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

来源:筏尚旅游网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其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本文来源于 www.14edu.com(论文网) 原文链接:http://www.14edu.com/jiaoxue/yingyujiaoxue/0429234F2010.html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形成发展历程。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和发展者,韩礼德更侧重于对语言学的纯理论研究,他研究如何把语言学应用到外语教学中比较少。本文介绍了其他应用语言学家把他的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实践中去发展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及其语言学理论对于外语教学实践的深远指导意义。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 外语教学实践 应用

1.理论概述

1.1韩礼德与系统功能语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重要奠基者和代表人物——韩礼德,从上个世纪60年代致力于研究语言功能,并阐释了语言本身与语言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坚持从系统和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功能语法导论》(1994[1985])的出版标志着其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已基本形成并日趋成熟。作为伦敦学派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弗斯的学术思想,对乔姆斯基的形式理论提出异议。他的理论和

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传播和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同。

1.2系统功能语言学下的三大宏观功能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侧重于语言的语用研究,从对人们语言学习的研究过程中完成了由工具功能(instrumental)、控制功能(regulatory)、反映功能(interactional)、表达功能(informative)、个人功能(personal)、启发功能(heuristic)、想象功能(imaginative)向“概念(ideational)功能”即语言具有反映客观世界事物发生的进程,以及人们内心世界的功能、“交际(interpersonal)功能”即语言具有建立、维系和反映人际关系的功能、“语篇(textual)功能”即语言具有组句成篇,并根据交际语境组织信息并传递信息的功能这三种纯理功能的凝练[1]。这三大纯理功能的语法构成分别是“及物系统”、“情态系统”与“衔接手段”。“及物系统”是语言中承载过程的系统包括物质过程、联系过程与心理过程,它代表了语言中的逻辑与经验意义;“情态系统”表示语言表述者的身份,以及其态度、评价,实现语言的人际沟通的功能;“衔接手段”使语言实现语篇的衔接包括文内衔接或文外互文,它实现语篇的意义连贯[2]。

在系统理论中,语言被看作是用来实现其交际和交流功能的包含三个层次的社会符号系统:包括语义系统(semantic system),词汇—语法系统(lexico-grammatical system)和语音系统(phonological system)。每一

个系统都是一个意义潜势系统,是选择的范围,每一个层次依次在下一个层次中得到体现:语音层体现语法层,语法层体现语义层,而语义层又是语言系统之外的更高层次的符号系统的体现,这个符号系统就是韩礼德称之为“行为潜势”的社会符号系统[3]。而语言被看做是将“行为潜势”转换为“意义潜势”的系统[4]。

1.3语境的意义

以上说到在语言符号系统当中语义层为其所重,语义所承载的意义就是语言成分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而语言的目标就是将语言内语义成分与语言外因素即语境相联系,使它们之间实现对立统一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从而实现其信息纯理功能的传递。

2.理论应用

2.1韩礼德的语言教学研究介绍

韩礼德对语言学理论与语言教学实践之间关系的论述是比较早的,在其1964年合作出版的专著《语言科学与语言教学》一书中韩礼德等在探讨了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这是探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的基础。然后,他们探讨了语言教学与语言学习问题,以及语言教学的方法;接着用两章的篇幅探讨了母语学习和

外语学习问题[5](p55)。韩礼德等人对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语言学和语音学对语言教学的作用是提供描述,而不是可以代替语言教学。(2)应用语言学是一个主题,而不是一个学科。(3)外语教学主要是教授掌握外语的技能。外语知识的学习只是辅助性的,有利于促进外语学习,但不能代替外语技能训练。(4)外语教学主要涉及几个教学阶段:项目限定、项目分级、项目的讲授、测试。(5)外语教学应该首先从教授口语开始,不必要有书面材料;语法翻译法不是外语教学的好方法。应该以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主。(6)外语教学最好的模式应该是综合性的以发展学生的意义潜势为主的模式。(7)在外语教学中还要考虑外语教学的环境,选择所教授的方言和语域等语言变体。(8)儿童语言发展对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很有启发:他提供了儿童实际获得语言的过程。

2.2韩礼德语言教学理论对外语教学理论的深远影响

2.2.1在其语言功能和语言选择等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际教学法产生于三大理论根源,分别是语言学根源:韩礼德的语言的意义系统和功能理论;社会学根源:“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理论和哲学根源: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20世纪70年代,交际教学法就主张语言教学应以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四种语言技能的获得应遵循听、说、读、写的顺序,并且语言知识与交际功能相互依赖。1981年,英国把适应语言形式的交际功能明确定为教学大纲的中心。韩礼德认为语言学与说话人的行为或者讨论的题目有关,因为只有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才是语言的全部功能,学习一门语言实质上是获得一种完成不同功能的语言手段 2.2.2在其语域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特殊用途英语教学方法。

语域分析理论是根据语境来研究语言变体和语篇的类型的。语言变体是与语境类型相联系的,特定的情景类型决定特定的语言变体和特定的语篇类型;特定的语言变体和语篇类型由特定的词汇语法模式来体现。所以,进行特殊用途英语教学的首要问题是进行学习者的需要分析,然后要确定学习者需要达到的水平或者能力,最后确定教学材料和方法。学生的需要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学生学习了语言后,要用它干什么。这是以目标取向的需要定义,是与终极行为相关的,是学习的结果。二是学生如何做才能获得他学习目标所规定的能力。这是以过程取向的需要定义,是与转换行为相关的,是学习的措施。

2.2.3在其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以文化为基础的外语教学法。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促进了文化和情景理论的成熟,外语学习过程就是围绕在一个由语篇、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互文语境、文内语境这五种因素构成的范畴内的。其中的文化语境是其它语境的基础,指在话语事件中参与者之间的有关机构和思想意识方面的背景知识。由于外语教学的参与者并没有完全处于同一的语境文化范畴内,意识不到话语中的文化内涵。所以,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学会本族语的话语模式,并将其运用于外语交流中去。

