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来源:筏尚旅游网


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以“可贵的亲情和友情”为专题,先后安排了《可贵的沉默》、《她是我的朋友》、《七颗钻石》、《妈妈的帐单》四篇课文,前三篇是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还有一个语文园地。本单元的每项学习内容和活动,都将围绕着该专题展开,以不同的层次、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方法表现、诠释、实践这个专题,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多层次、多途径地感受这份人间真情。

有关爱的专题在前几册中有所涉及,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安排了四篇课文《掌声》、《一次成功的实验》、《给予树》、《好汉查理》,一、二年级都有几篇课文是讲爱的内容,到了四年级也有关于爱的专题,可见,编者十分重视人文教育,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本册内容有所拓展,也更为深入。课文围绕“爱与真情”,配以综合性实践活动,并将该活动穿插于单元教学之中:在第一篇课文后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任务,体会、寻找父母对自己的爱;第三篇课文后给予综合性学习的提示:怎样回报父母的爱;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都是围绕这一活动展开的。可以说,课文的学习为“综合性学习”引路导航,“口语交际”、“展示台”让“综合性学习”活动实景再现,“习作”则是“综合性学习”后的真情实感的表露。

二、学生分析: 这组课文每一篇都是感人的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读起来比较容易进入情境,也容易受到感染。学习课文的同时能够深深地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友爱的博大与真诚。学生也会真情流露,畅所欲言。 三、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25个生字,会写42个字,正确读写41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感受人间真情,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四、教学时间安排:

1

本单元教学可用12---14课时 17 可贵的沉默 2课时 18 他是我的朋友 2课时 19 七颗钻石 2课时 20* 妈妈的帐单 1课时 语文园地五 4课时 单元复习

2课时

2

科目:语文

课题《 17、可贵的沉默 》

任课教师: 班级:三年级 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设 计 1、认识“迅、蕴、霎”等9个字,会写“贺、顾、迅”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祝贺、神气十足、左顾右盼”等词语。 教学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目标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应回报父母的爱,学会理解和关爱别人。 4、学习在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体会人物心理。 重点1、体会孩子们情绪的变化,学习关心别人。 难点 2、体会沉默的可贵。 教学1、课文插图、投影片。 准备 2、学生查找自己最满意的生日照片或一份生日礼物。 授课两课时 时数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引出问题:为什么会沉默?沉默为什么会可贵? 学会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生字,边读边探究问题的答案;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交流讲了什么?上课时,老师从孩子们那里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并向孩子祝贺过,知道父母生日的孩子只有几个,而没有一个孩子向父母祝贺生日。强烈的对比之下,孩子们沉默了。老师引导孩子学会以自己的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3、检查生字读音:蕴,读yùn,不读wēn;霎,读shà,翘舌音,不要读成sà;拙,读zhuō,不要读成zhu 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认识生字。 二、细读课文 深入探究 (出示两幅课文插图,板书课题)同学们,我们在单元导读时已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两幅图中学生的表情和3

教 学 过 程

动作,试着用合适的词语形容两幅图。(如,第一幅图:热闹、兴奋、骄傲、兴高采烈;第二幅图:沉默、不安、羞愧、不好意思等)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学生在同一节课堂上会有这样截然相反的表现呢?让我们再一次默读课文,找一找,哪儿到哪儿是写这一堂课的,哪些段落是写第一幅图片的,哪些段落是写第二幅图片的。 1、提出要求,合作学习 同学们在读书中一定发现了课文中对话很多,而且这件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那我们就以演课本剧的形式来学习这篇课文,好吗? 要想演好课本剧,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提出几点要求) 每个人都要认真练习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组内商议扮演老师和学生的角色。 画出描写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的句子,再认真多读几遍,读出人物的语气,仔细体会应该怎样才能演好。 共同讨论一下扮演老师和学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在组内排演。 2、深入小组,个别指导 教师深入小组,了解一下各组学生读书情况,并在角色把握上与学生共同探讨,尤其是对阅读有困难的学生,要结合他所画的重点语句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表演,引导评论 激发兴趣:哪一组愿意为大家表演《可贵的沉默》这一堂课?那我们其余同学就来做小小评论家仔细观看表演,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进行评论。一会儿,我们来评出这一组中的“最佳演员”,好吗? 小组表演,老师和学生一起认真观看。 引导学生评出“最佳演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依据──结合对课文重点语句的理解,来深入体会爱的情感。如,对老师的表演要做到和蔼可亲、真诚平等。 这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对爱的感受过程中,非常民主,语言儿童化,“把手举高,老师要点数了!”“啊,这么多啊!”与孩子们的情绪是一致的;当孩子们与她一起点数、回头看,站起来、快乐交谈4

