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普梳系统:原棉 配棉 开清棉 清梳联),梳棉,并条(2-3道), 清梳棉 粗纱,细纱,后加工,棉型纱或线 精梳系统:原棉,(配棉,开清棉)(清梳联),梳棉,精梳准备,精梳,并条(1-2道),粗纱,细纱,后加工纱或线
废纺系统:下脚.回丝等,开清棉,梳棉,粗纱,细纱,副牌纱
(一)普梳系统
一般用于纺制粗、中特纱,供织造普通织物 。
(二)精梳系统
用以纺制高档棉纱、特种用纱或棉与化纤混纺纱。
(三)废纺系统
废纺系统用于加工价格低廉的粗特棉纱
1
(四)化纤与棉混纺系统 HSO (CH24 610O5)nHOn6C2
二.羊汗洗毛法
答:利用羊汗的溶解和积累进行洗毛的方法,称为羊汗洗毛法。 羊汗是羊皮肤中汗腺的分泌物,其含固物主要为盐。
羊汗易溶解于温水,因此在洗涤过程中很容易去除。羊汗溶液中的碳酸钾遇水后水解生成氢氧化钾,可以皂化羊毛脂中的游离脂肪酸,生成钾皂,有利于洗毛的进行。 K2CO3+2H2O→2KOH+H2CO3 KOH+RCOOH→RCOOK+H2O 在浸渍槽中,虽不添加任何洗涤剂和助剂,但由于羊汗的作用,也能洗除一部分羊毛脂。
三.原毛去污过程
答:第一阶段是首先润湿羊毛,使洗液渗透到污垢与羊毛联系较弱的地方,降低它们之间的结合力,这个阶段称为引力松脱阶段。
第二阶段为污垢与羊毛表面脱离,并转移到洗液中去。这主要是由于洗剂的存在,降低了油脂、土杂与羊毛间的粘附力以及机械作用的结果。
第三阶段为转移到洗液中的油脂、土杂稳定地悬浮在洗液中而不再回到羊毛上去,防止羊毛再沾污。这主要是由于洗剂溶液具有乳化、分散、增溶、起泡沫等作用。
四.碳化原理
答:1) 酸对植物性杂质的作用
在炭化过程中,应用的是稀硫酸,但经高温烘焙后,酸液变浓,可以将植物性杂质脱水成炭:
(CHO)nH2SO4 6105HOn6C实际上,炭化后的草杂并非全部变成炭质,未完全炭化的草杂,2经烘焙后会变成易碎的物质,
2
它们在机械作用下易于除掉。 2).酸对羊毛的作用
在酸性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离子浓度,此时过程(Ⅰ)将削弱,过程(Ⅱ)加强。在某一pH值时,这两个过程彼此平衡,即结合多少氢离子就放出多少氢离子,处于等电状态,此时的pH值称“等电点”。羊毛的等电点为4.8,亦即当pH≤4.8时,羊毛开始与酸结合,在pH=1时,吸酸量最大,这时羊毛结合的酸量称饱和吸酸量。
五.散毛碳化工艺流程
答:①浸酸:使草杂吸收足够的硫酸溶液以利炭化,但要尽量减少羊毛的吸酸量。 ②烘干与烘焙:去除水分,脆化草杂。
③轧炭、打炭:粉碎炭化了的草杂,用机械及风力将其从羊毛中除去。 ④中和:清洗并中和羊毛上的硫酸。
⑤烘干:烘去过多的水分,使纤维达到所要求的回潮率。
六.烘干过程及实质
答:把湿纤维置于干燥的空气中,湿纤维中所含水分便逐渐蒸发,最后达到干燥状态。烘干过程实质就是水分汽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借助于有一定流速和温度的热空气不断打破纤维表面水分汽化过程中产生的呆滞水汽边界层(湿空气膜)来完成的。
七:烘干速率曲线解释
答:
AB段羊毛自身加热速率变化不大;
BC段等速阶段,羊毛内部有足够水分扩散到表面供汽化;
CD段降速阶段,随着企划的进行,内部水供外部汽化的水分不足,烘干速率下降,知道
水分不再汽化。
八:加油水量的计算
