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黄伯荣《现代汉语》语法-词类笔记

黄伯荣《现代汉语》语法-词类笔记

来源:筏尚旅游网
D10.27

第一节 语法概说

语言三要素:语音(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语言的组合法则)

语法:1)语法规律——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

2)语法学——知识或理论,即语法学者对客观语法事实的说明,带有主观性。

语法研究三个方面:句法、语义、语用。

语法体系:1)语法系统——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性。 2)语法学体系——语法学说的系统性。

※ 一个民族语言的语法系统只有一个,一个民族语言的语法体系可以不止一个。

语法性质:1)抽象性、概括性

2)稳固性,但又具有时代特征 3)民族性

语法单位 : 1)语素:语言中最小的意义结合体。 2)词: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3)短语:由词组成、没有语调的语言单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

4)句子: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句子

前后有隔离性停顿。

句法成分:句法构成的组成成分。

1) 主语:被陈述的对象,谓语是陈述主语的,两者之间是陈述关系。

2) 动语:是支配、涉及后面宾语的成分。

3) 宾语:位居动语后头,表示人、物或事情,是动作所支配、所涉及的对

象。

4) 修饰语:

a) 定语: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位居名词前头、修饰名词

的成分。

b) 状语:谓词(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位居动

词形容词前头的修饰成分。

5) 补语: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抹布的补充成分。位居谓词后头起 补

充说明作用。

※ 层次分析法

※ 成分符号减半法——动前有主状,动后有补宾。

第二节 实词(上)

词类: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

划分目的:说明语句的结构规律和各类词的用法。

分类依据:1)主要依据:词的语法功能——词的分布功能,实词在语句里充当句法成

分的能力,即词的职位。实词都能当句法成分。还指词与词的组合能力。

2)参考依据:词的形态和意义

形态:构型形态。重叠(研究——研究研究)

构词形态。凿(单独为动词,加“子”构成名词) 意义:语法上同类词的概括意义或意义类别。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 印欧语系里,划分词类主要凭词的形态标记,虚词无词类形态标记和功能可言,只

凭语法意义。

※ 虚词有依附实词表示语法意义的能力,但不能充分句法成分。

(一) 名词

1. 名词的意义和种类

表示人或事物或时地的名称。

1) 专用名词 鲁迅 中国 澳门 2) 普通名词 朋友(个体);群众(集合);道德(抽象);阳光(物质) 3) 时间名词 秋天、早晨、明年

4) 处所名词 东郊、周围;(新疆、北京、亚洲等兼属专用、处所名词) 5) 方位名词 前、后、左、右

2. 名词的语法特征

1) 放在动词前后分别作主语和宾语,多数能做定语和带定语,不能作补语。

2) 前面能够加表示名量的数量短语,不能加副词。

※一个人,不人;

※ 很淑女、太传统:在此类名词的语义中,都包含一种描述性语义特征。

3) 不能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

※ 亲属称谓及其它少数除外:妈妈、星星等

4) 经常用在介词后头、组成介词短语:[用事实]讲话;[被人]发现。

5) 汉语名词单数、复数同形。

※ 朋友们、你们的“们”之后不能再受数量短语修饰。指物名词加

“们”是拟人用法。“们”还具有表示“定指”的语用意义,一般不作宾语。

3. 时间名词和方位词

1) 时间名词比较特殊,除了能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外,还经常作状语,表

示事情发生的时间。——他昨天来了。 2) 方位词表示方向、位置。前头往往加介词,组成介词短语——在椅子上;

少数方位词可表示时间“出发以前、三天之内、在出发前”等。

(二) 动词:

动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名宾动词谓宾动词名谓宾动词

1. 动词的意义和种类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现等。

1) 动作动词:走、听、看、批评

2) 心理活动:爱、怕、恨、希望、讨厌

3) 4) 5) 6) 7)

