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朝代成型工艺的器物特征
不同朝代成型工艺的器物特征 (一)器形:
主要看器物口、颈、肩、腹、壁、胫、底足、流、执、系等的形体特征和胎体的厚薄、轻重。 以景德镇宋代的碗类产品为例,有斜壁、弧壁、鼓腹碗三大类,其中又有唇口、葵口、撇口、直口以及圈足高低、宽窄和碗身高、矮大、小的变化。从商、周、秦汉比较单一的器型发展到现在梅瓶、盘口瓶、冲瓶、天球瓶、象耳瓶、玉壶春瓶、柳叶瓶、凤尾瓶、转心瓶等。每一种瓶型都有一个首先创烧的朝代,各个时期的瓶身、瓶嘴、肢线等都会发生变化。
1、虎子:
仅见于六朝。三国时器身为较短的蚕茧形,提梁作奔虎状。西晋时器身变得较长,整个器形作卧虎形。东晋以后,器身多简化成园筒形(横筒状)。
2、xx罐:
又称魂瓶,三国、西晋时矮胖粗大,上部堆塑复杂,楼阁、人物、鸟兽众多。东晋时变得较为修长。东晋后一度消失。到宋代,又大量出现形体更为修长轻盈、形式上迈宝塔的魂瓶,但上面大多堆塑十二生肖像,极少见楼阁鸟兽。品种也由南北朝时的青瓷,变成青白瓷、白瓷。明代一些地区,魂瓶更简化为形体修长的带盖罐(有些人叫做骨灰罐,并不全对,因为有些罐里就装谷物),罐身多堆塑朗龙等,多为釉陶器。
3、莲花尊:
仅见于南北朝后期,上面堆塑、缓雕装饰繁复,工艺水平很高,青釉厚润。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南北朝前期谷仓罐的发展。
1 / 7
4、高足盘:
首见于隋,有人按古时称谓把它叫浅盘圈足豆。隋代高足盘里心平坦、圈足大而高。盘壁较直,较浅,里心多团形小印花(朵花纹)及阴刻圈纹。全为青瓷。清代中晚期高足盘又突然多起来,但与隋代大不相同:
盘壁弧,多花口,高足成喇叭状柱足,高,足径较小。品种多为青花、粉彩等。虽同为高足盘,但二者在造型风格上迥然不同,没有渊源关系,清代高足盘由无明高足杯、碗引发而来。
5、凤头壶:
唐代有三彩,青釉凤头壶,造型浑厚,有把有盖,盖和壶口合做成写实凤头,十分生动。后来代、辽代也有绿釉凤头壶,无把天盖,只在口、颈间谁塑一凤头作装饰,与唐代凤头壶不可同日而语。
6、盒子:
始于隋唐。隋及唐代前期器形较小,器身较高(相对而言,即盒径与高之比值较小),呈扁圆形,多素面。中唐以后,器形变大(身加高,径也增大),出现刻花、划花盒面。这之前,盒子是作为盛化妆品用的。宋代盒子造形多样,盒径较大而身较矮(径与高之比较大),盒面装饰多而精,品种亦由单一青瓷发展到有青瓷、青白瓷,由一格盒发展到多格盒,用途也多样些,发展到除粉盒外还有镜盒、药盒。注子注碗:
这种品形仅流行于五代、北宋,之后极少见。 7、枕:
最早见于隋,唐代才大量生产使用,唐代的瓷枕体形小而样式较少。各种形式的枕,长一般在15厘米左右。宋代瓷枕样式多,形体变得大些,一般长20-30厘米。元枕形体更大,一般长40厘米左右。明以后,日用者少,多作明器--寿枕,形体大而制作较粗糙,多作成沈面深深下弧凹进的形式。
2 / 7
8、炉:
宋、元时多,以宋代的炉造型多样,品种丰富,我们前面介绍的宋代瓷器造型图之图30就是宋代炉类。现举二式以比较宋元炉造型上的差别。鬲式炉:
宋代炉身较高,足瘦长,鼓腹。元代炉身较矮,足粗而短,且靠近腹中部、鼓腹。鼎式炉: 宋代鼎式炉造型优美,线条圆润流畅,足多为柱足。元代鼎式炉造型生硬,线条呆板,耳僵硬如板,足多为兽足。荷叶盖罐;南宋已有,元代最为典型,明以后渐消失,代之以将军罐之类。荷叶盖罐造形上的特点是直口,直须短,丰肩鼓腹,罐身敦厚饱满。盖似荷叶覆子盖口上,故名。盖纽多作如意形或事养形。品种有青瓷(龙泉窑最好),青花等。