在外语课堂中,文化是通过学生之间或者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来创造和激活的。在对话中,参与者不仅重塑了已有的文化语境,而且具有创造一个新文化的潜力,因为对话是在外语环境中进行的。法国语言学家沙录窦[7]认为讲话者和听话者在交际中都同时扮演两个角色:发话者同时也是交际者;受话者同时也是阐释者。在产出过程中,发话者向受话者发话,同时认为他发出的话符合受话者的交际目的。在阐释过程中,受话者建立了发话者讲话目的的印象,并传送给发话者。

2.2.4在其语境与意义之间的关系理论下发展了体裁理论,并产生了以其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韩礼德将体裁归属于话语方式,哈桑[8]把它视为同语域相同的概念,但马丁[9]等认为,体裁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出现在情景语境之上的。他在其分析模式中区分四个层次:观念形态、体裁、语域、语言,而他的

语言层次又包括语义层,所以他的语域和体裁都在语言之外和之上,即观念形态决定体裁,体裁决定语域,语域决定语言。观念形态(ideology)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以上这些语篇体裁分析方法都为以语篇为基本单位进行语言教学,提供了教学方法和分析模式。依据教学循环圈[10]可以将教学过程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建立场知识,教学循环圈的第一个阶段是通过分析课文建立场知识;二,语篇模式化;三,共同创作语篇,此阶段涉及把以上两个阶段的成果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过程;四,独立创作语篇;五,评价和测试,在整个循环中都要随时进行评估和评价,看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3.结语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门开放的学科,在现今的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也在不断地与其他学科和领域相结合,因此跨学科发展也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任何一种理论只有不断完善和求新才能有生命力,可以说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不断前进发展的。

参考文献:

[1]赵德全.概念功能的传译——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看翻译[J].河北大学学报,2006,(5).

[2]李君子.谈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J].科教文汇,2008,(9).

[3]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4]Halliday.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

[5]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2).

[6]张德禄.功能语言学语言教学研究成果概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

[7]Kramsch,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8]Halliday. Hasan.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Oxford.

[9]Martin,J.System

and

Structure[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Benjamins,1992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首先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基本思想作了简要的介绍,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教学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意义潜势”,这与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在教学方法上,系统功能语言学主张采用包括交际教学法在内的适合于各种要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模式上,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把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于大学外语教学将会推进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教学改革;交际教学法;多媒体教学 新的形势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不仅应提高自己的语言综合能力、文化素养,还需掌握一定的语言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而在众多语言学理论中,由韩礼德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因其教学理论集各派教学方法之长,强调语言的实用目的,在使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可以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基本观点

韩礼德创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系统功能语言学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研究语言,把语言看作一个社会符号系统;在语言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上,他更强调与语言的实际运用相关的语言特殊性;韩礼德注重语言的系统性,把语言系统

看作“语言的聚合关系”,看作意义潜势,由可进行语义选择的系统网络组成;语言系统是分层次的,是一个由语义层、词汇语法层、音系层组成的多层次系统,层次之间的关系是体现和被体现的关系;从系统中进行选择便产生了在社会文化交际中实际应用的语言;语言的性质决定于语言在人类交际中所完成的功能,韩礼德称为“纯理功能”或“元功能” ( meta - functions),并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划分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语言是在语境中运用,并且由语境决定的,语言的情景语境包括三个变项: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和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分别与语言的三个纯理功能相对应。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教育部2004年初颁布的《课程要求》指出: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意义潜势”,在目标语文化语中用语言表达意义,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这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

这一目标要求,教师的任务是以各种适当的方式方法,向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首先探查学生学习中的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安排教学内容,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教学中向他们提出学习要求。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创造适合于学生学习的环境,而不是局限于一种方法。要既注重学生对语音、语法和词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用语言表达意义和用语言做事的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方法

上文已提到过,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采取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创造适合于学生学习的环境。除此之外,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之一。

交际教学法认为,语言教学的任务不能停留在语言的外部结构形式的教授上,而应重点培养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学生的角色是协商者,并与同组的其他协商者交流,学生应该从参与中学习,在给予中获得。教师的角色也由单纯的教授者变为参与者与使成者(即使得所有课堂中的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以及这些参与者和各种不同活动的语篇之间的交际更加容易)。教学形式也是不受限制的,只要所采取的活动有利于实现其交际目的就可用,如会话、讨论、表演、模拟、即兴创作等。教学资料可以有许多类型,包括课本、符?号、杂志、报纸、图表或者可视图形、图画等。

可见,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交际教学法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及各种教学资料、教学形式,都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可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教学模式

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中明确指出: “改革现在的教学模式,将单纯依靠课本、粉笔、黑板,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改变为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教学三位一体、综合运用的个性化、主动式学习模式。”多媒体、网络教学通过图形和录像、电影提供真实的场景和背景,同时还可以多通道传输语料,大多数为听觉、视觉的结合,经济、省时,能够有效提供有利于由知识变为内化能力的条件和环境。而系统功能语言学,由于它特别注重语言的功能和在人类社会交际中的作用,可以为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教学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意义潜势”,即在目标语文化语中用语言表达意义,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意义潜势”不仅包括交际能力,还包括文化、认知方式和语用因素等,这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则为发展学生的意义潜势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条件。

语境理论也为多媒体、网络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语境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韩礼德认为,语言是人类用来进行交际的符号系统,而交际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他把语篇与语境的关系因素归纳为五个类别:语篇,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互文语境和文内语境,这五个因素形成了语篇和语境关系的循环圈:从语篇到语境,再从语境到语篇。因而语境在外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从语境角度讲,越真实越有效,因为真实的语境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际的交际需要,产生比较深刻的感受。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提供真实语境是最便捷和有效的措施。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声音、图片、电影和录像材料,给学生提供尽可能真实的语料,同时改变了传统的单纯依靠课本、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简言之,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意义潜势”,具体地讲,就是要充分发挥外语网络、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在教学方法上,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但不局限于一种教学法,而是主张采用适合于各种要求的教学方法,这与大学英语改革的要求也是适应的;在教学模式方面,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多媒体、网络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有利于大学英语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因而,高校教

师若将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于教学中,将会推进大学英语改革的顺利进行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40年发展

