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来源:筏尚旅游网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掌握驳论方法,品味鲁迅驳论文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掌握驳论方法,品味鲁迅驳论文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二、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学习掌握驳论方法,品味鲁迅驳论文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学习掌握驳论方法,并借鉴于写作之中。

三、 教学过程

1、 导入(打靶子)

同学们,生活中有个东西叫靶子,它是专门供人打的,现在请你想一想:面对一面靶子,你有哪几种方法将其打倒?

(靶心、靶子头、靶杆子……)

有的说打靶心,有的说打靶子头,有的说打靶子下面起支撑作用的那根棍子。看来大家各有各的打法。写文章时有一种文体叫驳论文,驳论文就是要批驳错误的观点,打对方的靶子,而论证就有可能要用到同学们说到的打倒靶子的方式。那么靶子怎么打才能一招击中,怎么才能打得漂亮,在这方面,被喻为投枪、匕首的伟大文学家鲁迅已经给我们送来致胜的法宝,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文章是如何批驳错误观点的,学习怎样在写作时出奇制胜、一招见效地“打靶子”。

2、 理一理(梳理文章结构)

鲁迅在课文题目里就抛出了一个沉痛的问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答案在哪找?文章里。默读课文,找一找文章中出现了哪几种和“自信力”相关的其他的力,都是由谁提出来的?思考一下是什么关系?

明确:自信力、他信力、自欺力

结构: (找靶心) 揭示谬误:失掉自信力

(打靶心) 直接反驳:失掉他信力 发展自欺力

(拔旧杆,立新靶)正面立论:没失掉自信力

3、 辩一辩(重点分析如何驳论)

同学们,靶心好找却不好打,鲁迅先生瞄准了靶心,精妙地设计了打法,最后连对方的杆子一起拨出,原地落了个新靶,上面赫然写着:中国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人在。我们看看,鲁迅先生究竟是怎么打的?

对方的靶心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鲁迅先生的靶心上写的是?有没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好,我们就一起来辩一辩,研究研究打法。

(1)辩题:中国人有没有失掉自信力

正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反方:有没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点自由组合,人人参与。辩论双方主要从课文中寻找支撑己方观点的依据,也可从课外寻找依据。

(2)辩论过程:

正:中国人由仰仗自己地大物博盲目“自夸”到“自卑”地幻想国联维护自己的利益被骗,最后只能一味求神拜佛,尽力逃避。中国人早就失掉自信力了,他们不相信自己,只能坠入玄虚,去信迷信。

反:自夸“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本来就都不是“自信”,信“地”、信“物”,不管信什么,唯独不信自己,这根本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中国人不是失掉了自信力,而是失掉了“他信力”。同时,失掉“他信力”还是其次,中国人发展的是“自欺力”!你们的论点是有误的。

正:即便侥幸如你所说,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他们也从来没有过自信力,中国人还是自始至终都失掉了自信力。

反:我们自古以来就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人在,我们由埋头苦干的人,由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

正:你说的那些都是记载在历史上的人,现在的中国人早就不若以前那般,他们没有自信力。

反:即使是现在,没失掉自信力的人也不少!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赴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之中,不为大家知道罢了。

正方辩论要点指导参考

课文论据:抓住“三个事实”——自夸“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

课外论据:“地大物博”:“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选自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的御用报纸)

“信国联”:“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求神拜佛”: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反方辩论要点指导参考

课文论据:抓住失去的是“他信力”,正发展“自欺力”,并非失掉自信力;中国自古以来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中国现在也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人。

课外论据:中国的脊梁: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鲁迅《理水》)

为民请命的墨子。(鲁迅《非攻》)

中国现在未失掉自信力的人:刘和珍为民请愿。(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鲁迅是在病情恶化的情况下写作此文的)。

总结明确:

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

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

正方既以偏概全又用现象掩盖本质,即由他们的论据推不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结论,因为中国人失掉的并非自信力,而是他信力,而发展自欺力的也只是“中国人”中的一部分,而且是非本质的一部分。这就提示我们:辩论时、写作驳论文时要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瞄准靶心,反驳时要找到精妙的打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再乘胜追击亮出自己的观点,给对方致命的一击,立上自己的新靶。

驳论点辛辣讽刺(慷慨激昂) 树新观热情讴歌 自信永存

历史发展过程有自其身的浮沉,历史代代更迭中的人民群众和统治者也有其不可逃避的局限性,但是我们从来不会回避历史上少数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因为我们敢于正视屈辱的近代史、抗争史,我们同样对未来的中国人、未来的中华民族抱有更大的自信心,因为我们是从骨子里就从未失去过自信力的坚强民族和勇敢人民。在特殊的历史年代,鲁迅先生说要往“地底下”看,而如今,我们只需向四周看,向身边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相信我们同学们就是中国的自信力,我们也是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4、品一品(重点分析论辩语言)

鲁迅先生不仅靶心找的准,打法巧妙,而且打的姿势姿态也很漂亮、很昂扬,小组合作讨论,品一品鲁迅先生的语言,看看哪些词、句子最能体现鲁迅先生的语言特点,能给对方论点狠狠的一击?

明确:犀利尖刻、辛辣嘲讽

他信力、自欺力

“自信力”和“自欺力”、“他信力”都只有一字之差,这是仿拟的修辞,恰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表达的是对对方的辛辣的讽刺。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诬蔑”一词,重而且狠。正如他人评价鲁迅“好骂人”。但鲁迅的这声怒骂,是情之所至,不得不发的。站在“一边战斗一边被抹杀”者的立场上,这样的怒斥是因为鲁迅是把他对中国的自信力建立在对“中国的脊梁”的无限信任与期待上的,他要为之辩护,

是理所当然的。这一声“污蔑”也恰好能给敌人重重的一击,犀利尖刻,彰显了鲁迅先生的语言本色。

5、小结

驳论方法:驳论点、驳论证

驳论语言:犀利尖刻、嘲讽辛辣

6、作业(二选一)

(1)驳一驳观点:00后是垮掉的一代。

(2)课文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写一写中国的脊梁。(课后第三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