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近年“两会”报道创新

近年“两会”报道创新

来源:筏尚旅游网


近年“两会”报道创新

作者: 陈国权 | 2006年03月30日

“两会”年年报,“两会”报道如何出新,是各大媒体所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各大媒体“两会”报道的创新措施引人关注。 积极引导热点 举措:近年来,媒体对“两会”期间群众关心的敏感问题不回避,但在报道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适度,找准基调,选好角度,主动正面引导。如2004年《人民日报》开辟专版对人大、政协和高法、高检一年的工作成绩做了报道;加强引导,对司法公正问题,以政协委员与“两高”负责人一问一答形式,对群众关心的问题做了解答。对如何保护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代表们从多管齐下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区稳定、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提出了见解。 效果评价:既有针对性,吸引了受众,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引导了热点问题,对社会舆论做了潜移默化的引导。 解读报道注重贴近性 举措:新华社的报告解读文章在发挥权威优势,引导舆论、统一思想方面起到了龙头作用。2004年连续组织对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预算报告、两高报告等解读组稿,围绕海内外受众关心的话题,对报告的主要内容、背景、原则、意义,与百姓利益的关系等,组织采写解读稿件、重点通讯和新闻背景。新华社的解读报道主要有三种方式:1.找准中

央关注、百姓关心的话题。2.提炼意见建议、荟萃真知灼见。3.就某些重要话题深入采访,挖掘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地方媒体对解读报道的选择很有意思。一般都选取有特点、有代表性的,甚至是很尖锐、但群众关心的意见建议,浓缩再加工,从数千字的篇幅中提炼出每篇百字左右的精华。摘出重要的、百姓关心的数字,用数字把报告中的新闻点串起来。 效果评价:“两会”报道的信息量、贴近性、可读性都得到加强。体现了读者意识。 资源整合的规范化制度化 举措:新华社作为多媒体平台,整合优势非常突出。2005年“两会”期间,这个优势得到更充分发挥。其资源整合主要有四种形式:1.共享。共享采访线索、新闻稿件。2.开发。拓展程序性报道的广度,开掘热点问题报道的深度。3.协作。采编部门之间的协作,采编与营销、采编与研究、采编与技术行政后勤部门的协作。4.联动。新华社与其他媒体的联动,新华社与受众的联动。 中央电视台与地方电视台的资源整合。2005年“两会”期间,各地方电视台记者每天就所发掘的最新动态,依据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节目的需求定位,及时与各报道组沟通,提高了与中央电视台的配合效果。 效果评价:节约资源,突出强势! 访谈、网络调查等互动方式的兴起 举措:近年来,媒体的“两会”访谈、关于“两会”的网络调查非常频繁。2004年央

视“两会全接触”栏目向观众征集节目话题,邀请会议代表和专家到节目演播室,采取连线方式报道群众意见。2004年央视“共同关注”“两会”特别报道的“民生进行时”邀请了一些两会代表和观众直接对话。2005年“今日说法”把演播室搬到了人民大会堂对面,请“两会”代表现场评说。一些地方电视台也在北京设立了演播室,请本省的“两会”代表座谈。 央视的“两会舆情调查”“新一届政府施政亮点舆情调查”“小丫跑两会”的“小丫信箱”“话题征集”“网络、媒体互动”。2004年新华网的“两会”数据中心、“两会”特别提示、“两会”系列调查等多种报道形式。2005年新华网与《经济参考报》联合推出的“两会你最关注的热点问题”网上调查等。 效果评价:提高了新闻策划的针对性、贴近性、系统化和科学化,实现了“两会”代表委员与百姓的互动,实现了“两会”报道播出过程中观众和节目的互动。使观众更紧密地参与到节目中。演播室的现场点评还弥补了报道中信息分散的不足,较好地起到提炼现场,引导舆论、提升主题的作用。 手机短信全面参与“两会”报道 举措:2004年新华网就与联通联合,首次推出“新华无限”手机WAP服务。2005年新华网专门设计推出了“两会”手机无线报道频道,覆盖了手机短信、小灵通、WAP、短信互动等多种手机报道形式。尤其具有重大突破的措施是:“先发短信后上网”的原则,保证了新华短信“两会”报道一路领先其他网站的短信。还开辟了手机“百姓建言”栏目,用户通过手机发表“两会”感受、建议,经编辑整理后展示在两会频道的网页上。新华网的目标是“手机看两会彩信,手机订两会短信,手机上两会网站,手机传两会建言”。

