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5 07:10:00 来源: 云南日报(云南)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博士李永松在为今年第10期《社会主义论坛》撰写的文章《通过小城镇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中认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推进云南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我省“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城镇化水平更是处于全国的低层次的省情,要实现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目标,应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实践载体小城镇建设为抓手,走出一条“以小城镇为基础、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一是在县一级“十二五”规划编制中因地制宜、做好小城镇建设规划。小城镇建设是复杂、系统、长远的社会性工程,各地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根据当地工业化发展水平,农村居民经济收入实际,坚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制定切实符合当地实际的小城镇发展规划,确定小城镇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指导当地小城镇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二是借鉴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验。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市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镇体系建设、
行政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改革探索,对加快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进行了有效尝试,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三是小城镇建设要体现特色。特色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各个乡镇要根据本地自然景观、乡风民俗、经济发展结构特点、历史人文背景、区位特征等地方“个性”,进行科学定位和创新性的开发。比如,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发展加工主导型小城镇;以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为凭借,发展旅游开发型小城镇;以地理集散为依托,发展交通枢纽型小城镇。
四是抓住重点、积极推进。坚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入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为农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不强迫命令,更不搞形式主义。
五是总结经验、分类指导。注重抓好试点,及时总结典型经验,指导面上工作,不断开创小城镇建设的新局面。要坚持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原则,而不能齐头并进。(郑斯元)
天台县“七措施”切实抓好小城镇建设
发布部门: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信息来源:天台县建设规划局 浏览次数: 69 发布时间:2010-4-21
【字号: 大 中 小 】 一、科学编制规划。加快编制全县小城镇发展总体规划,注重规划的长远性、特色性、整体性,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要求,结合产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及时编制完善集镇建设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镇乡规划,规划编制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
二、合理有序推进。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的原则,构建以新城区为中心、3个重点镇为基础、辐射带动全县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按照天台县城乡规划引入城市发展区,整合县、镇两级资源,共同配套建设该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城市建成区对该区域的辐射,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快融入城市建制。
三、完善基础设施。按照“设施配套、功能完善、集约节约、环境优美”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城镇的供排水、供电、供气、道路、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促进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善,为带动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奠定基础。
四、落实优惠政策。小城镇发展的衡量标志就是其城镇化发展水平(即城镇化率),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加快小城镇建设涉及城镇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的完善,工商业和服务业繁荣,在土地、房屋产权、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子女入学、工商准入和税收征缴等方面给予扶持政策。 五、创新投入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共同开发的原则,不断创新小城镇建设多元化投资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方筹集资金,吸引外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落实国家和省市对小城镇建设扶持政策,从小城镇建设土地、税收等多渠道筹集资金,专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六、强化产业支撑。主导产业是小城镇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加快小城镇建设,必须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使小城镇逐步形成为各具特色的生产、加工、销售区域性中心。白鹤镇重点发展机械、袜业等产业;平桥镇依托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工业集中发展区,加快发展机械、筛网、建材等产业;坦头镇重点发展汽车用品产业。
七、提升管理水平。为适应统筹城乡发展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需要,逐步扩大镇乡特别是中心城镇在发展计划、规划管理和城镇建设等方面的权限,并有计划地充实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到乡镇城镇建设管理机构,将管理机构的工作经费和人员工资统一纳入财政预算,稳定乡镇规划和建设管理队伍,促进小城镇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福鼎市秦屿镇多项措施并举,为小城镇建设领跑
2010年08月06日 来源:福建农办信息网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福鼎市秦屿镇紧紧抓住被省确定为21个综合改革试点小城镇的有利契机,利用高速铁路开通等交通优势和核电重点项目带动、工业项目落地等有效机遇,用心运作,有效作为,加紧迈开小城镇建设步伐。