时,老师都没有阻止,而是让他们尽情表达被爱的欢乐。在引导学生回报爱的过程中,与孩子一同沉默,没有批评和教育,而是轻轻 地问和提建议,使孩子们懂得回报父母的爱。 孩子们潜意识的开发、觉醒,靠老师的引导、启发,这是一位 具有高超教育艺术的老师。 在评论过程中,可引导学生以扮演者的表情、动作、腔调进入评价,从而体会文中老师的形象与教育的艺术。 对文中学生的表演要真实自然。 在表演对爱的感受这一过程中,要表现得兴奋热烈。对“异口 同声”“骄傲”“神气十足”“左顾右盼”“索性站了起来”等词句, 要引导学生在评论中体会文中学生当时的心理活动:生日,带给他们的是欢乐,是浓浓的亲情,因此,他们才那么兴奋、那么骄傲、 那么急于表达被人爱的欢乐。 在表演体悟到要回报爱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评论中体会“寂然无声”“沉默不语”“刚才追逐我的目光,此刻全躲开了”“像 获得赦免”“七嘴八舌”等词句的理解,认识到孩子们的心理变化:教 热闹兴奋(感受到爱)──羞愧不安(意识到自己从未回报过爱)──热闹兴奋(准备回报爱)。 沉默的时间要足够。 学 文中写“足足有一分钟”,在这一分钟的沉默里,老师的沉默是有意的。孩子们在沉默中有了回报爱的意识的觉醒。因此说,这 种沉默是可贵的。 过 第二课时 一、创造表演,升华情感 1、激励:在上节课的表演和评论中,我们班不但诞生了“最程 佳演员”,还诞生了许多“小评论家”。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来演课本剧,相信大家一定会演得更好。 2、提出要求:老师演老师,我觉得很自信;同学们演学生呢? 请大家在表演中注意演好这些内容(出示): 异口同声 骄傲 神气十足 左顾右盼 索性站起 霎时 寂然无声 像获得赦免 四面八方 七嘴八舌 不约而同 3、按课文叙述顺序创造性表演。 在表演到第9自然段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生日照片或 生日礼物,在小组内互相讲一讲难忘的、欢乐的生日。并请两名同

5

教 学 过 程 学给大家讲讲。 在表演到12、13自然段时,若班内有学生知道并给父母祝贺生日的要请这样的同学给大家讲一讲怎样做的及父母的表现。 在“一分钟的沉默”后,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刚才在想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父母辛劳,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代价,教师适时播放《懂你》歌曲。 4、变换角色:学生扮演自己的家长,在家长会上向老师表达感受。 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抄写词句 课堂练习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导书写,记忆字形。 让学生说说自己记忆字形的方法。 (“贺”,上小下大,“顾、犯,”左右相等;“恰、缓、稚”,左窄右宽。) 练习写字 2、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3、布置综合性学习任务 学完了《可贵的沉默》,我们肯定想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疼爱。那么,父母对我们的爱有多深、有多少,让我们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来回忆和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 询问:向亲人和邻居了解,你小时候父母是怎样疼爱你的。 观察:了解父母平时是怎样为自己操劳的。 回忆:打开影集或观看家庭录像,找到父母教自己学走路、陪着游戏的记录。 我们将在下节课前三分钟交流自己的综合性学习进展情况。 板书设计: 兴奋:爸妈爱孩子 可贵的沉默 沉默:孩子们? 不祝贺不知道爸妈的生日向孩子祝贺生日表达爱爸妈幸福 热闹:了解爸妈的生日

