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电池的主要失效模式

来源:筏尚旅游网


电池的主要失效模式

一般而言,电池的主要失效模式有四种:正极板删腐蚀、失水、热失控、硫酸盐化。当然,如果说到寿命损失,温度也是一大杀手。

对于基站,就目前中国复杂的地理、气候环境及电网环境,导致蓄电池提早退出运行的原因肯定是不尽相同的。我接触比较多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硫酸盐化

电池放电后,极板上主要成分为硫酸铅,如果不及时充电,硫酸铅在电解液中会持续溶解和再结晶,形成较大颗粒,这种硫酸铅结晶缺乏电化学活性,较难恢复,造成电池容量不足。

电池硫酸盐化的主要表现为放电容量逐次减少,深放电后充不满,实际寿命比理论寿命严重缩短。

导致硫酸盐化的主要原因:

近两年国内多个省份出现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而出现电池硫酸盐化的基站多为偏远地区。一是电力紧张时这些地区往往被拉闸限电,属于首先被牺牲的区域,导致电池频繁放电;二是因山高路远,维护人员难以及时到达,不能保障及时回充电;三是油机过小,或充电时间不够,导致电池未充满就要面临下一次放电;同样,即使电网来电,两次停电间隔时间过短,电池仍可能未能充满即再次放电。

可能的解决方案:

1)从电网本身解决,如更改供电线路,选择相对有保障的线路供电;或与电力部门交涉,要求缩短基站所在线路的年(月)平均停电时间。

2)增加充电能力,如电池的充电系数。在正常使用环境下,电池厂家推荐的充电系数为0.05-0.20C10之间,一般设置为0.15 C10,各省维护规程对此系数大多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个人认为,可根据不同站点的情况进行分析,充电电流过大会导致电池寿命缩短,同样充电不足也会导致电池寿命损失,两害相权取其轻。我见过一些停点严重的地区设置为0.20 C10的。但是建议不要超过0.25。

均充阀值。除正常的充电周期外,开关电源会根据电池放电深度决定来电后是否要均充。一般厂家此判据为20%左右(中兴15%),此参数也是可调的。停电频繁的站点,可考虑把此参数适当调小。

3)保证及时回充。放电后再充电,间隔时间越长,电池恢复容量越困难。

4)有条件时,偏远站点发电,调配容量较大的油机。如果油机容量偏小,供电能力只够维持,充入蓄电池的电量很少。而且可能出现油机因负载过重导致波形畸变,整流模块输入保护的情况。在电力紧张时,一个发电组可能面临多个站点的充电任务,往往是充上三五个小时,感觉差不多了立即转移阵地,实际上均充并未执行完。一般认为,充入电量与放出电量之比高于1.2时,才能给电池充足电。逐步积累,电池容量就逐步损失,此后即使充电条件满足,也很难恢复到起始容量。

5)有条件的,通过集中监控对电池单体进行监控。对落后电池的及时发现和处理可以

减少同组其它电池继续损坏的可能性。

2、温度

有些简易站点未配备空调,导致电池寿命损失严重。

配备了空调的站点,停电后空调是不工作的,油机发电往往不能保证空调运转。机房温度迅速上升。导致电池寿命缩短。

可能的解决方案:

1)装空调,如果资金够的话,呵呵。

2)胶体电池。关于这一点,我也是听说,未亲身验证过。国内有使用的先例,楼主可通过其它途径了解。但是胶体电池的一次性投入较高,看你们领导愿不愿意啦。

3)检查温度补偿接线和参数设置。在机房温度上升时,如果没有其它办法,能做的只有这点了。有很多站点,温度补偿线接法不正确,探头装错了位置,或者压根儿没接,或者电源参数设置不对。把这些做好,虽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但总是聊胜于无吧。

3、过放电

基站电源基本都有二次下电功能,BTS工作时,过放电的可能性比较小,除非监控箱出现问题,不能正确执行下电指令。现下主流厂家基本都配备了硬件下电板,即在监控单元出现故障时,硬件下电板仍能够控制下电。不过因为开关电源竞争激烈,价格一再下滑,有些厂家把这个部件作为选配件,不额外增加费用是不配的。具体哪个厂家我就不方便说

了,你自己可以查到。呵呵。

实际上出现电池放亏情况最多的,恰恰是在小电流放电的时候。下电电压的设置,各省有不同的范围。如我见过的,一次下电45V,二次下电43V,对应到2V单体,则为1.875V和1.792V。这个值是否合理? 其实查一下电池放电区线就不难发现,对于不同的放电电流,其终止电压是不同的。

10小时放电率的终止电压是1.8V左右(具体可查电池厂家的技术手册,我这里只是找了个数据举例),假如某站陪了1组300AH电池,一次下电BTS负载30A,二次下电传输2A,加上电源本身的监控单元,则显然可以发现,一次下电电压基本合理,二次下电电压就很难说。因为对于300AH的电池,2.XA的放电电流,要放到1.792V的电压,电池早就放得空空如也了,实际上这个二次下电几乎是不起作用的。但是确实也有这样的站点,我宁愿电池放亏,也不愿意下电。广东电信好象普遍就是这个思路。

所以业界可以听到很多关于要求调高二次下电电压的声音,有些激进的电池厂家甚至提出,二次下电电压应该略高于一次下电电压。呵呵,且先不说理论和实际操作上是否可行。我的观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

另外还有一点,监控单元即使是在二次下电以后,仍然是工作的。不同厂家的监控单元耗电量不同,我们公司的ZXDU58/68系统,液晶点亮时实测在0.65A左右。液晶不点亮的数据我这儿没有,肯定要小一点。但是对于一组经过一次、二次下电后的电池,这个负担确实不小。所以我们希望电池下电后尽快回充电。当然,监控单元的耗电并不只中兴一家,估计业界也都差不多吧。这里只讨论技术本身,跟产品无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