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部编本八年级下第9课《桃花源记》检测题 (二)部编本八年级下第10课《小石潭记》检测题 (三)部编本八年级下第11课《核舟记》精品检测题
(四)第21课《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检测题 (五)部编本八下第22课《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检测题 (六)部编本八下第24课《马说》检测题
(一)部编本八年级下第9课《桃花源记》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缘】 。 2、【鲜美】 。 3、【落英】 。 4、【缤纷】 。 5、【异】 。 6、【欲穷其林】 。穷, 。 7、【林尽水源】 。 8、【仿佛】 。 9、【才通人】 10、【豁然开朗】 。 11、【俨然】 。 12、【属】 。
13、【阡陌交通】 。 14、【相闻】 。 15、【悉】 。 16、【黄发垂髫】 。垂髫, 。 17、【乃】 。 18、【具】 。 19、【要】 。 20、【咸】 。 21、【妻子】 。 22、【绝境】 。 23、【遂与外人间隔】 。遂、 。 间隔, 。
24、【乃】 。 25、【无论】 。26、【为具言】 。 为、 。 27、【叹惋】 。 28、【延】 。
29、【语云】 。 30、【不足】 。 31、【便扶向路】 。扶, 。向, 。32、【志】 。
33、【及郡下】 。及, 。34、【诣)】 。 35、【规】 。 36、【未果】 。 37、【寻】 。 38、【问津】 。津,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翻译: 3、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翻译: 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 9、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 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
三、重点知识积累:
1、指出下列划线词语的用法,并解释: ①芳草鲜美: 。 ..②妻子邑人: 。 ..③来此绝境: 。 ..④无论魏晋: 。 ..⑤阡陌交通: 。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⑦各复延至其家: 。 .⑧便扶向路: 。 .⑨渔人甚异之: 。 .⑩复前行: 。 .2、解释加点词语:
①见渔人,乃大惊: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武陵人捕鱼为业: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⑤寻向所志; 。⑥未果,寻病终: 。 ..
⑦忘路之远近: 。⑧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判断文言句式:
①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②林尽水源。 4、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②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③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5、写两个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
6、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答:
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参考答案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缘】沿着,顺着。 2、【鲜美】新鲜美好。 3、【落英】落花。 4、【缤纷】繁多的样子。
5、【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6、【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
7、【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9、【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10、【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11、【俨然】整齐的样子。 12、【属】类。
13、【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4、【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5、【悉】全,都。 16、【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7、【乃】于是,就。 18、【具】详细。 19、【要】同“邀”,邀请。 20、【咸】全、都。 21、【妻子】妻子儿女。 22、【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3、【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述、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24、【乃】竟然,居然。 25、【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6、【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为、对、向。 27、【叹惋】感叹。 28、【延】邀请。
29、【语云】告诉(渔人)说。 30、【不足】不值得,不必。
31、【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 32、【志】做记号。
33、【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郡,指武陵郡。 34、【诣)】拜访。 35、【规】打算,计划。 36、【未果】没有实现。 37、【寻】随即,不久。
38、【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3、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村里面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翻译: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9、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6
三、重点知识积累:
1、指出下列划线词语的用法,并解释: ①芳草鲜美:古今异义,新鲜美好。 ..②妻子邑人:古今异义,妻子儿女。 ..
③来此绝境:古今异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④无论魏晋:古今异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⑤阡陌交通:古今异义,交错相通。 ..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今异义,不值得,不必。 ..⑦各复延至其家:古今异义,邀请。 .⑧便扶向路:古今异义,沿着、顺着。 .