存在、变化、消失:在、演变、发展、生长、消失 判断:是

能愿动词:能、会、敢、应该 趋向动词:来、去、开、过 形式动词:进行、予以、加以

2. 动词的语法特征

1) 多数能作动语带宾语,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

2) 能够受副词“不”修饰,只有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一些能愿动词前

能加程度副词,很怕他、很喜欢他、很羡慕他

3) 能构成V不V式并带宾语表示提问,如“看不看书” 4) 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时态

5) 动作行为动词可以叠加,短促动作的运量小或时量短或尝试、轻松等意

义,限于表示可持续的动作动词。AA、ABAB、AAB“想想、打扫打扫、散散步”

※ 单音动词重叠式第二音节读轻声。但“红旗飘飘、蝴蝶飞飞”表示反复延长,读原声。

3.三类特殊动词

1) 判断动词“是”

A) 表示事物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B) 表示事物的特征、质料、情况。 C) 表示事物的存在。

※ 常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表示肯定。“他的性格是变了、他是走了、今天是很冷”表示“的确、确实”,要重读,不能省略。

2) 能愿动词 又叫助动词,能用在动词语、形容词语前边表示客观的可能

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意愿。有评价作用。 表可能:能、能够、会、可能、可以、可 ※“要东西”、“会英文”的“要、会”是一般动词。 表必要:要、应、应该、应当 表意愿:肯、敢、要、愿、愿意

※ 与作状语的副词不同,有“V不V”和“不V不”式, ※ 还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这样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

※ 能愿动词与一般动词也不同,不能用在名词前面,不能重叠,不能带助词“了、着、

过”,不能带数量补语。

3)趋向动词 表示移动的趋向,有单音,双音。可以单独作谓语或谓语中心“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拿<出>一本书、拿<出来>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

来 去

上 上来 上去 下 下去 下去 进 进来 进来 出 进去 进去 回 回来 回来 过 回去 回去 起 起来 (三) 形容词

1. 形容词表示形状、性质和状态等:

1) 性质形容词:好、坏、伟大、勇敢、高、低 2) 状态形容词:雪白、笔直、火热

2. 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1) 常作定语和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多数能够直接修饰名词,少数能够直接修饰动词,作状语。“快走、老实说”。通常重叠或加助词“地”才可以作状语。“慢慢说、呆呆地望着他、得意地想着”。一部分能作补语“看清楚”

2) 不能带宾语。但有些性质形容词兼属动词,作动词时能带宾语。“端正态

度、纯洁队伍”。——使动词 前加程度副词时是形容词,不带宾语。后带宾语时不能前加程度副词。

3) 性质形容词大多受程度副词修饰。“很简单、太小”。性质形容词和重叠

式的状态形容词,不能再受程度副词修饰。

4) 有些性质形容词可以重叠,即以形态变化表示性状程度的加深或适中,

重叠后不能加“很”。(原式和重叠式是一个词的两种形式,词性不变) 5) 有些单音性质形容词可带上叠音词缀或其他词缀。“红彤彤、亮堂堂” 6) 状态形容词如“雪白、漆黑”等不用加“很”,但重复“雪白雪白的”,