6

科目:语文

课题《18、她是我的朋友》

任课教师: 班级:三年级 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设 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2、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目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重点结合语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感情变化。 难点 教学1、预习课文。 准备 2、课文插图、课文录音、生字卡片。 授课两课时 时数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课题中的“她”指的是谁?“我”又指的是谁?指点“恒”的读音。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2、通过预习课文我们还知道课题“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就是阮恒要救小姑娘的原因。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弄清文中的主要人物。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圈出生字。 2、学生自学。 3、汇报交流。 (1)她:小姑娘(小伙伴) 我:小男孩 (2)课文主要讲的是小男孩阮恒为了挽救小伙伴的生命,毅然献出自己的鲜血。 (3)用生字卡片抽检生字读音。 三、听录音,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这篇课文非常的感人,下面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想想看:A、阿姨是怎样读的?你能像她那样读吗?你能达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目的吗?B、想想阮恒献血的经过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画出描写他献血时的神情、动作的句子,用波浪线作标记。C、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感人?用你喜欢的记号7

教 学 过 程

标出。 2、交流:A、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感人?请读一读,再说说你觉得它为什么感人。B、课文中5—11自然段讲的是阮恒献血的经过。请你读出描写他献血时神态、动作的语句。C、分别指名读读1—4自然段、12—14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这篇课文是写事的文章,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这篇课文分段。请在草稿纸上写出来。 4、请运用连接段意的方法归纳主要内容。 5、朗读课文。 四、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阮恒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输血的?请用三角形标出关键的词语。并画出有关的重点句。 2、出示:A、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得最严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B、输血迫在眉睫。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她的血型。C、一位女医生告诉这几个孤儿,如果他们不能补足这个小姑娘失去的血,她一定会死去,问是否有人愿意献血。 3、交流:A、“迫”的部首是( ),再查( )几画,用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 ),在字典中的解释有:a 逼迫;b 急促;c 接近 “迫在眉睫”中的“迫”的意思应为( )。B、用“如果„„就„„”说话。C、小姑娘急需输血的这种情况还可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呢?D、指导朗读。 4、小结:A、小结本节课。B、提示下节课的内容。阮恒正是在这样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主动献血的。他是怎样献血的呢?阮恒具有怎样的品质?这正是我们下一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五、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阅读了课文,能够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A、出示生字词。B、昨天我们又学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讲了什么?2、小姑娘生命危在旦夕,输血迫在眉捷,这时阮恒举起了颤抖的小手,阮恒是怎样献血的呢?他为什么要主动献血给那个小姑娘?这就是这一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A、一阵沉默之后,阮恒是怎样举起小手的?请划出有关的动词。想想通过这些词说明了什么?B、课文从哪一小节开始真正写阮恒献血的?他开时表现怎样?划出有关的语句。C、献血时,阮恒为什么不停地哭?请找出这样的句子,用三角划出表示“哭”的意思的词。 2、以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 8

教 学 过 程 3、全班交流:A、出示: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B、出示: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C、出示: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抓住情感的变化来体会人物紧张、痛苦的复杂内心。〕 4、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层次。 5、对照插图,复述内容。 6、小结:这一段真切地写了阮恒输血时的动作、神情以及小作者的感情变化。 三、讲读课文第三部分 1、阮恒为什么哭得很伤心?他为什么要献血给那个小姑娘?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 2、交流。 3、你从这里能看出阮恒是个怎样的孩子吗?注意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 四、对照插图,想象说话。要求:认真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画上各个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他们的心情怎样。〔可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重点说。〕 五、作业 1、摘抄表示“哭”的词。 、 、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试图( ) 竭力( ) 安慰( ) 持续不断( ) 3、填空。 他眼睛( )着,用牙( )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 )抽泣。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阮恒的心情( )。 板书设计: 18、她是我的朋友 小姑娘急需输血 献血过程 动作:颤抖举起放下举起 害怕又痛苦 为了朋友 神情:啜泣呜咽哭泣抽泣 哭泣的原因:误以为就要死了 献血的原因:“她”是我的朋友