答:设对重量为W的纤维原料,其加油水前的纤维回潮率为C1,含油率为D1,拟使加油水后纤维的回潮率和含油率分别为C2和D2,则所需加的油、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原料的干重为:W0=W/(1+C1+D1) 所需加油量为:WY=W0 (D2-D1)
3
所需加水量为: WS=W0 (C2-C1)
设混毛1000kg,羊毛实际回潮率为14%,含脂0.6%,如要求和毛后回潮率达到25%,含油率2%,如油水比为1:4,求需加油水量。
九:原料选配的目的及原则
答:目的:1.保持产品质量和生产的相对稳定; 2.合理使用原料;
3.节约原料和降低成本; 4.增加花色品种。
原理:1.根据产品用途选配原料; 2.满足工艺要求、稳定生产。
十.一、自由开松
自由开松按机件对原料的作用方式分为自由撕扯(扯松)和自由打击(打松)。 (一)自由撕松
自由撕扯包括由一个运动着的角针机件或者两个相对运动着的角钉机件对处于自由状态下的原料产生撕扯作用。撕扯的先决条件是角钉具有抓取纤维的能力。
1.一个角钉机件对原料的撕扯作用
图4-1所示为混棉机或者自动喂毛机角钉帘上的角钉刺入由水平帘输入的原料堆,破坏原料块间扩纤维的联系力,并且将其撕扯成较小的块或束的受力图。 2.两个钉角机件对原料产生的撕扯作用
混棉机或者自动喂毛机的角钉帘子和均棉(毛)罗拉之间的开松作用,为两个相对运动着的角钉对自由状态下原料产生的撕扯作用。如图4-2所示。
(二)自由打击
纤维块在自由状态下受到高速打击机件(如刀片、角钉等)的打击作用而实现纤维块松解的称为自由打击。通常情况是纤维块在气流中运动,由于打击机件的运动速度远远大于纤维块的速度,因此,产生自由打击作用,引起振荡,使纤维块松解。 二、握持开松
原料在被握持状态下向机内喂入的同时,受到开松件的作用称为握持开松。
(一)握持状态下的扯松
由锯齿或梳针刺入被握持的须丛中,对纤维束进行分割,使纤维束获得较细致的开松即为扯松,又叫握持分割。
1.握持分割作用过程:图4-4是由喂绵刺辊与持绵刀之间握持状态下的开松。梳针对于纤维束(块)的抓取力P2小于喂给机构对纤维束(块)的控制力P1,且两者又都小于纤维束的强力时,纤维露出端便受到开绵锡林梳针的作用,使大的纤维束分解为较小的纤维束;当力P2和P1均大于纤维束强力时,纤维束就被扯断,一部分被开绵锡林带走,留下部分继续受喂绵刺辊的作用;当开绵锡林的抓取力和纤维束强大都大于控制力时,该纤维束就从喂绵刺辊中抽出而转移 2.锯齿刺入纤维层的条件分析
锯齿能否刺入纤维层,是决定开松效果的首要条件。图4-5为锯齿刺入纤维层是
4
时的受力情况(大圆虚线圆弧轨迹为锯齿),当锯齿刺入纤维层时,纤维层对锯齿有沿刺辊圆周切向的反作用力P,可分为解为垂直于锯齿工作面的分力N和平行于锯齿工作面的分力Q。Q有使纤维沿锯齿工作面向针根推进的趋势,当纤维沿锯齿工作面运动时,分力N便会产生阻止纤维运动的摩擦阻力T。若Q≥T时,纤维沿锯齿工作面向齿根运动,锯齿能刺入纤维层进行撕扯。 3.锯齿握持纤维的条件分析
要实现锯齿携带纤维前进,锯齿必须具有握持纤维的条件。
锯齿握持纤维束所受诸力如图4-6所示:F为离心力,沿刺辊半径方向;R为空气阻力,垂直于刺辊半径方向;N为由力R产生的锯齿对纤维的反作用力,方向与齿面工作面垂直;T为摩擦阻力(纤维抛出时,在运动方向上受到的摩擦阻力)其最大值为 N (二)握持状态下的打松 采用高速回转的刀片打手对握持的喂入原料进行打击,使原料获得冲量而被开松,叫打松或握持打击。图4-7所示是棉纺清棉机上给棉罗拉与刀片打手间的开松状态。 1.打击冲量