述评

论文作者 黄国文

论文关键词 系统/功能/韩礼德,论文来源 外语教学与研究,论文单位 京,点击次数 1073,论文页数 15~21页2000年2000月论文网 http://www.lw23.com/paper_84155101/ 韩礼德继承和发展了伦敦学派奠基人弗斯的学术思想,于1961年正式提出阶和范畴语法理论框架,后将这个理论模式发展成系统语法;1968年他在系统语法中增加了功能部分,所以系统语法也称系统功能语法或功能语法。通过韩礼德和其他系统功能学者多年的努力,系统功能语法已发展成广为接受的语言学理论。但是,和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一样,韩礼德的一些观点也受到派内派外学者的批评。本文从上述几方面对系统功能语言学40年的发展作简要回顾和讨论。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0429(2000)01-0015-7 0.引言

韩礼德(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理论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其旺盛的生命力显示,它加深了

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并将在新世纪语言学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本文从伦敦学派及其奠基人弗斯的理论研究对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启迪和传承关系谈起,对韩氏理论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主要观点、重要成员作一综合性述评,以理清它的发展脉络和理论贡献。 1.弗斯对韩礼德的影响

伦敦学派奠基人弗斯曾在伦敦大学学院的语音系同著名语音学家琼斯(Daniel Jones,1881—1967)一起做研究。1938年,他受聘于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并于1944年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普通语言学教授。弗斯的语言学理论是他在伦敦大学工作期间形成的,他和他的同事又长期在伦敦大学工作,因此以他为首的语言学派被称为“伦敦学派”。这个学派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乔姆斯基生成语法学派、布拉格学派、丹麦的哥本哈根学派等同为20世纪语言学界最为人瞩目的语言学派(王宗炎1985∶94)。

弗斯的学生韩礼德继承和发展了弗斯的语言学理论,并建立了新弗斯学派。韩礼德在伦敦大学获得汉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后,于1947年到北京大学跟随罗常培教授学习汉语音系学、词典学和比较历史语言学。后来师从王力教授研究现代汉语方言。1949年回伦敦,被剑桥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便是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的弗斯教授。

弗斯的语言学思想对韩礼德的影响特别大。弗斯(1957)认为,语言中的意义(即使用中的语言项目的功能)非常重要,语言中言语产生的社会语境也非常重要。弗斯受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教授马林诺

夫斯基(B.Malinowski,1884—1942)语言研究的影响,强调言语使用的社会语境, 其目标是根据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context ofsituation)建立一种语言学理论。遗憾的是, 弗斯自己没有达到这个目标。他的观点后来在弟子韩礼德手上获得发展。

尽管弗斯的学术思想在很多方面有深刻见解,给人启迪,但他并未形成一个连贯的理论框架。对韩礼德这一代人来说,任务之一是把弗斯的学术观点建立成一个能解释“什么是语言”和“语言是怎样工作的”这样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韩礼德面临的任务是:怎样用关于情景语境的观点建立一个能把语言中的范畴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都解释清楚的语言学理论。 2.阶和范畴语法

在“现代汉语的语法范畴”(Halliday 1956)一文中, 韩礼德建立了一个能比较好地处理语言单位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这篇论文代表韩礼德语言理论研究的开始。他在文中提出,语言中有三个语法范畴,即:单位(unit),成分(element)和类别(class)。在这个分析框架中,“系统”从属于“类别”。韩礼德用汉语例子解释了单位与成分和类别之间的关系。他还讨论到汉语小句中“旧”(given )信息与“新”(new )信息的区别, 并谈到“系统”选择中的“盖然”(probabilistic)问题。可以说, 这篇论文的初步理论框架为以后的系统功能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韩礼德虽然在上文中已提出一个能很好处理语言单位之间关系的分析模式, 但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 而且还存在一些问

题(见Butler 1985∶14-15,王宗炎1985∶136-148)。 这篇文章主要是对现代汉语进行研究,从那之后,韩礼德的研究开始真正进入普通语言学理论领域。1961年他发表了“语法理论的范畴”(Halliday 1961);一般认为,这是一篇能代表韩礼德早期理论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韩礼德认为,语言学理论应该包含一个由相关范畴组成的体系,体系中的范畴应该能解释语言材料;同时,这个理论还应该有一套把范畴和语言材料联系在一起的抽象“阶”(scales)。他指出,语言材料可以在不同的“层次”(level)上进行解释, 最基本的层次是“形式”(form)、“实体”(substance)和“语境”(context)。实体指声音上或书写上的语言表现形式,形式指把实体排列成有意义的格局,而语境则是把语言形式与它们的使用场合联系起来的中间层次。在这篇文章中,韩礼德还区分了“形式意义”(formal meaning )和“语境意义” (contextual meaning);前者指有关项目与其他项目在形式关系网络中的关系,相当于信息理论中的“信息”;后者指一个语言项目与非语篇特征之间的关系。

韩礼德在这篇论文中对自己1956年(Halliday 1956 )的论点作了一些修正,并提出了四个语法范畴( 即:单位—unit,结构—structure,类别—class,系统—system)和三个阶(即:级—rank,说明—exponence,精密度—delicacy)。在这个修正模式中,“系统”是一个基本的范畴,而不再(像在1956年的分析框架中那样)从属于“类别”;原先的“成分”也变成了“结构”。为了清楚地说明这一修正的意义,我们来看看弗斯的一个重要观点。

弗斯受索绪尔的影响,认为语言是由横组合(syntagmatic )关系和纵聚合(paradigmatic)关系两条轴组织起来的;他指出,在横组合关系中,“成分”在有关层次上构成了“结构”。而在一个结构中的特定位置上可替换的“事件”(event)便形成了一个系统。 以Henry kissed Helen这句话为例,它有三个位置(即SPC), 占据这三个位置的Henry,kissed和Helen称为“成分”,这三个成分构成了横组合关系中的语法“结构”;如果把kissed换成loved或hit,这三个词便成为可替换的“事件”;在这一结构特定位置上的kissed,loved和hit构成了纵聚合关系中可供选择的“系统”。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系统”(systemic)一词就是从system这个词演变来的。