⑨渔人甚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⑩复前行:名词作状语,向前。 .2、解释加点词语:
①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 ..③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④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 ..⑤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⑥未果,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
⑦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⑧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 ..3、判断文言句式:
①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判断句。 ②林尽水源。省略句,省略介词。 4、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②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5、写两个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 6、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
7
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答:理想的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部编本八年级下第10课《小石潭记》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重点注释默写: 1、【篁竹】 。
2、【如鸣珮环】 。珮、环, 。
3、【心乐之】 。乐, 。 4、【水尤清冽】 。尤, 。
5、【全石以为底】 。 6、【卷石底以出】 。 7、【坻】 。 8、【堪】 。 9、【翠蔓】 。 10、【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11、【可百许头】 。可, 。许, 。
8
12、【若空游无所依】 。 1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澈, 。 14、【怡然】 。 15、【俶尔远逝】 。俶尔, 。 16、【翕忽】 。 1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18、【犬牙差互】 。 19、【凄神寒骨】 。 20、【悄怆幽邃】 。悄怆, 。邃, 。 21、【清】 。
22、【隶而从】 。 二、重点句子翻译:
23、【二小生】 。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翻译: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翻译: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翻译: 5、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翻译: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 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译: 8、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翻译: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
翻译: 三、重点知识积累:
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并解释: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心乐(lè)之: .③下见小潭: .④皆若空游无所依: .⑤日光下澈: .⑥潭西南而望: ..⑦斗(dǒu)折蛇行: ..⑧其岸势犬牙差(cī)互: ..⑨凄神寒骨: ..2、判断文言句式:
①全石以为底: ②卷石底以出:
3、柳宗元(773-819),字 ,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 文学家,“ ”之一。
4、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答:
10
参考答案
一、重点注释默写: 1、【篁竹】竹林。
2、【如鸣珮环】好像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珮、环,都是玉饰。 3、【心乐之】心情为之高兴。乐,以…….为乐。
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格外。 5、【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6、【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7、【坻】水中高地。 8、【堪】不平的岩石。 9、【翠蔓】翠绿的藤蔓。
10、【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1、【可百许头】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表示约数。
12、【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1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澈,穿透。
14、【怡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11
15、【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俶尔,忽然。
16、【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8、【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19、【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20、【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邃,深。 21、【清】凄清。
22、【隶而从】跟随着同去。 23、【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翻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翻译: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翻译: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5、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翻译: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译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8、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翻译: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2
翻译: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三、重点知识积累:
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并解释: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 .
②心乐(lè)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③下见小潭:名词作状语,向下。 .
④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⑤日光下澈:名词作状语,向下。 .⑥潭西南而望: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
⑦斗(dǒu)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⑧其岸势犬牙差(cī)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⑨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2、判断文言句式:
①全石以为底:倒装句,宾语前置。 ②卷石底以出:倒装句,谓语前置。
3、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4、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答: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
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3
(三)部编本八年级下第11课《核舟记》精品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重点课下默写注释:
1、【奇巧人】 。 2、【径寸之木】 。径, 。
3、【为】 。 4、【木】 。
5、【罔不因势象形】 。罔不,
15、【峨冠】 。峨, 。
16、【髯】 。 17、【手卷】 。 18、【卷端】 。 “卷末”, 。 19、【如有所语】 。 。因, 。象, 。 语, 。 6、【贻】 。
7、【盖大苏泛赤壁云】 。泛, 。云, 。
8、【有奇】 。奇, 。 9、【高可二黍许】 。
10、【中轩敞者为舱】 。
11、【箬篷】 。
20、【其两膝相比者】 。比, 。 21、【各隐卷底衣褶中】 。
22、【绝类弥勒】 。类, 。
23、【矫首昂视】 。矫, 。 24、【不属】 。 25、【诎】 。
12、【雕栏相望】 。 26、【可历历数】 。1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 。兴, 。
历历, 。 27、【舟子】 。
14、【石青糁之】 。28、【衡】 。 糁, 。
14
29、【视端容寂】 。
30、【若听茶声然】 。若……然, 。
35、【丹】 。
36、【曾不盈寸】 。31、【船背稍夷】 。曾, 。盈, 。 夷, 。
37、【简】 。
32、【虞山王毅叔远甫】 38、【修狭】 。 。甫, 。 33、【了了】 。 34、【篆章】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罔不因势 象形,各具情态。
翻译: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翻译: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翻译: 4、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翻译: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翻译: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翻译: 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翻译: 8、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翻译:
15
39、【技亦灵怪矣哉】 !“矣”和“哉”连用, 。
9、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翻译: 10、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翻译: 1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翻译: 三、重点知识积累:
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尝贻余核舟一。: .②高可二黍许。: .③其两膝相比者。: .④居右者椎髻仰面矫: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⑥左手一倚衡木: .⑦诎右臂支船: .⑧箬篷覆之: ..⑨石青糁之: ..
