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县第一中学
高 二 语 文 选 修
“三 段 六 阶”
导 学 案
教 师
班 级
2014—2015学 年 第 一 学 期
金沙一中“三段六阶”语文教案
第 1 页 共 6 页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诗歌
苏 幕 遮 编制: 主备人: 任课教师: 上课班级: 课题 学习目标 苏幕遮 课时安排 1 课型 新授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能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词作内容,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 “三段六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读并感受词人笔下“风荷”的神韵,体会周邦彦的浓郁的思乡之情。 1、理解词作情景交融、含蓄柔婉的抒情特点,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2、品读并感受词人笔下“风荷”的神韵,体会周邦彦的浓郁的思乡之情。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苏幕遮 一、文学文化常识积累 1、苏幕遮, 词牌 名,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的音译,宋代此人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阙各五句四仄韵。 2、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向神宗献《汴都赋》歌颂新法而升太学正,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周邦彦被挤出京城,到庐州(今安徽合肥)荆州(今湖北)等地做官。不久,新党重返政坛,官至提举大晟府。但由于不愿与奸党蔡京等人合作,晚年被逐出朝廷,到顺昌(今安徽阜阳)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做官。徽宗宣和三年,病逝于南京(今河南商丘)。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中老杜”之称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二、熟悉文本 1、字音义 燎(liáo ) 点燃 溽( rù ) 湿润
金沙一中“三段六阶”语文教案
第 2 页 共 6 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与设计 一、自主预学
窥 ( ) 偷看 浦( pǔ ):水边 2、填写名句并翻译。 (1)叶上初阳干宿雨, , 。 翻译: (2)家住吴门, 。 翻译: (3)五月渔郎相忆否? , 。 翻译: 3、收集一些描写荷花(莲花、芙蓉)的诗句。(每组不少于两句,不得重复) 1泉眼无声细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宋•杨万里《小池》 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唐•王昌龄《采莲曲》 3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采莲曲》 5、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 6、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宋.周敦颐 7、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采莲曲》白居易 8、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西洲曲》 9、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北宋. 李清照 【一剪梅】 10、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郑板桥《芙蓉》 4、熟读诗词,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三、预习中的问题 二、合作探究 1、上阕写了哪些景,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鸟雀 荷叶 初阳 宿雨 烦闷---欢快 金沙一中“三段六阶”语文教案
第 3 页 共 6 页
2、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表现出来的?分析这几个字的妙处. :“呼”和“语”。 A.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B.反衬:“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 3、赏析一下这一首词的中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两句,“最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评价? 这两句诗不事雕饰,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首先,这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平的,“清圆”的荷叶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婷婷玉立的荷茎(jīng)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似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精髓。第二,这两句炼字的功夫了得。“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的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的淋漓尽致。“风”造成了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A. 声色结合 宿雨初收,圆润的荷叶有的浮在水面,绿静如玉盘初拭,有的亭亭玉立,婉媚如美女出浴。微风吹拂,婀娜多姿,微微颤动。 B. 细节描写 随着荷叶的颤动,荷叶上的水珠便如晶莹的明珠在碧玉盘中滚动着,闪烁着。在阳光的照耀下,水珠越来越小,越来越少了,这是用绘画也难以办到的,即使借助现代电影技术恐怕也难以看到水珠蒸发的过程,但周邦彦却把这一过程写的如此传神。 C. 点面结合 这三句话,就像电影镜头一样,开始由叶上水珠在风中滚动,扩大到水面上无数的碧荷在微风中摇曳,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摄影一般。 4、如何理解“一一风荷举”的“举”字? 挺立的意思,一个“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写出了荷叶雨后挺立水面的勃勃生机,动景如生,令绵绵的上片有了风骨,而又不失风韵。 5、下阕写了什么情? 是思乡之情。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题解:(1)吴门,古苏州杭州是吴郡治所,故称吴门。 ( 2) 长安旅,作者的家乡在钱塘,当时身在北宋京城汴京,这是用长安借指。 金沙一中“三段六阶”语文教案
第 4 页 共 6 页
(3)久作,体现出京城作客的厌倦。《兰陵王》中称己为”京华倦客”。 6、《苏幕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体会一下这景和情联系的纽带是什么,是通过哪个意象反映出来的? 荷花。从“溽暑”我们知道此时的南方应该正处在梅雨季节,大概在五月份左右,荷花花期当在六月,南宋诗人杨万里有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么五月份的钱塘应该是满眼都是“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样看来,上下两片就联系起来了。 7、同学们看看“五月渔郎相忆否?”这句话的主语和上句的一致吗?回忆一下我们所学的诗词作品中有没有这样的写法。 答:不一致。前面的主语是“我”,后面的主语是渔郎。 杜甫在《月夜》中表达思念妻子之情,是这样表达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明代王磁奭在《杜臆》中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周邦彦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思念家乡之人,有不直说,而说渔郎是否记起自己,不仅把自己对家乡多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更加细腻真切,而且使得不落俗套的意境又进一层。难怪王国维赞之曰:“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 柳永在《八声甘州》中有“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任凝愁。”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高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高远眺,伫看游子归来。“误几回”已是灵动,后又进一层,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苏轼巨眼识得,认为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东坡是不曾以此许人的。王国维也赞之曰:“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 三、应用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词通过回忆、想象、联想,以荷花贯穿,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 B、 全词语言自然明丽,淡雅素洁,别具一格,词境清新而爽朗 。词人的乡愁很深,可语 出淡然,这愁绪便如薄雾轻烟。 C、细玩此词,我们从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中,从对小楫轻舟泛游芙蓉浦的自在生活充满深情的向往中,也能依稀地感觉到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 D、“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朗读时声音要低沉,语速稍慢。朗读“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四句时语速要稍快,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 2、背诵并默写本词。 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教材P51页《甘草子》《系裙腰》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2、《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语言朴素生动,创造形象金沙一中“三段六阶”语文教案
第 5 页 共 6 页
四、拓展延伸
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五、迁移创新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两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登柳州①城楼寄漳汀②封连③四州刺史④ 城上高楼接⑤大荒⑥,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⑦乱飐⑧芙蓉⑨水,密雨斜侵薜荔⑩墙。 岭树重遮⑾千里目⑿,江⒀流曲似九回肠⒁。 共来百越⒂文身⒃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①柳州:今属广西。 ②漳州、汀洲:今属福建。 ③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④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⑤接:连接。一说,目接,看到 ⑥大荒:旷远的广野。 ⑦惊风:急风;狂风。 ⑧乱飐(zhǎn):吹动。 ⑨芙蓉:指荷花。 ⑩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⑾重遮:层层遮住。⑿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⒀江:指柳江。 ⒁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⒂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⒃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文:通“纹”,用作动词。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情景交融,结合诗的第二联作具体分析。
金沙一中“三段六阶”语文教案
第 6 页 共 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