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打破以往“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起“生活问题思品化,思品教学生活化”的新模式,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与生活体验间建立一种彼此比较密切的联系,使新学内容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从而提高新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效。现结合本人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与实践,提出如下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一、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但教材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内容明显滞后,缺乏时代性。如果我们只会简单地运用教材,不引入生活中大量鲜活的事例,就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就更谈不上“情理交融,迁情入化”了。因此,教学内容生活化就必须把教材与学生生活沟通起来,及时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加工成教学内容,赋传统教材于新意,充实时代精神,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带学生走进“活”教材,走进现实生活,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如教学《我和规则交朋友》时,教师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规则?2、生活中有哪些规则?3、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遵守规则?4我们在马路上、影院、商场、车站等地方要注意些什么?5、如果在社会生活中不遵守规则会有什
么后果?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在平时生活中看到、听到的说说、议议、辩辩,其间要适时播放学生和社会上群众在生活中遵守规则和不遵守规则的真实录相,让学生在自主的说、议、辩、看中体验到遵守规则的好处和不遵守规则所带来的后果。
二、活动环境——营造和谐氛围
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式对话教学。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活动。对话是学生认识自我、他人与世界的重要途径。师生通过对话,在热烈、平和的氛围中建构意义。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张扬个性等的教学活动氛围。如在《我爱的我家》一课,教材的活动天地中头有一框留白除了让学生画画自己的家外还让学生贴上“我们一家”的照片。当学生把“全家福”高兴地嵌入教材后,可让学生与同桌小伙伴指点照片中的人物相互交流:诸如自己父母的工作岗位、父母的生日爱好、自己对家庭的感受等等,学生对这种交流显得情趣盎然。在《家人的爱》中“家人养育我长大”这一环节教学时,教师营造愉悦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氛围,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说出自己从出生到逐步健康长大过程,启发学生理解父母给予自己生命的恩情,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回味自己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体会家庭的亲情,从而热爱家庭,关心和孝敬长辈,具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三、活动方式——切合学生特点
《道德与法治》不是按逻辑程序演绎,也不是专供教师“教”的知识载体,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工具,是供学生使用的“学材”。 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性为主,直观形象的事物更能激发他的好奇心,而好奇、好动、好模拟表演、好从事游戏活动是学生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一些既适合学生特点,又生动有趣,且又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情境,如图片展示、录音、录像播放,现实生活情景模拟表演等,这些都能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容易产生心理共鸣。如教学《走近残疾人》这课时,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对比活动:1以正常学生走教室里的过道和上下楼梯与蒙着眼睛模拟盲人走教室里的过道、上下楼梯对比,体验盲人的不易2以正常学生的交谈与学生模拟不能动口,只能用手势比划的聋哑人的将就对比,体会聋哑人的生活3以正常学生的穿衣服与学生模拟只有一只手或只脚的残疾人穿衣对比,感受残疾人日常生活的不更与痛苦。通过对比体验,从而使学生由衷产生关心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情感,并外化为友爱残疾人的行为。
四,活动过程——落实学生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强调通过学生主体参与的各种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发展,只有学生主体亲身经历和体
验,所获得的东西才是真实有效的。因此,教师在开展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活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也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发在教学《我们的学校》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如下活动:1寻找学校的“昨天“。让学生收集有关“昨天”泞交的图片和资料,回忆自己参加的学校活动。2展示学校的“今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项目自主进行观察和访问,把观察和访问中自己最感兴趣和印象最深的人和事以手抄报形式展示出来。3展望学校的“明天”。让学生根据学校“昨天”的历史和“今天”的发展,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画画学校的未来。这样通过教师的活动设计 ,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只有当活动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才能在活动开展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实现活动教学的目的。
五、活动评价——追求实际效果
思品教学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约束人,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思品教学应着力于创造力、意志力、亲和力、判断力及人格的培养。要侧重于学生课堂生活外的真实生活,考察学生的道德行为,分析隐藏在行为后面的道德动机,采取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程、结果并重,尽可能地作出科学的评价。要求实现评价内容多项化、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标准多层化。评价要灵活运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方式,才做真正入情,进行自我教育达到良好效果 。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伙伴间以诚相等,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让学生对事例进行评价,使学生从自己和伙伴相自找事例中汲取经验教训,还要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全面的评价,激励学生不能进步。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进行体验、感悟,积极探索和研究教学策略在课堂中的运用,便其更好的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服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