9、高足杯:
元代兴起并最常见器物。这可能是为适应蒙古族席地而坐的风俗习惯而兴起的。元代的高足杯四微撇,腹下部丰满。高足较直,足下部微撇,多有竹节纹。品种有黑釉、青釉、青花等。明代高足杯口撇,足略成长喇叭形,看起稳度比元代大。清代则多高足碗、盘,高足杯不多见。明代高足杯品种多样,清代高足碗盘以青花、粉彩器为多。
10、砚:
六朝时,砚足较少,多为三足或五足。足多为兽形或兽蹄形(兽形较早,蹄形较晚),砚面较平。隋唐时的砚,足明显增多,十多个为常见,也有近二十个的。砚面隆起,砚中部与砚墙间形成一圈凹槽,称为砚槽。五代宋时的砚,足大大增多,成一圈,有的把足端用一圈连起来,形成栅栏式圈足。砚的形式也多样,不光圆形,也有箕形等。明清时期,除石砚大为兴盛外,陶瓷砚、金银砚也不少。就陶瓷砚讲,数量比唐宋时大大减少,形式却比较丰富,有鼓形砚,箕形砚等。许多造形美观,彩釉鲜明,图案纹饰丰富的砚并不是为了适用,而是为了观赏、陈设。
11、xx:
3 / 7
其造型特点是小口,短颈,肩以下收敛,椭腹,形体修长。为什么称之为梅瓶,其说虽多,但难以令人信服,比如一种说法是其口小,仅能插一枝梅花,故名。这同古器命名规律不相符合。许多学者已经指出,这种瓶应叫\"经瓶\"。宋赵德鳞《侯鳍录》:
\"陶人之力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以瓦壶,其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以酒置,书之'酒一经',或径至五经焉。\"这才符合此器用途--酒器及命名习惯。宋代经瓶多为鸭蛋形,腹较丰,有的小口为洗口,整个形体秀长优美。金、南宋时期多为窄肩、瘦长的鸡腿式。到元代,经瓶多为丰肩,园腹,带盖,有的盖成钟形,中有管住形子口,使用时可倒过当酒杯用。明清经瓶多抬肩,最大腹径上移至肩以下,腹瘦,多有盖,形体笨拙,上大下小,远不及宋代的造型轻盈秀美。带座瓶:
南宋出现,以元代为多,造型粗犷,形制大小皆有,此为元代瓷器一个显著特点,品种大多数为青白瓷,也有枢府釉者。
12、军持,又名军墀、君迟、群持、捃稚迦,一种盛水器,瓶类,有些书上就称之为净瓶。是一种外来文化器物,我国唐代以后南北方窑均大量生产,也大量出口,作为云游僧人,伊斯兰教徒盛水用。这种器物在我国陶瓷业中,生产时间上千年,南北窑都产,品种丰富,时代特征鲜明,我们不妨将它作为器物造型鉴定的典型,在这里略为详细介绍。基本特征是:
长颈,颈上部突出一条宽棱,肩部和腹部丰满,肩、腹之间置流,无柄,平底。各时期的军持造型上有明显不同:
唐代:
腹部比较饱满,流短,流与颈间夹角很小,两者基本平行。各窑的产品形体上差别很大。北宋: 腹体比较瘦长清秀。流比较短,流与颈间角仍比较小,约为20-30度,但比唐代的角度已变大。各窑产品变化多,差异大。南宋:
4 / 7
腹部较为鼓园,或扁园,颈变粗,流与颈间角增大到35-45度。各窑所产形体差别较小,同密所产基本一致。元代;腹部以扁园为主,颈也粗短,流变得细长,流、颈间夹角进一步扩大,约45-60度。形体差异更小。明清:
形体大体一致,腹部鼓园,直颈较粗短,流为丰满的乳房状,流尖端园滑。壁瓶:
