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来源:筏尚旅游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1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的学说 2、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D、科学性

3、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

10、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K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 A.矛盾的同一性推动事物发展

物发展

B. 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

12、唯物史观和英雄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A、生产方式 C.

B、地理条件

D、人口因素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D.社会存

C、社会意识 )

14、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10、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

在决定社会意识

13、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14、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

C、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

23、 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24、

金融资本是由( )

A、 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 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 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 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2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A、 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 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 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 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26、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D、价格

C、不行而知(老子)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

地之厚也(苟子)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规律的有( )

B、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

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基础发展要求的C、对立统一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E、否定之否定规律

6、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

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7、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

A、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一、单相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规律

A; 3、C; 4、C; 5 、A; 6、 C; 7、 D; 8 、9、C; 1 、2、

; A; 17、10C12、15、 A; 13、A; 14、 B; C; 1K D: B; 、 B; D; 16、 18A; 19B: 20、C; 21、C; 22、 C; 23、 B; C; 25、C; 、 、 24、 26B; 27A; 28、B; 29. A; 30、 B

、 、

二、多相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BC2、AB; 3、ABC; 4、AB; 5、AB; 6、ACD: 7、AB; 8、ABCD; 9、 ABCD; 10、 AD

三、辨析题(判断正确与错误并说明理由。5小题,每小题3分, 共15分)

1、正确。(1分)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

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2分)

2、错误。(1分)矛盾是事物的本性,无矛盾则无事物。事物是多 样性的统一,和谐并不排

除矛盾,和谐的本质在于多种因素的有差别 的统一。(2分)

3、错误。(1分)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因为真理的对象、真

理的内容、真理的检验标准都是客观的。有用即真理是主观主义、实 用主义的真理观。(2分)

4、正确。(1分)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 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

值,而且这个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2分)

5、错误。(1分)按劳分配只是商品经济等价交换的分配原则,它 所体现的平等权利还被限

制在资产阶级的框架内。共产主义的分配原 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它最终实现了分配上的彻底平等(2 分)。

四、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答: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

学实验。

2答: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 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

事物的本质、全体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辨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 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3答: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 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划分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 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划分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 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4答:真理的绝对性是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 真理的有条件性和有限

性。而者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又相互转化。

5答: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2卷)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30分)

1、 马克思主义,从狭头上说是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

律的学说

2、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头

C、辩证唯物主头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变化性

C、可知性

D、电

10、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1、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強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強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2、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1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14、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丄 » 乂 力

hr * H

D、人口因素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2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 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 25、下列不属于垄断利润的是

A、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利润

C、通过资本自由转移而形成的一种利润

B、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D、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26、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艾 C、不断发展的资本.

D、过渡的资本主头 27、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B、农民问题 C、式装斗争问题D-

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

国家政权问题

丄 » 乂 力

hr * H

28、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C、交换价值的基础

B、商品的社会属性

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9、 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括的各种矛盾主要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义诞生的重大意义是

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科学社会.

10.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B. 一切矛盾都将消失 C.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界极大提高

D.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

三、辨析题(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每小题3分,共15分) k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3、 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I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B、商品的社会属性

装 k C 2、 C 3、 A 4、 A 5、 B 6、 D 7、 A 8、 D 9、

C 10、 C 11> D 12、 A 13、 A 14、 B 15、 B |

16、 C 17、 A 18、 A 19、 D 20、 C 21、 C 22、 A 23、 C 24、

B 25、 C 26、 D 27、 D 28、 C 29、 B 30、 D

I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至少有2个选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

少选、错选均无分。)

1、 BCD 2、 ABC 3、 ABC 4、 AD 5、 ABCD 6、 AB 7、

AB 8、 ABCD 9、 ACD 10、 ACD

|三、辨析题(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每小题3分,共 15分)

1、错误。(1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 唯物主义,在社会

历史领域中陷入了唯心主义,只有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领域中社会存 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分)

2、正确。(1分)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 来说,

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 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思维受到客观事物及 其暴鎔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 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又表现为非至上 性,即有限的和相对的。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2 分)

3、错误。(1分)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

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 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

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 这种观点片面夸大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 用。(2分)

4、错误。(1分)垄断价格即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 所生产的价值总量,它

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 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价格 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因此,垄断价格的产生 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 段作用的具体体现。(2分)

I 5、错误。(1分)资本主义经济计划是建立在私营企业有充 分自主权的基础之上的,

公司决策所依据的还是利润率, 而不是国家计划。国家计划对私营公司没有行政约束力。 由于国家计划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经济基础, 不能改变私人资本追求高额利润这一经济运行的根本目 的,因此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无 政府状态。(2分)

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并作扼要说明,每题小6分,共30分)

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第一,任何真理都是主观和客观相符 合的,这一点是绝对的。

第二,任何真理都是人类的认识 朝向无限发展的整个世界的无限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 的。(3分)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第一,从认识的广度讲, 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世界的某一个领域,某个方面或某个部 分的认识,不可能完全认识世界。第二,从认识的深度讲, 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认识。真理的绝对性和 相对性,不是指存在着两种真理,而是任何真理都具有这 样两种性质。(3分)

2、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所形

成的对于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

线

I 4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 识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进行制作加工所形成的关于事 物的内部联系及其本质和规律的认识o理性认识包括槪 念,判断和推理。(3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是:第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必须 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 识,形成思想和理论,才能完成认识任务,有效地指导 实践。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割裂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前者否 认理性认识,后者否认感性认识。在实践中会导致经验