打击冲量表示打击力与打击时间的乘积。为了破坏纤维之间的联系力,就要有较大的打击冲量。 2.打击次数
打击次数是指喂入的单位纤维层上受到刀片的打击次数。随着打击次数的增加。每次扯下的纤维束重量减小,开松作用好。
十一.影响开松作用的因素(书P35)
答:(一)开松工作机件的形式
1.角钉滚筒式2.刀片式3.翼式、梳针式、综合式4.梳针滚筒式
梳针滚筒式开松机件广泛应用于麻、绢和化纤等的开松,这种开松方式类似于毛纺梳理机。5.锯齿滚筒式(刺辊式) 二)开松机件的速度
随着开松机件速度的增加,喂入原料单位长度上受到开松作用(撕扯、打击等)的次数将增加,开松作用力也相应增大,因而开松作用增强,同时除杂作用也加强。 (三)工作机件之间的隔距
工作机件之间的隔距减小,开松作用增强。因工件不同、机型不同,各类工件间的隔距也不同。
(四)开松机件的角钉、刀片、梳针、锯齿等的配置。角钉、刀片、梳针、锯齿等和植列方式对开松也有影响,合理的植列方式应能保证喂入纤维层在宽度方向上各处都均匀地得到开松,并且角钉、梳针、刀片等在滚筒表面应均匀分布。 植针密度对开松的影响也很显著,密度加大,开松作用加强。植针密度应根据逐步开松的原则来选择,纤维块大时,植针密度要小,随着开松的进行,密度逐渐加大。但密度过大,易损伤纤维。
十二.三角尘棒的除尘原理
答: 1)当原料受到打手的打击开松二使杂质与纤维分离,则杂质由于体积小、重量大,在打击的作用下被抛向尘棒工作面,并在其反射作用下被排除。
2)当纤维块撞击到尘棒时,尘棒点的冲击使纤维块静止,而杂质在较大的冲击力作用下冲破松散的纤维块,从尘棒之间排出。
3)当纤维块一端受打手刀片打击,另一端接触尘棒而受到阻力时,受到两者的撕扯而被开松,使杂质与纤维分离,分离后的纤维靠本身重力而落下。
十三.喂给板分梳工艺长度与刺辊分梳作用的关系
5
答:喂给板分割工艺长度指的是盖板梳理机喂给板与刺辊隔距点以上的一段喂给板工作面长度与喂给板鼻尖宽度纸之和。喂给板的分割工艺长度与刺辊的分梳分梳质量关系密切。当刺辊与喂给板隔距一定时,随着分割工艺长度的缩短,纤维束百分率减少,而短绒百分率增大,这是由于分割工艺长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刺辊开始进行分梳位置的高低。始梳位置越高,锯齿对纤维的梳理长度越长,所以,梳理效果越好,但容易损伤纤维。在分割工艺长度相同时,加工纤维愈长,纤维的损伤愈大,因此,分割工艺长度须与加工纤维长度相适应。
十四.风轮的作用
答:提升作用:使纤维从针根隙间提起并处于针尖上。
十五.罗拉梳理机上的负荷分配(图在书P64)
答:1喂入负荷:一般指喂入梳理机的混料分布在各工艺部件每平方米面积上的纤维重量。喂入负荷是梳理机上最基本的负荷,其他各种负荷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
2交工作辊负荷与剥取负荷:正常运转时锡林单位面积针面交给工作辊的纤维量叫做交工作辊负荷,工作辊上的纤维转移给剥取辊后又交回大锡林单位面积的纤维量称为剥取负荷。
3返回负荷与出机负荷:返回负荷是锡林上特有的一种负荷,形成原因是由锡林与道夫间针面的分梳作用,分配给道夫一部分后锡林针面上仍留有纤维。这部分纤维分布在大锡林上,其单位面积针面上的纤维量叫做返回负荷。而锡林单位面积针面分配给道夫的纤维量则叫做出机负荷。
4抄针层负荷:一些短纤维和杂质,不易露出针面,失去了参与梳理的能力,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就形成了抄针纤维层,抄针纤维层随着开车时间的延长不断增长,便形成抄针层负荷。当抄针负荷相当大时,就会妨碍钢针对纤维的握持与分梳作用,影响输出纤维网的质量,故需停车抄针,清除抄针层。 分布:
1)在道夫和运输辊之间,锡林负荷由返回负荷和抄针层负荷两种负荷组成。
2)在运输辊与工作辊之间,锡林负荷由喂入负荷、交工作辊负荷、返回负荷、抄针层负荷四种负荷组成。
3)在工作辊和下一个剥毛辊之间,因大锡林分配给工作辊部分纤维,所以此处锡林负荷减少了交工作辊负荷,而由喂入负荷、返回负荷、抄针层负荷三种负荷组成。
十六.分配系数和梳理作用的关系
答; 在一般情况下,提高分配系数有利于提高纤维网质量,因为提高分配系数意味着锡林单位面积交给工作辊或道夫的纤维量增加。工作辊携带的纤维量越大,纤维接受梳理的机会就越多,道夫分配系数越大,返回负荷越小,锡林针布越清晰,越有利于梳理。但是返回负荷小,不利于纤维的混合,均匀作用,同时纤维在机内停留时间短,也影响纤维的重复梳理。
十七.梳理机的混合、均匀作用
答:1)混合作用:纤维在梳理机的锡林与盖板(或工作辊)间的反复梳理和转移,促使在这些机件上转移纤维的随机性,造成纤维在梳理机内停留时间的差异,是同一时间喂入的纤维,分布在不同时间输出的纤维网内,而不同时间喂入的纤维,却凝聚在同时输出的纤维网内,是纤维之间得到混合。 (在罗拉梳理机上,当锡林上一部分纤维转移到工作辊上时,由于工作辊表面速度比锡林慢,先前分布在锡林较大面积上的纤维,转移凝聚到工作辊针面上,从而起到混合纤维作用。而
6
当工作辊上纤维层通过剥取辊的作用返回锡林时,又和锡林带到此处的纤维发生混合。影响这种混合作用的因素是工作辊抓取纤维能力,抓取得愈多则混合作用愈好。)
2)均匀作用:这种针齿吸放纤维,缓和喂入量波动对输出量不匀影响的作用,称为梳理机的均匀作用。当喂入量波动较小,片段较短时,梳理机有良好的均匀作用,同时当纤维由锡林向工作辊或道夫转移时,具有几十倍的并合机会,又使纤维得到进一步的混合、均匀,出条的短片不匀得到改善。但当喂入纤维量的不匀片段较长,足以引起锡林等发生较大变化时,出条的重量还会发生波动的,梳理机的均匀作用只是使其波动缓和一些而已。
3)影响均匀作用的因素; 盖板梳理机的混和、均匀作用取决于锡林与盖板间的分梳、转移作用以及自由纤维量或道夫转移率;罗拉梳理机混和、均匀作用的完善程度则与工作辊分配系数、道夫分配系数和工作辊回转系数有关。
十八.精梳准备的作用,及棉纺精梳准备的配置
答:(1)精梳前准备的作用:1)提高条子中纤维的伸直度,分离度及平行度,减少精梳过程中对纤维、机件的损伤,以及降低落纤量。2)将生条做成符合精梳机喂入的卷装。
(2)棉纺精梳准备的配置:a.预并条机——条卷机:这种流程机器占地面积少,结构简单,便于管理和维修;但小卷中纤维的伸直平行不够,且制成的小卷有条痕,横向均匀度差,精梳落棉多。b.条卷机——并条机:其特点是小卷成形良好,层次清晰,且横向均匀度好,有利于梳理时钳板的横向握持均匀,精梳落棉率低,适于纺细特纱。c.预并条机——条并卷联合机:此种流程占地面积大,条子并合数多,精梳小卷纤维伸直平行度好,小卷的重量不匀率小,有利于提高精梳机的产量和节约用棉。但在纺制长绒棉时,因牵伸倍数过大易发生黏卷。
十九.精梳机的四个工作周期
答:1.锡林梳理阶段;指锡林第一排梳针刺入须丛到最后一排梳针越过钳口而离开须丛的时期。
2.分离前的准备阶段;指精梳锡林梳理结束后至分离罗拉开始分离的时期。
3.分离、接合与顶梳梳理阶段;指分离罗拉握持住须丛开始分离到分离结束的时期。 4.锡林梳理前准备阶段;指分离罗拉分离、接合结束到下一次锡林开始梳理的时期。