一般认为,韩礼德这篇论文(1961)奠定了阶和范畴语法的理论基础,也是韩礼德把弗斯关于“结构”和“系统”的观点融入自己理论框架的一个表现。韩礼德把“系统”当作一个基本的语法范畴,这对后来系统语法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尽管阶和范畴语法作为一个理论还存在着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但它问世后不久便被广泛地应用于文体分析、语篇分析和其他分析之中(见Butler 1985∶193-197)。Fawcett(1974-6/1981,1980 )所倡导的系统功能句法,也是在修改阶和范畴语法的某些做法后建立起来的。

对于一种理论的推广,教科书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文献上看,在韩礼德理论发展的早期,有两本书根据阶和范畴语法模式来讨论英语语法:一本是Scott等人(1968)的English Grammar, 另

一本是Sinclair(1972)的A Course in Spoken English∶Grammar。 3.系统语法

阶和范畴语法所描述的是语言结构的表层形式。这对于一种语言学理论来说显然有欠缺。韩礼德在60年代中期已清楚地看到问题所在,因此也重新寻找改进理论的方法,其中一个想法是通过代表深层纵聚合关系的“系统”这种较为抽象的机制来达到描述语言的目的。 如前所述,韩礼德在1956年的文章中已引进“系统”这个概念,但其重要性是在1961年的文章中才表现出来的。在这个被称为阶和范畴语法的模式中,“系统”是一个主要的语法范畴,在这个阶段中“系统”被看作是结构中特定位置上的可供选择的“单一集”(single sets ),这种意义上的“系统”与弗斯的“多系统”(polysystemic)原则(Firth 1957)相一致。1961年以后,“系统”这个概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中一点是,“系统”与“系统”的结合便构成了系统网络。有了“精密度”( delicacy)的概念, 把单一的系统组成系统网络(system network)就没有问题了。精密度这个阶表示范畴的区别或详细程度, 它不仅能使语义区别越来越精确, 而且可以表示一种依赖关系(dependency)。在一个系统网络中,两个系统可以是没有依赖关系而并存的(即simultaneity),也可以是有依赖关系的(即dependency),所以就有“合取”(both...and...choice)和“析取”(either...or...choice)这两种关系。 若一个系统网络含有三个或更多的系统,情况有时会复杂一些,但关系总是只有两种:并存关系和依赖关系。

1966年韩礼德发表的“„深层‟语法札记”(Halliday 1966 )通常被

认为是系统语法的宣言书,这篇有重大影响的论文表明:阶和范畴语法已被系统语法(systemic grammar)所代替。在这篇文章中,韩礼德对语言结构的“表层面”(surface aspect)和“深层面”( deep aspect)之间的区别重新作了解释。例如,他指出,特定单位中结构的成分之间的“顺序”(order )关系与横组合关系中表层说明之间的“序列”(sequence)关系是不一样的,前者比后者更为抽象。这是因为,序列只是结构关系被说明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抽象成分(如主语、谓语、补语、状语)之间的结构顺序关系代表着横组合形式中的更为抽象的方面。例如,在Henry kisses the girls every day一句中,四个成分的“顺序”关系是SPCA;无论我们说(a)Henry kisses the girlsevery day,(b)Every day Henry kisses the girls,还是(c)Thegirls Henry kisses every day,四个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Henry是主语(Subject),kisses是谓语(Predicator),the girls是补语(Complement),every day是状语(Adjunct)。但是,从表层的“序列”关系看,句(a)(SPCA)、句(b)(ASPC)和句(c )(CSPA)是不一样的。

在这篇文章中,韩礼德还认为,正如“结构”表示深层的横组合关系一样,“系统”代表着深层的纵聚合关系。系统中包含着特定功能环境中可供选择的选项(option),对系统的描述实际上暗示着对深层横组合关系的表述。因此,系统本身是处于比较深的层次上。韩礼德还认为纵聚合关系是首要的,因为这种关系构成了语言中基本的深层关系。

1964至1971年是韩礼德的语言理论模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其间弗斯的“系统”概念得到修正,系统网络中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如并存关系、依赖关系)得到确定。系统网络被看作代表着语言中深层的纵聚合关系。

用系统语法理论作基础而编写的英语语法书有Muir( 1972)和Young(1980)。Berry的两卷本(Berry 1975,1977)也是根据系统语法的基本理论写成的,但在理论阐述方面比Muir和Young更深一层。

4.功能语法

约从1967年起,关于深层纵聚合关系和横组合关系的探讨便开始与语法的“功能部分”(functional components)联系起来。 韩礼德(Halliday 1968)看到了“功能部分”的重要性, 并认为这个功能理论应该能解释语言的内部结构,同时也能解释“为什么语言是现在这个样子”这种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说,韩礼德的这个观点渗透在他的整个系统功能理论中。

韩礼德的论文(1968)第一次提出系统语法中的四个功能部分,即:经验功能,逻辑功能,话语功能,人际( interpersonal, 也称speech-functional)功能。在韩礼德的另一篇文章(1970)中, 上述四个术语作了一些调整或改动: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被看作是“概念”(ideational)功能的两个组成部分, 话语功能被改名为“语篇” (textual)功能,只有人际功能保持原样。 这三个功能后来被称为“纯理功能”(metafunctions)。简单地说, 概念功能主要涉及及物性、语

态和作格性(ergativity),人际功能主要涉及交际者的“角色”,言语功能,语气(mood)、情态(modality)、语调(key), 而语篇功能则主要涉及主位结构(thematic structure)、信息结构和衔接(cohesion)。

由于功能部分的确定,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意韩礼德语言理论中的“功能”部分,所以有些人干脆把这个理论称为“功能语言学”或“功能语法”。严格地讲,韩礼德的语言理论模式应称为“系统语法(语言学)”或“系统功能语法(语言学)”,这样就可明确地把它与其他相关学派(如布拉格学派、狄克(S.Dik,1940-95)的“功能语法”等)区分开来。布拉格学派不但在音位学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他们也非常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并强调语言成分的区分功能。因此,这个学派常被称为功能主义者或功能语法(关于布拉格学派,详见钱军1998;关于狄克的“功能语法”,参见黄国文1995)。

