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作者:邵华
来源:《江苏教育》2012年第23期
加德纳在《智力结构》一书中指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表现为不同的方式而已,对于一个孩子的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重新审视和定位观念,因材施教,挖掘潜力,让孩子们在共性中释放个性。为此,我在作业设计中进行了尝试,方式多元,异彩纷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个性发展。新课标的高位引领,让我们的教学有了依据,在全面优化语文教学的同时,必须全面理解多元智能的结构,精心设计多元智能性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张扬智慧,这样才能促进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 一、生活化作业
在传统的教学中,几乎都是以文字的形式来布置作业,让学生以写为主,但课程标准中提倡学生学习的实践性,旨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自主学习和集体讨论相结合,也可以是学生与教师、家长共同来完成。作业可以以“练习”“思考”“观察”“调查”“探究”“小实验”“做一做”等不同的形式呈现。如在学习《这条小鱼在乎》时,我引导学生说他们读懂了什么,小鱼在乎什么,小男孩在乎什么,我在乎什么,这条小鱼会说什么,这个男人会怎样做。这种利用现有的文本资源,联系实际的生活化作业为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学生说道:“小男孩在乎小树,在乎生命,在乎自然,更在乎生态的平衡。”这种看似很成人化的语言就是出自于孩子之口,这种回答足以看出他们的个性得到飞扬,智慧得到闪现。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不仅充分学习了教材内容,还广泛涉猎与教材有关的文学、生物、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这样,作业就不仅仅是一个载体形式,更是提供了锻炼、观察的良机。学生获取了知识信息,同时也激发了多方面的感观体验。 二、因人而异的作业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正因如此,世界才变得精彩。精彩源自个性的突出,个性的释放真正做到多元发展,这样才能获得轻松愉悦的作业体验。如《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选择性作业(任选一项做一做):(1)读读对话,体会聂将军的仁慈与博爱;(2)表演其中的一两个环节;(3)给四十年后的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创造一次见面的机会,发挥想象力,续写故事。这种作业的设置充满人性化,充满个性。在难度上循序渐进,富有层次性。又如用“建议”一词造句时,要求后进生只要造一句即可,鼓励中等生多造句,而对于优生让他们挑战困难把“建议”分别放在句首、句中、句末造句。再如在教完《螳螂捕蝉》一课后,我要求学生用“自由自在”造句,先让学生直接来造句,而后为了照顾后进生,我设计了一个情境“一幅小鸟飞翔的图”,让他们看图说话,这就等于给他们一把梯子,得到最优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拓展性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结合实际,多设计一些主动拓展的作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潜质,让他们体验一次成功作业的愉悦。如学习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让学生了解《史记》,做一下摘抄,体会司马迁为后人留下的鸿篇巨制,当他们再读课文时,无疑会加深他们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这样的作业把孩子们的眼光放远了,当再次回归文本时,启迪了思维,体现了学习语文的真谛所在。 四、情趣式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不竭的动力,我们的语文教学本身就应该是充满故事性的,教学中教师应智慧地设计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作业设计上,可以利用这种情境法。例如学完《二泉映月》,让学生课后找来阿炳创作的曲子听一听,给学生推荐二胡作品《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让学生自己感受一下阿炳复杂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达成共鸣,延续课堂的生成,同时也感受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又如学习完《维生素C的故事》,让学生搜集有关维生素的资料,各种维生素的作用,主要含于哪些食物中,你常吃的和爱吃的食物中含有哪几种维生素,今后的饮食中你应该注意什么等等,然后大家把资料汇集在一起,召开一个主题实践活动课。这样的情趣式作业学生乐意完成,而且完成的质量很高,他们从中受益很多。 五、迁移式作业
课程标准提倡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引导学生如何学好教材。我认为教材只是一个踏板,学生可以由文本知识出发去拓展视野。因此,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具有发展性的作业,那将会使学生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广阔的生活。 1.迁移阅读。
新课程标准把课外阅读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阅读成为学生最经常的最重要的第二课堂。苏教版教材非常有趣,往往把教材汇成一组、一个单元、一个主题,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完课文,搜集相关资料。如学完《给家乡孩子的信》《詹天佑》《钱学森》一组课文后,像巴金、詹天佑、钱学森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外充分阅读有关名人的故事,学习名人的精神,积累名人的语言,让学生有多次接触名人的机会,在大量的阅读之后,我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感想,这其中的教育意义是“润物细无声”的。 2.情境再现。
学完一课后,教师可根据课文特点,设计续写、改写、仿写、写读后感等练笔活动。往往这些设计不仅训练了学生的习作能力,也能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例如学完《莫泊桑拜师》后,我设计了续写作业:接受福楼拜的习作指导方法后,观察大雨中人事物的变化,仔细观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细节打开你的思维,写一个小片段,以体现人事物的亮点。这样的情境创造来源于教材的方法。
总之,作业的设计不能拘泥于书面的文字性的东西,不能只注重于知识的掌握层面,而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拓展学生自主、愉快成长的空间,真正让学生在多元化复合型练习中健康成长。这就需要教师挖掘教材,捕捉机会和空间,适时地布置适当的作业,达成学生最大的进步和成功。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鹿楼中心小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