9

科目:语文

课题《 19、七颗钻石 》

任课教师: 班级:三年级 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设 计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教学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目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重点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 难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准备 授课两课时 时数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 1、交流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简单交流。 2、交流作者。 二、读通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通字音,看准字形。 2、小组开火车读课文。 三、认字。 1、读准字音。 “竟”“匆”为后鼻音,“绊”“咽”为前鼻音“葱”“凑”为平舌音,“瞬”为翘舌音。 “咽”为多音字。 2、开火车认读。 3、记忆字形。 10

教 学 过 程

4、组词竞赛。 5、开火车认字组词。 四、写字。 1、重点指导: (1)“渴”“沫”“涌”左边相同,都是三点水。 (2)渴—竭、哀—享联系记忆。 (3)“累”下边不是“系”,“舔” 右下部不是“小”字。舔—添 (4)“凑”的左边不是三点水,“沫”的右边不是“未”。 2、学生书写。 3、听写。 第二课时 一、通读课文,提问。 1、接力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了解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2、学生全班交流。 二、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教学。 (1)齐读第一自然段。 (2)由泡泡中的提示语“我能体会到当时水是多么重要”引导第一自然段表达的主要内容。 (3)抓住“干涸”“干枯”“焦渴而死”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水的重要。 2、主体部分教学。 对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可借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主要体现为: 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1)从空木水罐到有水木水罐: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2)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正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 11

(3)水罐变成银的:引导学生由第一自然段“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想象:小狗可能是因为渴极了走不动。 (4)水罐变成金的:小姑娘的母亲认为自己快要死了,把水让给小姑娘喝。水罐又一次变化的原因是母亲对小姑娘的爱,可见 水罐的神奇并不在于小姑娘本身,而在于爱心。只要有人献出爱心, 水罐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5)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 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抓住“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把 水让给别人是多么动人的行为。 教 3、重点理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比较几个故事情节: 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学 喝,小姑娘把水让给路人喝,从而得出“爱心”主题。 三、升华内容。 思考:为什么课文不用“神奇的水罐”“水罐的变化”“一罐水”过 等作题目,而用“七颗钻石”? 程 板书设计: 19、七颗钻石 找水分享水分享快乐 缺水 分给小狗 变成银罐 母女推让 变成金罐 分给路人 跳出钻石、涌出水流 关系他人、有爱心 爱心创造美好未来

12

科目:语文 课题《 20﹡妈妈的账单 》

任课教师: 班级:三年级 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设 计 1、学习默读课文。 教学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懂得主动帮父母做事。 目标 3、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重点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1、写有2份账单的小黑板。 准备 2、课文插图。 授课一课时 时数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课文。 1、引导学生回顾《可贵的沉默》的主要内容,相机提问激趣。 《可贵的沉默》中孩子门懂得了回报父母的爱,那么今天的这篇课文中的小彼得又懂得了什么呢? 2、结合连结语的提示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讨论理解。 (3)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逐段读文,正音。 (2)学生汇报在自学中读懂的词语意思。 (3)引导学生提出尚未理解的词语,共同解决。 (4)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学生叙述后教师小结) 课文讲的是一商人的儿子小彼得每日为商店做些小事后,觉得自己应该索取报酬,便向妈妈开出账单。妈妈满足了他的要求,但也出了一张面额为0芬尼的账单,彼得感到羞愧万分。 13

教 学 过 程 三、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两张账单的文字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文,找、画内容。 2、教师出示抄有账单的小黑板,进行对比教学。 (1)比较两份账单不同之处。 (2)针对小彼得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见解。 (可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面意见) 正方:可以拿这笔报酬,因为这是他劳动所得。 反方:不可以拿这笔报酬,因为每个人都要帮大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3)教师根据“妈妈的账单”来合理评价。(点出“母爱” ) 3、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 (2)画出描写小彼得心理、神态、动作的词。 (3)读心理、神态、动作的词语后谈谈体会。 (小彼得在读到妈妈的“0芬尼”账单后,羞愧万分,已知道自己错了,悄悄把60芬尼还给妈妈。妈妈很高兴看到小彼得知错能改。) 4、指导感情朗读。 四、拓展延伸 小朋友,你有没有文中小彼得的这种现象?之前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今天学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小结 父母亲为了我们,吃了很多苦,花了很多精力,让我们从小做一个懂事的、孝敬长辈的孩子。 六、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文中这个小故事讲给家人朋友听。 板书设计: 20﹡妈妈的账单 起因小彼得经常帮家里做事 妈妈的 他给妈妈开账单,索取报酬 彼得:羞愧万分 经过 母爱无价 账单 妈妈回复了一张奇怪的账单 妈妈:慈爱、原谅 结果他意识到自己做错了