1985年,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导论》(1985,1994;以下简称《导论》)问世,它标志着功能语法进入了成熟阶段。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界很多人认为, 韩礼德的《导论》代表了其理论的功能部分, 而Matthiessen( 1995)的Lexciogrammatical Cartography: EnglishSystems则可看作是代表韩礼德理论的系统部分。韩礼德与Matthiessen于1999年出版了另一部论著——长达672 页大开本的《通过意义解释体验:认知的语言分析》(Halliday & Matthiessen 1999)。 这是一部描述人类怎样解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巨著,是关于认知方面的理论与描述相结合的力作。该书不是把

人类对世界的体验解释看作是“知识”(knowing),而是当作“意义”;在作者看来, 对人类体验的解释这项任务应由一个语义系统来完成。这本书代表着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最新思想。

早期的系统语法只注重描述,所以对于Hudson(见下面§5 )这类对语言生成感兴趣的学者来说,韩礼德理论缺少长久的吸引力。 其实Winograd早在1972年,就用系统语法的原理设计出SHRDLU电脑程序,并用来理解英语语料( 有关讨论详见Butler 1985∶206-208)。Robin Fawcett对语言生成的兴趣(见下面§5)有一半应归功于Winograd的研究对他的影响。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学者致力于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来进行计算语言学研究,比较受人关注的项目有三个,一个是用语篇生成器通过输入系统网络和系统结构来生成句子(Matthiessen & Bateman 1991);二是Fawcett等开展的COMMUNAL项目,其生成系统称为Genesys,使用“加的夫语法”体系( 见Horacek & Zock 1993∶114-186); 三是O'Donnell( 1994,1995)设计的用于分析和生成句子的工作台(WorkBench),即用来生成和处理系统语法的软件系统。5.系统功能学派的主要成员

在介绍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主要成员之前,我们还应注意早期同韩礼德一道从事系统功能语法研究的几位学者,如Richard Hudson、RodneyHuddleston、Michael Gregory、Jeffrey Ellis等。

Hudson主要研究句法。他不满足于当时系统语法只注重描述这一状况,便研究能用于生成句子的语法理论,并对韩氏理论的某些方

面提出批评,主要著作有Word Grammar(1980)。Gregory 主要研究语域和语言变体,对韩礼德语域理论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后来热中于交际语法,发表过一系列论文,逐渐倾向生成语法学派。Ellis 是韩礼德从事语言研究的最初合作者,曾合写关于汉语动词时态范畴的论文。他在韩礼德语域理论的建构上也起了重要作用。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骨干成员主要有英国的 Margaret Berry、Robin P. Fawcett、Christopher S. Butler,澳大利亚的Ruqaiya Hasan、James R. Martin、 Christian M.I.M.Matthiessen和美国的Peter H.Fries等,从学术辈份上说都是韩礼德的学生(参见胡壮麟等1989∶6,228-241)。

Berry 1975和1977出版的两本书(Berry 1975,1977)对韩礼德理论的推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人都是通过这两本书学习和了解系统语法。 Berry近几年写了几篇很有分量的关于主位的文章, 如“Thematic options and success in writing”(Ghadessy 1995∶55-84);“What is Theme?----A(nother)personal view”(见Berry et al 1996∶1-64)。Berry多年来致力于系统功能语法研究和推广工作的同时,还培养了好几位卓有成绩的系统功能学者,其中包括Butler和Caroline Stainton。

Fawcett 70年代初在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开始由韩礼德指导,韩礼德离开伦敦后,转由Hudson做指导教师。Hudson 1974 年的一篇文章(“Systemicgenerative grammar”,Linguistics,No.139∶5-42)所表达的认知、 生成语言观对Fawcett的学术发展影响很大。

Fawcett 70年代发表了几篇关于系统语法的有影响的文章, 如“Generating a sentence in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见Halliday & Martin1981∶146-183; Fawcett 1974-6/1981),并于1980年出版了根据自己的博士论文改写成的专著(Fawcett 1980)。80年代他与韩礼德等人编辑了好几本论文集(如Fawcettet al 1984,Halliday & Fawcett 1987,Fawcett & Young 1988)。1987年起,Fawcett 一直在与同事们进行一项言语生成项目(COMMUNAL)的研究。这些年, Fawcett等人在加的夫发展系统功能语法的一个“方言”—“加的夫语法(”the Cardiff Grammar),这个小组的成员除Fawcett外,还有Gordon Tucker,Paul Tench等人。

Peter Fries 是美国语言学家中进行系统功能语法研究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他的父亲是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中的著名人物弗里斯(CharlesCarpenter Fries,1887-1967)。尽管他1974 年就开始发表系统语法方面的文章,并且发表了不少关于语言学问题的论文,但涉及到系统功能方面的有影响的论著不算多。值得一提的是,Fries 关于主位方面的论述非常有影响,如“On the status of Theme in English :arguments from discourse”(1981)在功能学派里几乎可以说是经典作品;又如“A personal view of Theme”(1995,见Ghadessy 1995∶1-19),“Theme,methods of development,and texts”( 1995,见Hasan & Fries 1995∶317-359),同样影响很大。也许可以这样说,想研究韩礼德“语篇功能”中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不读Fries 这方面的论文是不行的。

Hasan生于印度,后来移居巴基斯坦。 她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后,便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地从事教学与研究。她是韩礼德的学术和生活伙伴,他们1976 年出版了《英语的衔接》(1976),这本书在系统功能界和语篇分析界影响非常大。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本研究相同问题的书可替代它。Hasan 的研究兴趣主要在语篇分析、文体分析、词汇和语法、语义系统网络和社会语义变体方面。除与韩礼德合写几本书外, 她自己出版了好几本书,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Hasan(1984,1996);最近几年她还与人合编了几本论文集。

Martin是系统功能学派中少壮派人物之一。当韩礼德在英国的埃塞克斯(Essex)大学任教时,他从加拿大到那里去跟韩礼德读博士, 后来韩礼德去了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建立语言学系,他也跟着去,并于1977年在悉尼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在那里任教至今。Martin的研究兴趣主要包括系统语法理论、功能语法、语篇语义、语域、语篇体裁、批评话语分析。Martin 是个多产学者, 1992年出版了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 1992);他与韩礼德合编了Halliday &Martin(1993),与Christie合编了Christie & Martin(1997), 与Matthiessen和Painter合写了Martin et al(1997), 与Veel合写了Martin & Veel(1998)。