主义和教条主义。(3分)

3、价值规律的作用具有两面性,积极作用表现为:第一、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比 例。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节约生 产资料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3分)消极作用 为:第一,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第二, 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第三,由于是自

发的调节, 所以容易导致在一段时间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 费。(3分)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力的使用,其最大特点是 能够创造新价值。(3分)劳

动力商品的价值是资本家支 付给劳动力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货币量。它由劳动力所必 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维持 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二,维持劳 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三,

劳动者 为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而接受教育和训练所 支出的费用。(3分)

I 5、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 方向;(2分)

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 特点;(2分)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 尽的细节描绘。(2分)

五、论述题(15分)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 也具有特殊性,即既具

有同类事物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 独特的个性。其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 现出来;个性中包含共性,是共性的具体体现;而且,个 性和共性可以相互转化。(8分)

这一原理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我们首先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 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但同时,中国 也有自身的国情,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 所以在建设国家的过程,又必须把普遍原理与具体实际结合 起来,根据自身的情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和 发展,走自己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 道路,取得社会主头建设的伟大胜利。中国改革开放30来 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能改革 开放才能发展中国。(7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3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B.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D.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阶级斗争和无产

2. 马克思一生两个最伟大的发现是( A.

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

回答 回答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

B.对谁是历史创造者的不同

C.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的不同回答

D.对意识是否反作用于物质

4. 观察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这属于( A.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圭4心rlr 1C?丿去

*匕/I/ 4J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 A.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

C.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12.

A、客体符合主体

D.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

B、主观符合客观 C、主体符合客体 D、

客观符合主观

13.

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 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生产力具有自我增值能力的原理 14.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圭4心rlr 1C?丿去

*匕/I/ 4J

去 D.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25.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 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 C、通过和平过渡

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

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

26.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阶级斗争

料所有制

B、改革生产资

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7.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

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 论断的是(

A、马克思 28.

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

29.

展,是(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

7.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A、个别劳动

B、社会劳动

)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8.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产资料价值

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

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9.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

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A、 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 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 C、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D、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10. 垄斷统治下竞争的特点(

A、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C、竞争更为激烈、破坏性更大

B、竞争的手段有政治上的力量 D、竞争的范围除经济领域外还包括政

治、军事、文化领域 三 辨析题(先判靳正确或错误,再说明理由。每小题3分,共15

7.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分)

)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30分)

1——5 BCCDC; 6——10 BBACA: 11——15 ABABA 16——20 BDBCC; 21——25 BDBCD; 26——30 DCADD

二 多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10分)

1 BCD; 2 ABCD; 3 AD; 4 BCD; 5 ACD; 6 BC; 7 CD; 8 ACD; 9 AB; 10 ABCD

三辨析题

1、 正确。(1分)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集中表现了人的社

会性。(2分)

2、 错误。(1分)认识的辨证运动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和从认识 到实践的两次飞

跃,并且对复杂事物的认识需要两次飞跃的多 次反复。(2分)

3、 错误。(1分)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劳动是劳动力商品

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2分)

4、 错误。(1分)。资本主义灭亡的根源在于它自身所具有的基本 矛盾,以及由这个

矛盾所引发的不可克服的经济危机。(2分)

5、 错误。(1分)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2分)

四简答题(30分)

k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3分)第一性问题和同一性问题。(3 分)。

2、 答: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

发展;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 答:绝对真理: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任何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世界的接近。相对真理:任 何真理都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世界的某些部分或方面的正确反 映,认识有待于扩展;(4分)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相互 联结、相互渗透、相互转化。(2分)

4、 答: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购买 劳动力的资本(2分)

划分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 中的不同作用,这种划分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资本对劳动 的剥削程度(4分)

5、 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 交换以价值量为基

础,实行等价交换。(3分)商品的价格围绕 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3分)。 五论述题(15分)

1 原理的内容(要点)。(要点要全面、清楚。)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矛盾运动(4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4 分)

2、运用原理进行分析说明。(语句要通顺,字迹要工整,说理要

充分。)必要性(3分)伟大意头(4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4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

共30分)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31 D、唯物主31 2、 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3、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

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4、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的观点是(

A.

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唯意志主义观点

5、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

D.

12、 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B.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13、 唯物史观和英雄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C.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14、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15、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16、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17、 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A、产品的分配形式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6、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

A、 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 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 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 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27、

金融资本是由( )

A、 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 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 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 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28、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

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荻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 论断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29、实现了

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C.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D.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8、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C.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9、资本主义工资(

工人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B.形成新的价值 D.转移劳动力的价值

A.掩盖了劳动力商品买卖的实质

区别

B.掩盖了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

C.掩盖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区别 D.

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10.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B、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

分配方式

C、实现政治上的民主

面发展

D、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和全

三 辨析题(先判断正确或错误,再说明理由。每小题3分,共15分) k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真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4、 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 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

实行等价交换。(3分)商品的价格围绕 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3分)。

5、 答:①在揭示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②在剖析资本主义社

会中阐发未来社会的特点;③立足一般特 征,不做细节描绘。 五论述题(15分)

1、 原理的内容(要点)。(要点要全面、清楚。)绝对真理:任何 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

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的获得都是向 无限发展着的世界的接近。相对真理: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无限 发展的世界的某些部分或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任 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或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 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4分)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 关系: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4分)

2、 运用原理进行分析说明。(语句要通顺,字迹要工整,说理要

充分。)(7分)(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