14

科目:语文 课题《 语文园地五 》

任课教师: 班级:三年级 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设 计 1、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指导习作,注意事例具体,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3、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积累语言文字,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 目标 4、通过语文实践学习,培养学生孝敬长辈的意识,做一个体贴家长、关心家庭的好孩子。 重点1、指导习作。 难点 2、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积累语言文字。 1、整理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收集的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资料。 教学2、收集关于爱父母的名人名言。 准备 3、小黑板。 授课四课时 时数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讲故事启发谈话,提示学习活动: 1、回忆本单元所学课文。 2、师述:同学们,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是无微不至的,你还知道哪些这方面的小故事呢? 学生先小组里讲述自己知道的关于父母之爱的动人小故事,再举手交流。 例:《奇迹的名字叫父亲》、《血乳》等 3、小结:听了这么多感人的故事,大家心里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在平时的生活中,你知道你的爸爸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吗? 二、引导交流,进一步体会父母之爱。 1、师述:同学们,你的爸爸妈妈向你倾注了无限的爱意,今天你可以给大家谈一谈,可以从某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说;也可以结合你的一些感受来谈;还可以一边说事情,一边加入你的感受。 2、学生小组交流。 3、请代表上台交流。 三、引导交流,激发爱父母的感情。 1、师述:我们的爸爸妈妈是如此的爱我们,可是我知道,有的同学在家里稍有不如意的地方,便经常和爸爸妈妈大吵大闹,随意乱发脾气。但我也知15

教 学 过 程

道,有的同学在家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通过综合性学习,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爱我们的父母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师述:你以前是怎么做的呢? 4、师述:在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做了哪些关爱父母的事情?你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又有什么感受呢? 四、创设情境,激发交流欲望。 1、师述:有一个小朋友以前是一个很调皮的孩子,他不知道父母究竟有多么的爱他,可是有一天他终于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好,可是,他却不知道如何去向爸爸妈妈表达自己的爱意,你能帮助他,给他想个好办法吗? 2、生讨论交流,推举出小组的优秀建议。 五、活动小结 六、布置作业 通过这一节课的活动交流,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习作 一、提出任务。 在综合性学习中,你已经了解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你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次习作,就请你用一两件事,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也可以写一写发生在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的事。 二、选材构思 1、哪一件事让你感触最深?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把以下几个要点考虑一下,把事情想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事情发生的地点,事情中的主要人物,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在整个这一件事情中,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2、同学之间交流交流,注意把事情交代清楚。 三、动笔起草。 1、师述:下面就请同学们动笔起草,注意写一写自己在整个这件事情中的心情。 2、学生动笔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 回家将这个作文读给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第三课时 讲评修改 一、朗读欣赏 1、大家邀请有代表性的一、二位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 2、评价。 注意围绕几点评: (1)语句是否通顺。 16

教 学 过 程 (2)事例是否清楚、具体。 (3)用词是否恰当、丰富、具体。 (4)人物是否刻画细致。 (5)是否写出真情实感。 二、出示病文,指导修改 1、自由读。 2、自由改。 3、读读改后的句子、段落。 4、前后比较,体会修改的作用。 三、全班动手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总结 文章不厌百回改,多改多出好文章。 五、作业 继续修改,抄正作文。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学生小声读课文中的两组句子。 2、实物显示,学生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A、指名读句子。 B、学生交流发现,教师引导总结。 3、师总结: 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他的意思是不同的。这就是汉字的一字多义现象,我们要知道汉字的准确意思,就要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 二、读读认认。 1、自读韵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2、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学生观察,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自学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4、同桌互相检查,教师抽查认读情况。 5、自读韵文,了解树木的常识。 三、读读背背 1、学生自读古诗。 2、自由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3、师谈谈古诗大意。 4、学生背诵古诗。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