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来源:筏尚旅游网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其优美的语言文字中饱含有许多做人的道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文本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德育工作在学校整个教育工作中居首要地位。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授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生在成长的道路中亦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情绪波动大、亲情淡化、意志力薄弱、信念缺乏、性格脆弱等现象。如何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其良好的品德修养,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呢?现结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利用精妙的导语渗透德育

语,就能把学生注意力紧紧地吸引住,调动起积极性,激发起兴趣,可以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同时,导语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阵地。例如:在教学《雨中登泰山》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今天我们将去的地方就是——泰山。现在,我们一起看看地图吧。(出示中国地图)这是我国的版图。在我国山东有一座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山,那就是泰山。泰山是我国“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孔

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学生通过老师的介绍不仅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在看到中国地图的那一刻也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在课堂教学中,我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介绍背景中进行德育渗透

时代背景,包括作品反映的时代背

景和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理解课文,从而渗透思想教育。例如,教学《雅舍》时,由于作品的年代及地域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影响,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把学生带进一个对学者梁实秋在非常时期敬佩的氛围之中,来深化理解梁实秋通过对自己生活环境幽默诙谐的自我调侃,表现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苦中作乐的生活情趣。

3.抓住文题进行德育渗透

透过它,可窥视全文的中心,了解课文

的主要内容;抓住它,便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调,体会到作者的情思;突破它,利于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自然渗透思想教育。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可以课题为教学的突破点,引领学生理顺文章的脉络:文章由课题落笔,先交代亲眼见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原因,续写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情景,后抒发看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后的感慨。为引导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

者思想感情,领会周总理劳苦、简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又如《背影》一文,文题既是教学的内容,又是感情的触发点。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文章中先后四次提到的“背影”、父亲送儿子上车途中说的四句话以及儿子的三次流泪有效地组织讨论与体会,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是以“背影”为题,并将其贯穿全文,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状写出父子之间深厚、真挚的感情,使我们随同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浓浓亲情跃然纸上。

4.用人物形象及作者的人格感染学生

主。在这些作品中,作者的政治倾向、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领略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而且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如:在《雪》这篇课文,学生不仅感受到了鲁迅先生散文语言的形象美,而且学生从”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等句中深切的感受到鲁迅先生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的爱国精神。这种直观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对学生人格的影响、道德认识的形成作了感情铺垫。

5.在“品读语言”教学中渗透德育

说教的方法来诠释它们的内蕴,但更可以用品读语言,揣摩细节的

方法去开掘其中的情感资源,打开学生久以尘封的情感世界。因而,品读语言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又一重要渠道。教学《荷塘月色》时,我通过品读欣赏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到月下荷塘、荷塘的月色和四周的景物的美以及理解作者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的思想感情。但是,这种感受不是以贴标签、喊口号的形式生硬地给学生,而是要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中,引领学生走进言语情境,把这份真挚的情感润物无声地潜移默化地自然浸润学生的心田。

6.用言传身教感化学生。

重提高自身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自己的教态,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说服学生。比如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真心诚意对待学生自然会换来学生的爱戴,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坦诚待人。这种身教比纯然向学生讲大道理要实效的多。我的具体做法是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同时还经常注意自身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溶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

可替代的德育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才能“润物细无声”,达到“文道结合”的效果、教书育人的

目的。

[1]《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德育》,陈成国主编

[2]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体会》,[j]教学与管理,2002

[3]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