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
2.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及词人的复杂丰富的情感。 3.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品味词人形象。
2、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 教学难点:
1、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
2、理解本词用典的深刻内涵及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课前,我们先进行一项热身的语文活动,请大家用“辛”字组词:艰辛、酸辛、辛辣、悲辛。
这些词,几乎就是辛弃疾一生的写照了。连他自己也这样自嘲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PPT显示《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苦不堪言。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
那么辛弃疾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辛酸、悲辛、艰辛呢?(PPT显示辛弃疾生平关键词)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 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曾率五十余骑,于万军之中生擒义军叛徒。不久率万人南下归宋。一生力主抗金,却始终不受重用。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
1
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这首《水龙吟》词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走近辛弃疾。
二、指导诵读,初步感知
1、师范读。
2、生结合注解自由诵读3分钟。 3、请1位同学朗读。 4、全班齐读
三、赏析品味,咀嚼涵泳
(一)初步把握情感
1、你觉得这首词那些字最直接体现作者的情感? 明确:愁、恨
2、词人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表达这种情感呢? 明确:借景抒情、用典、动作描写等等。 (二)赏析借景抒情
1、登高远望见山河壮阔,便更觉人之孤独渺小。
2、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PPT展示古典诗词中的“落日意象)
补充:古典诗词中的“落日意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激昂之志 “夕阳临水钓,春雨向旧耕”——生归隐之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羁旅之思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惜别之情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抒迟暮之怀
4、“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小结: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2
(PPT展示古典诗词中的“孤雁”意象)
补充:据说,鸿雁群栖群飞时是不鸣叫的,鸿雁鸣叫意味着失群。所以古诗文中写孤雁失群都是从鸣叫声入笔。
如蒋捷《虞美人》:“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薛道衡《出寒曲》:“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行人断,边秋一雁声。”
李颀《送魏万之京》:“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写孤雁的目的是托物写人。或怀人念远,或睹物思乡,或自伤孤寂。
5、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明确: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三)赏析动作描写
1、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明确:看、拍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补充:古典诗词中的吴钩意象。(PPT)
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后出塞五首》杜甫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侠客行》李白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
3
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可引导学生对比鉴赏:“看吴钩、拍栏杆”与“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不同表达效果。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四)、赏析用典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的“莼鲈之思”,乐于归隐; 许汜的“求田问舍”,谋取私利; 刘备的“刘郎才气”,雄才大略; 桓温的“树犹如此”,时光流逝。 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辛弃疾用“休说”、“羞见”等词表达了对张翰和许汜的否定。对刘备欣赏,与桓温共鸣。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可以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明确:用典以明志。
(1)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小结: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用典。在大家的集体智慧
4
下,我们通过分析典故揭示出了词人复杂的内心。22岁的辛弃疾率义兵金戈铁马,投奔南宋,那时的他是多么的意气风发。然而此后的12年,满腔热血的他却不被信任,不被重用。34岁的辛弃疾进退两难,既不愿随波逐流,又无法实现抱负,只能任年华虚掷。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我们可以用一副对联来概括辛弃疾此时的处境——退无可退,游子无家泪空流;进不能进,英雄失意志难酬。
4、结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英雄有泪这是否符合英雄的形象呢?
明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5、辛弃疾的这种悲剧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明确:是时代造成的。在一个国家积贫积弱的时代,而越是有才华有志向,越是有报国之心的人,那种无法实现救国志向的悲痛也就来的越发深刻。
四、总结全文,感悟提升
1、读完本词,一位雄才大略,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遗憾的是辛弃疾至死也没有收复这祖国的大好河山。不过,辛弃疾心中的郁结在他的慷慨悲歌中最终成为了耀眼千年的明星。也许悲剧式的英雄才能给为后人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吧。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都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2、请大家跟着我再把这首词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五、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1、背诵这首词。
2、阅读梁衡《把栏杆拍遍》,加深对辛弃疾其人其诗的理解。
5
六、板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借景抒情 乡关之愁
有心报国
细节传神 用典明志 家国之恨
时代之悲
6
无路请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