Matthiessen是瑞典人,1988 年获得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UCLA)的博士学位。他“入道”较晚,但做出了令人注目的成绩。他既搞语言描述,又搞语言生成,他的抽象思维比较强,也善于设计

模式。1991年合著Matthiessen & Bateman( 1991)一书;1995 年出版Lexicogrammatical Cartography:English Systems(1995),被认为是迄今对韩礼德系统功能理论中的系统部分描述得最好的专著;该书1000多页,内容十分丰富。另外他于1999年与韩礼德出版了一部巨著《通过意义解释体验:认知的语言分析》(Halliday & Matthiessen 1999)。Matthiessen和韩礼德的合作十分默契, 他们对系统功能语法的建构和发展有比较一致的观点,近年来他们常常一起到外地讲学,传播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从学术方面看,Matthiessen 无疑是韩礼德最理想的接班人。有人预言,韩礼德的语言学理论的第二代领头人非Matthiessen莫属。

前面讲过,Butler原来是Berry的学生和同事。他“入道”比Berry、Fawcett等人晚,1982年在诺丁汉大学获博士学位;但70 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他在国际系统功能学界非常活跃,发表了好几篇颇有影响的论文,并于1985年出版了理论水平较高的Systemic Linguistics:Theory and Application一书。他对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很深, 对一些问题(如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用学之间的关系)有自己的独到看法(如Butler 1987,“Pragmatics and systemic linguistics”,Journal of Pragmatics.Vol.12)。他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与语用学家应该进行对话,加强联系;这种看法与韩礼德关于“我们不需要有一门独立的叫做语用学的学科”(见Steele & Threadgold 1987, Vol.2∶116)的观点相悖。Butler在一些论文和1985年那本书中, 多次对韩礼德的理论提出了比较尖锐的批评。90年代初,他

的研究兴趣已转向狄克(Dik)的功能语法,一般也不再参加系统语法学派的活动。 所以严格地讲,Butler已不是韩礼德派的人了。

论文标题: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

A Study on Culture Textbook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ZHANG Ying

(International College for Chinese Language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论文作者 张德禄

论文关键词 系统/功能/发展,论文来源 当代语言学,论文单位 京,点击次数 596,论文页数 57~65页2004年2004月论文网 http://www.lw23.com/paper_39865171/ 本文主要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发展。这些新发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对语域概念的认识上出现了新的观点,由意义概念变成了情景概念;对体裁概念的认识由话语方式的一部分成为一种意义构型、一种观念形态的体现、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等;在情态等语法评价系统的基础上发展了词汇评价系统;在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语篇衔接概念向语篇的多义性、多层次性扩展;语言研究由纯粹的社会角度向认知角度扩展;发展了计算语言学,研究语篇的分析和生成等。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还会在基

本理论本身、跨学科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不断发展和深入。

1.引言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趋于成熟,其标志是Halliday《功能语法导论》(1994[1985])的出版,其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已经基本形成。在基本理论趋于稳定和完整的前提下,在其后的十多年中,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许多方面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如语域和语境的研究、批评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评价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语篇衔接理论的发展、语用学的再认识、形式主义的态度、认知理论的研究、疑难问题的解决、计算语言学的发展等。 2.理论的发展

2.1语域理论的发展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和语域理论是相互联系的。Halliday一直把语域看作一个意义概念,是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来支配的。Hasan同意Halliday的观点(Halliday and Hasan 1989[1985]),把语域和体裁(genre)看作同一个层次的概念,即都是意义层次的概念,是一个意义构型(semantic configuration),与语境构型相对应。但Martin(1992)在讨论语域与体裁之间的关系时,认为语域是情景语境的代名词,是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的集合。由此,他建立了一个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框架,把体裁看作文化层次的概念,是观念形态的表现,而把语域看作语境层的概念,是实现体裁的。但

O'Donnell明确认为,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是语境的内涵。由于语域也是按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来定义的,所以语域可以看作是语言在一定语境下的体现形式。语境是由意义体现的,所以语域还主要是意义特征,同时它又表现为不同的形式特征(胡壮麟1998)。然而,Martin的观点,由于其在研究体裁与写作中运用了这个框架,所以得到许多应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工作者的认可。现在,这个概念的归属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也激发了对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

2.2体裁理论的发展

体裁原本是一个文学用语,指文学作品的类型,现用于指所有语体的语篇的类型。由于Halliday注重语法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所以对体裁的研究比较少,但他在他的情景语境框架中明确称其为“修辞方式”(rhetorical mode),把它划归为话语方式的一部分。Gregory(1967)则在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项之下又增加了一个变项,称为“功能基调”(functional tenor)。Hasan(Halliday and Hasan 1985)认为,语篇的体裁结构也是一种意义结构,由一种与该语篇的体裁相联系的结构成分组成的定式组成。语篇的体裁结构与情景语境的语境构型相联系,是由语境构型决定的。

在这个分析框架中,“文化语境”决定行为潜势,即决定行为潜势中有意义的情景值。行为潜势是做事、说话和存在的方式,既包括语言行为,也包括非语言行为。意义潜势是行为潜势在语言中的体现,所以只指由语言体现的意义,是情景语境在语言交际中的价值综合。体

裁意义潜势是意义潜势的一部分,表示某个情景语境内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Hasan认为体裁不包括非语言行为,是一个情景类型产生的语篇的统称,所以和“语域”基本是同范围的。一个类别的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的综合就是一个语境构型,决定一个体裁结构潜势。体裁结构潜势包括必要成分、可选成分和重复成分。必要成分及其顺序是决定体裁的。如果体裁结构的必要成分及其顺序发生变化,就会产生新的体裁。