二十.前进式给棉和后退式给棉工艺分析
答:
B:钳板钳口外须丛的垂直投影长度 K:前进式给棉喂棉系数 K1:后退式给棉喂棉系数
A每钳次喂棉罗拉的总喂棉长度,mm
A梳理死区;精梳锡林梳不到的部分长度。
K、K1>0.5,后退式给棉梳理效果好;K、K1<0.5,前进式给棉梳理效果好
进入落棉中最长的纤维长度L1 精梳锡林梳理长度L0 进入棉网中最短纤维长度L2 落棉分界长度L3 落棉率Y 重复梳理次数N
前进式给棉 B+(1-K)A B+(1-K)A-a B-KA或B+(1-k)A-A 0.5(L1+L2)=B+(0.5-K)A ∫G(x)dl N=L0/A=(B-a)/A+1-K 7
后退式给棉 B+K1A B+K1A-a B+(K1-1)A B-(0.5-K1)A ∫G(x)dl (B-a)/A+K1
6.前进式给棉与后退式给棉比较 (1)前进给棉喂给系数1: X1 1
F式中:X1为顶梳插入纤维须丛之前给棉罗拉给出的棉层长度(mm);F为给棉长度(mm)。 值既反映了给棉时间早晚,又反映了顶梳插入须丛的早晚。 (2)后退给棉喂给系数2:
X2
2 F式中:X2为钳板钳口闭合之前给棉罗拉给出的棉层长度(mm)。反映了给棉时间早晚和钳板口闭合时间的早晚,X2和 值的变化范围为:0≤X2≤F,0≤ ≤1。
(二)前进给棉喂给工艺分析 三)后退给棉喂给工艺分析
二十一.如何决定钳板开闭口定时
答:钳板的开闭口定时调节主要考虑两个因素,第一,锡林开始梳理时,钳板钳口对纤维层的握持要有足够的握持力;第二,钳板钳口在分离接合前要有足够的开口量。一般摆动式钳板钳口具有闭合早而开口迟的特点,当钳板钳口提早闭合时,有利于对纤维层的握持,但会使钳口开口晚,从而影响须丛抬头。因此,调节钳板开闭合定时两者要兼顾。
二十二.弓形板如何定位
答:弓形板定位早,会使锡林开始梳理的位置前移,梳理隔距变化加大,锡林梳理质量较差,又由于钳子板闭合时是根据锡林始梳位置决定的,锡林提前梳理,钳板闭合时也相应提早,而钳板开启会推迟,从而影响须从抬头,因此,从梳理及须从抬头情况来看,弓形板定位迟些较好,特别是对梳理隔距变化较大的精梳机尤其重要。但弓形板定位迟,使末排针通过与分离罗拉最紧点的时间迟,末排针易将分离罗拉倒入的纤维网尾端梳下落成为落纤,增加了落量,也影响接合质量。一般加工纤维长,钳板外须从头端到分离钳口时间早,则要求分离
8
罗拉倒转早,钳板闭合时也相应提早,反之,弓形板定位迟。
二十三.分离罗拉顺转定时
答:分离罗拉顺转定时是棉型精梳机所需调整的一套重要工艺参数,是指分离罗拉开始顺转时的分度值。调整分离罗拉顺转定时,分离罗拉运动曲线和有效输出长度不变,但开始和结束分离时间有所改变,从而使分离须从的长度有所改变。当给棉长度增加或加工长绒棉时,须从头端较早到达分离钳口,如此时分离罗拉还未顺转或顺转速度小于喂给速度,则纤维头端会在分离钳口处造成弯钩。或者由于开始分离时分离罗拉顺转速度略大于喂给速度,虽不致造成弯钩,但因分离牵伸太小,造成新的纤维丛头端没有被充分牵伸开,纤维层较厚,而前一列循环的纤维丛头端又较薄,会在棉网上呈现“鱼鳞斑”所以应适当提早分离罗拉顺转定时。分离罗拉顺转定时早。倒转也早,则末排梳针通过分离罗拉最紧点时间时易将棉网尾部的长纤维抓走。因此必须相应提早锡林弓形板定位,使末排梳针通过分离罗拉最紧点时间提早,但也不宜过早,,因为提早弓形板定位定位会影须从抬头和梳理质量。
(分离罗拉顺转定时是指分离罗拉由倒转结束开始顺转时,分离盘指针指示的分度数。精梳的分离结合工艺,主要是利用改变分离罗拉顺转定时的方法来调整分离罗拉与锡林,分离罗拉与钳板的相对运动关系,以满足不同长度纤维及不同纺纱工艺的要求。