效果评价:保证了手机用户在“两会”期间能用各种形式随时随地收到“两会”信息。与新浪、人民网的比较显示:2005年几乎所有“两会”重要新闻新华网的短信都领先。“两会建言”栏目的手机用户日发送感受、建言近千条。 小标题、小段落、小文章的流行 举措:近年来,两会报道的清新文风引人注目,两会报道增强了报道的节奏感,变“长曲”为“短歌”,注重内容精炼。《解放日报》2005年将代表委员的观点和新闻事件及背景加以区分,很多文章中都分别设置了几个板块,3月4日二版的《税收:为投机性购房戴“紧箍”》一文,在主标题的统领下分别设置了“现象”“调查”“声音”和“链接”几个部分,“声音”是代表委员的声音,“链接”是普通市民的意见。每个部分100字左右,代表“声音”300字左右,既交待了新闻事件和背景,又突出了发自“两会”的“声音”。2004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稿件90%以上不超过千字,即使是开幕闭幕式侧记也控制在千字左右。大多数刊登代表委员意见专栏的稿件在300字左右,以便刊登更多委员的真知灼见。许多报道切入的视角小,善于从小处入手,从大处着眼。 效果评价:突破以往报道模式,直击主题内容,导语的处理上、文字的使用上避免套话和官腔,加入可视化的、细节的处理,表现手法上有变化等。增强了易读性和可读性,提高了报道贴近性。 大量运用新闻特写 举措:2004年,新华社改进和简化领导人活动报道,增加独家现场特写。《“治国者必先受治于法”——温家宝总理和政协委员谈政府建设三原则》《“我向总理提3个建议”——温家宝总理和修脚女工代表的对话》等稿件现场感强,真实客观,宣传效果好。2005

年“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的“为了数千万农民工的权益”“让9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大账小账看宏观调控”“两会凸显务实新风”等报道,抓住了党和政府关心、“两会”重视的问题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之间的契合点,设计出了精彩的节目内容。2004年《人民日报》的中央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比2003年减少了40%的版面,但在质量上却有很大提高,精心推敲版面,细心安排稿件,突出实质性内容。 效果评价:以生动性和可视性营造看点,突出了报道贴近性,优化了传播效果。新华社的许多独家现场特写,配发照片后在香港报纸上整版刊出。 对外报道直接用英语写作 举措: 2004、2005年“两会”期间,新华社对外报道赋予了英文作者很大自由度,可以按照英语语言习惯和受众关注的焦点,从新华社各部门来稿、其他媒体稿件和网络资料中自行选择和剪裁新闻素材,并补充采访、直接用英文写作。 效果评价:使用直接英语写作后,新华社营销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两会”期间新华社播发的“两会”英文稿件的平均落地率超过了90%,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联社、路透社和法新社对新华社的“两会”英文报道做了密切跟踪,并进行了相当数量的转载。与往年三大通讯社平均每天转载三到四篇新华社英文“两会”报道相比,2005年三大外电平均每天转载八到十条新华社英文稿件,数量增加相当明显。 以个人名字命名栏目 举措:2000年起中央电视台的“小丫跑两会”(王小丫),2004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 “马斌读两会”“老姚说两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姚景源)、“总编说两会”,其

选题主要是将重大热点问题以人们所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解读。突出了权威性和个性化。

效果评价:这些以人名命名的栏目政治议题平民化,理性主题感性化;体现人文关怀;广集百姓舆情,变垂直传播为双向传播;倡导互动交流,公开讨论。传播效果好。 关注基层代表委员 举措:近年来,“两会”报道将更多的篇幅投向了基层代表。2005年,央视新闻频道“午夜新闻”推出“1位委员、42个孩子和1400万个家庭”的委员特写。讲述刘玉芬委员投资办学、收养并援助贫苦家庭孩子的动人故事。2004年《人民日报》在一版连续不间断地推出“基层代表委员心声”专栏。《人民日报》的“两会特刊”的绝大多数版面也向基层代表委员倾斜,来自基层代表委员报道日均达到30多篇,比往届“两会”报道增加30%以上。大多数栏目、照片镜头对准基层代表委员,把基层代表委员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展现在读者面前。还首次将多年在特刊一版刊登代表团领导的专访“代表团之声”专栏移至特刊四版,让特刊一版主要刊登重大专题系列和反映来自基层代表委员的声音。 效果评价:拉近了报纸与代表委员的距离,拉近了报纸与读者的距离,也拉近了代表委员与百姓的距离。 原文刊载于《中国记者》2006年第3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