明代后期出现,清代增多。清代前期、中期多为半边瓶的形式,晚清多仿动物(如蟹、鱼等)、植物(如白菜、茄等)的造型,亦多有时代特色。帽筒:
清中叶嘉庆时出现,多为单个,圆筒形,按海棠形孔多个。清末民初多成对生产,形式上除圆筒形外,有节竹形、六方往形等,多为陈设观赏品。
13套杯:
大小十个、十二个成套,乾隆后出现,清末大盛,以道光窑质量较好。全盘、金碗(攒盘、攒碗): 几件造型各异的盘或碗,拼组成一套长方形或方形(为主)组合盘、碗,有的还能组合成花形。此种器形明末即已有之,康熙、乾隆时盛行。清末又大盛,但造型不规整,瓷质粗劣,绘画草率。此种碗、盘一般都有一个漆盒,或皮盒、木盒包装。
(二)口沿:
唐邢窑的唇口,实心,窄边有浅糟。唐、五代曲阳窑(唐代定窑)的唇口为空心、宽边。五代景德镇窑的唇口也是空心。这种空心唇是成型时,将胎体口沿向外翻拍捏合形成的,\"空心\"当然很小,唇边自然较宽。
(三)器身:
宋代定窑器身有所谓竹丝刷纹,是成型时利坯所致,因利坯不可能完全平整如镜,当釉稀薄处,便可见条条细小痕迹,此即竹丝刷纹。元代景德镇窑的瓶、缸、壶等类器物,由颈、腹、底三段分别成型
5 / 7
后粘接而成,因此,这类器物的器身能看到或模到二道接缝。明代的瓶、壶类器物多由两段粘接成型,在器物腹部能见到或摸到接痕,如果从器里看更明显。因为器里釉一般较薄。清代的瓶、壶类器也由两段或三段接成,因一般修胎精细,接缝处平滑,又注意用种种装饰遮掩,所以接痕极不易发现,要仔细用手摸方能感觉到。
(四)器足: 1、圈足:
是指陶瓷器底部以一个圆形圈托起器身的部分。原始陶包括红陶、黑陶、白陶、灰陶等,都没有圈足,多为平底。到了汉代以后,原始陶器底部也开始了变化,汉代以后的陶器都有圈足,多为凹底、俗称“锅底”。不过汉代的盘口壶有平底的,也有凹底的。唐宋时期的原始瓷器多为矮圈宽足。唐代烧造的瓶、
壶、盘、碗等器已有圈足,但不普遍;宋代以后圈足盛行,各类器皿几乎全有圈足,很少例外。然而“石湾窑”就是一个例外,石湾窑烧制的器物特点全部都是锅底,大部分属于食用器,用来煮水、煮饭,烧制成锅底形状便于贮存热量。明清时期圈足的特点可以用“形式多样”四个字来形容,虽然大体上有一定的模式,但还必须要结合底部的瓷质氧化程度、底部的釉色来辨别。明代瓷器的底部圈足基本上都是“泥鳅背”。清康熙年间瓷器底部的圈足出现了刀削底,称为“角形”,刀削底是鉴别清康熙年代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清代瓷器当中也有平圈和泥鳅背的现象,但是这些基本上都属于民窑和小窑烧制的瓷器,不属于高品瓷器。
2、底釉有讲究:
宋辽金元时期的瓷器底部基本不挂釉,但是有些小的摆件、北方的窑口烧制的瓷器多数在底部中间点釉,再进行烧制,但这一点仅限于瓷器摆件和北方的一些窑口。元代和明代早期,很多瓷器出现了“螺旋底”。明代早期依然承袭着元代瓷器无底釉的特点。明中期后,多数高品瓷器(细瓷)底部开始出现了挂釉的现象,明代不挂釉的瓷器基本属于粗瓷,多为民窑烧制。清代瓷器不论粗瓷还是细瓷,不
6 / 7
论官窑还是民窑,底部基本上都挂有釉色。
另外,各时代的一些独特的而又称著的器形,是后人仿制的对象。如明代永乐的压手杯,成化的鸡缸杯,清代康熙的凤尾尊、乾隆的百鹿尊、转心瓶等。只有熟记了真品的器形特征,赝品便可一眼识破。
2007.5.16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