表示强调,属于修饰的反复格,不算构形重叠。

(四) 区别词

1. 表示人和事物的属性或区别性特征,有区分事物的分类作用。往往是成对或

成组的。

2. 语法特征

1) 能直接修饰名词和名词短语,作定语 2) 不能单独作主语、谓语、宾语。 3) 不能前加“不”,否定是前加“非”。

形容词 区别词

※区别词和形容词区别: 充当定语 充当谓语 作补语、状语 前加“不、很” √ √ 部分 √ 只能当定X X X 语 (五) 数词

1. 意义和种类:表示数目或次序。

1) 基数词:表示数目的多少:系数词(零至九)、位数词(十至兆)。汉语

计数是十进制。

A. 倍数:三倍=百分之三百。增加了三倍≠增加到三倍 B. 小数

C. 分数 数目减少可用分数表示,不用倍数。

D. 概数 放在数词或数量词短语后头;相邻两个基数词连用也表示概数。 2) 序数词:表示次序前后。在基数前加“第、初”,“甲乙丙丁、子丑寅卯”

2. 数词的语法特征

1) 通常要跟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才能作句法成分。一般不直接跟名词组合。但仍保留某些古汉语成分“一草一木”;“两姐妹、七昼夜”等组合在语义上强调它是一个整体。现代汉语所用的数名短语,是古代汉语语法的遗留。数词和量词之间不能加进别的词,但例外是“大、小、长” 基数词不能单独做句法成分。只有在数学计算或方言格式中可单用。 序数词在专名时可直接修饰名词“(第)二车间”

2) 数量短语通常用作定语或补语、状语。

3) “俩、仨”是“两个、三个”的全体数量词,后头不能加“个”

4) 倍数只能用来表示数目的增加,不能表示减少;

分数可表示增加和减少。表达数目的增减是用原来的数目做基准。 增加:增加、增长、上升、提高“了”——不包括底数,只指净增数。

Eg: 从十增加到五十——增加了四倍。

增加、增长、上升、提高“到”——包括底数,指增加后的总数。 从十增加到五十——增加到五倍。

减少:减少到、降低到、下降到“了”,指差额

从十减少到一——减少了十分之九

“为”,指减少后的余数

从一百减少到十——减少到十分之一

(六) 量词

1. 意义和种类

名量词:表示人和物的计算单位

动量词:表示动作次数和发生的时间总量。

个体:个、只、条、把专用集体:对、副、双名量词借用度量:丈、尺、米、角借自名词:一桶水、一碗饭量词专用借自动词:一堆土动作数:次、回、遍动量词借用动作时量:年、天、分钟、小时借自名词:跑了一脚、砍了三刀借自动词:看了一看、想了一想

· 表示动作延续时间长短(时段)的动量词可以称为“时量词” · 凡是直接加数词,不能加数量短语的是量词,例如“分、秒、点” · 前加数量短语的是名词“中午、秋天、时期”

· 能直接加数词,有时又能加数量短语的时间词是兼属量词和名词。“星期、

礼拜、小时”

· 一种由两三个不同量词复合而成的词叫复合量词“人次”,与数词组成的

数量短语都不能作定语,用在名词后头作补语。

2. 量词的语法特征

1) 量词总是位于数词和名词之间。

2) 单音量词大都可以重叠、表示每一、逐一,能单独充当定状补主谓语,

不能作补宾语。

3) 由数词和量词组成的数量短语也可重叠“一队一队的人”,作定语,表示

数量多;作状语则表示按次序进行;作主语表示“每一” 4) 量词有时单独作句法成分。“馒头论个、我想有个家” 5) 量词与名词组合在普通话和方言里各有自己的习惯。

6) 在指示代词后面构成指量短语“这本、那件”。量词短语:数量短语和批

量短语。

※体词:数词、量词与名词的语法功能比较接近,三者全起来成为与谓语相对的体词。

包括人称代词。=名词性短语或名词语。

(七) 副词

1. 意义和种类:副词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短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

等意义。

1) 程度:很、大、过于、几乎、倍加、比较 2) 范围:都、总共、仅仅、单单

3) 表示时间、频率:已、曾经、刚刚、常常 4) 处所:四处、随处

5) 肯定、否定:必、的确、不必、是否、不曾、无须 6) 方式、情态:肆意、特意、公然、赶紧 7) 语气:难道、究竟、何尝 8) 关联:便 、也、却、再、就

2. 语法特征:

1) 都能作状语,几乎都能修饰动词、近半能修饰形容词。 2) 一般不能单说,一些可在对话中省略

3) 部分兼有关联作用。

4) “没有、没”是副词又是动词。否定人物或事情的存在时是动词,否定

动作事性状的存在时是副词。

5) “白、怪、净、老”修饰名词时是形容词;修饰动词、形容词时是副词。

※凡是能作谓语、谓语中心,又能作定语或补语的是形容词,否则是副词。 ※时间副词不能作主语、宾语,时间名词可以。时间名词能加介词组成介词短语。 ※副词和区别词只有作修饰语的功能,可以合称为“加词”。

