切相关的。梁漱溟还批评劳心和劳力的职业划分,对于科学发展不利。中国古人不曾预料科学技术的发展终可以使劳心和劳力合一,而是对劳心者与劳力者的职责作明确区分:∃劳心者务明人事,劳力者责在生产%,二千年来把生产之事划出劳心者注意圈外,劳力者本是劳力,自少用心,兼其聪明不高,空暇有限,工具设备缺乏,特别是他们不易脱离眼前的需用而用心思,这就杜绝了理智之深入与开展,杜绝了科学之路,偶有心得,却绝开不出什么前途。显然,这也是与儒家有关的。三是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进士的惟一标准,不利于科学教育和科学人才的培养。古代读书人考中功名的好处是:安富尊荣,随之而来,为官进爵,指日可待,而且,其家庭也可享受许多特权、免除各种麻烦,其走向高官厚爵的康庄大道,就是读经、读史、学律、学礼,就是要学会怎样做文章,尤其是要对题发挥,咬文嚼字,措辞得当,无懈可击。这条道路,自然是难以成就科学的。

(3)如何预测儒家文化对未来科技发展的作用?儒学和科学都是不断发展着的。儒学在历史上对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是一事,其在当今和未来对科学发展的作用又是一事。能否对传统儒学加以改造,使之对现代科学起促进作用?这是现代新儒家的用力所在。牟宗三认为,传统儒学与科学之间缺乏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必须弥补。如何弥补?关键在于道德理性不应该取代或掩盖知识理性的发用与运作,∃道德的形上学%不能垄断一切,而应该给∃知性的形上学%留下空间,以发展科学。∃良知%应经过∃自我坎陷%(自我否定),即道德主体∃逆%向发

󰀂󰀂󰀂󰀂󰀂󰀂󰀂󰀂󰀂󰀂󰀂󰀂󰀂󰀂󰀂󰀂󰀂󰀂󰀂󰀂󰀂󰀂󰀂󰀂󰀂󰀂󰀂󰀂󰀂󰀂󰀂󰀂儒家文化与中国科学:现代新儒家的见解

展出其对立面&&&独立的知性主体。唐君毅等人在 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则提出,为了发展科学,道德主体须暂时忘记其为道德主体,暂退归于认识主体之后,成为认识主体的支持者,直俟此认识主体完成认识任务之后,再施其价值判断∀18#。成中英强调,只有把德性能力和知性能力都理解为人性的成分,并使之相互作用,才能∃开出%科学,即必须∃彻底掌握人之为人的本性上的知识与良知的双行发用,而不得有所偏倚,此即我所谓的人性之(中),但人性之(中)不是静态的结构而是动态的平衡发展过程,用传统儒家的话说,一方面是格物致知以求诚意正心,另方面又是诚意正心以求格物致知%,∃人性本体%之∃中%就是知识与良知并用以求∃德智互用、仁智并进的全体%∀19#。从学理上说,现代人当然可以而且必须站在现时代的立场上,解释、发挥和改造儒学,使之朝着有利于弘扬人性和发展科学的。问题在于如何解释和改造儒学。牟宗三等人对传统儒家的∃外王%加以重新解释,将科学和民主作为新外王的必要条件,自有其合理因素,但是,他们试图通过∃良知%的∃自我坎陷%和∃道德主体%的∃隐藏%或∃暂忘%,来实现∃内圣%与∃外王%的沟通,这条路子却是难以走通的。当然,对于儒家的许多哲理思想还是可以做现代的解释,而发挥其在科学研究和应用中的积极影响的。如, 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及 大学!中的∃格物致知%等思想经过解释都可以变成有益于现代科学家的研究活动的思想∀20#。再如儒家∃天人合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思想也都可解释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使之在引导现代科技的正确应用中发挥积极作用。对儒家哲理思想之现代价值的解释和阐发工作还有待于继续深入。

参考文献

∀1#唐君毅󰀁科学与中国文化(上)[J]󰀁民主评论,1955(11)󰀁中

国人文精神之发展󰀁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93󰀁∀2#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79󰀁

∀3#熊十力󰀁略说中西文化[J]󰀁学原,1947(4)󰀁郭齐勇󰀁熊十

力学术文化随笔∀C#󰀁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38󰀁∀4#熊十力󰀁为哲学年会进一言[J]󰀁十力论学语辑略[C]󰀁郭齐

勇󰀁熊十力学术文化随笔[C]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82-183󰀁

∀5#钱穆󰀁略论中国科学[J]󰀁现代中国学术论衡[C]󰀁北京:三

联书店,2001󰀁44󰀁

∀6#∀11#钱穆󰀁中国文化与科学󰀁中国文化丛谈[C]󰀁台北:三

民书局,1969󰀁罗义俊󰀁理性与生命󰀁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54󰀁429-430󰀁

∀7#马一浮󰀁泰和会晤?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R]󰀁滕复󰀁马

一浮思想研究[M]󰀁中华书局,2001󰀁66󰀁

∀8#冯友兰󰀁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J]󰀁三松堂学术文集[C]󰀁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41󰀁

∀9#牟宗三󰀁从儒家的当前使命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J]󰀁郑

家栋󰀁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14-15󰀁

∀10#徐复观󰀁当前读经问题之争论[J]󰀁民主评论,1952(10)󰀁

徐复观文集(第1卷)[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252󰀁

∀12#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J]󰀁中国传

统思想的现代诠释[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5-17󰀁

∀1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成都:路明书店󰀁1949󰀁梁漱

溟全集(第3卷)[C]󰀁济南:东人民出版社,1990󰀁269󰀁∀14#成中英󰀁21世纪中国哲学走向:诠释、整合与创新[J]󰀁中

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6):7󰀁

∀16#贺麟󰀁宋儒的思想方法[J]󰀁哲学评论󰀁1936(1)󰀁哲学与

哲学史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90-191󰀁∀17#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9󰀁527󰀁

∀15#∀18#牟宗三󰀁理性之运用表现与构架表现[J]󰀁郑家栋󰀁

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159,164-165󰀁

∀19#成中英󰀁中国哲学当前的核心与周边问题[J]󰀁哲学杂志,

1998(1)󰀁香港人文哲学会网页󰀁

∀20#席泽宗󰀁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科学方法[J]󰀁科学史十论

[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1󰀁

ConfucianCultureandChineseScience:TheViewofModernNeo-Confucianism

HAOHaiYan

(CollegeofPhilosophyandSociology,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WhatistheeffectofConfuciancultureontheemergenceanddevelopmentofmodernscienceinChina?Thisisameaningfulandcontrover󰀂

sialtopic󰀁ModernNeo-Confucianismhasexpoundedextensivelyonthisthemefromitsownparticularpointofview󰀁Thisthesisoffersbriefconclu󰀂sionsandcommentsonthequestionsraisedbysignificantNeo-Confucians,suchaswhetherConfucianculturelacksscience,whethertheethicalvaluesofConfucianismhinder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whetherthestyleofConfucianresearchcanbecomescience󰀁AndthewriterraisesherownopinionsonhowtoassessthebeneficialandharmfuleffectsofConfucianismonthedevelopmentofscience,howtoanalyzethefunctionofConfucianisminthedevelopmentofscientificmethodandmechanism,andhowtoforecasttheeffectofConfuciancultureonthefutur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

Keywords:Neo-Confucianism;Confucianculture;modernscience;contemporaryscience;chinesescience

(本文责任编辑󰀂马惠娣)

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