根据分离结合的要求,分离罗拉顺转定时要早于分离结合开始时,否则分离结合工作无法进行。因此分离罗拉顺转定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1)分离罗拉顺转定时的确定,应保证在开始分离时,分离罗拉的顺转速度大于钳板的前摆速度。
2)分离罗拉顺转定时的确定,应保证分离罗拉倒入机内的棉网不会被锡林末排梳镇抓走。)
二十四.影响摩擦力界的因素
答:一)影响纵向摩擦力界分布的因素: 压力P 罗拉直径 纱条厚度与宽度
二)影响横向摩擦力界分布的因素:
喂入纱条的截面形状和罗拉表面性质 :当沙条横向截面为扁平型 时, 沙条横向受压较均匀,横向摩插力届也较均匀;当沙条为圆形截面时,其横向受压自中央向两侧减小,摩擦力届的分布也自中央向两侧减小,。对于截面相同的沙条,由于罗拉表面性质不同,其横向摩擦力界分不也不同,金属上罗拉,表面不变形,沙条界面上的压力从中央到两端迅速减小,边纤维不受到足够的压力控制,而采用弹性胶辊,在压力下表面发生变形,较多的包覆沙条,因而横向摩插力比较均匀,对边纤维的控制较好。
二十六.牵伸力的要求
答:牵伸力必须满足如下两个极限条件 :
(1)牵伸力的上限不能接近或超过正常加压罗拉的握持力,否则纱条在罗拉钳口处打滑,造成产品不匀。
(2)牵伸力的下限应能使牵伸区中须条最松散部分的纤维保持一定张力。这种张紧状态对须条有约束作用,使纤维相互紧贴,使纤维在牵伸过程中较少扩散,使快速纤维能稳定地引导纤维进入前罗拉钳口。
二十五. 纤维变速点分布对须条均匀度的影响
9
答:
二十七.理想摩擦力界的布置
答:在牵伸区纵向,应将后钳口的摩擦力界向前扩展,并使其向前逐渐减弱,以加强慢速纤维对浮游纤维的控制,同时又能让比例逐渐加大的快速纤维从须条中顺利滑出,而不影响其他纤维的运动;前钳口摩擦力界的纵向分布状态应高而狭,以便在靠近前钳口处稳定的发挥对浮游纤维的引导作用,从而保证纤维集中,并在前钳口附近变速。
10
二十八.并条时,先并合后牵伸还是先牵伸后并合
答:并合的实质是把各根纱条的横截面沿着长度方向连续叠加,这样可以通过纱条粗细片段之间的随机叠合,达到提高纱条均匀度的目的。
在纺纱过程中,可以是n根纱条先并合成一根粗(厚)纱条,然后进行牵伸;也可以是n根纱条分别进行牵伸,然后把输出条子集合成为一根纱条。
2前一种情况: C022C1CE
n 22后一种情况: CC2EC20 n
式中:C1、C2为输出纱条的不匀率;C0为喂入纱条的不匀率;CE、CE为牵伸所造成的附加不匀率。
如果CE和 大小接近,则 C1>C2 所以,以采取先分别牵伸,后集合成条为好。
二十九.自调匀整机构的装置组成及作用
答:作用:由于牵伸装置对纤维控制的不完善,结果使输出纱条产生了某些短片段不匀,自调匀整装置能更好地代替普通牵伸机上的并合作用。 组成:;检测机构、后罗拉、针板、前罗拉
1;检测机构:对调整对象进行测量2:放大机构;将检测机构测量的微小变化进行放大。3:记忆延迟机构:由于检测点到毛条匀整点有一定距离,因此检测所得信号不能立即向后传递,必须等毛条从监测点到匀整点时,才能将信号传出,这一作用由记忆延迟机构完成。4:传导机构:将记忆延迟机构提供的信号进一步传递给变速机构。5:变速机构,根据传导机构送来的信号,及时改变喂入火输出速度,自动调整牵伸值。 三十.稳定捻回定理的运用 单位时间加捻数=输出捻数
三十一. 棉纺一般采用什么式给棉 三十三. 捻合原理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