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
新华农场学校 王鸿雁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6课《陋室铭》 【教材分析】
古代文人在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即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讽刺。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教学设想】 通过品析、诵读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积累巩固古文言文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品格上的教育。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读懂课文,理解文言大意。
⑵、了解“铭”的特点和感知铭文韵味。
⑶、掌握文言常用实词,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2、技能目标:了解托物言志写法。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富有韵律的语言了解作者的志趣品格和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的志趣品格和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了解“铭”,简介作者 1、谈话:
每学期开学,我们都要写座右铭,那么,谁知道“铭”又是什么呢?
(屏显)铭本是刻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用来记述生平、事迹、功德或警戒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铭”一般短小精悍、文字简约、寓意深刻,并讲究押韵。今天,我们即将一起来学习一篇铭文——《陋室铭》 2、本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屏显)刘禹锡(772-842),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
这是一篇短小的文章,仅有81个字,现在,让我们来细读这些文字,去探访作者的陋室,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二、朗读,积累实词,理解大意,感受铭文韵味
1、教师范读。请大家注意认准字音,并拿笔划出节奏,标示韵脚。 2、读准字音。检测一下,加点的字怎么读? 惟吾德馨 鸿儒 案牍
3、我们读准了字音,还要读出韵味。因为韵文(诗、词、歌、赋等)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
1 / 3
一句的最后,所以韵文句末押韵的字称为“韵脚”。刚才你找到了哪些韵脚? 读全文,体会音乐美。
4、点名,请同学把课文读一遍! 5、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6、检查翻译情况
山不在【在于,在乎】高 则【就】 名【出名】 馨【xīn,香气,这里比喻品德高尚】。 灵【灵异】 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调【弹奏】 金经【佛经】 三、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情趣和态度
1、读文章,你在陋室中感受到了什么?小组合作汇报,这是一间什么样的房子?为什么叫陋室?
2、这是陋室,文章结尾却说“何陋之有”,矛盾吗? 4明确陋室不陋,在于 “德馨”。 再读文章品味“德馨”。 5、全班交流,加深理解。
可供选择的参考内容,课堂上灵活处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表现了环境的清幽。“上”、“入”富有动态,把它们写得活泼可爱,富有生机。植物似成陋室的客人,仿佛皆因主人德馨慕名而来。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见与作者来往的尽是文人雅士,没有浅陋的世俗之人,主人德行不俗。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调”更显出一种恬然自适、怡然自得,可见作者高雅情趣。 阅金经:可见作者心境淡泊,不慕荣利。
补充背景: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朝廷上妒贤忌能,任人唯亲,吏治腐败。官士大夫阶层只顾寻欢作乐,不管国事,作者为此深感忧虑,参与革新,终究失败。由此可见,作者不是不喜音乐,而是不喜官场灯红酒绿,不是不喜公文,而是不喜官场的庸碌昏暗。 (4)“山不在高……有龙则灵”: 类比,突出主人品德高尚。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类比,表达自己身居陋室,昂扬进取。
(6)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增加权威性,有说服力,深化了“德馨”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小结: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洁身自好、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品格。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感情、志向的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四、补充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和州知县看到这位诗人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城南门,面江而居。这位诗人不但没有埋怨,反而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这位诗人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这位诗人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了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这位诗人想,这也实在太不像话了,简直是欺人太甚!
2 / 3
2、引起思考,假如你是刘禹锡,此情此景你会怎么办? 赞美陋室铭,升华情感
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流传千古。
陋室铭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全班饱含感情再次朗读) 3、文如其人,你还记得刘禹锡的哪些名句? (1)《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感受作者积极精神,拓展延伸其他积极历史文人。 这群从不沉沦从不逃避的文人们,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筋骨和脊梁。同学们不妨在课外去研读他们的诗词篇章,探究他们的人格追求。 五、课堂小结,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3 /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