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上)模拟A卷
一、单项选择题:(30分,每小题1分) 1、毛泽东思想的本质特征是:( )
A、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目标 B、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C、马克思主义注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马克思主义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根本标志是:( ) A、新的领导阶级 C 新的革命指导思想
B、新的时代条件 D、新的革命前提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起码的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进程的一个主要形式是:( ) A、争取民主
B、农民运动
C、武装斗争
D、工人运动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 ) A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B 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办封建社会的面貌 C 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D 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
5、新中国成立,尤其是土地制度的改革完成是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 ) 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B、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D、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6、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指导性路线。党中央制定这个路线的主旨是:( ) A、变革经济体制
B、变革所有制
C、变革政治制度
D、变革生产力
7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 ) A、坚持马克思主义 C、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 A、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C、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B、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9 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 )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开拓创新
10、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 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以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
1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 )
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 B、人口数量多,素质不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在:( )
A、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B、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D、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后 1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 )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14、邓小平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的论断:( ) 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C、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D、概括了社会主义的特征
15、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 ) A、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B、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C、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 D、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16 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好:( A、积累与消费关系 B、速度与效益关系 C、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D、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17、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是:( ) A、坚持以人为本
B、实现共同富裕
C、发展社会生产力 D、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18、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是:( ) A、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B、可持续发展
C、以人为本
D、“五个统筹”
19、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是:( )
A、建设创新型国家 B、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D、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 )
) 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可实现经济的平衡 D、可保障社会公平 2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D、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22、我国所有制结构存在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 )
A、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性质不同 B、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属性
C、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D、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的要求 2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 ) 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C、具有公有性质的经济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
24、关于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的正确说法是:( ) A、按要素分配是按劳分配的补充
B、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原则 D、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是截然不同的分配原则。 25、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是:( )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B、依法治国 D、政治体制改革
2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7、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民主专政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 ) 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B、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C、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D、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9、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实现国家统一 C、加强民族团结 D、增强人民凝聚力 3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
A、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B、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D、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和吸收各国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
二、多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2分) 3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理论创新方面讲,就是:( )
A、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 B、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 C、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 D、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化
3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重要著作,这些著作:( ) A、是毛泽东思想形成阶段的主要成果 B、分清了革命斗争中的敌友问题
C、概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D、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33、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中提出的重要思想观点有:( ) A.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进一步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 全面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D.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34、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非公有制经济:( ) A、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B、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C、与公有经济可以共存
D、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公有经济共同推动生产力发展 35、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 )
A、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C、各种生产要素都具有价值 D、实行多种经营方式的要求
三、简述题:(共20分,每小题10分)
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四、分析论述题:(20分)
根据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分析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并联系实际分析说明如何贯彻这些原则。
五、材料分析题:(20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引自《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问:
1、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要实行民主和法制的统一? 2、应从哪些方面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6-07(上)试题A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30分,每小题1分)
1、B 2、A 3、C 4、D 5、C 6、B 7、D 8、D 9、C 10、D 11、D 12、B 13、A 14、C 15、A 16、B 17、A 18、D 19、C 20、A 21、C 22、D 23、B 24、C 25、C 26、C 27、B 28、A 29、A 30、C
二、多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2分)
31、ABC 32、AD 33、BC 34、CD 35、ABD
三、简述题:(共20分,每小题10分)
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2)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2、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
(1)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 (3分)
a.改革,就是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式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改革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直接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
c、改革是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必要途径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4分) a、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精辟概括 b、改革为什么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首先,这是由改革的实质决定的。
判断一次社会变革是不是一次革命,最根本的是坚持生产力标准,看其是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改革就是要清除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和弊端。
其次,这是由改革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决定的。
再其次,这是由改革任务的艰巨性和时间的紧迫性决定的。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分)
改革的对象、方式和目的决定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改革的对象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
b、社会主义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的渐进式的改革。 c、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