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2、判断文言句式: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3、解释下列句中“之”的用法。
①能以径寸之木: ②箬篷覆之: ③闭之: ④石青糁之: ⑤左臂挂念珠倚之: 4、解释下列句中“其”的用法。
16
①其两膝相比者: ②而竖其左膝: ③其人视端容寂: ④则题名其上: ⑤其色墨;其色丹: ⑥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5、分析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①启窗而观: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6、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 7、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
参考答案
一、重点课下默写注释:
1、【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2、【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
3、【为】做。这里指雕刻。 4、【木】树木。
5、【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拟。
17
6、【贻】赠。 7、【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云,句末语气词。 8、【有奇】有余,多一点儿。奇,零数、余数。
9、【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10、【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11、【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12、【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1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慢慢地。兴,起。
14、【石青糁之】意思是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糁,用颜料等涂上。 15、【峨冠】高高的帽子。峨,高。 16、【髯】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17、【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18、【卷端】指手卷的右端。 “卷末”,指手卷的左端。
19、【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
20、【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比,靠近。
21、【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想里。
22、【绝类弥勒】极像弥勒佛。类,像。23、【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24、【不属】不相类似。 25、【诎】同“屈”,弯曲。
二、重点句子翻译:
18
26、【可历历数】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27、【舟子】撑船的人。 28、【衡】同“横”。 29、【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30、【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好像……的样子。
31、【船背稍夷】船的顶部较平。夷,平。
32、【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王毅字叔远。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33、【了了】清楚明白。 34、【篆章】篆字图章。 35、【丹】朱红。
36、【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曾,竟然。盈,满。 37、【简】挑选。 38、【修狭】长而窄。
39、【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1、罔不因势 象形,各具情态。
翻译: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翻译:(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翻译: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4、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翻译: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翻译: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翻译: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翻译: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8、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翻译: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9、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翻译: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10、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翻译: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 1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翻译: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19
三、重点知识积累:
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尝贻余核舟一。:古今异义,曾经。 .②高可二黍许。:古今异义,大约。 .
③其两膝相比者。:古今异义,靠近。 .④居右者椎髻仰面矫:名词用作动词,梳着锥形发髻。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今异义,挑选。 .
⑥左手一倚衡木:通假字,同“横”。 .⑦诎右臂支船:通假字,同“屈”,弯曲。 .⑧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 ..⑨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 ..
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
2、判断文言句式: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判断句。 3、解释下列句中“之”的用法。 ①能以径寸之木:结构助词“的”。 ②箬篷覆之:代词,代指船舱。 ③闭之:代词,代指窗户。
④石青糁之:代词,代指刻字的凹处。 ⑤左臂挂念珠倚之:代词,代指竖起的左膝。 4、解释下列句中“其”的用法。 ①其两膝相比者:代词,他们的。 ②而竖其左膝:代词,他的,指佛印的。 ③其人视端容寂:代词,那,那个。 ④则题名其上:代词,指船底。
⑤其色墨;其色丹:代词,它的,指字的。 ⑥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代词,指代船。
20
5、分析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①启窗而观:表承接。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 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但是。 6、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 7、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技艺灵怪矣哉。
(四)第21课《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北冥有鱼》课下注释默写: 1、北冥: ;冥: 。 息: 。 南冥: 10、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2、怒: 。 也: 3、垂天之云: 。 。野马: 4、海运: 。 。 5、天池: 。 1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6、志怪: 。至极邪: 志: 。 ?7、水击: 。 其: 。 8、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2、其视下也: 。 。其: 。 抟: 。扶摇: 。 13、亦若是则已矣: 9、去以六月息者也: 。是: 。 。二、《北冥有鱼》重点句子翻译: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2、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3、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1
4、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6、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7、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8、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课下注释默写:
1、濠梁: 。2、全: 。3、循其本: 。循: 。 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重点句子翻译: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3、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4、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五、重点知识积累: 1、“之”字的用法:
①鹏之背: 。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 。 ③我知之濠上也: 。 2、“而”的用法:
①化而为鸟: 。 ②怒而发: 。 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 3、“固”的用法:
①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 ②子固非鱼也: 。
22
4、指出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①北冥有鱼: 。 ②志怪者也: 。 ..5、判断文言句式的种类:
①南冥者,天池也。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参考答案
一、《北冥有鱼》课下注释默写: 1、北冥:北海;冥:同“凕”,海。 南10、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冥:南海 也: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2、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野马:山野3、垂天之云: 悬挂在天空的云。 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4、海运:海水运动。 1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5、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至极邪: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6、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7、水击:击水,拍打水面。 其:表示选择。 8、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乘着旋风盘12、其视下也:大鹏从天空往下看。其: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抟:盘旋飞翔。代大鹏。 扶摇:旋风。 13、亦若是则已矣:也不过像人在地面9、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着六月的大上看天一样罢了。是:这样。 风离开。息:气息,这里指风。 二、《北冥有鱼》重点句子翻译: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 2、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 3、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当它用力鼓动翅膀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3