1、科学编制规划,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技术支撑。随着宁德核电站落户、温福高铁太姥山站建成、龙安港口工业和太姥山风景名胜区旅游业的发展,该镇规划先行,着眼福鼎市次中心城镇的目标定位,突出临海和旅游特色,完成全镇30平方公里的1:500地形图测绘;在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修编基础上,2009年再次委托中国城市设计研究院对19个村(居)共26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又一次进行修编,并通过专家组评审。秦屿镇域面积117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规划区23平方公里,镇区规划区2012年达5.8平方公里,2015年达7.28平方公里,2020年达9.8平方公里,形成城镇发展“一心、一轴、三个组团(“一心”指以城镇发展为中心,“一轴”指火车站到文渡工业集中区的城镇发展轴,“三个组团”(指太姥山站前大道组团,水井头工业集中区组团,文渡工业区组团)的规划格局,同时完成了15平方公里南、北部片区、老城区片区控制性详规、金安片区、秦川旅游城片区等20公顷修建性详规和吉溪等三条河系的防洪排涝规划、工程设计及消防专项规划编制。目前,根据《福建省综合改革试点镇规划导则》要求,我镇重新委托中国城
市设计研究院对总规和控规进行修编,道路交通、绿地、景观塑像、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等其他专项规划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届时将邀请省、市专家予以评审。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小城镇快速发展。在道路建设上:投入5000多万元完成太姥山火车站站前大道一期路桥工程建设;投入3500多万元先后完成晴川大道等五条4.2公里主要道路建设,集镇建成区从3.6平方公里扩展到5.8平方公里;投入1400多万元完成65公里的行政村通村水泥道路硬化,除海岛村外,实现水泥硬化村村通。在饮水工程上:总投资达1800万元扩建原有自来水厂和改造集镇自来水管网,日供水从6000吨增加到2万吨;投入300多万元解决13个行政村群众安全饮用水问题。在垃圾处理上:投入180多万元分别在水井头和日岙村完成1座垃圾中转站和5个大吨位垃圾焖烧炉建设。
3、突出产业特色,增强小城镇发展后劲。农业产业:发展现代农业,抓好绿鑫等农业生态示范园建设,巩固发展紫菜、弹涂鱼、红豆杉等各类农业生产基地,促进农业增产增效。进一步壮大天益菌业、乾丰生态等农业产业化企业,不断增强示范带动能力。做大做强海鸥等海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知名品牌。工业产业:拓展水井头工业项目集中区,完善集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通过乡贤回归、以商招商等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从温州、上海等地引进数家创新型、环保型、上规模的企业,实现产业聚集,逐步培育形成以服装针织、眼镜鞋帽、机械配件、
水产加工为主的工业格局。“绿雪芽”有机茶、“九洋”牌虾皮、“石兰”牌紫菜、“一雄”光学望远镜系列等产品跻身省级名牌行列。旅游等第三产业:在太姥山火车站和秦川旅游城片区培育两个具有较大优势的旅游产业服务基地,在太姥山火车站和水井头片区形成两个具有较快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工业及物流服务区,加大规范镇区档次较高的餐饮等服务项目建设,逐步形成门类齐全的各类旅游服务基地。紧紧依托太姥山岳、牛郎岗海滨浴场、九鲤溪瀑等景区优势,牢固树立“旅游兴镇”理念,突出晴川湾海滨游、生态游和人文景观游,争创“福建旅游十大名镇”。
4、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小城镇和谐稳定。投入3500多万元先后完成集镇中小学的7座教学楼、宿舍楼等建设,校园面积增加130多亩,建筑面积新增近2 万平方米;投入800多万元完成占地18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文化综合活动中心建设;投入100多万元完成虎头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圣寿岭体育活动中心及老人门球场、绿化小广场等配套建设。
5、加快新村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委托福建省规划设计院对潋城等中心村进行规划编制,为新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以潋城村被列入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联系点和宁德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契机,按照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的要求,修订新农村
发展规划,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日岙、屯头、冷城村新村建设推行11×7米新户型的连体农家“小别墅”,方家山村立足畲乡民俗和地理优势建设有旅游特色的民居,努力提高新村形象和品位。
临沭县五项措施扎实推进小城镇建设
[字号:大 中 小] 2008-08-27 阅读次数:954
今年以来,临沭县把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加大规划投入力度,认真做好乡镇总体规划修编,重点搞好小城镇重点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对每一项基础设施和每一个标志性建筑,进行高起点规划设计,确保小城镇发展的每一步都科学合理。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镇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留足城镇发展空间,充分体现城镇自然景观、地域文化和产业特色,确保规划的超前性和科学性。目前,全县小城镇总体规划已完成9个,完成率达75%。
二是坚持拆建结合。本着积极稳妥、拆建结合的原则,加快小城镇拆迁改造步伐,大力实施“镇中村”改造,配套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开发改造建设一片,配套完善发展一片。在开发改造中,把小城镇驻地的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突破口,优先抓好社区建设的规划设计、土地出让、工程建设、竣工验收等工作,力争通过小城镇社区建设来提升城镇建设档次和水平。对城镇核心街区、重要建筑群、重点建筑物进行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突出个性,打造精品,使之成为小城镇的标志性建筑。
三是坚持产业带动。在小城镇建设中,把小城镇建设和骨干道路改造有机结合起来,与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结合各乡镇的交通区位、产业构成等要素,准确定位产业发展方向,立足支柱产业、特色产业进行筛选和培育,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旅游、草柳编、农产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实行产业带动,促进镇村经济快速发展,进而拉动小城镇建设实现跨越发展。
四是坚持市场运作。在县政府年底拿出300万元资金进行以奖代补的基础上,该县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存量资产置换、出让公共设施经营权、上级财政贴息贷款等途径,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强化市场观念和经营意识,对市政公用设施等建设项目,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招商引资,由企业或个人投资建设和经营,拓宽城镇建设融资渠道,缓解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矛盾。同时,学习城市建设开发的做法,盘活存量土地,抓旧村镇改造,配套完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土地增值,形成良性循环,逐步建立起多渠道、多元化的小城镇建设投融资体系。
五是坚持精细管理。以“三清四改四通五化”为目标,以集中治理村镇“脏乱差”环境为重点,全面深入地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提高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坚持重心下移,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小城镇管理体系,加强小城镇和中心村的日常管理,切实解决了有人管事、有人干事的问题,营造良好的镇村环境。(李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