(八) 代词

1. 意义和种类:代替和指示的作用。所代的词语能作什么句法成分,代词就作

什么成分。 1) 代名词

A. 一般代名词(人称、疑问、指示) B. 处所 C. 时间 D. 数量

2) 代谓词 ≈怎么、这样、那样 3) 代副词 ≈多少、几 4) 代数词 ≈这么、那么

2. 人称代词: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和其他代词

1) 我们:说话人一方的群体,排除听话人一方(排除式用法)

咱们:包括式

“我们”又时指“我”,是委婉谦虚的表达方式。

3. 反身代词“自己、自个儿”,用来复指前面的名词或代词。可以泛指任何一

个“自己的事自己做”。“别人、人家”泛指对方双方以外的人。 4. 指示代词用来指代人,也用来指代事物。

5. 疑问代名词表示有疑而问(询问)或无疑而问(反问、设问)

可不表疑问,引申为任指和虚指。

任指:表示任何人事任何事物,说明在所说的范围内没有例外。

谁也听不懂他说什么(谁=任何人)

虚指:指代不能肯定的人或事物,包括不知道、说不出或不想说出的。

我好像在哪儿见过这个人。(哪儿=某个地方) 信上说,谁谁谁迷上了。。(谁=某人)

“什么”表示列举未尽之意,用在并列名词短语后面时加上“的”。

(九) 拟声词

又叫象声词。可作状语、定语、谓语、补语、独立语等,也可单独成句。作状语最多,有时要后加“地”,有时后加“一声”

· 拟声词不是虚词,因为能作句法成分和独立成名。

· 跟形容词功能相似,但不受程度副词修饰,又能作独立语或独立成句。

(十) 叹词

表示感叹和呼唤、应答的词。常作感叹语,也可单独成句。

第二节 词类(下)

虚词

1. 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 2. 不能单独成句; 3. 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

※例外:作为话题或下定义时,可以说“‘关于’是个典型的介词。”这是把介词“关于”事物化,当做名词、主语。

※“我想不去,可是。。。”;“别可是了,去吧!”这是把连词借用作动词,作谓语中心。

4. 虚词成了表示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封闭类

(一) 介词(P26)

依附在实词或短语前面共同构成“介词短语”,主要用于修饰、补充谓词性词语。常充当语义成分的标记。

1. 表示时间、处所、方向:从、自从、打、到、往、由、向

表示依据、方式、工具、比较:按照、依照、根据、靠、本着、通过 表示原因、目的:因为、由于、为了、为着 表示施事、受事:被、给、让、叫

表示关涉对象:对于、关于、跟、和、同、替、除了

2. 介词短语常作状语,少数可以作补语和定语。

1) [从奥运会开幕式现场]寄出的鸟巢明信片。 2) [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 。

3. 在动词谓语句里,可用特定的介词标明动词与名词之间或动作与事物之间

的种种语义关系或格关系。 [为了他的问题],[按这个方案],[在不少地方][向不少人]调查了不少资料。 .....

(表目的) (表方式) (表处所) (表对象)

4. 介词大都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来的。,有的完全虚化,如“从、被、对于、关于”等,但不少介词还处于过滤状态。 他比我干劲大。(介词) 他和我比干劲(动词) ..

※ 介词与动词的区别,只能在具体的语境中看是否单独作谓语或谓语中心,是否能加

动态助词或者重叠,如果能则为动词,反之是介词。

(二) 连词

连词起连接作用,连接词、短语、分钟和句子(少数连词可连接大于句子的语

言单位——句群)

1. 主要连接词、短语:和、跟(北方口语)、同(南方口语)、与、及、或; · 主要用来连接名词性词语。“和”也可连接双音节谓词性词语,共同作多

种句法成分。

· “及”只能连接名词性词语。

· “以及”还可连接动词性词语,一般不作谓语,而是作主宾定语。并列

成分可分出主次。

- 掌握信息量的多少以及是否及时、完整,是成败的关键。 ..