4、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鹏鸟呀,海水运动时就将迁移到南方的大海。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 6、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7、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8、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课下注释默写:
1、濠梁:濠水的桥上。2、全:完全,肯定(是这样)。3、循其本:追溯话题本原。循:追溯。 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重点句子翻译: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3、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完全肯定的。 4、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却又来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五、重点知识积累: 1、“之”字的用法:
①鹏之背:结构助词“的”。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我知之濠上也:代词,“鱼之乐”。 2、“而”的用法:
①化而为鸟:表示承接。 ②怒而发:表示修饰。 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表示转折。 3、“固”的用法:
①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固然。 ②子固非鱼也:本来。
24
4、指出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①北冥有鱼:通假字,同“凕”,海。 ②志怪者也: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5、判断文言句式的种类:
①南冥者,天池也。 判断句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判断句
③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倒装句、状语后置
(五)部编本八下第22课《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课下注释默写: 1、旨: 。2、至道: 。3、困: 。4、自反: 。5、教学相长: 。6、学学半: 。 前一个“学”: 。7、大道: 。 天下为公: 。8、选贤与(jǔ)能: 。 贤: 。能: 。与: 。 9、讲信修睦: 。 修: 。10、不独亲其亲: 。第一个“亲”: 。第二个“亲”: 。11、不独子其子: 。第一个“子”: 。第二个“子”: 。12、有所终: 。13、有所用: 。14、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 。寡: 。孤: 。独: 。废疾: 。者: 。15、分: 。16、归: 。17、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18、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19、谋闭而不兴: 。20、乱贼: 。21、25
作: 。22、外户而不闭: 。外户: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4、期此之谓乎: 5、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6、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7、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8、使老有所终。
9、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10、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11、是谓大同。 26
三、重点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选贤与能: 。 ②矜、寡、孤、独、废疾
..
者: 。 ③不独亲其亲: ④
.不独子.其子: 。 2、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①盗窃乱贼而不作: 。 ②故外户而不闭: 。 3、判断下列句子的类型: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⑤
使老.有所
终: 。⑥学学半:前一个“学”: 。 .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检测题 答案版
一、《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课下注释默写:
1、旨:味美。2、至道:最好的道理。3、困:困惑。4、自反:自我反思。5、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6、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7、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天下为公:天下是公共的。8、选贤与(jǔ)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与:通“举”。
9、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10、不独亲其亲: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第二个“亲”:指父母。11、不独子其子: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为子”。第二个“子”:指子女。12、有所终:能够善终。13、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14、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15、分:职分、职守。16、归:女子出嫁。17、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自己想私藏。18、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
27
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19、谋闭而不兴: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20、乱贼:指作乱害人的事。21、作:兴起。22、外户而不闭: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自己的学识不足,然后就才能自我反省 4、期此之谓乎:
大概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6、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7、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8、使老有所终。 使老年人能够善终。
9、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10、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所以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务,作乱害人的事就不会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 11、是谓大同。 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28
三、重点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选贤与能:通假字,同“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通假字,同
..
“鳏”,老而无妻。 ③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④不.
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子”。 ⑤使老有所终: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⑥学学半:前一个“学”:通假字,同“敩”,教导。 .2、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①盗窃乱贼而不作:表示承接。 ②故外户而不闭:表示转折。 3、判断下列句子的类型: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判断句。
(六)部编本八下第24课《马说》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重点注释默写:
1、祗: 2、奴隶人: 3、骈死: 骈: 4、不以千里称也: 5、一食: 6、或: 7、食(si)〕: 8、外见(xian): 见: 9、且: 10、策之: 策:
11、不以其道: 12、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临: 15、其真无马邪: 其: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9
3、故虽有名马,辱于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àn)。
5、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8、策之不以其道
9、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三、重点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 .. ③才美不外见: .
④策之不以其道: .
2、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执策而临之: 3、解释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
30
①其真无马邪?: ②其真不知马也。: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4、判断下列句子的类型: 马之千里者。
参考答案:
一、重点注释默写:
1、祗:只,紧。2、奴隶人:奴仆。3、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4、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而著称。5、一食: 吃一次。6、或:有时。7、食(si)〕:同“饲”,喂。8、外见(xian):表现在外面。见:同“现”。9、且:犹,尚且。10、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11、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14、临:面对。15、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31
3、故虽有名马,辱于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àn)。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5、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8、策之不以其道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
9、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三、重点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今异义,有时 。 ②食马者:通假字,同“饲”喂。
.. ③才美不外见:通假字,同“现”。 ④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原..指马鞭,这里是用马鞭驱赶。 2、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表示转折 。 ②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表示承接 。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表示转折 。 ④执策而临之: 表示修饰 。 32
3、解释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 ①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②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推测语气。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指千里马。 4、判断下列句子的类型: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 。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