Hasan的体裁结构潜势理论是从语篇分析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所以无法解释为什么在许多情况下交际事件中间突然停止,从而使交际失败以及是什么原因使交际终止。针对Hasan理论的这一缺点,Mohan(1986)和Ventola(1987)提出了流程图理论,把语言交际的过程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出来,例如,在商店购物的流程图中,在哪几个关口可以中间退出交际事件,使语言交际结束。他们分别是当买者不需要购买货物时;当买者需要,但商店无货时;当卖者有货,但买者拒绝购买时。此后,Ventola(1987)和Fawcett(1980)又对Mohan(1986)的模式进行了修正,但其结构模型是相似的。

但Martin(1992)认为体裁属于更高层次的符号系统,不仅包括语言活动本身,也包括社会行为和行动,提供了一个确定体裁地位的框架:即观念形态由体裁体现,体裁由语域体现,语域由意义体现,意义由语法体现,语法由音系体现。Martin的体裁分析框架与北美许多学者把体裁看作社会活动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2.3评价系统的建立

评价系统产生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的分析模式中。Halliday(1994[1985])根据语言的人际功能建立起了语言的人际意义系统。这个系统由语气、情态、归一性、表态度的词汇组成。其中情态、归一性和表态度的词汇组成评价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话语功能,情态又分为情态(modality)和意态(modulation)。前者用于交流信息,后者用于交流物品和服务。情态又包括盖然性和经常性两个方面,而意态则分为义务和意愿两个方面。它们又与取向(orientation)、值和归一性组成一个庞大的情态系统,可以划分为144个小类。 后来,Martin等进一步发展了Halliday的评价系统。他们主要以词汇作为体现的形式特征,把评价定义为:与价值的评判有关,是语篇中协商的态度类型,所涉及的情感强度、价值源泉和把读者分类的方式(Martin and Rose 2003)。他们认为,评价系统包括三个部分:态度、介入、级差。态度是评价系统的中心,表示讲话者对自己的情感、对事物、对别人的性格的评价,还可以分为三个次类别:情感、判断和欣赏。情感是表达自己的感情;判断是评价别人的性格;欣赏是评价事物。态度还可以扩大,又可以从来源上来表达。介入与Bakhtin的多声音性(hetereoglossia)十分相似,表达是单声音,还是多声音的区别,在多声音中又是什么声音。级差又可以分为两类:各种不同的力度,如强化、隐喻化、咒骂等;焦点是尖锐化还是软化(见下图)。 附图{H1O766}

评价系统(Martin and Rose 2003)

Halliday的情态系统重点由语法系统体现,而Martin等的评价系统

主要由词汇系统体现,从这个角度讲两者是互补的。但两个系统具体是什么关系,是否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或者用一个替代另一个,或者两者可以相互穿插等,这些问题还需要进行研究和探讨。由于两者都是讨论人际意义系统及其体现的,所以应该把两者的关系搞明白。 2.4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比较新的语言学分支,重点研究语言所携带的价值系统,主要产生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主要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研究语言,把语言视为一个社会符号系统(Halliday 1978)。人们通过这个系统自我社会化,通过这个系统交流意义,通过这个系统建立和维持社会机构和社会系统。语言既可以用于表达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又可以创造社会现实。而且,人们除了用语言表达社会经历和社会现实之外,还要用语言做事、用语言交流感情、做出判断、做出评价等。Halliday的这些观点可以在他的所有著作和文章中发现,但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他1978年出版的论文集《语言作为社会符号》一书中。

批评语言学产生的另一个渠道可以说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工具的结果。例如,Fowler(1991)认为,“鉴于价值这么彻底地隐含于人们的语言用法之中,我们有理由建立并实践一种趋向于理解这种价值的语言学。……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特别适合于把结构与交际功能联系起来,所以他为我的描述提供了工具……。”

批评语言学主要以语篇作为其研究的基本单位,所以也称为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重点研究语篇的特征与它们所属于

的社会和文化结构、过程和关系之间的联系。“批评”似乎是一个否定概念,但在批评语言学中,实际上它没有什么褒贬之分,正如Fowler(1991:5)所说:“对我来说,批评语言学是运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学来调查符号、意义和控制话语符号结构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的探索。”

批评语言学主要“研究和分析口头或者书面语篇来发现权力、控制、不平等、偏见等在语篇中的表现,并且发现这些表现是怎样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和历史语境中发起、保持、再生和转换的”(van Dijk 1988)。它力图说明“一个社会中的统治力量是如何创造有利于其利益的现实的。通过使这种行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批评语言学家力图支持受压制的受害者,鼓励他们去反抗和改变他们的命运”(Foucault 2000)。批评语言学的主要开创和发展者包括兰开斯特大学的Fairclough、纽约州立大学的Jay Lemke以及van Dijk等。

批评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所以一方面需要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来研究社会现实,同时也需要在研究中发展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特别是在语言和社会文化之间的有规律的模式化对应中有所突破。

2.5衔接理论的发展

Halliday和Hasan(1976)出版的《英语的衔接》一书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建立。他们在此书中讨论了五种衔接手段: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在Halliday和Hastan 1985年出版的《语言·语境·语篇》(Language,Context and Text)一书中,Hasan扩大了衔接概念的涵盖范

围,把衔接分为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结构衔接包括平行对称结构、主位—述位结构、已知信息—新信息结构。非结构衔接又分为成分关系衔接和有机关系衔接。成分关系衔接包括Halliday和Hasan(1976)中的五种衔接成分中的四种:指称、替代、省略和词汇衔接。这四种衔接纽带可以形成同指(co-referentiality)、同类(co-classification)、同延(co-extension)三种关系。有机关系包括连接关系、相邻对、延续关系等。在此书中,Hasan的主要贡献是把衔接的意义范围扩大到了实现谋篇意义的结构之间的关系,另外,还明确了一些区分类别。 Parsons(1990)对衔接链中衔接项目的数量和语篇连贯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把语篇的衔接方式与语篇连贯的程度联系起来。