2. 连接词语或分句:而、而且、并、并且、或者; · “而且”连接谓词性词语,表示意思更进一层。

· “并、并且”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分钟,表示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

3. 主要连复句中的分句:不但、不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与其、因为、

所以;

※ 连词“和”和介词“和”的区别:

1. 连词时前后两个词语是联系关系,一般可互换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介词的前后两个名词性词语没有直接的语法关系,更不能互换位置。 2. 介词前面出现状语,连词之前不能出现状语。

3. 连词时可以略去,介词不能略去或改用顿号。 4. 在公文语体中,用“和”作连词,用“同”作介词。

(三) 助词

助词依附在实词、短语或句子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必须附着在别的词语后头或前头,凡是后附的(的、着、似的)都读轻声,前附的(所、给、连)不读轻声。

1. 结构助词:主要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地、得

· 的:定语后面;的字短语离开句子就有大的概括性。在句子里只用作主宾语。 · 地:状语后面 · 得:补语前面 · 之(古汉语结构):双音节修饰单音节(光荣之家-光荣的家庭、前进之路-前进的道路),相当于“的”,居定中短语中间,具方言色彩;惯用——“宋

元之际、彼此之间”;有时需要连用几个“的”字时,会夹用“之”以分清结构,避免重复。

· 者:者字短语(获得一等奖者=获得一等奖的人)

2. 动态助词:动作或性状在变化过程中的情况,是处在哪一点或哪一段上。不是表示事件

发生的时间。又叫“体、情貌”。

· 着: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

· 了: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即已经成为事实。不受

时间限制。 · 过:用在动词、形容词后,表示曾经发生这样的动作或曾经具有这样的性状。

3. 尝试助词:用在重叠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表示尝试。常用重叠式或后面带动量、时量补

语。

· 看:念轻声——试试看、再想想看、先做几天看。

4. 时间助词:

· 的:插在动宾短语中间,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 · 来着:用在句末,一般表示不久前发生过的事情。

※ 都限于表示过去的事。“的”偏重于强调动作的时间、处所、方式、施事等。“来着”偏

重于肯定动作的行为。

5. 约数助词

“把、来、多、左右、上下”用在数量或量词短语后头表示约数。

6. 比况助词:附着在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后面,表示比喻。经常跟动词“好像”

配合。——车过鸭绿江,好像飞一样。

· 所(书面语沿用):用在及物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为。。。所”表被动。 · 给(口语色彩浓):紧靠在动词前面,表示被动。可用于主动句、被动句,

都能删除而不影响句子的基本意思。

· 连:用在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前面,与“也、都、还”相呼应,

组成“连。。。也(都)。。。”,表示隐含比较。

-

连我你都不认得了?

(四) 语气词

- 表达语气的四种手段:语气词、语调、副词“难道、多”、句法格式“V不V、是。。。还是。。。” - 语气词主要用在句子末尾,也可以用在句中主语、状语后面有停顿的地方,本身念轻声。 1. 陈述:的、了、吧、呢、也罢、也好 2. 疑问:吗(么)、呢。吧。啊 3. 祈使:吧、了、啊 4. 感叹语气:啊

特征:

1 . 附着在全句后面或句中词语的后面有停顿的地方。 2. 语气词常常跟句调一起共同表达语气。

· 普通话语气词(六个):的、了、呢、吧、吗、啊。 · 啦:“了啊”合音。 · 语气层次表 P32

· 连用时,了哟→喽、吧欸→呗、嚜啊→嘛

※ 语气助词“的”和结构助词“的”区别 · 删去“的、是”后基本意思改变,“的”为结构助词。 · 否定词加在“是”前,“的”为结构助词。加在“是”后,“的”为语气助词。

※ 动态助词“了”和语气助词“了”区别 · 他掌握了(动态)三门外语了(语气)

· 自行车他骑走了(根据同音删略原则,连用)

词类小结 一. 词类划分

汉语主要实词的功能不是单一的,即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没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名、动、形能充当五种成分:主语、谓语、定语、宾语、状语。因此汉语功能的分析要分清主次。 二. 词的兼类和借用

兼类词一定要读音相同,词义有联系。 - A:把发票别起来(动) B:别去(副) (不是兼类) ..

-

A:两国人民的关系很密切(形) B:密切了两国人民的关系(动) (是兼类) ....

借用词:甲类临时借用乙类词 1) 无修辞:一船人、一盘水——名词临时借用来作量词。 ..

看一看、摸几摸——动词临时借用来作量词。 ..

2) 有修辞:“比阿Q还阿Q”,名词被用来作形容词。

三. 词类的误用

1.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误用

· 名词误用为动词或形容词 · 动词误用为名词或形容词

2. 数词、量词的误用

· 度量衡量词——“二、两”都可以;“个、张、条”等专用量词,只能用

“两”(例外:两位=二位) ;“俩”是“两个”的合音,不能再加量词。 · 数目的减少只能说减少或降低百分之几,不能说减少或降低几倍。(上

P6)

· “以下、以下”划界问题——“已满、未(不)满”

3. 副词的误用

· 不明词义

· 形容词误用成副词

- 他在工作中犯了这么大的错误不是偶尔的。(应用“偶然”) ..

· 多用否定副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三重否定还是表示否定。

4. 代词的误用

指代不明、人称用错以及远近指不当。

5. 介词的误用

1) 对于、对:能用“对于”是也能用“对”,但反之不一定。 2) 关于、对于:具有指出对象的意义时,可互用。

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用“关于” 指出对象,用“对于”

“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有提示性,必须放主语前。 “对于”组成介词短语,放在主语前后都可。 “关于”介词短语常常作标题。

3) 在。。。上,在。。。下,中间插得应该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般不能是谓

词性词语,可以是动词,但不能是动宾短语。 - -

在学习上(√) 在学习汉语上(X) 在党的领导下(√) 在党领导我们下(X)

4) 在。。。中,如果中间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该动作正在进行,是表时间副词,相当于“正在”,不是介词。

5) 给、跟:“给”可以表示与介词“被、让、为、替”等相当的意义;“跟”

可表与介词“和、同”等。

6) 于:古汉语词,“自、于”两个介词不能连用。

7) 由于 、由:“由于”表原因;“由”表“从、被、让”,也有表原因。当都

表原因时可通用。

6. 连词的误用

1) 和:注意分清层次 2) 或(或者):“或”表示选择;“和”表示联合。 3) 及其:意思是“和他们的”

- 不久,我和妈妈及其几个小伙伴也被关进监狱。(应改为“以及”) ..

4) 还是:用在“无论、不管”一类词后可与“或者”互换。但“还是”可以用于疑问句中。 5) 而:

a. “为。。。而。。。”表动作的目的。不表示目的不能用。 - 我爱上了教育这一行,并且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而自豪。 .(“作为。。。”与“为。。。而。。。”混用,导致语音不清,应把“作为”

改成“为自己成了”

b. 当“为”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时,就不能加上“而” - 为人民服务 c. “因。。。而。。。”格式前表原因,后表结果。否则不不规范。

7. 助词的误用

1) 结构助词“的、地、得”分别是定语、状语、补语的标志。 2) “着”:

a.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正在持续;

b. 有些动词本身含有持续的意思,不能用“着” - 总统也希望着早日解决问题。 .c. 有些补充式动词,已含有结束的意思,也不能用。 - 这说明着学校对同学多么关心啊! . 3) 了:表示实现的动态助词。

- 正在掀起了一个。。。新高潮。 ... (“正在”和“了”矛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