胡壮麟于1994年出版了其专著《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在此书中,他提出了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多层次思想,并进一步扩大了衔接的范围。胡壮麟对衔接理论的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扩大了结构衔接的范围,把及物性结构关系作为一种衔接手段,同时附加了同构关系;(2)提出了音系层的衔接手段,把语调、语音模式纳入衔接范围;(3)把语篇结构作为一种衔接手段;(4)提出了语篇连贯涉及多层次的观点,认为社会符号层对语篇连贯起重要作用,并论述了社会符号层因素对连贯的作用。另外,胡壮麟(1993,1996)还专门撰文讨论了语音系统在英语语篇中的衔接功能和语篇衔接的多层次思想。同时,朱永生(1995,1996,1997)也对语篇衔接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讨论了语篇连贯的内部条件。

张德禄(1992,1993a,1994)对语篇连贯的条件进行了研究,讨论了语

境、信息结构,主位结构和衔接机制等对语篇连贯的限定作用,并在近几年(1999,2000,2001)对衔接机制的范围和与语篇连贯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跨类衔接机制;(2)外指衔接的概念;(3)隐性衔接机制的概念;(4)多元意义衔接概念。首先,他认为不仅语篇的概念意义关系具有衔接作用,语篇的人际意义关系也具有衔接作用,如具有相同和不同言语功能的句子之间的人际意义关系,情态、态度意义和评价意义所建立的意义关系等。第二,不同类别的形式机制还可以形成衔接关系,例如,词汇项目和语法项目之间建立起来的衔接关系。第三,语篇中的具有外指特点的项目可以看作语篇与语境的衔接,包括外指指代和词汇等。由语言形式预设的情景意义关系的一端“伸向”语境中,另一端是语言形式项目。根据语言形式项目的类别,预设的情景意义关系可以有几种特点:所指性、替代性、词汇性和专用性。第四种是由意义空缺所形成的语篇和语境之间的衔接,可以具有接续性和实体性等特点。从这个角度讲,语篇的衔接机制和语域就会联系起来,共同决定语篇的连贯。但对于衔接本身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衔接与连贯是什么关系和衔接的范围应该划定在什么地方,还有许多分歧。 2.6对语用学的再认识

语用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个主要的研究领域。但Halliday认为:“就我看来,语用学似乎只是语篇语义学的另一个名称。我并不只是从术语上谈这个问题。对我来说,语义学理论应该既包括系统又包括过程,就像语法理论既包括系统又包括过程一样。

所以,我们不需要一个称作„语用学‟的东西”(Steele and Threadgold 1987,Vol.2:611)。很显然,Halliday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包括语用学,而且,它只是系统功能语义学的一个部分,并且它是不能与另一个部分分割的。据此,Halliday认为,不应该建立一个独立的语用学分支。Butler(1987)认为,语用学的某些观点和理论研究方法可以应用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所以他专门撰文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用学的异同,以及在哪些方面系统功能语言学可以借鉴语用学的理论。O'Donnell(1987)则明确提出,系统功能语言学包括语用学研究的内容,所以把语用学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地位明确化。在我国,张德禄(1993)和朱永生(1996)也分别撰文表示语用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具有互补关系,即语用学的研究角度和范围、研究方法和成果可以用来丰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现在,在怎样通过语用学理论来补充和丰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方面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同时,语用学也应该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完整全面和语法化的特点来发展语用学。 2.7认知语言学

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来讲,Halliday(1978)很早就指出,语言学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研究语言,一是从生物体内部的角度,研究语言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一是从生物体之间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社会属性。并且Halliday明确承认,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从生物体之间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即研究语言的社会属性和交际功能。但是近来,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也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即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大脑的认知特性。其中比较突出的是Halliday和

Matthiessen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和Fawcett的功能认知语言学研究。 Halliday和Matthiessen(1999)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代表作是他们的专著《通过意义解释经历:以语言为基础的认知研究方法》。他们的基本思路是为认知语言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即他们不是要提供一个心理思维模式,而是一个意义模式。认知是讨论语言的一种方式。把知识模型视为意义就是从语言过程的角度来研究认知,而不是把意义视为一个思维过程。从意义的角度研究认知是为了能够强调在认知科学中所不强调的人类意识形态的四个方面:(1)把意义看作潜势,看作可以由个体的语言意义行为修饰的系统资源;(2)把意义看作可扩展的东西,即看作不断地通过建立新领域来扩展其能力,并不断优化已有资源的发展资源;(3)把意义看作一种联合结构,是众人共有的资源;(4)把意义看作一种活动的形式,是由位于每个语言的中心区域的语法驱动的资源。总之,此方法强调语言干什么,而不是语言是什么。

Fawcett(1980)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的代表作是其专著《认知语言学和社会交流》。在这部著作中,他力图建立一个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即他所称的“心理社会语言学”,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交流。其目的是一方面想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是更加强大的理论,可以根据这个理论创立一个新的语言学模式,即从认知的角度来建立一个人类大脑如何在语言选择中活动的模式。在他的新模式中,他在Halliday四个意义成分(概念、逻辑、人际、谋篇)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一个八个意义成分(概念、逻辑、否定、交流、情感、情

态、主题、信息)的模式。

虽然他的模式是认知性的,研究人类大脑在语言运用中的活动,但他不是像Chomsky那样严格地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而是把两者之间的区别缩小为语言潜势和语言实际的区别。 2.8计算语言学

运用计算机进行语言学研究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课题。系统功能语言学主要在两个方面运用计算机进行语言学研究:一是语篇的生成,一是语篇的分析。

从语篇生成的角度讲,美国和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语言学家已经发展了一些语篇生成软件,用输入系统特征等方式来生成句子和语篇。现在已经发展起来的有Bateman的KPML(多语言语篇生成器),Fawcett等的Genesys(系统生成器)和O'Donnell的WAG(分析生成工作台)。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讲,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们开发了一些语言和语篇分析的软件,用以对语篇进行切分,例如,为使用者提示相关范畴、帮助对语料进行语言编码,设计功能编码器,设计系统功能语法的总体环境等。这种分析器类型较多,现列表如下:

开发人 软件 作用 Winograd SHRDLU 提示相关范畴、帮助对语料

进行语言编码

Nesbitt 超卡系统 给语篇编码

Webster 功能编码器 为语篇派给功能结构 Kumano等 总体环境分析器 发展系统语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